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 7 章 称雄与折羽:俄罗斯军事盛衰之谜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第七章 称雄与折羽:俄罗斯军事盛衰之谜 1940年,当阿道夫・希特勒决心要把苏联作为政治和军事因素从欧洲清除掉的 时候,他曾设想在一次为期10周的夏季决战中将它一举灭亡。这场决战,从欧洲迅 即蔓延为世界大战,成为战争史上最凶残、最野蛮的一幕。但是,希特勒的军队在 莫斯科,在列宁格勒,在库尔斯克,在俄国全境,遇到了从未有过的挑战。――英 国历史学家艾伯特・西顿。 近代以来,俄罗斯称雄于世界,沙皇俄国的军队足迹踏遍欧亚,最终成就了一 个横跨欧洲和亚洲的庞大帝国。在北方大战、俄上战争、拿破仑战争、第一次世界 大战中,都能看到“双头鹰”的军旗在舞动。 现代以来,苏联红军的英名是盖世无双的,它抵抗了武装到牙齿的德国法西斯 军队,将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化作泡影。在与美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和对 抗中,苏联的军事实力一度与前者平起平坐。 光荣的背后隐藏着阴影,胜利的背后伴随着危机。不可一世的沙皇军队在克里 木战争中一败涂地,在日俄战争中第一次被“黄种人”打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更是兵败如山倒。盛名之下的苏联军队在柏林危机、古巴危机中不知所措,在阿富 汗被不起眼的山地民族拖入了难以自拔的“泥潭”。 何以至此?为什么?俄罗斯军事的兴与盛、衰与落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一、以武力摆脱外来民族的征服 早期的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中世纪蒙古人西征的过程中,一 直是处于被征服的地位,接受着蒙古人的统治。但在此之前,蒙古人远征欧洲有两 次,第一次就是由成吉思汗带领的,起因是中亚花刺子模国的一个总督杀害了蒙古 商队的人员和使者,成吉思汗率军亲征,1220年攻陷了其首都布哈拉。国王穆罕默 德逃往罗斯。接着成吉思汗派大将哲别和速不台西征。1222年,越过高加索山进入 奥塞梯人、波洛伏齐人境内。波洛伏齐人首领向罗斯王公求援。1223年5 月31日, 罗斯与波洛伏齐人联军与蒙古军会战于卡尔卡河畔,联军惨败。在中国的史书上有 这样的记载:“蒙古人斩杀俄人六王七十侯,士兵死八九。”蒙古军前锋抵达基辅 附近,后来向伏尔加河沿岸的保加尔人出击失利,经哈萨克草原返回蒙古。1227年 成吉思汗及长子先后去世,三子窝阔台继任大汗。 第二次西征一开始,蒙古军就派兵15万人越过乌拉尔山,占领保加尔城。1238 年,东北罗斯一线尽被蒙古军攻陷。弗拉基米尔王公在战争中阵亡。1240年,蒙古 军攻陷基辅。1242年,蒙古军进入克罗地亚和达尔马提亚地区,到达亚得里亚海沿 岸。后来,蒙古军转向东南,经索非亚至黑海北岸返回伏尔加河下游,定都萨莱, 建立了金帐(钦察)汗国。 金帐汗国建国之初,名义上隶属于蒙古大汗,实际上是一个领土辽阔的独立封 建国家:东北和西南罗斯都在它统治之下。金帐汗对罗斯的统治,主要是利用当地 王公,采用拉拢、离间、杀害及扣留人质等手段,迫使他们效忠。1243年任命弗拉 基米尔―苏兹达尔王雅罗斯拉夫・弗塞沃洛多维奇为“弗拉基米尔大公”,要求罗 斯各王公服从。蒙古贵族的征服和统治,对罗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南方受 战争的破坏很严重。 蒙古统治达两个半世纪之久,使俄罗斯在差不多数代人的时间里与西方完全脱 离,在政治制度、军事组织和战术、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甚至语言、服饰等方面, 都打上了蒙古的烙印。由于蒙古人统治中心在东方,无力顾及西部,使罗斯与瑞典、 日耳曼骑士团。波兰一立陶宛形成复杂的关系;而西北罗斯因被立陶宛长期统治, 造成日后白俄罗斯、乌克兰与俄罗斯的民族差异。