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 2 章 刚烈与柔弱:俄罗斯民族性格之谜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第二章 刚烈与柔弱:俄罗斯民族性格之谜 斯拉夫人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仍在人类的命运中起重要作用,在斯拉夫人身上, 你永远不会看到德国人的市刽气,法国人的浅簿、英国人的自私、意大利人的浮躁, 但是斯拉夫人拥有一切德国人的思辩理性,法国人的人道主义,英国人的务实精神 和意大利人的机智。――俄国革命家奥加廖夫 民族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整体,在说一个民族的性格时,其中一定有无数个 例外。但是一个民族由于受到地域、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还是有其 独特的民族性格的。虽然各民族显现出不同的性格,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 都不像俄罗斯民族历史那么特殊,任何一个民族的性格也不像俄罗斯民族那么复杂。 很难用一句话概括俄罗斯的民族性格,但是俄罗斯民族还是表现出了一些极具色彩 的民族性格。 有人说,俄罗斯是一个性格刚烈的民族,尚武、善战、扩张是它藏在骨子里的 东西,的确,近代以来,俄罗斯民族做了许多领世界之先河的轰轰烈烈的大事。有 人说,正是因为这种执著不懈的性格,才成就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 但20世纪俄国最有名的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却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日耳曼是男 人的民族,俄罗斯只能是女人的民族。俄国思想家梁赞诺夫认为俄罗斯民族就像是 家中的妻子,而日耳曼民族则是家中的大丈夫。            一、一方水土养育了俄罗斯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用这句话去认识俄罗斯独特的民族性格也是非常合适 的。俄罗斯人的性格,天然的孕育于俄罗斯这方水土。俄罗斯是世界上领土最大的 国家,横跨欧亚大陆,拥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望无际的平原、四通八达的河流。 这块土地特别厚爱俄罗斯人,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用俄罗斯人的话说就 是在他们的地底下埋藏着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所有物质。大自然的慷慨给 了俄罗斯人一无际涯的空间、丰富的资源,也给了俄罗斯人高大魁伟的身躯,宽广 豁达的胸怀,慷慨、豪爽而又忧郁的性格,坚韧、顽强的毅力,超强的天赋和创造 力。 到过俄罗斯的人都会看到俄罗斯人无论男女,均是高高大大的,“圆圆的头, 圆圆的脸,圆圆的眼睛,圆润的身体线条”。他们的建筑、日用品也和人一样,给 人以笨重、粗大、深厚的感觉,如电视机、电冰箱、手表、照相机、毛料服装,但 质量绝对可以放心,而且经久耐用。俄罗斯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发达,轻工 业却长期搞不上来,这除了有国家政策的原因,与俄罗斯民族大大咧咧、粗糙的性 格也不无关系。 俄罗斯人的胸怀是宽广的,宽广得一如俄罗斯大地、俄罗斯原野,他们的豪爽、 热情,不过于拘泥小节是世人皆知的。俄罗斯人非常热衷于聚会,饭菜不讲究花样, 只要新鲜可口就可以了。邀请起来也很方便,他不会推三阻四的。你邀请他十次, 八次他会欣然前往。只要不是在正规礼节性场合,俄罗斯人不愿用小酒杯喝酒,而 要用大水杯喝,而且是一整杯、一整杯地灌。俄罗斯人爱唱歌。跳舞,不管是不是 “高手”,总喜欢“露一手”,从不怕在别人面前丢丑。只要迪斯科音乐一起,无 论是在饭店、舞厅,还是在家里、在旷野,无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都会使出浑 身解数,使劲地扭一扭。中国人,特别是中国东北的居民习惯把俄罗斯人称为“老 毛子”,这个称呼的起源无从考证。但从它的语意来分析,一方面它包含着对粗旷、 豪放的俄罗斯人的一些淡淡的轻视,但另~方面也对俄罗斯人的这种憨厚与直爽透 出一股亲热和喜爱。 豪爽、大大咧咧的俄罗斯人同时又是多愁善感。忧郁的。漫长的严冬给俄罗斯 人带来漫漫黑夜,皑皑冰雪,阴沉沉的天空,使人感到肃穆、庄严,并感到一种不 可名状的压抑。冬季的莫斯科人都是面无表情,凝重有余而笑容不足,总是若有所 思,来去急急匆匆,每人似乎都背着沉重的包袱。正如美国作家罗伯特・华莱士所 描写的那样:“忧郁起源于俄国的自然环境――永远过不完的灰色冬季和寂寥无际 的广阔平原。”