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全面撤军 第 49 章 留下一个永远的伤口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留下一个永远的伤口 苏联军队离开了阿富汗,但苏联的军事支持并没有离开阿富汗,战争也没有离 开阿富汗。 2 月18日,纳吉布拉宣布:阿富汗全面进入战时状态,解除非人民民主党籍的 七名政府部长和一名部长顾问的职务。19日,阿富汗成立了一个以纳吉布拉为首的 20人国防委员会,负责保护阿富汗“免遭外国干涉”。20日,沙尔克被解除总理职 务,该职由纳吉布拉兼任。随之,纳吉布拉又亲自走向街头,对人民民主党员和所 有民众进行战备动员,提出“全民参战,保卫家园”的口号,大力扩充军备,充实 加强正规部队,一支人数可观的民防队伍迅速被建立起来。纳吉布拉和平的面孔一 下子撕破了,大规模的内战即将爆发。到2 月27日,驻喀布尔的40多个外交使团中 已有35个关闭或仅留看守人员。 3 月6 日清晨,也就是苏军全部撤出阿富汗后的第22天,一颗炸弹在贾拉拉巴 德城南轰然炸响,从而拉开了阿富汗迄今尚未结束的长年内战的序幕。 与此同时,苏联也大踏步地走上了通往解体的道路。1988年12月26日至1989年 3 月26日,戈尔巴乔夫在苏联采用自由竞争和差额选举的方法推行全苏人民代表选 举。叶利钦挺而走险,辞去了他的建设部长之职,从最底层起步,一路险象环生, 但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2250名人民代表中的一员。5 月29日,叶利钦进入了民 族院,被选为最高苏维埃建设委员会主席,从而进入了苏维埃最高主席团。1990年 3 月,戈尔巴乔夫改头换面,成为苏联总统。5 月,叶利钦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最高 苏维埃主席。7 月,苏共二十八大召开,戈尔巴乔夫修改党章,废除一党制,叶利 钦宣布退出共产党。在整个1990年,苏联各个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1991年2 月, 叶利钦要求废除有名无实的苏维埃联盟。7 月,叶利钦就任俄罗斯总统,并取缔了 共产党。8 月19日,苏联发生政变。12月21日,11个加盟共和国在阿拉木图发表宣 言,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停止存在”。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职,苏联 国旗委然堕地,26日,20多名代表在克里姆林宫召开象征性会议,为整个苏联的历 史划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就在苏联摇摇晃晃走向末日的途中,戈尔巴乔夫却一直没有放弃对阿富汗的支 持。 1989年2 月17日,在苏军全部撤出阿富汗的第三天,沃龙佐夫在访问印度结束 时声称:苏联不会对威胁阿富汗独立的活动或在那个国家发生的杀戮坐视不顾。 而在事实上,苏联撤军后,仍在阿富汗留下了一大批军事专家,以协助纳吉布 拉对抵抗组织作战的指挥工作。戈尔巴乔夫更是不停地向阿富汗运送先进的武器装 备、提供大笔的资金和在培训方面的援助。 3 月 12 日,游击队的全面进攻刚刚打响不到一个星期,扎伊科夫、谢瓦尔德 纳泽、亚佐夫、巴克拉诺夫、湖奇科夫、科布洛夫就联名向苏共中央提出要向阿富 汗增加紧急援助。他们在报告中说:鉴于得到巴基斯坦军事支援的武装反动派在贾 拉拉巴德地区发动进攻造成的复杂局势,有必要采取补充措施向阿富汗朋友提供军 事方面的紧急援助,采取实际步骤满足纳吉布拉总统的某些要求,此外,阿富汗目 前的军事政治形势及其发展前景也要求我们采取紧急的补充措施向阿富汗方面提供 援助。苏共中央政治局下设的旨在解决向阿富汗共和国提供援助的军事政治问题和 技术问题的工作小组提出了一些措施,包括首先向阿富汗方面移交苏―22飞机和米 格―21飞机,短期内重新装备和提供P ―17型导弹发射装置,并加快提供这种导弹 的弹头。 对此,当天的政治局会议进行了集体讨论,并做出如下决议:一、苏联国防部、 苏联对外经济联络部、苏联航空工业部应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确保在如下期限以 出口方式向阿富汗方面提供24架苏―22和米格―21飞机,其中3 月14日8 架,3 月 16日8 架,3 月18日8 架。 