但坚贞不屈的俄罗斯人民是不甘 屈从于外族人的统治的。他们的民族自觉性逐渐苏醒过来。 莫斯科公国兴起的时候,古罗斯国家已经分裂近一百年了。莫斯科位于罗斯托 夫―苏兹达里王公的领地上,它原是基辅大公雅罗斯拉夫在 1054 年封给他的儿子 弗塞沃洛德的。1147年,弗赛沃洛德的孙子尤里没收了一个贵族在莫斯科河沿岸的 一座城堡――莫斯科,并在这里会见了他的同盟者。 13世纪末,东北罗斯强大的公国罗斯托夫与特维尔之间为争夺弗拉基米尔大公 宝座进行了激烈斗争,莫斯科就是在这一斗争中逐渐崛起的。 在德米特里・伊凡诺维奇统治时期,莫斯科公国日益强大。他不仅彻底战胜强 劲对手特维尔,而且于1380年在库里科沃原野击败金帐汗率领的20万大军,被称为 “顿斯科伊”(顿河王),沉重地打击了蒙古统治,独立的曙光已经在望。到伊凡 三世统治时期,进入统一东北罗斯摆脱蒙古统治的决定性阶段。1463年,伊凡三世 吞并了雅罗斯拉夫尔王国,1474年吞并了罗斯托夫。1471―1478年,经过数次征服, 最后消灭了强大的诺夫哥罗德公国,把反对派贵族和富商迁到莫斯科城郊,没收其 土地分给自己的臣属。1485年,伊凡三世又率兵讨伐并消灭了特维尔公国。这时东 北罗斯基本上统一于莫斯科公国,莫斯科大公正式称“全罗斯大公”,中央集权国 家基本形成。统一事业的最后完成是在伊凡三世的儿子瓦西里三世统治时期。他在 1510年吞并了普斯科夫,1514年吞并了立陶宛统治下的斯摩棱斯克,1521年吞并了 梁赞,完成了俄罗斯国家的统一。 从1462年到1533年,也就是在伊凡三世和瓦西里三世统治时期,俄罗斯国家的 领土从43万平方公里扩大到280 万平方公里,北达白海,南至奥卡河,西到第聂伯 河上游,东到乌拉尔山的支脉,成为欧洲幅员最大的国家。 随着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彻底摆脱蒙古人的统治提上了日程。这时金帐汗 国由于统治阶级的内讧,国势衰落,相继分裂为几个汗国――克里米亚、喀山、阿 斯特拉罕,主要部分在伏尔加河和顿河之间,称大帐汗,最高统治者为阿合马汗。 伊凡三世利用各汗之间的矛盾,采用各种手段,逐步摆脱蒙古人的统治。1478年, 伊凡三世停止缴纳贡赋。1480年,金帐汗阿合马率兵讨伐。伊凡三世怯阵准备退却。 在莫斯科市民的压力下,才陈兵乌格拉河,与蒙古军隔河对峙。不久形势发生变化。 蒙古军因天寒粮缺,波兰援军没有未及时赶到,又听说都城萨莱受到克里木汗的袭 击,被迫撤兵,伊凡三世不战而胜。不久,阿合马在内讧中被杀。这样,延续了近 两个半世纪的蒙古贵族对罗斯的统治最终结束了。            二、武力为箭:俄国的军事征服 俄国从封建割据走向统一,本来是合乎历史规律的现象,是有助于生产发展的。 但是,随着俄国统一和实力的膨胀,它对外扩张的胃口也越来越大。恩格斯曾说过 :“莫斯科的大公只是在长期的斗争之后,才终于摆脱了蒙古人的羁绊,开始把大 俄罗斯的许多公国联合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然而这一成就看来只是助长了他们的野 心。” 俄罗斯发祥于欧亚大平原。它的周围,都是一望无际的平川大地,既没有高山 大川可凭,也没有雄关要隘可守。对于一个刚刚诞生的国家来说,欧亚大平原是一 架没有栏杆的婴儿车,毫无安全可言,因此,它饱受过侵略和奴役之苦,那些神出 鬼没的草原飞骑和金戈铁马的鞑靼军队,曾是酷爱自由与独立的俄罗斯的大敌。在 经过了长达两个半世纪之久的血与火的洗礼后,俄罗斯终于摆脱了鞑靼人奴役的枷 锁,但是,就像胜利来之不易一样,要保卫胜_利也是极不容易的。为了做到这一 点,他们就不得不经常扩张边界,以防止他们的敌人接近他们。 这其实只是一种简单的生存规律,一种本能而已。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 生存和安全是人的头等需要。一个民族的心理也是这样。俄罗斯咄咄逼人的扩张行 为,从一个方面看,也只是出自一个单纯的欲望――继续生存的本能,这是一种对 地形所造成的危险的直接反映。 随着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国家的逐步形成,相应地要求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 的专制政体。