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民族运动中的阶级斗争问题(1) 以台湾民众党为例日据时期的台湾民族运动,以台湾同化会为开端至台湾地方 自治联盟为其终结,其间在台湾民众党末期曾经历了一次大的分裂,给台湾人民反 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带来了重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分裂的原因,除了日本殖民当 局的镇压策略运用外,最根本的还在于民族运动的内部矛盾,尤其是围绕台湾民族 运动中要不要开展阶级斗争这一问题,在台湾民众党内爆发了激烈的冲突,终于以 林献堂、蔡培火等推出台湾民众党为标志,宣告民众党的分裂。 民众党成立时期的台湾民族运动,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众所周知,民众党 是在文化协会由连温卿为代表的左倾激进派掌握主导权后,从文化协会退出的林献 堂、蒋渭水等人联合组成的。史料称:“自文化协会分裂以后,台湾社会运动陷于 混乱状态,农民组合及工会的组织,有如雨后春笋,到处丛生,种种事件相继发生, 且渐趋左倾。”吴三连、蔡培火等:《台湾民族运动史》,自力晚报出版部,台北, 1990,第445 页。新文化协会社会主义思想影响下的无产青年派知识分子在台湾民 族运动浪潮中咄咄逼人,“文协发生左右分化作用以来,各方面的实际运动,日益 深刻一日,比之三五年前的社会状态,殆有隔世之感”。《台湾的社会运动》,《 台湾民报》昭和2 年12月11日。面对此一态势,如何对待工农运动、如何处理台湾 民族运动与阶级运动的关系?成为摆在民众党面前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在工农运 动和阶级斗争问题上,民众党是有其发展变化的曲折轨迹的。 早先文化协会内部对于是不是放弃体制内抗争路线转而以激进方式争取台湾人 民民族解放问题上,林献堂、蒋渭水均予以反对,这也是他们退出文化协会的主因。 但林蒋二人的观点仍有所区别,林献堂坚持以台湾议会设置请愿为主轴开展台湾地 方自治运动,要求在不改变殖民政体下获得体制内的参政权;蒋渭水在此基础上, 主张支持台湾的工农运动,认为只有联合广大民众才能获得民族运动的最后胜利。 在台湾民众党的组建过程中,蒋渭水的主张得到了体现,民众党的早期组织“解放 协会”在纲领第二条明确提出:“拥护台湾人全体的利益,尤其拥护无产阶级的利 益”,但该条在改名为“台政革新会”后被删去。最终体现在台湾民众党纲领上, 有关阶级斗争问题的表述仅在社会方针方面提出“援助农民运动,劳动者运动及社 会团体之发展”。《台湾社会运动史》第二册政治运动,创造出版社,1989,第134 页。因此,仅从党纲上看不出民众党对阶级斗争的真实态度。围绕阶级斗争问题, 蒋渭水和彭华英分别提交了各自的“对阶级问题的态度”解释案,蒋渭水提案分五 点:“一、全民运动与阶级运动并行进行。 二、拥护农工阶级即实行阶级运动。 三、扶助农工团体之发达即造成全民运动之中心势力。 四、企图农工商学之联合即造成全民运动之共同战线。 五、本党站在代表农工利益之地位,合理调节阶级间的问题,使之不致阻碍全 民运动的前进。 mpanel(1); 六、结合台湾各阶级民众,在党领导下实行全民众之解放运动。”《台湾社会 运动史》第二册政治运动,创造出版社,1989,第 156~157 页。彭华英提案一至 四条及第六条基本与此相同,但关键的第五条却有着极大的差别,彭案第五条称: “本党考虑农工阶级之利益,合理调节阶级间的问题,使其不至于阻碍全民运动之 前进”。蒋案将民众党定位于代表农工利益的政党,彭案则仅仅是表明民众党将会 考虑农工阶级的利益,二者的立足点根本不同。彭案得到了林献堂、蔡培火等的支 持,并在第一届中央委员会上获得通过,成为党的政策指导方针。这表明,民众党 成立之初,对于农工运动及阶级问题的态度是比较缓和的,实质上着眼于“合理调 节个阶级间的问题”。即使是认为民众党应当是代表农工阶级政党的蒋渭水本人在 谈到此问题时亦坦承:“大多数的经济利益之所以要调和的原因,就是因为要解决 人类的生存问题”,“民生主义能够防止阶级争斗”。《共产主义向左去,三民主 义对右来》,《台湾民报》昭和2 年6 月5 日。他在《我的主张》一文中还称: “我们在政治上主张民主主义,经济上倡导劳资协调。党的运动规定为,全民运动 和阶级运动同时并行。尤其不写为‘阶级斗争 ’而写为阶级运动,是基于劳资协 调的意思。”《台湾社会运动史》第二册政治运动,创造出版社,1989,第131 页。 换句话说,这时的台湾民众党主张的不是阶级斗争而是阶级调和。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