二、苏联国防部、苏联对外经济联络部、苏联国防工业部。苏联无线电工业部 应确保以出口的方式在如下期限内重新装备8 部P ―17型导弹发射装置,其中3 月 25日前装备4 部,到4 月份再装备4 部。 三、苏联国防部、苏联机器制造部应确保生产出P ―17型导弹用的25枚杀伤弹 头。而苏联国防部应确保在如下期限内将其运送至阿富汗:3 月14日7 枚,3 月18 日5 枚,3 月25日8 枚。 四、将贾拉拉巴德捍卫者的工资总额增加 1500 万卢布,由苏联财政部依靠苏 联部长会议的储备金拨出必要的资金。 五、苏联国防工业部、苏联机器制造部、苏联无线电工业部、苏联国防部应在 10天之内制定出加工10枚不带核装置的P ―17型导弹和生产出200 枚杀伤弹头的工 作进度表,并送交苏联部长会议国家军事工业委员会审批。还要预先考虑在1990年 上半年生产出400 枚带杀伤弹头的导弹的问题。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苏联部长会 议国家物资技术供应委员会、苏联财政部应按照苏联国防工业部、苏联机器制造部、 苏联无线电工业部的申请书优先调拨物资。 六、苏联国防部应在3 月16日前将两部P ―17型导弹的发射装置运往喀布尔。 七、苏联国防部和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应同阿富汗方面进行协商,就在土耳其 斯坦军区第720 训练中心训练P ―17型导弹综合系统的战勤人员问题预先做好准备 工作。 八、苏联国防部、苏联对外经济联系部、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应同阿富汗方面 一道研究关于补充提供坦克、其他技术装备和武器问题。 九、苏联对外经济联络部和苏联国防部应同阿富汗方面进行有关的谈判,并按 照现行的结算方式办理协议书,由苏联外交部将已通过的协议通知纳吉布拉同志。 十、苏联国防部、苏联外交部、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应在10天之内拟订出阿富 汗共和国今后事态发展的可能的方案,并就军事方面的有关步骤提出意见。 但是,这批援助对阿富汗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纳吉布拉的需 要。 mpanel(1); 5 月12日,扎伊科夫、巴克拉诺夫、别洛索夫、莫伊谢耶夫等人向苏联部长会 议提出了又一份要求援助阿富汗的报告。 5 月19日,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签署了针对这一报告的命令,并获得了政治 局的通过:同意在1989年5 ~6 月向阿富汗提供下述物资及援助,从5 月20日起每 天提供12部P ―300 式运载火箭及其弹头,允许苏联部长会议征用按“T ”计划存 放的导弹。苏联部长会议国家军事工业委员会应与苏联国防部~道研究依靠其他综 合系统补偿被征用的导弹的问题;另提供1500枚“飓风”式齐射火箭炮使用的220 毫米杀伤爆破燃烧和具有大面积爆轰作用的火箭和普通装药的箱式火箭;坦克炮使 用的100 毫米口径炮弹和115 毫米聚能装药穿甲弹各1000枚;100 套发射装置和500 枚“混血儿”式携带式反坦克综合系统使用的导弹,1000套伞降登陆系统。苏联国 防应确保从1989年6 月起在土耳其斯坦军区第720 训练中心训练使用和维护“箭― 2 ”携带式防空导弹的阿富汗战勤人员。向喀布尔提供“箭―2 ”式防空导弹综合 系统,并派遣苏联军事专家就地训练阿富汗的战勤人员。 7 月20日,扎伊科夫、谢瓦尔德纳泽、亚佐夫、别洛索夫。巴卡京、卡图谢夫、 克留奇科夫等人再次要求增加对阿富汗的援助。雷日科夫对此签发苏联部长会议命 令答应了扎伊科夫等人的要求,并要求苏联驻阿富汗大使拜会纳吉布拉,向其转告: 苏联政府可以在1989年提供价值26亿卢布特种物资的基础上,在同一年再向阿富汗 增加9 .9 亿卢布的特种物资。其中包括,苏联向阿富汗国防部提供2 部P ―17型 导弹发射装置和350 枚导弹、30辆坦克、4 辆装甲运输车、16门“飓风”式齐射火 箭炮、30门迫击炮、615 门榴弹炮、500 门迫击炮、15门防空炮、将近11000 支步 兵武器、24架飞机,另有弹药、通信器材。