伊凡三世和瓦西里三世时期已经为此奠定了基础。到了伊凡四世在位 时大体完成。伊凡四世在沙皇俄国的开国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此人生长在阶 级斗争和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极其复杂的环境中,自幼即养成意志坚强和残酷无情的 性格,13岁时就下令处死了反对他的世袭大领主,历史上称他为“伊凡雷帝”或者 “可怕的伊凡”。伊凡四世于公元1547年加冕,他正式采用“沙皇”称号成为俄国 第一代沙皇。加冕后,他排除一切阻力,坚持不懈地对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 宗教等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伊凡四世上台时,俄国的版图北临北海和巴伦支海,南达切尔尼哥夫、普梯夫 里和梁赞地区,西起芬兰湾沿岸至戈麦尔、斯摩棱斯克一线冻至北乌拉尔和下诺夫 哥罗德地区,共约280 万平方公里。由于北方海域冰冻期长,因而仍然是个内陆国 家。 波罗的海是俄国通向西欧的捷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打通进入波罗的海 的通道是俄国统治者的根本利益,也受到中小贵族和新兴商人的狂热支持。当时俄 国的统治者不满足历史上形成的内陆国家的地位,迫切需要与西欧发达国家,尤其 是英国,进行直接的通商,这不仅是为了引人他们所需要的高级消费品,而且是为 了引进西方的文化和技术,以改变其落后面貌,增强实力,进而称霸欧洲。1553年, 英国人曾经开辟由白海直达英国的航线,但全年有3 /4 以上的时间因冰冻不能通 航,于是波罗的海问题日益突出。但是,俄国在西边面临强大的对手――立沃尼亚 以及立陶宛大公国,加之东边的喀山汗国和南边的克里木汗国都对俄国怀有敌意, 牵制了俄国的兵力。总的形势对俄国向西扩张极为不利。 在这种情况下,伊凡四世为了避兔腹背受敌,采取了先东后西的战略,即首先 征服喀山等东邻诸汗国,同时对南线的克里木采取守势,然后放手西进。 1552年,伊凡四世率军远征喀山并将其占领。随后又相继吞并了阿斯特拉罕和 诺盖两个汗国,以及臣服于喀山的巴什基里亚。这样,伊凡四世在几年之间就夺取 了伏尔加河中下游和乌拉尔山脉以西的辽阔地区。此后,他又进一步向西伯利亚扩 张,并且向中亚和高加索伸出了触角。 在南线,伊凡四世仍采取了守势,为此他建立了长达数百里的边境防御线,只 用部分兵力监视克里木鞑靼人的行动。有时也采用以攻为守的策略,对克里木发动 小规模的“远征”。1558年,当伊凡四世解除了东线的后顾之忧以后,就把注意力 转移到了主要方向,在西线大举进攻,发动了历时25年的立沃尼亚战争。但这场战 争树敌太多,力不从心,以至劳民伤财,一无所获。 俄波战争是俄国利用乌克兰哥萨克起义对波兰发动的兼并乌克兰的战争。 乌克兰早在14世纪后叶,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王国联合后转归波兰。生活在第 聂伯河下游草原地区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兰的逃亡农民和城市贫民,形成以捕 鱼、狩猎、畜牧和农业为生的自由流民,号称哥萨克。哥萨克人为争取波兰王国的 人册权,不断要求增加在册人员数。然而,波兰政府由于财政匾乏,无法满足要求, 乌克兰哥萨克人起义如火如茶。1648年5 月,爆发了波兰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乌克兰 民族大起义,起义领导人是鲍・赫麦尔尼茨基。这次起义席卷乌克兰全境,11月起 义扩大到白俄罗斯。波兰政府军与起义军经 6年战争,已无力再战,双方于 1653 年 12 月 18 日在《兹博罗夫条约》基础上达成妥协:波兰政府允许乌克兰哥萨克 建立自治的统领国,波军不得进入境内;在册哥萨克人数增至4 万;恢复乌克兰的 东正教会;被赶走的波兰地主可以重返家园。 