俄罗斯性格中的忧郁、感伤,曾是19世纪文学的基本主题,屠格涅 夫、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人的早期作品,曾把上流社会中的贵族小姐感动 得眼泪汪汪。 由于气候寒冷,尤其是冬季,俄罗斯人喜欢聚到一起喝酒、跳舞,喜怒哀乐从 不压在心底。在俄罗斯有人打比喻说,如果市场上食品供应短缺,居民还可以忍受, 而如果伏特加洒脱销断档,就难免发生骚乱。可见,酒在俄罗斯人生活中的地位确 实相当重要。俄罗斯的成年男子不善饮者极少,女性中海量豪饮者也屡见不鲜。俄 罗斯人最初饮酒是为了御寒,喝酒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热量,活跃气氛等。这 正像俄罗斯人所说的,天气如此严寒,不在屋里饮酒又去干什么呢?久而久之,饮 酒变成了一种习惯。而且饮酒者发现,饮酒以后,可以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 可以尽情发泄心中的喜怒哀乐。在俄罗斯做客,“酒桌”上无酒简直难以想像。俄 罗斯的豪爽也体现在酒桌上,一旦一瓶伏特加盖子打开,就必须喝干见底。在中国 有酒文化和行酒令,在俄罗斯也有自己的酒文化和行酒令,酒桌上只要任何人站起 来,都能发表一番文学家和诗人般的祝词,然后便提议“扎”,3a即俄语干杯的意 思,它另外的意思便是拥护什么事情。因此“扎”用在俄罗斯人的酒桌上是再合适 不过的了。 更独特的是,俄罗斯人喜欢干喝酒,不住食物,而且习惯自酌独饮,一醉方休。 喝到一定时候就开始唱歌,一般唱的都是自己以前的伤心事,甚至会声泪俱下。在 这个喝酒的过程中,俄罗斯人既豪爽又脆弱的天性得到了典型的体现。 广大的空间、丰富的物产,使俄罗斯人很少算计,慷慨大方。大多数俄罗斯人 认为,能够获得是一种满足,但给予也是一种快乐。在莫斯科街头等出租车,经常 会有一些私家车停在面前,如果不顺路,往往表示一下抱歉就开走了;如果顺路, “司机”就会让客人上车。在行程中,“司机”会和“乘客”聊聊天、解解闷,至 于车费,“乘客”给多少就是多少,甚至经常有人一个卢布也不收,很少有漫天要 价的,他们觉得在给“乘客”带来方便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快乐,而不必斤斤计 较肥钱看得过重。 俄罗斯人的这种慷慨有时也表现在国家关系上。当俄罗斯与某个国家关系密切 时,它会表现得相当慷慨大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向社会主义一边倒的 政策,中苏建立了“同志加兄弟”的关系。国民党给中国人民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 基础工业十分薄弱。中国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为此,1950年毛泽东访问 苏联,和斯大林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根据条约,苏联老大哥向中国 提供大规模援助。在“蜜月”期间,苏联政府派出3000多名专家来华帮助建设,在 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在中国援建了150 多个项目,帮助中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基础 工业和国防工业体系。“一桥飞架南北”的武汉长江大桥、驰骋祖国大地二十多年 的“解放”牌汽车、耕耘在南北田野上的“东方红”牌拖拉机……这些都是苏联支 援我们年轻共和国进行经济建设的产物。在国内许多城市,现在都能看到一些方方 正正、敦敦实实、宽庭大柱的苏式建筑,它们在五六十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建筑的一 种模式,可以说是“看得见的历史”了。这些对于刚刚从百年屈辱史中走出、现代 工业几乎等于零的中国来说是非常可贵的。 俄罗斯歌曲唱道“俄罗斯国土辽阔、广大,这是俄罗斯民族强大的自然力量”。 俄罗斯人的性格与俄罗斯土地的广阔无垠是相适应的。俄罗斯人具有很强的天赋, 富于创造力。在俄罗斯千年的文明史上产生过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女皇,出现了 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列宁、斯大林这样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在俄国历史上,如同璀 璨群星般涌现出一大批引导俄国走向强盛的卓越人物,并对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产生 了极大的影响。俄罗斯拥有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 现者门捷列夫、“火箭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等科学泰斗。以加加林为代表的冲出 地球走进宇宙的太空人,则为人类航天史写下了俄罗斯人引以为豪的浓墨重彩的一 笔。 