工程兵和后勤技术装备以及其他物资, 总价值将近5 .9 亿卢布;向阿富汗国家安全部提供350 枚P ―17型导弹、240 辆 坦克、60辆步兵战车、92辆装甲运输车、180 门火炮、480 门榴弹炮、254 挺机枪 及其他弹药、通信器材等物资,总价值将近3 .1 亿卢布;向阿富汗内务部提供35 辆坦克、150 辆装甲运输车、10门火炮、20门防空炮、14000 支步兵武器、弹药和 其他器材,总价值将近9000万卢布。上述特种物资按照规定由阿富汗先支付 25 % 的供货款,其余部分以每年2 %的利息在10年内还清,款额由苏联从1990年起在阿 富汗出口的天然气和其他商品中扣除。苏联方面保证尽快培训那些使用提供给阿富 汗的武器和技术装备的阿富汗战勤人员、乘务员和专业人员,其中包括训练用于坎 大哈方向的一个坦克营的乘务员。根据已通过的决议提供的1530门“熊蜂”式迫击 炮将于7 月运抵海拉顿,另500 门也将于年底抵达。 但苏联的大批援助还是未能使纳吉布拉的战绩有所起色,相反,纳吉布拉的心 却一天比一天虚,胃口一天比一天大,7 月下旬,他直接向戈尔巴乔夫写了私人信 件,要求进一步援助。戈尔巴乔夫要求谢瓦尔德纳泽和亚佐夫组织一个调查小组去 阿富汗前线考察一下,并酌情处理此事。8 月3 日,谢瓦尔德纳泽和亚佐夫向苏共 中央汇报调查情况及新的援助需要。报告说:苏共中央:根据阿富汗共和国总统纳 吉布拉在写给戈尔巴乔夫的私人信件中所阐述的要求,苏联国防部的一个将军和军 官小组今年7 月24~30日期间在阿富汗进行了工作。 对阿富汗的军事政治形势进行评价后可以得出结论,在1989年底以前,除了通 过军事的途径向反对派表明继续进行战争的打算是没有前途的之外,大概很难有别 的选择。阿富汗共和国领导人在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下在加强阿富汗共和国的武装 力量、提高其战斗力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使他们在苏军撤出后的5 个月中独立完 成着同武装的反对派进行斗争的任务。 在同纳吉布拉同志、共和国和武装力量的领导人进行会晤的过程中,阿富汗朋 友对苏联提供的巨大无私援助表示感谢,认为十分有必要把这种援助保持在现有的 水平上,并且强调指出,在现阶段只有依靠这种帮助才能有效抵抗武装的反对派。 苏联国防部的将军和军官小组对喀布尔和巴格拉姆的警卫和防御情况进行了评 估,对在马扎里沙里夫建立空军军用基地和P 一17型导弹营阵地的可能性进行了研 究,对在解决运输问题,尤其是在解决从海拉顿运出物资器材、完善侦察工作、修 理武器和战斗技术装备方面,对阿富汗提供的援助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所研究的大部分问题以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都就地进行了解决,或者正在解决 之中。 但是还存在一些缺少苏联提供的补充帮助阿富汗单方无法解决的问题。为此纳 吉布拉总统提出了如下强烈请求:补充提供一个P ―17战役战术导弹营,以便在马 扎里沙里夫地区和普尔胡姆里以及达什的备用阵地使用,提供1000辆大型载重汽车, 以便把苏联提供的军事物资和其他物资、食品、石油制品运往阿富汗纵深地区,首 先是运往喀布尔,通过提供用装甲列车装运的新式侦察器材的途径帮助改善喀布尔 的警卫和防御体系,帮助选择消灭躲在山洞里敌人的有效武器,帮助把马扎里沙里 夫的燃料库的容积扩大到1 万~1 .2 万吨(现在容量为5000吨)。 为了满足上述要求,苏联国防部打算按照原先的核算条件从现有的储备中在1989 年向阿富汗再提供4 部P ―17战役战术导弹发射架,1000辆大型载重汽车(其中200 辆油罐车),20辆BMP 一IK型战斗指挥车、200 枚“冲击”式带大面积爆轰混合装 药的可控导弹(以前没有提供出口过),以及可存放5000~7000吨燃油的储油库。 同时注意到,在1990~1991年的计划中可以考虑将上述数量的大型载重汽车和油罐 车冲销苏联国防部提供的数量。 至于由谁来接收所提供的物资和技术装备,则应该相信阿富汗领导人会从实际 情况和他们面临的任务出发,在各部委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谢瓦尔德纳泽、亚佐夫 1989 年8 月3 日就这样,苏联的援助仍然在无穷无尽 地填人阿富汗这个无底洞。