兼并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是历代沙皇对外政策的重要目标。随着俄国国内起义的 平定和波兰新国王的继位,尤其是波兰和乌克兰已两败俱伤,俄国遂着手兼并行动。 1653年7 月,俄国政府决定,同意接受乌克兰加入俄国。同年10月11日,俄国缙绅 会议批准政府决定,俄兼并乌克兰战争爆发。 俄波战争持续13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654―1656年)。1654年5 月,俄国10万大军在北线,分北、中、 南三路向白俄罗斯和斯摩棱斯克地区的波军发动进攻。北路俄军从大卢基出发,连 克涅维尔、波洛次克、维帖布斯克。中路俄军从维雅兹马出发,7 月攻克多罗戈布 日,9 月攻克斯摩棱斯克。南路俄军从布良斯克出发,沿罗斯拉夫尔- 奥尔沙- 鲍 里索夫一线向明斯克推进。1654年的交战,俄军与乌克兰哥萨克军协同作战,不仅 收复了俄罗斯西部的失地,而且占领了第聂伯河和西德维纳河之间的白俄罗斯地区 和部分立陶宛地区。 1654年一1655年冬季,波兰- 鞑靼联军在南线,即乌克兰发动反攻。波军与乌 克兰哥萨克军发生激战。波军在莫吉廖夫获胜后,进抵布沙,直逼乌曼。1655年1 月10日,波兰- 鞑靼联军围攻乌曼,久攻不克。南线波军的胜利并不能扭转败局。 1655年夏,俄军在白俄罗斯- 立陶宛战场进展顺利,连克明斯克、维尔纽斯以 及考纳斯和格罗德诺等重要城市。俄军收复白俄罗斯和立陶宛大部分土地。在乌克 兰战场,俄国一乌克兰哥萨克联军开始反攻,向西乌克兰推进。9 月,联军包围利 沃夫;北路俄军占领卢布林,直抵维斯瓦河畔的下卡齐米日和普瓦维。波兰首都华 沙受到威胁。 1655年6 月,瑞典对波兰宣战,同时在波兰领土上和波罗的海海域采取军事行 动,以阻止俄国进入波罗的海。 1655年9 月8 日和10月19日,瑞典军队相继攻克华沙和克拉科夫。波兰国王杨 ・卡什米日逃往西里西亚。战局的变化迫使俄国政府暂时停止对波兰的军事行动, 加之俄国兼并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任务已基本实现,因此决定联合波兰,对付瑞典。 俄国从1656年春开始与波兰政府谈判,俄波双方于1656年11月3 日,在维尔纽斯附 近的涅米扎签订停战协定,联手投入对瑞典的战争。俄波战争第一阶段结束。 第二阶段(1658―1667年)。1657年8 月6 日,鲍・赫麦尔尼茨基病故,贵族 出身的伊・维霍夫斯基接任乌克兰哥萨克统领。 波兰政府在俄国对瑞典作战的2 年内,获得喘息之机,之后,拒绝承认乌克兰 和白俄罗斯重新并入俄国版图。乌克兰哥萨克上层维霍夫斯基等人奉行亲波兰政策, 以图脱离俄国。这一政策引起了乌克兰哥萨克上层的分裂,乌克兰陷人内战。 1658年6 月,维霍夫斯基的代表赴华沙同波兰政府谈判。9 月16日,波乌双方 代表签订《加佳奇条约》,乌克兰以自治的“罗斯公国”名义加入波兰- 立陶宛国 家。林佳奇条约》的签订引起一部分亲俄哥萨克上层和农民群众的反对。乌克兰再 次爆发反维霍夫斯基的起义,起义领导人为伊・鲍贡和伊・西尔科。为避免乌克兰 和白俄罗斯落人波兰、土耳其或克里木汗国之手,俄军及其支持下的哥萨克军向波 军和维霍夫斯基的哥萨克军发起进攻,俄波之间重新开战。1658年 11 月,俄国和 瑞典签订停战协定。随后,俄军在白俄罗斯和立陶宛向波军发起进攻。 1659年4 月,俄军在乌克兰包围波军一部,6 月失利。8 月,俄军主力从基辅 出发,在第聂伯河左岸地区告捷。维霍夫斯基逃亡波兰。鲍・赫麦尔尼茨基之子尤 里・赫麦尔尼茨基当选乌克兰哥萨克统领,俄国取消了乌克兰的自治地位。 1660年5 月3 日,波兰和瑞典两国在格但斯克附近的奥利瓦签订和约,恢复两 国原先的边界。波兰重整旗鼓反击俄军进攻。同年6 月25日,波军在白俄罗斯大败 俄军;接着10月8 日,再败俄军。俄军被迫退守波洛茨克和莫吉廖夫。同年12月, 波军相继收复维尔纽斯和格罗德诺。 1660年9 月,波兰- 鞑靼联军在楚德诺夫围攻俄军,11月3 日,俄军由于弹尽 粮绝被迫投降。与此同时,波兰迫使尤里・赫麦尔尼茨基宣布脱离俄国,效忠波兰 国王。波军控制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波军企图夺占俄军坚守的基辅,始终未能奏 效。