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殖民地教育发展(3) 日据时期台湾教育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895~1921年教育机构逐步完备,日 台人教育实施分而治之的双轨制,此为创始期;1922~1941 年基本上建立了完整 的教育体系,中等以上学校实施日台人共学制,此为发展期;1941~1945年随着公 小学校区别的取消和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近代化教育体制已在台湾形成,此为成 熟期。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的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初等教育获得了普及、教 育体系逐渐完备。此外,民众的教育意识也提高了(台中中学校事件即典型的反映 了这一点)。研究结果显示,日据时期台湾地区小学以上文化程度者1922年为29? 2%,1935年41?5%,到1943年则提高到 65 ?8%。赖建成:《日据时期台湾的合作 经济制度》,《清华学报》新18卷第2 期。然而,日本殖民者发展教育的目的并不 是在于提高台湾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而是为了培养可供其利用的特定的人力资源。 在初等教育方面,他们要普及的是以日语和日本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同化教育。日本 人意识到:“凡得国须得民,而得民须得人心。若欲得人心,首先,非得借沟通彼 此思想的语言工具之力不可。”参见吴文星《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推广日语运动初 探》(上),《台湾风物》第 37 卷第1 期。总督府民政长官后藤新平亦称:“台 湾教育始终不渝之目的为国语普及”,“以普及国语作为台湾教育之根本,理由如 下:第一,作为沟通用语;第二,作为发展文化必备之工具;第三,作为同化之必 要手段”。故而他明确表示:“设公学校的目的,乃为普及国语。”井出季和太: 《南进台湾史考》,诚美书阁,东京,昭和18,第122 页。在中等以上学校,正如 总督儿玉源太郎所言:“教育不可一日忽视,然而徒为灌注文明,养成偏向主张权 利、义务之风,将使新附之民,陷于不测之弊害。”宿利重一:《儿玉源太郎》, 国际日本协会,东京,昭和18,第335 页。即从殖民地基层行政和经济榨取的角度 出发,侧重于训练一批既可资利用又不会妨碍殖民统治安定的中下层人才。日人主 张:“将来台湾土人教育之至当措置为,以产业上之技能教育为主,低度之普通教 育为从,尽可能不施高度之普通教育。”参阅吴密察《从日本殖民地教育制度发展 看台北帝国大学的设立》,《台湾近代史研究》,稻乡出版社,台北,1990,第160 页。《台湾民报》揭露:“‘凡统治殖民地的原住民族,须使他们无学文盲为安全。 ’这句话不但是后藤氏和东乡氏的所见,恐怕是殖民地领有者的共通心理。”殖民 者的策略是“专重言语教育和职业教育,以教育言语为殖民地教育大半的职务,专 造通译的教育法,或专注重手艺养成杂役,而防压政治、思想、社会、文艺方面的 启发”。《排斥愚民教育要求人格教育》,《台湾民报》大正14年11月22日。 mpanel(1); 在殖民地台湾的国语教材中,以第三期国语读本为例,日本历史、文化、地理 及天皇关系、爱国(爱日本)教育的内容占57课时,实学知识和近代化知识占68课 时,台湾事物占67课时,道德教育占46课时,劳动者占6 课时,中国事物占最少的 5课时。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统治末期台湾史论集》,允晨事业股 份有限公司,台北,2003,第226 页。实学教育的兴盛受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教育思 想的影响,强调对日常生活和科技知识的了解。如课文中有金龟子、动物的保护色、 星星的故事、森林、气象及诸如母亲教儿子节约用水等等内容,符合福泽谕吉主张 的“普通日用”知识。台湾乡土课程有台湾动植物、乡村景观、乡间生活、产业与 物产、地理景观与名胜、台湾相关人物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台湾乡土事物的内容 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截取了台湾乡土的静态的横断面,却看不出其历史的由来与 脉络。其实这很容易理解,因为追溯历史必定要论及台湾人的原乡,论及台湾人的 汉民族的历史传承,这对日本殖民者推行的同化政策没有好处只有坏处。与此相对 应的是横插进了日本历史的教育,如除蟒蛇(素签鸣尊除八岐大蛇的故事)、仁德 天皇、伊藤博文、奈良大佛、日本海海战等等。因此,“台湾学童学习到的只是天 皇史观下的日本历史,台湾只是日本历史脉络中微不足道的一个小环节”。周婉窈 :《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统治末期台湾史论集》,允晨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2003, 第273 页。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