直到1991年下半年,苏联局势不断恶化,阿富汗问题专 家们再也无法忍受苏联对阿富汗的现行政策了。他们要求苏共中央马上减少军事援 助,应该同美国人协调,制订出调解阿富汗问题的新方法,并要从政治上承认白沙 瓦的抵抗组织,甚至可以考虑在那里设立苏联“联络代表处”。上述意见由苏共中 央国际部副部长穆萨托夫于7 月9 日以报告的形式报给苏共中央,报告中说:苏共 中央:苏共中央国际部与苏共中央所属的现代社会问题研究所共同进行了题为“阿 富汗:摆脱当前状态的出路”的形势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苏联外交部、苏联国 家安全委员会、苏联国防部及其他部委、苏联科学院的一些研究所、苏共中央下属 的现代社会问题研究所、苏共中央社会科学研究院、苏共中央国际部和苏共中央民 族政策部的专家和学者。 与会者得出的主要结论是:阿富汗已形成了独特的和棋的形势,对抗的任何一 方都无法确立自己的优势。执政当局只能在苏联提供军事和物质技术援助的条件下 守住最重要的城市、机场和战略交通线,而对于我们来讲,这种援助变得越来越困 难。但是即便如此,阿富汗政府还是没有能力扩大自己的控制区和社会基础。 与此同时,对抗的另一方得到了美国、巴基斯坦和沙特阿拉伯的大量援助,也 不能推翻纳吉布拉政权。反对派未能以具备统一的政府和指挥部的有组织的军事政 治力量的身份得到广泛的国际承认(只有马来西亚、苏丹和巴林国承认“白沙瓦政 府”)。 一些专家认为,不应该悲观地看待阿富汗的形势。执政当局的情况并非没有希 望,总的看来,它还能够守住自己的阵地。这些专家们说,必须继续把赌注下在纳 吉布拉身上,必须继续对他们提供全面的援助,包括军事援助。 与此同时,大部分专家强调指出,仅仅把目标定在没有取得大部分阿富汗居民 信任的现政府身上是没有前途的。同时指出,这并不是说要抛弃“老朋友”或者说 我们停止介人阿富汗事务。我们在行动时必须考虑到我们希望在阿富汗有一个稳定 的、与我们友好的、可以同苏联保持互利的睦邻关系的政府。 专家们指出,苏军撤出阿富汗以后我们没有一个完整的、深谋远虑的对阿富汗 政策构想。各个部门对阿富汗问题的态度依然相互矛盾。 专家们还说,苏联提供的援助不够及时,阿富汗方面使用援助的效率也不高。 在援助的结构中军事援助占据主要地位,因而国际社会认为战争继续和阿富汗还在 流血与我们的援助有关。 专家们在发言中强调指出,我们对阿富汗的政策需要有一些崭新的强有力的推 动因素,需要就其重要性而言相当于决定苏军从阿富汗撤出问题的一个独特的大突 破。为此,专家们提出了如下想法:必须根据国际法和传统的睦邻关系的原则,最 大限度地使我们对阿富汗的政策非意识形态化。 继续向纳吉布拉政府提供道义上、政治上的支援和物资援助,应该分阶段地马 上开始减少军事技术援助,同时增加入道主义援助,并视美国方面的反应采取相应 的行动。为此应当在充分考虑阿富汗反对派利益的全新计划的基础上,加大同美国 人一道制定出调解阿富汗问题的新方法的力度。 许多专家指出,纳吉布拉政府没有控制住全国的局势,实质上是一个过渡性的 政府。我们的任务是,利用这个国家的传统做出各个方面都能接受的决定和妥协的 机制,在阿富汗建立一个民族和解政府。只有在实践中考虑到阿富汗政治力量的实 际分布情况和对抗各方的利益,民族和解的政策才能成为有效的政策。 因此,会议参加者认为,现在已经到了重新审视我们对不肯妥协的反对派和 “白沙瓦集团”的态度的时候了,应该承认他们是现实存在的政治势力。这里所说 的承认不是外交上的承认,而是政治上的承认。承认反对派具有极其广泛的社会基 础,承认他们有自己的一个征集兵员、供应武器弹药、食品等功能的系统。应该把 同他们接触的水平提高到应有的高度。这个问题应该认真加以研究,甚至可以考虑 在白沙瓦设立苏联的“联络代表处”问题。 一些专家认为,苏联共产党应该对阿富汗调解事业做出更积极的贡献。苏联共 产党除了保持同阿富汗执政党的传统联系以外,还可以参与同在巴基斯坦、伊朗、 西方国家的阿富汗反对派联系的活动。 与会者强调指出,我们在阿富汗的政策应该考虑到发生在中亚各共和国的进程 (例如,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复活)以及俄罗斯的利益。 在这次会议上还提出了关于在制定和实施阿富汗政策中必须克服部门障碍的想 法。与会者建议成立一个附属苏联总统的跨部门阿富汗问题机构。该机构应在最近 提出我国在这方面所实行的政策的总体构想。 苏共中央国际部副部长穆萨托夫 1991 年7 月9 日可惜的是戈尔巴乔夫对此尚 未做出仔细思考,苏联就发生了“8 .19”政变,戈尔巴乔夫自身难保,再也无暇 考虑阿富汗问题了。