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皇民文学及其他(1) 1930年代,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以后,台湾的政治就已经环境趋向紧张化, 台湾共产党、台湾民众党乃至台湾地方自治区联盟等民族运动团体相继遭到取缔。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台湾进入战时状态,军部法西斯势力空气膨胀,日本在 台湾的殖民地政策开始从缓进的同化政策――内地延长主义转换到激进的同化政策 ――皇民化运动。随之而来的是社会文化环境的急剧恶化,其中的标志性事件就是 禁止汉文。1937年4 月1 日各大报刊登联合声明废止汉文栏,台湾人不得不接受日 文对台湾社会文化生活的全面占领。 在文学界,新的重组也开始了,右翼分子西川满组织成立了台湾文艺家协会, 发行《文艺台湾》季刊,该刊运作中充满了西川满的个人专断色彩,且配合总督府 皇民化运动的倾向十分明显。张文环等人愤而退出,另创新刊《台湾文学》,由于 得到大财团三井物产的资助,反倒比《文艺台湾》更不受财政的困扰而能发表质量 较高的作品,一些著名作家如吕赫若、黄得时、工藤好美、坂口零子等都投身到《 台湾文学》阵营。与《文艺台湾》的皇民化色彩浓郁不同,《台湾文学》发表的作 品主要关注台湾传统社会生活,如婚姻、养女、迷信、大家族封建势力等,其实质 是对《台湾文艺》、《台湾新文学》以来一直坚持的新文学运动精神的延续。河原 功:《战时台湾之文学与文化状况》,藤井省三、黄英哲、垂水千惠等编《台湾的 “大东亚战争”》,东京大学出版会,东京,2002,第300 页。 随着时局的发展,日本殖民者显然不满足于对文坛的间接控制,皇民奉公会成 立后,内设文化部,以台北帝大教授、台湾文艺家协会会长矢野峰人任班长,进一 步促进了台湾文艺家协会向皇民奉公会系统的靠拢。1943年2 月设置台湾文化奖, 其中的台湾文学奖授予西川满、滨田隼雄和张文环,前二者属《文艺台湾》、后者 属《台湾文学》,如此安排似乎有拉拢台湾人文学家的意味在内。作为皇民奉公会 的机关刊物――《新建设》于1942年10月创刊,该刊的主要功能在于全力宣传皇民 化运动的主旨,彻底灌输日本精神,召集日台人作家开座谈会,介绍台湾各地方文 化动向,以引导社会舆论。 mpanel(1); 1942年11月1 日,台湾总督府新设官房情报课,该课的主要职责是:“为遂行 国策进行有关基础事项的情报收集”,“指导及启发舆论”,“作为报道及启发宣 传机关的指导”。河原功:《战时台湾之文学与文化状况》,藤井省三、黄英哲、 垂水千惠等编《台湾的“大东亚战争”》,东京大学出版会,东京,2002,第305 页。 1943 年,成立了台湾文学奉公会,台湾全体文学家均被纳入其中。为了使台 湾的文学为皇民奉公运动服务,1943年11月13日,由台湾皇民奉公会主办,总督府 情报课、皇民奉公会中央本部、日本文学报国会协办,召开了台湾决战文学会议, 会议主题就是“本岛文学决战态势”、“文学者的战争协力”。会上西川满首先表 示向皇民奉公会献上《文艺台湾》杂志,由皇民奉公会来做新的文学刊物的统合。 与此同时,短歌杂志《台湾》、俳句杂志《原生林》也要求“献上”本杂志。只有 《台湾文学》对所谓的杂志统合表示反对,但迫于时局,随之不得不停刊告终。1944 年4 月,皇民奉公会主导的新文学杂志《台湾文艺》创刊。自此,日据末期除了《 台湾艺术》改名为《新大众》作为南方战线的慰问品而存在之外,台湾岛内就只剩 下皇民奉公会――实际上是总督府情报课控制下的《台湾文艺》一家独霸文坛了。 1944年6 月,在总督府情报课的策划下,组织了日台作家13人赴各地进行生活体验, “与产业战士同吃同住一周”,创作出的作品结集编成《决战台湾小说集》乾坤二 卷,各出版1 万部,在战时纸张匮乏的年代,这应属于大手笔的活动了。这次创作 活动表明台湾的作家们受到了行政权力的直接掌控,文学处于被政治利用的状态。 河原功:《战时台湾之文学与文化状况》,藤井省三、黄英哲、垂水千惠等编《台 湾的“大东亚战争”》,东京大学出版会,东京,2002,第308 页。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