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的哥萨克不承认尤里・赫麦尔尼茨基统治,重选伊・勃柳 霍维茨基为统领。乌克兰分成两部分。 1663年-1664 年冬季,波军向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发起进攻,俄波战争进入白 热化状态。双方先后在格卢霍夫和北诺夫哥罗德展开激战。波军战败,退回右岸。 1664年-1665 年,在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爆发一部分哥萨克和农民反对波兰和 亲波统领的起义,但动摇不了新统领效忠波兰国王的政策。 俄波之间长期的战争,造成波兰国库枯竭,无力再战。1667年四月30日,俄波 双方代表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安德鲁索沃签订停战协定: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和白 俄罗斯的一部分以及斯摩棱斯克等省归属俄国;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一 部仍归属波兰。俄波战争结束。 俄波战争以波兰的失败和乌克兰被两国瓜分而告终。17世纪中叶爆发的乌克兰 哥萨克起义是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俄国和波兰都不 允许乌克兰获得真正的独立。俄波13年的战争,导致乌克兰一分为二,从此乌克兰 人民遭受的民族压迫更为残酷。这次战争进一步改变了两国力量的对比。波兰最终 衰败下去,逐渐在欧洲大国政治中消失。俄国力量迅速膨胀,在政治、经济、军事 上日益增长了实力:等级君主制正在向君主专制制度过渡,沙皇专制制度日趋形成 ;商品货币经济打破地区界限,正在形成全俄市场;强大的军队和源源不断的财政 收人都成为俄国对外扩张、争夺欧洲霸权的重要基础。这样,俄国经过18世纪初的 北方战争(170 年一1721年),终于脐身于欧洲强国之列。到18世纪末,沙皇叶卡 特琳娜二世通过三次瓜分波兰,最终实现吞并乌克兰的目标。            三、北方大战:彼得大帝的战争 近代地理大发现认为,有没有出海口和领海,几乎成了判断一个国家能否进入 近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在这一方面,俄国有着先天的缺陷。因为濒临俄国北部和东 部的海洋尽管海岸线很长,实际上却不能用于经济上的需要。 铁路时代出现以前、一个国家没有出海口,就等于与世隔绝,它的经济和文化 的发展将停滞不前,对外贸易也将依赖于别人,因此,寻找出海口的愿望,也是助 长俄国向外扩张的一个重要因素,到彼得一世时期,向海洋扩张的愿望就更为迫切 了。马克思曾经说过:“‘俄国需要有水域’这句话,成了彼得一生的座右铭。”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争夺出海口一直是俄罗斯统治者的梦想,这也是其谋 求欧洲霸权的首要步骤。当然,这个目的之实现只有依靠发动一次又一次的对外战 争。 瑞典长期称霸波罗的海,到17世纪末,与周边国家丹麦、波兰、俄国等国的领 土争端激化。1699年,沙皇彼得一世、丹麦国王和波兰萨克森奥古斯特二世缔结关 于对瑞作战的条约(“北方同盟”)。俄国允诺在与土耳其缔约后开始军事行动。 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针对反瑞各国同床异梦、互不协调的弊端,采取各个击破的战 略方针。 战争初期,彼得一世的战略方针是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预定攻击的第一个目 标是瑞典要塞纳尔瓦。1700年9 月2 日,彼得一世率部从莫斯科向纳尔瓦开进,俄 军在纳尔瓦外围集结,并构筑平行壕。与此同时,奥古斯特二世进军立窝尼亚,包 围里加。正当俄军开始围攻纳尔瓦时,奥古斯特二世却解除了里加之围,从而使查 理十二世得以率军 8000 人驰援纳尔瓦。11月30日,查理十二世突然出现在纳尔瓦 地区,完全出乎俄军意料。