否则,也许阿富汗内战会出现另外一种局面,而不是今天我们 所看到的样子。 苏联解体后,失去了援助的纳吉布拉只好靠储存下来的武器支持战斗。1992年 4 月,马苏德与纳吉布拉手下的实力派将领杜斯塔姆达成秘密协议,杜斯塔姆放马 苏德进入喀布尔,纳吉布拉辞去一切职务,躲进联合国驻喀布尔的办事处。 随之,各游击队组织为争夺新政府的实权展开了一场无休止的混战,分分合合, 朝三暮四。直到1994年10月,新兴的宗教学生武装塔利班迅速崛起,并飞快地壮大, 成为原有各派游击队的共同对手。1996年9 月,塔利班攻破喀布尔,处死了纳吉布 拉,并将新政府军的武装逼向阿富汗的北方。 战火至今仍然在阿富汗的国土上燃烧,苏联入侵阿富汗给阿富汗人民留下了一 个久久不能愈合的伤口。苏联自己也为它的入侵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据《真理报》1989年8 月17日公布,苏联官兵从1979~1989年牺牲的人数分别 为86人、1484人、1298人、1948人。1446人、2343人、1868人、1333人、1215人、 759 人和53人,合计13833 人,另有330 人失踪或被俘,上述数字是否准确,无从 核实。但另据谢瓦尔德纳泽在1989年2 月7 日声称,苏联自1988年5 月到当时为止, 共有2000军人被打死,而按《真理报》的统计,1988年和1989年苏军总共才死亡812 人,双方的数字相差1200人,因此,《真理报》的统计数字中究竟含有多大水分, 无法估算。 1989年12月24日,苏联第二次人民代表大会在最后这一天宣布:1979年苏联出 兵阿富汗的决定是由前领导层内一个由勃列日涅夫、乌斯季诺夫、安德罗波夫和葛 罗米柯组成的小圈子在违背苏联宪法的情况下做出的,应该受到“道义上和政治上 的谴责”。 这一悔过决议当时受到了苏联内外普遍的欢迎。但不管如何谴责,这出长达10 年的悲剧毕竟在苏联人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它是在耻辱中结束的,并且动 摇了整个苏联政权。 在阿富汗战争中,苏联是最终的失败者,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而且苏在阿的 失败是一种多重失败。 对苏联政治决策人来说,这场战争导致了苏联内外矛盾迭起,既严重影响了本 已处于“冷战”边缘的东西方关系,使得世界形势急剧恶化,又严重影响了苏联同 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既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一般估计这场战争的支出每 年约30亿卢布,西方最低估计为每年25亿美元,直接经济损失约240 亿~300 亿美 元。),又极大地伤害了国民的感情(据苏军政治部公布,在这场战争中苏军共伤 亡48788 人,其中死亡人数达13310 人),影响了政局的稳定。而阿富汗国内的形 势的发展,却自始至终都没有使苏联达到出兵阿富汗的最初目的。 对苏联军队来说,在阿富汗这样一个山地国家进行非常规作战(反游击战)不 能扬己所长,反而暴露出苏军在编制结构和战术上都不适应军事形势要求的弱点。 尽管苏军在实战中不断调整其战术,且无所不用其能,但最多也不过是在一定时期 获得对局部地区的控制,终不能占据全面优势,彻底扭转战场形势,而苏联士兵的 厌战、反战情绪却有增无减,这在苏联红军的历史上也是没有先例的。 正如苏共中央一位人士对美国人所说的:这是一次失败,对此是毫无疑问的。 我们正好碰上了你们在越南的经历,而且我们还在像傻瓜那样参加进去。我们惟― 一直得以避免的一件事是还没有必须用直升机从我们驻喀布尔的大使馆中撤出最后 一名人员。 这不是在调侃,而是“痛定思痛”之言。阿富汗事件充分说明了“大国作为他 国的占领者也免不了要犯大的错误”。一失足铸成千古恨,正是由于这个错误,使 得苏联不得不对一些传统的思想做出否定和修正,从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从 某种意义上说,阿富汗战争在客观上成了苏联新旧两个时代的分野标志。 首先是对苏联“霸权主义”思想的否定。 阿富汗战争向苏联人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国际关系已进入一个新时期,霸权 主义时代应该宣告结束。 