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法西斯统治的强化(1) 1937年后的台湾社会,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而进入了战时状态,为 适应这一变化台湾总督也由文官转为重新由武官担任,在台湾的日本统治集团内部 军部法西斯势力亦空前膨胀,故这一时期的台湾历史有人称之为暴风雨时期。台湾 总督小林跻造提出的工业化、南进基地化和皇民化三大政策目标成了战时台湾社会 的主流声音,在物的方面的经济统制和在人的方面的强制同化浪潮,造成了整个台 湾社会经济文化的逐渐转换及台湾人的思想观念的部分扭曲,影响极其深远,其遗 害甚至远播战后的台湾社会。 1937年7 月7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 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急剧激化,台湾人原本就是汉民族,中国是他们的祖国, 他们在这场战争中的态度如何,关系到日本这块殖民地的安危。小林跻造总督说: “从军事上观察台湾确为我国防上重要据点,――台湾无论在政治、经济和国防上 都与我国有重大关系,倘若此地居住的日本人没有作为日本人应有的精神思想,惜 力谋私,仅披着日本人的假面具,政治经济方面暂且不论,国防上便犹如坐在火山 口上。”戴国:《台湾与台湾人》,研文堂,东京,1980,第208 页。如何使台湾 人民认同这场侵略战争,支持日本帝国主义对外扩张战略,防范台湾人与祖国的情 感联系及同情心,进一步撕裂两岸人民的血脉渊源,正成为摆在日本殖民者面前有 待解决的急迫课题。 同时,由于台湾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南、南洋的扩张中有 着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美国及国际社会强化对日本的经济制裁,南方的矿产及石 油资源早已纳入日本的视野,而台湾正处在日本至南方资源区的中间点上,是日本 南进的跳板。军事上,后来对东南亚的战争也正是由驻台湾的航空队轰炸菲律宾美 军基地为开端的。 再从台湾自身的发展看,在日本帝国内部的产业分工上,台湾是作为提供初级 产品的殖民地经济结构来设计的,长期以来,台湾向日本国内输出砂糖、稻米、酒 精等原料产品,从日本输入生产生活资料和消费品,呈现典型的殖民地贸易形态。 战争爆发后,为适应日本对外扩张和战争环境的需要,台湾自身的经济自主性被强 调了,利用南方资源就近加工以满足日本战争机器运转的计划开始出台。于是,改 造经济构成状态的任务也加在了台湾的身上。 正是出于以上的背景,日本第17任驻台总督小林跻造在赴任途中就不失时机的 提出了台湾皇民化、工业化和南进基地化三大政策,这些政策得到了他的后任的贯 彻执行,直至日本在台殖民统治的终结。他说:“第一是台湾岛民的皇民化运动。 事变(中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军夫的征用和其他原因,虽然已经收到显著的效果, 但考虑到台湾将来在日本帝国构成上的重要性,应更加努力。第二是台湾的工业化 问题。台湾的产业向来以自然成长之农业为中心,然而帝国今后一旦向南支南洋伸 张,自然必须将占地利之便的台湾予以工业化,扶植以热带农产物为原料的加工工 业,――第三是南方政策的问题。――台湾乃南方发展及对南支南洋方面经济进出 之据点,必须从此一观点来考虑台湾统治。” 《台湾日日新报》1939年5 月20日, 转引自林继文《日本据台末期(1930~1945)战争动员体系之研究》,稻乡出版社, 台北,1996,第108 页。 mpanel(1); 皇民化、工业化、南进基地化三大政策的实施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的配合,1930 年代后半期的台湾面临着岛内外激荡局势的冲击,叶荣钟称其为“暴风雨时代”, 此言并不为过。首先,1910年代中期开始的台湾民族运动,经过日本殖民当局的反 复分化瓦解和强力镇压,到这时已经走向衰微,台湾地方自治联盟的活动方针集中 于向殖民者请求有限地方自治上,逐渐丧失了群众基础和反日战斗力,并且即便是 这样一种叩头请愿的温和运动,也遭受日本殖民当局的压制和取缔,最终不得不于 1936年自行宣布解散。自此,有组织的政治抵抗运动被消弭了。其次,在殖民宗主 国日本国内, 1936 年7 月内阁通过《第二次总动员计划书》,进行战争总动员, 随着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卷入战争状态。 国内政治方面,在“二二六”事件后,议会的约束力被大为削弱,军部法西斯势力 恶性膨胀。对外关系上,在陆军的大陆扩张主义之外,海军主导的南进政策也被列 为国策,这体现在台湾现地统治机构的重组上,就是身为海军预备役大将的小林跻 造接替中川健藏担任台湾总督,以配合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所谓“高度国防国家”及 “总力战体制”。林继文:《日本据台末期(1930~1945)战争动员体系之研究》, 稻乡出版社,台北,1996,第87页。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