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殖民地文学(3) 台湾新文学萌芽期的小说多采取现实主义手法,以台湾这块土地上发生着的父 老兄弟姊妹们的生活及其所思所想为内容,诞生了一系列作品,涌现了一批台湾本 土作家,为台湾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时的台湾作家中较具有影响力有赖和、 张我军、杨云萍、杨守愚、虚谷、杨华等,他们作品风格各异,尤其是 1926 年赖 和的《斗闹热》、《一杆“称仔”》,杨云萍的《光临》、《黄昏的蔗园》,张我 军的《买彩票》等的出现,成为萌芽期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标志性作品。在这些台湾 作家的作品中,台湾殖民地警察的横暴,资本家对贫苦大众的压榨,封建势力的顽 固及妇女地位的低下和台湾风土人情,都构成了其作品的主要内容。赖和(1894~ 1943),笔名懒云、甫三、走街先、安都生、灰等,台北医学校毕业,1921年加入 文化协会,投身于台湾民族运动。早期他在大陆行医期间,接触了五四运动并受到 白话文的影响,创作出不少的新诗。回台之后,还不断从祖国汲取营养。他弟弟赖 贤颖回忆道:“当时祖国方面的杂志如《语丝》、《东方》、《小说月报》等,我 都买来看,看完就寄回家给赖和,赖和就摆在客厅,供文友们阅读。”林瑞明:《 台湾文学与时代精神――赖和研究论集》,允晨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4, 第54页。他的文学创作在台湾文学界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不论是《一杆“称仔”》 所揭示的警察的暴虐,还是《丰作》中主人公添福甘蔗增产却在会社的剥削下一无 所获时愤怒的骂声:“伊娘咧,会社抢人!”均直指殖民地人民备受欺压的社会现 实。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着力表现台湾的乡土气息,注重故事性和戏剧性,关怀民 众,关怀乡土。杨守愚曾经这么评价赖和在台湾新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一个把白 话文的真正价值具体地提示到大众之前的,便是懒云(赖和)的白话文学作品。在 一个文言文的世界中,以先人所以为浅薄粗鄙的白话文为文学表现的工具;写大人 先生辈以为鄙野不文而唾弃的小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大胆的、冒险性的尝试。而由 于他的创作天才和文学上的素养,幸而成功地完成了这个尝试,并且多少给予白话 文阵营以自信,并煽动起无数青年对于 ‘小说’的热烈的爱好。” 林瑞明:《 台湾文学与时代精神――赖和研究论集》,允晨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4, 第4 页。 1920年代中期后,台湾新文学进入发展期,经历了萌芽阶段成长起来的台湾新 文学虽已突破了旧文学的生涩难懂、脱离群众的旧框架,但其与人民大众相去仍远。 台湾的作家们还缺乏组织,缺乏更多的发表作品的园地。在社会背景上,随着文化 协会主导的民族运动中农工阶级的政治觉醒和文化启蒙的展开,使得越来越多的普 通劳动者的文化需求日益增强,文学为谁服务的问题也提上了日程。台湾文学界对 此也有初步的认识,赖和就曾提出“要倡导平民文学、普及民众文化的这一种艺术 运动”。1932年叶荣钟在《知识分配》一文中明确地道出了自己的主张,他说: “我们台湾的知识水准若以个人而论,则不但无多逊色,尚且有很优秀的未来可以 期待的。所以若能够把这些知识分子挽至民众的里头,使他们与民众结成密接的关 系。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知识分配给一般民众,则民众的文化自然就有蒸蒸日上的 希望了。这样议论一见似乎很迂远,但其实却是极切实的提案,假使我们的知识阶 级若能大悟一番,不以装饰品的地位自足,向前到民间去,到农村去。到乡里去, 由家庭,由邻里,由乡落切实地去指导,勿泥于高远的理想,毋惑于玄虚的批评, 由日常茶饭屑事做起,以身为范去指导民众,庶几这台湾的文化才能够脱离这畸形 的现状,而上正常的、健康的发达途上去,然后大多数的同胞才能够享受所谓文化 的恩泽哩!知识阶级哟!到民间去!去!去!!去分配你们的知识给你的邻人!给 你的乡里!这是新台湾建设的捷径!!!”叶荣钟:《知识分配》,《南音》1 卷 7号,转引自刘登翰、庄明萱等《台湾文学史》(上),海峡文艺出版社,福州,1991, 第439 页。从该文的背景看,其着重点不在文学而是在民族运动中呼吁知识分子到 基层去对广大民众进行文化启蒙和新知识的普及,但文章是发表在文艺刊物《南音 》上的,对于同为知识分子阶层的作家们来说,还是有着很大的意义的。 mpanel(1); 1930年台湾文学界迎来了文艺园地百花齐放的兴盛局面,全岛南北先后有不少 的文艺刊物创刊发行。《台湾民报》改为《台湾新民报》后,随着日刊的发行,报 纸的容量大增,为此报纸特设了学艺部,发表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小说、文艺评 论。此外,《明日》、《洪水报》、《赤道》、《三六九小报》、《现代生活》、 《晓钟》、《伍人报》、《台湾战线》、《台湾文学》等等均告问世。较受大众欢 迎的《三六九小报》开辟有杂俎、史遗、古香零拾、开心文苑等专栏,文字生动活 泼。值得注意的是《伍人报》、《台湾战线》等无产阶级文艺思想为指导的文学杂 志的出版,带动了台湾社会主义文学的萌发。《伍人报》的主要执笔人有蔡德音、 黄师樵、廖毓文(汉臣)、朱点人(石峰)、王诗琅等,较有名的作品如点人的《 一个失恋者的日记》和黄石辉的评论《怎样不提倡乡土文学》。《台湾战线》获得 了台共党员及左翼青年的积极投稿,在全岛设置了70余处发行所,并经由台湾共产 党与日本国内的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战旗社、法律战线社、农民战线社,普罗 科学联盟等等保持密切的联系,成为台湾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先声。《台湾战线》 在发刊宣言中这么写道:“现在将以普列塔利亚文艺来谋取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 解放在资本家铁蹄下过着牛马生活的所有被压迫劳苦大众。”“在这个时候,我们 不该再事踌躇,应该觉悟要一致努力,把文艺夺取到普罗列塔利亚的手中来,作为 大众的所有物,而且来促进文艺革命。我们深知:在这过渡期倘没有正确的理论, 便没有正确的行动。故要使劳苦群众能够发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普罗文艺,如此才 能使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汇合起来,加速度的发展也才有可能 缩短历史的过程。”河原功:《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展开――与日本文学的连接点》, 研文出版,东京,1997,第172 页。正由于该刊鲜明的无产阶级文艺运动路线,遭 到日本殖民者的禁止,虽一度试图以《新台湾战线》复刊,但未能成功。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