霸权主义渗透在苏联对外政策中足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其始作涌者是斯大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苏联攫取了芬兰。捷克、中国、日本、蒙古等国的共70多 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还奉行了代别国组织或更换政府的政策,开了苏联霸权主义的 先河。而以非斯大林化而著称于世的赫鲁晓夫上台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 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并没有收敛苏联的霸权主义思潮,反而粗暴地干涉其他 社会主义国家的内部事务,1965年苏联首次向其兄弟国家匈牙利出兵,开了战后动 用武力之风,给苏联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尤其在其执政的中 后期,苏联的霸权主义愈加膨胀,终而达到了一个极致。1968年出兵捷克尚且不论, 1979年,苏联公然冒天下之大不违,入侵一个拥有主权的第三世界国家,便是一个 典型的说明。 但阿富汗战争却清晰地向苏联表明,即便是一个超级大国,要想任意干涉小国 的事务,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国际社会也是根本行不通的。弱小国家和民族任人宰 割而孤立无援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苏联新一代领导人终于从阿富汗战争中觉悟过来。他曾 说,世界多极化进程的发展速度显然超过了某些政治家的主观判断,几个大国主宰 世界的时代早已过去,谁也无力在急剧变化的世界过程中保持永恒不变的地位。戈 尔巴乔夫在其“新思维”中否定了勃列日涅夫的所谓有限主权论,否定了为输出革 命或反革命以及对主权国家进行各种形式的外国干涉进行辩解的任何理论和学说, 否定了传统的霸权主义逻辑。同时,承认和开始纠正苏联自斯大林时代以来在对外 政策中所犯的一些错误,对苏联的对外政策进行了重大的调整,特别强调苏联新的 对外政策的最高宗旨是为国内经济发展服务,对外政策只能是对内政策的合理延伸, 从而赋予苏联的对外政策以新的、非霸权主义的内涵。 其次是对崇尚武力思想的否定。 很多年里,苏联领导人坚持认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因而“必有一战”。为了在下一场“制度战”中彻底战胜对 手,苏联必须尽最大力量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军事机器,从实力上压倒对手。勃列日 涅夫曾说,苏联把它的国防力量保持在最高水平上符合马列思想,是过去50年以来 的一个主要结论。自50年代以来,苏联一直重视武装力量的对外职能,多次对一些 东欧国家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军事干涉,制造了不少世界热点问题,推动着国 际形势的动荡不安,与美国争先恐后。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从苏联正陷于阿富汗战争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崇尚武力的 思想进行了认真的检讨和批判,否定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和要和平就得准备战争的 传统观念。在“新思维”的指导下,确定了新军事学说,制定了新军事战略。根据 这一新战略,苏联降低了同美国的军备竞赛水平,同美国达成了战后以来最具实质 性内容的裁军协议,并实施自50年代以来最大规模的单方面裁军计划,收缩了其驻 海外的军事存在规模,同时对地区冲突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得出与传统观点相背 的新结论。戈氏认为,局部战争对卷人武装冲突的各国人民来说,其规模是以巨大 牺牲的代价来衡量的,而且这些冲突早就具有国际性。