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民族运动的兴起(1) 20世纪10年代中至30年代中期,台湾社会出现了一股民族运动的洪流,猛烈的 冲击着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架构。这一运动以争取台湾人民的政治权利为核心内 容,以建立有殖民地地方特别立法权和预算权的台湾地方议会及谋求台湾地方自治 为主要政治诉求,属于非暴力政治抗争。在这里,有必要对民族运动一词予以界定, 民族运动是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反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斗争,在朝鲜, 是高丽民族反抗日本殖民主义的斗争;在印度,是印度民族反抗英国殖民主义的斗 争,斗争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在台湾,虽然斗争的性质与其他殖 民地是一致的,但台湾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它自身的特殊性。在沦为日本的殖 民地之前,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台湾人民是从中国大陆移居的汉民族及当地的原 住民,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这就决定了台湾民族运动的实质,乃是在台湾 的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与日本殖民主义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台湾民族运动由留日学生的政治运动为先驱,返回来引导台湾岛内民族运动的 兴起和发展,这次运动的广度和深度是台湾历史上所没有过的。伴随着民族运动并 生的思想启蒙活动,则唤醒了整整一代的台湾人。如果说台湾社会经济结构是日本 殖民者以强制手段促使其被动近代化的话,那么,台湾人民则通过其先进知识分子 的觉醒和发动,达成了自身思想意识的主动近代化,这恰恰是日本殖民者所不愿看 到的。 台湾抗日运动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895~1904年为第一期,这一时期 全台各地抗日武装斗争此起彼伏、蓬勃开展,台湾人民与日本殖民者展开了大规模 武力对抗,它基本上是前一阶段反割台斗争的延伸。1905~1915年为第二期,此一 时期武装斗争依然是主要的斗争形式,但规模较第一期远小得多;如果说第一期的 抗日运动可称为武装斗争的话,那么第二期的抗日运动则归属于武装暴动,其性质 为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期的末段,非暴力的、带有近 代政治斗争色彩的合法斗争,已经初见端倪,抗日运动正从反体制的激烈暴力斗争 向体制内改良的温和斗争转变。 1916 ~1936年为第三期,也就是本章将着重展开 论述的时代,在台湾近代史上,它往往被单独称作民族运动时期,以有别于其他各 期的抗日运动。 mpanel(1); 1910年代发端的台湾民族运动,其兴起有深厚的社会历史背景。首先,台湾本 地民族资本有所发展,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战时繁荣,给台湾经济一定的 刺激,大租权改正后,由于取消了大租户的土地所有权,确立了小租户的土地所有 权,获得补偿的大租户们不少投资于近代金融业、制造业和采矿业,一批新的民族 资本家逐渐成长起来,但由于在殖民地社会背景下,他们面临日本殖民当局、日本 资本的经济、政治压迫,被迫在夹缝中求生存,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要求有一定 的参政权。其次,殖民地教育的发展,造就了一批台湾本地的知识分子,其中的优 秀分子接受了世界新思潮、新文化的洗礼,具有政治敏感性,他们首先起来反抗日 本殖民主义和总督专制制度,这一斗争在日本首都东京发端,后来传入岛内,与岛 内的反日力量汇合成民族运动的洪流。第三,早期武装斗争的失败,逼使台湾先进 分子寻求一条与之不同的新的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道路,特别是西来庵事件后,血 的教训,使得他们意识到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依靠死拼的武装斗争是无 法取得胜利的,非暴力政治抗争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运而生的。最后,个人的机 缘巧合也促成了台湾民族运动领导人思想的某种程度的转变。1909年,台湾民族运 动的主要领袖和资金支持者林献堂在日本奈良结识了名重中外的改良主义者梁启超, 后者的一席话在他的思想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梁启超说:“三十年内,中国绝无 能力可以救援你们,最好效爱尔兰人之抗英。在初期,爱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