双方兵力火力对比,俄军都占优势,然而,俄军不敢贸 然应战,迟迟按兵不动。14时许,瑞军率先攻击,双方交战,俄军军官率先投降, 俄军惨败,退守诺夫哥罗德。纳尔瓦失利,彼得一世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加紧建立 正规陆、海军,发展军事工业,准备再战。查理十二世认为俄军已无力再战,遂于 1701年率军进入波兰。 1701年,彼得一世在瑞军转战波兰之际,再次对波罗的海沿岸发动进攻。1702 年,俄军相继夺占诺特堡、吕思尚茨、杨堡和科波雷等地。在涅瓦河上大兴土木, 建立新都圣彼得堡。1704年,俄军又攻占多尔帕特、纳尔瓦和伊凡哥里德。 1705年,俄军一部进入波兰。1706年,瑞典军占领萨克森,奥古斯特二世战败 求和,被迫放弃波兰王位。之后,俄瑞议和不成,双方准备再战。 1707年1 月,彼得一世作战计划的基本精神是:俄军从波兰向俄本土实施战略 退却,诱敌深人,以小战不断袭扰、消耗和疲惫敌人,视情况在俄境内进行决战。 查理十二世的作战计划是集中主力沿斯摩棱斯克一莫斯科方向进攻,力争在俄边界 地区与俄军决战,一举歼灭之。 1707年秋,查理十二世从萨克森出发东征俄国,波境内俄军迅即撤回本土。1708 年初,瑞军占领格罗德诺,6 月强渡别列津纳河,7 月在戈洛夫钦附近歼灭俄军一 部。俄边境城市莫吉廖夫守军投降。彼得一世在瑞军进军路上实行坚壁清野,给瑞 军造成极大困难,使其放弃对斯摩棱斯克的进攻,转向乌克兰,以等待援军,并期 望反俄哥萨克统领马泽帕的配合。1708年10月9 日,彼得一世在列斯纳亚村歼灭瑞 典援军,而后袭击马泽帕的基地巴图林。进入冬季以后,天气奇寒,瑞军大量减员, 被迫于次年春南移。瑞军进入乌克兰以后,分散在罗姆内、卡佳奇、普里卢基和洛 赫维察等地过冬。俄军驻扎在切尔尼哥夫、基辅、佩列亚斯拉夫和波尔塔瓦等地从 北、西、南三面对瑞军形成包围态势,继续以小战袭扰敌人。 1709年春,查理十二世决定经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进攻莫斯科,为此,4 月 底进抵战略要地波尔塔瓦。5 月11日,瑞军开始围攻波尔塔瓦,历时两月有余,始 终未克。7 月6 日,彼得一世率俄军主力进至距波尔塔瓦5 公里的雅可夫策村以北, 并占领阵地,决定同瑞军决一雌雄。 7 月8 日凌晨2 时,3 ,2 万瑞军与4 .2 万俄军展开激战。瑞军摆开战斗队 形,开始出击,俄军首先以骑兵迎击。3 时,双方在前沿阵地展开激战,俄军依托 工事,牵制杀伤敌人,为俄军主力出击争取了时间。4 时,俄军主力做好出击准备。 瑞军进攻受阻,一部向波尔塔瓦森林逃窜,被俄缅希科夫部追歼;另一部撤至俄军 阵地右前方森林地带。9 时,双方经重新部署后的短促交战,发展为白刃格斗。瑞 军右翼曾一度突破俄军中部,俄军实施有力的反突击,堵住缺口。俄军骑兵包抄瑞 军两翼,对其后方造成威胁;瑞军动摇,从退却变为溃逃。11时,瑞军伤亡近万, 数千被俘。7 月11日启军残部约1.1 万人在佩列沃洛奇纳不战而降,查理十二世带 马泽帕和少数随从逃入土耳其。 波尔塔瓦会战是北方战争的转折点。此后,丹麦、萨克森恢复同沙俄的结盟, 奥古斯特二世重登波兰王位,普鲁士和汉诺威也加入北方同盟。1710年,俄军乘胜 在波罗的海沿岸先后攻占里加。雷瓦尔、维堡、克斯戈尔姆和尼塞尔岛等要地。波 尔塔瓦会战后,俄土关系又趋紧张。逃亡土耳其的查理十二世鼓动土耳其政府对俄 宣战。鉴于南线吃紧,彼得一世决定在波罗的海方向停止进攻,主力转到南线,计 划从巴尔干对土耳其实施突击。17if年夏,彼得一世亲率俄军主力4 万余人,向多 消河下游孤军冒进。土耳其出动10万大军,在克里木军的配合下,包围俄军于普鲁 特河畔。7 月四日,双方激战,俄军弹尽粮绝,彼得一世被追求和。最终彼得一世 以归还亚速及其附近地区为代价与土耳其达成停战协定。俄军在对土战争结束后, 恢复对瑞典的进攻。 1713年,俄陆军在舰队配合下,在芬兰湾沿岸维堡与赫尔辛基之间登陆,连克 芬兰许多城市。1714年夏,俄海军在芬兰湾口汉科角附近与瑞典舰队展开海战。8 月7 日,俄海军经2 小时激战大败瑞典舰队。汉科角海战后,俄舰队占领芬兰与瑞 典之间的海上跳板阿兰群岛,并以此为依托,在瑞典本土登陆。