加书签
皇民文学及其他(4) 在戏剧领域,1940年,皇民奉公会下设娱乐委员会,分戏剧、音乐、电影和其 他4 个娱乐分科。戏剧分科将原先的皇民化剧、改良剧和新剧等专业戏剧统改称为 新剧(或岛民剧),将由青年团组织进行的宣传性戏剧称为青年剧。为了统一管理 台湾的戏剧界,1942年在总督府情报部的指导下成立了台湾演剧协会,“目的在为 岛民提供健全的娱乐活动,陶冶情操,进而推进岛民日本精神的昂扬及皇民化运动 的进展,并促进民众对时局之透彻认识,谋求戏剧演出的改善和提高”。主要的活 动有统制全岛剧团,指导剧本创作和演出,培养演员,招聘日本国内戏剧指导者, 普及农村演出,研究台湾演艺情况,发行相关出版品等。随后成立了株式会社台湾 兴行统制会社,将各地的剧本收拢检阅后,上报总督府保安课接受审查。在这一状 况下,台湾戏剧界还是努力创造条件保存乡土艺术,譬如《台湾文学》集团就曾成 立台湾乡土演剧研究会,还酝酿组织演艺会社。吕赫若与谢火炉合作的台湾映画株 式会社也运作了一段时间。尤其是1943年5 月3 日正式成立厚生演剧研究会,成为 日据末期台湾本地戏剧界的一件大事。针对殖民当局将日本内地军国主义色彩极浓 的戏剧输入台湾及宣传皇民化的青年剧泛滥的现状,他们大声疾呼要尊重台湾的观 众、尊重台湾的地方特色,研究会的主要成员之一王井泉就这么说过:“在台湾树 立国民演剧一事,应该针对台湾的特殊状况进行考察。原封不动地将内地的新剧搬 到此地观众的面前,内地观众所能感知的一切,台湾观众能产生什么样的理解呢? 难道没有检讨的余地吗?”在大力强化皇民化鼓噪的台湾,厚生演剧研究会声称 “以创造属于纯正娱乐的演剧为目标” 石婉舜:《“厚生演剧研究会”初探》, 《台湾史研究》第7 卷第2 期。,似乎有与皇民剧分庭抗礼的意思在里头。 遵循着以台湾和台湾人为本的理念,厚生演剧研究会组织演出了多部戏剧,如 《从山上看街市的灯火》、《阉鸡》、《高砂馆》、《地热》等等,得到了空前的 反响。这些剧中以台湾当地的故事为时代背景,到处展现台湾的风土人情,甚至洋 溢着一些“汉文化”的情调。幕间厚生音乐会演奏的台湾民谣《六月田水》和《丢 丢铜仔》,更是拨动了台下观众的心弦,据当事者的回忆,他们在台下都情不自禁 的跟着哼唱起来。石婉舜:《“厚生演剧研究会”初探》,《台湾史研究》第7 卷 第2 期。厚生演剧研究会的演出,被当时舆论称作“台湾新演剧史上划时代的作品”。 日据时期台湾的美术也经历了一个大的发展历程。1920年台湾画家黄土水以作 品《蕃童》、《牧笛》入选东京帝国画展后,台湾的美术运动场开始在文化界异军 突起。1927年台湾教育会主办了全岛台湾美术展,由于殖民当局的重视而盛况空前, 台湾美术界有多人入选。但画展在台湾地方特色和台湾人民族性的展示上没什么大 的突破,遭到民族运动者的批评,认为他们是“为艺术而艺术,是为生活而生活”。 《台湾民报》称:“对此次美术展的旨趣期望甚高,然而展出的绘画却相当缺乏生 活内容,与现实生活差距颇远,令人失望。”《台湾民报》昭和2 年10月30日。但 毕竟台湾的画家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了。陆续入选帝国画展的还有陈澄波、陈植棋、 廖继春、蓝荫鼎、张秋海等,非官方的绘画团体如二科会、春阳会、独立美展、槐 树社等也有台湾画家的身影。甚至还有人参加了巴黎的绘画秋季沙龙,现身国际画 坛。颜娟英:《一九三0 年代美术与文学运动》,《日据时期台湾史国际学术研讨 会论文集》,台湾大学历史系, 1993 。 mpanel(1);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台湾的政治环境由于日本殖民者统治的强化而趋 于恶化,主要的民族运动团体皆遭镇压。一些民族运动家开始尝试介入不怎么敏感 的美术领域曲线开展民族抵抗斗争。自上海返台的张深切主张“组织一个文艺团体 来代替政治活动”,此后成立的台湾文艺联盟和发行《台湾文艺》即其表现之一。 在美术界,颜水龙认为:“日人的缺点,是他们所画的画,多是要展览而画的,我 们应该多画一些富有生活内容来表现作家的个性才是。”强调台湾人的特性而不是 为能参加几次画展就沾沾自喜。1935年3 月,台阳美术协会举办首回展出,在他们 的绘画理论中,开始着力思考台湾绘画的民族性问题,陈澄波就这样说道:“我因 在上海居住期间(1929~1933),获得研究中国画的机会。中国画中有许多好作品, 其中我最欣赏倪云林、八大山人的作品。――近年的作品大致受这两位的影响。并 有排斥西洋的意思,但东洋人也不必生吞活剥地接受西洋画吧!――以东洋的色彩 与东洋的感受来画出东洋风,岂不是很好吗?”有人评论说,“他以中国画取代西 洋,也取代日本的洋画风,正是中华民族主义的表现。”颜娟英:《一九三0 年代 美术与文学运动》,《日据时期台湾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大学历史系, 1993。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