他在新思维中明确提出,小 而言之,不能用武力输出革命,不能用武力来解决地区冲突和国际矛盾;大而言之, 人类的文明由于核武器的出现而面临着覆灭的危险,人类的文明的延续应建立在 “三无”(无武器、无暴力、无战争)的基础之上。从而从根本上否定了苏联传统 中对武力崇尚的思想。 第三是对世界革命思想的反省。 苏联一直对无产阶级世界革命抱着乐观主义的态度,一直把推进世界革命作为 苏联对外政策的最高和首要目标,并自视为这一宏伟目标的领导核心和中坚力量。 在阿富汗事件发生前三年的苏共25大上,勃列日涅夫还说,“我们正处在发生根本 性社会革命的时代”,“世界革命正在发展”。勃列日涅夫的观点使苏联的整个外 交更显现出外向型和进攻型的特征,并把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理所当 然地视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组成部分,认为完成民族解放运动的国家存在着对社 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社会主义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道路。因而竭 力支持它们组织先锋队,实行公有制,并授之以苏联模式的意识形态,甚至不惜直 接或间接地使用武力从外部来推进第三世界的革命。 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反复强调不能用旧思维的棱镜来看世界,“新思维”认为, 19世纪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典观念已经过时,资本主义并没有腐朽或垂死, 社会主义也非完美无瑕,而第三世界国家则呈现多元社会发展情势。苏联从阿富汗 这样一个惨淡经营了多年的邻国退却,体现了苏联收敛了进攻性态势、在对待世界 革命问题上开始采取现实主义的、符合社会发展逻辑的新政策。 第四是对传统政治体制的修正。 传统的政治体制指的是斯大林时代形成的苏联政治体制模式,这个模式的主要 特点是以党代政、高度集权。国家和社会管理的权力都集中到了上层少数人的手中, 而大多数人的民主实际上成了一种空洞的口号。这就难免不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不必 要的损失,使人民吃更多的苦头,同时,也使这种政治体制本身失去了吸引力和生 命力。 出兵阿富汗的决定就是传统政治体制不民主的弊端的充分暴露。尽管当时就有 许多高层官员反对对阿富汗进行大规模军事干涉,但他们却无处进谏,只能全力去 推行自己不同意的政策。特别在外交方面,更是当时苏联人批评的禁区。阿富汗事 件教训了苏联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大力推行“公开性”和“多元论”的民 主化政策,他明确提出,在改革的年代里,没有什么批评的禁区,外交领域也不例 外。新的政治决策人对传统的决策体制进行了认真严肃的研讨、批判和修正。在出 兵阿富汗问题上,他们的观点很明确:这是有关领导人极其粗暴地违犯了党和国家 道德准则的事情。为了使任何一项决策都置于人民代表的监督之下,避免在对外活 动中再犯类似的错误,苏联重新修订了宪法,规定在苏联国境以外使用武装力量的 决定必须经国家最高苏维埃批准。苏联人称这一决定是人民历尽艰辛取得的,是 “用阿富汗的痛苦教训和生活水平下降、损害社会主义的好名声及其本质上具有的 理想换来的”。 诚然,“新思维”的提出是基于对当时世界的深刻体认和对苏联传统思维的深 刻反思,但不可否认,其中“流血的伤口”――阿富汗战争的经验教训恐怕是一个 不可忽视的因素。换言之,虽然“新思维”主要地不是来自于对阿战的反思,但对 以改革为己任、以实现“加速战略”为当务之急的新领导人来说,这场使得苏联人 成为众矢之的的“肮脏战争”毕竟使他们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过去的各种经验教训 并非不重要,但相对而言,这场“错误的战争”更直接地教训了苏联人。即使在今 天,早已各自独立的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也时刻未能忘记当初那场战争在他们的生 命中留下的深刻烙印。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