此时,各盟国由于 顾虑俄国在波罗的海势力的扩大,因而打乱了俄在瑞典南部登陆的计划。加之英国 开始施加压力,俄国所有盟国先后同瑞典议和。1718年,俄、瑞也开始议和,但查 理十二世在挪威前线中弹身亡,瑞典新女王在英国影响下拒绝和谈。谈判中断,战 事又起。1720年,俄海军在格雷厄姆岛附近大胜瑞典舰队,多次在瑞典沿海登陆, 直逼首都斯德哥尔摩。1721年夏,俄海军再败瑞典舰队。9 月,瑞典已无力再战。 俄、瑞双方在芬兰尼什塔德签订和约,结束战争。俄国夺取了卡累利阿的一部分和 英格曼兰、爱斯特兰、立夫兰等大片土地。同时,俄军退出芬兰其余地区,并将阿 兰群岛归还瑞典。从此,俄国人得以自由地进入波罗的海。战后,俄国枢密院奉彼 得一世以“大帝”尊号,沙皇俄国正式称“俄罗斯帝国”,一跃而成欧洲列强之一。 北方战争虽然是多国战争,但沙皇彼得一世既是战争的主角之一,又是最大的 胜利者。马克思称这场战争为“彼得大帝的战争”。彼得一世把战争作为侵略扩张 的主要手段。他认为,打通波罗的海出海口,进一步西进和南下,必须动用军事手 段。同时,他又十分重视外交斗争与军事斗争的密切配合。无论是战前,还是战时, 他都竭力拼凑军事联盟,力争最大限度孤立敌人;以军事为后盾,迫敌接受俄停战 条件。在面临南北两个大敌(土耳其与瑞典)夹击下,力避两线作战。他善于观察 形势的变化,根据新的条件,实行战略转变。在战争指导上,彼得一世崇尚进攻性 战略,强调主动打到敌人国土上去。在强敌入侵时,他能大踏步后撤,发挥战略防 御的作用,最终还是为了打出去。他重视会战的决定性作用,但不轻易使用,确有 把握才动手,习惯于以小打取胜。彼得一世在陆海军建设上,注意学习西方先进国 家的经验,同时重视结合俄国具体条件,讲究实效。彼得一世在作战和建军上的思 想和实践,对俄国军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莫斯科保卫战:一个冬天的神话 俄罗斯民族是英勇善战的民族,当外敌入侵之时,俄罗斯人数次奋起,保家卫 国。“卫国战争”对于俄国历史来说,是一个特殊的词汇。 1941年9 月30日至1942年4 月20日,苏军所进行的莫斯科保卫战,既是第二次 世界大战期间最大规模的城市保卫战,也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保卫战。 特别是在法西斯大兵压境的危急关头,苏联红军所举行的“红场阅兵”,更是被世 人称之为“一个冬天的神话”。 1941年9 月30日,希特勒亲自签署了进攻莫斯科的军事行动计划,此计划的代 号为“台风”。 莫斯科是苏联最大的城市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交通中心。它位于东欧 平原的中部,莫斯科河两岸,同伏尔加河有河道相连接,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法西斯暴徒逼近莫斯科,这座伟大的城市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9 月30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由古德里安统帅的坦克集群宛如一张弯弓, 扣上了强劲的利箭,钢铁的箭头直指布良斯克和维亚兹马。 从乌克兰到莫斯科,古德里安的部队进展神速。10月里的一天,他和他的部队 竟然挺进了80公里。不到三天,他们就占领了布良斯克战线以东200 公里的奥勒尔。 进展之神速,以至于当德军坦克隆隆开人奥勒尔城时,电车上的乘客纷纷向他们招 手致意,还误以为是苏军的装甲部队呢。占领奥勒尔后的德军,迅速切断了布良斯 克一奥勒尔公路,并一举攻占卡拉切夫,紧接着又向布良斯克迂回包抄前进。10月 6 日,布良斯克被德军攻占。 与此同时,德军第9 和第4 集团军分别以第3 和第4 装甲集群在杜霍夫希纳和 罗斯拉夫利方向实施猛烈进攻,他们来势汹汹,像一股破坏力极大的飓风一样横扫 而来。德军迅速突破了苏军的防御阵地,并从南北两面,急速地向维亚兹马冲去。 古德里安的坦克第2 集团军与南进的德第2 集团军一起,10月7 日在布良斯克以南 包围了苏军第13集团军和第3 集团军一部,在布良斯克以北包围了苏军第50集团军 的部分兵力。10月13日,被围的苏3 个集团军虽经英勇抵抗,但大部被歼,一部分 退守在莫扎伊斯克防线,有的在敌后展开游击战。 至此,“台风”计划的第一阶段行动已告完成,莫斯科的第一道防线已被德军 的钢铁洪流冲开一道可怕的缺口。 从10月13日起,几乎在通往莫斯科的所有重要作战方向上都开始了激烈的战斗 :莫斯科西南160 公里的卡卢加于13日陷落;接着离首都仅150 公里的加里宁也被 夺占;距离莫斯科仅100 公里的鲍罗季诺也遭到了德军的致命一击。莫斯科处于十 分危急之中。 第一阶段的顺利进展,使希特勒觉得东方战役的胜利已是板上钉钉了。希特勒 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他认为攻占莫斯科简直是探囊取物。于是,10月7 日, 希特勒专门签署了一项最高统帅部的命令:不准接受莫斯科的投降,即使主动投降 也不予接受;德国军队也不需要进入莫斯科,只需用炮击和轰炸予以毁灭。另外, 希特勒觉得光用炮火还不够――还需要加上大量的燃烧弹和高爆炸药,直到把莫斯 科夷为平地――这才能解除内心深处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的仇恨。 法西斯处心积虑地要把厄运降落在莫斯科头上,像一群饿狼一样疯狂地向她扑 来!莫斯科――这座伟大的城市,着实让全世界屏住呼吸。 莫斯科已成为最靠近前线的城市了。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以斯大林为首 的国防委员会做出在莫斯科近郊歼灭德军的决定,采取攻势防御的果断措施。根据 斯大林的指示,苏联红军依靠前线防御工事系统,组织了坚强的攻势防御,以削弱 和消耗德军的有生力量,赢得时间,准备集中后备力量,在一定时机转人反攻,给 敌人以歼灭性打击。 在1941年10月的艰难日子里,负责保卫莫斯科的西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发出了告 全军书,其中写道:“同志们!在我国面临严重危险的时刻,每个军人的生命应该 属于祖国。祖国号召我们要成为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堵住法西斯匪帮去亲爱的莫 斯科的道路……” 在当时莫斯科有一句很流行的话,“俄罗斯虽大,但已无处可退却,因为后面 就是莫斯科。”就充分说明了当时的危急情况和莫斯科军民高涨的士气。 根据斯大林的命令,10月17日新建立了加里宁方面军,从莫斯科西北面阻击德 军的进攻。10月19日,国防委员会号召首都人民要不惜一切代价,配合红军,誓死 保卫莫斯科。20日,《真理报》发表《阻止敌人向莫斯科前进》的社论,动员全市 人民在敌人到达首都之前,用自己的鲜血把他们埋葬。莫斯科召开全市积极分子大 会,号召全市人民把首都变成一座攻不破的钢铁堡垒。 在莫斯科最危急的日子里,全市人民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召,表现出了一种 “临危不惧,气壮山河,誓与敌人决一死战”的英雄气概。他们豪迈地说:“敌人 在哪里进攻,我们就在哪里歼灭他们!我们要在红场上为列宁而战斗,决不让纳粹 的血手玷污列宁的陵墓广人民群众的巨大支持,使前线的指战员深深地感受到,全 城的人都在保卫首都,全国都在保卫首都,这给了他们进行莫斯科保卫战的巨大鼓 舞。朱可夫在他后来的回忆录中对此深有感触地说:”当我们谈到莫斯科保卫战的 英勇战绩时,我们所指的不仅仅是军队英雄的战士、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的战绩。 在西方面军以及在尔后各次战役中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完全是首都及莫斯科军民团 结一致和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国、全体苏联人民对军队和首都保卫者进行有效支 援的结果。“ 就剩下一个莫斯科了,本来希特勒认为苏军没什么了不起的,只要他的装甲铁 蹄稍向前驱,克里姆林宫就会挂起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