俄罗斯各地气候差异很大,东部太平洋沿岸是季风性气候,西北部是海洋气候, 其他大部分地区是大陆性气候。俄罗斯除极北地区以外,大部分区域属于温带,冰 雪和严冬是它的气候的典型特征。俄罗斯的冬天是严酷而漫长的,不说西伯利亚令 人生畏的零下60摄氏度超低气温,就是位于俄罗斯欧洲地区中部的莫斯科,每年冬 天也长达5 个月之久。俄罗斯人为了战胜严寒、适应严寒,必须具备坚强的体魄, 俄罗斯严酷的气候造就了俄罗斯人坚韧、顽强的性格。正如俄罗斯思想家、历史学 家伊里因所说:“谁哪怕有一次机会体会俄国的闷热,体会从东南方向吹来的灼热 的风,谁要是经历过有时候连着刮几天的俄罗斯的暴风雪,谁要是赶上过俄罗斯雨 雪交加的寒冷天,他就会清楚地知道俄罗斯人的如此坚忍不拔来自何方。”俄罗斯 除了干燥的草原和西伯利亚地区,其他地方皆贫瘠、多沙,或者泥泞、干旱,或者 是沼泽地,这样的土壤地质,这样的自然条件决定了这里能够生长的只有顽强的植 物,能够存活的只有顽强的动物,只有坚韧、顽强的人才能够在这样的森林。沼泽 和草原上安家,并且开发它们,否则个人、家庭、民族、国家的生命将难以为继。 “ 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他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就 是一个坚韧、顽强的人。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实行武装干涉,想把苏维埃政权扼 杀在摇篮中,奥斯特洛夫斯基作为志愿兵参加红军,奔赴前线作战。因在战斗中受 伤,他不得不退伍,转到劳动战线,为恢复国民经济而奋力工作。他曾不顾严寒和 身体虚弱,跳进第聂伯河打捞被洪水冲走的木材,因而得了伤寒和风湿症,健康状 况日趋恶化。1927年他因脊关节硬化已无法起床了,但是他以顽强的毅力拿起新的 战斗武器――笔,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文学修养,奥 斯特洛夫斯基拼命学习,在病床上修完了共产主义函授大学的课程,系统地学习了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国内外文学名著,认真钻研历史文件和各种资料。1928年奥斯 特洛夫斯基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异常困难的情况下, 于1930年着手创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的写作是在常人难以想像的 困难中进行的,他看不见文稿,不能读自己写的东西,只有惊人的记忆力帮助他进 行创作。就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性格,奥斯特洛夫斯基创造出了影响了几代人的布尔 什维克战士――保尔・柯察金。 柯罗连科的《盲音乐家》中的主人公彼得鲁斯则是一个具有超群天赋和坚强意 志的男孩。彼得鲁斯天生就是盲人,这个世界在他头脑里是一片漆黑,他对世界的 认识几乎完全凭着听觉。从他的眼神中常常可以看出,“他正在力求理解什么而不 能如愿”。不过,这使他的听觉能力特别发达,具有了一个音乐家特有的先天条件。 他在初次接触钢琴时,对基本音的注意更显示着他的艺术家的天赋。他陶醉在来他 家的青年马夫约西姆悠扬抒情的木笛声中,因为“这里有一种很独特的真挚感情… …有迷人的诗意”。他不仅天赋超群,而且意志也非凡,他的成功是经过一番苦战 的。起初,家中关怀备至的爱把他包围起来,母亲希望用溺爱来弥补孩子失明的不 幸。所以,他任性,“成为无意识的暴君”。他的精神世界充满危机,感到生活中 只有失明的痛苦,甚至觉得情愿和盲丐换一换地位,因为他认为盲丐终日要为生活 操劳反而会减轻对失明的痛苦感。这时马克辛舅舅主动担负了对外甥的教育工作。 在他的帮助下,彼得鲁斯坚强起来,他刻苦磨练自己的意志,与失明作顽强的斗争, 并和盲丐一起流浪演唱,由自己的家走向广阔的俄罗斯自然中,体验底层人民的生 活,了解了他们的思想感情。于是,他从精神危机中解脱了出来,并通过音乐把自 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他的演奏不再是个人不幸的呻吟,而是表达了下层人民的心声。 彼得鲁斯在音乐事业上的创造和成功远远超过了失明带给他的痛苦。他是自豪的、 幸福的。 俄罗斯思想家梁赞诺夫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俾斯麦时期的一个德国驻俄外交 官在风雨交加的森林里迷路了,他害怕极了,但是又不会说俄语,只是听到他的俄 国马车夫嘴里反复地说着一个词(音译:尼切沃)。虽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马 车夫脸上的镇定的表情多少给了他一些安慰。最后他们终于安全地走出了森林,因 此他也永远记住了马车夫说的那个词,并且弄懂了他的意思是:“没关系”。这个 词让他深刻而感性地了解了俄罗斯人的性格,回国以后每每与人谈及俄罗斯民族性 格的时候都要把这个故事复述一遍,并且一定让人好好地去体会“尼切沃”所包含 的意味。这一个简单的“尼切沃”也就使我们明白了为什么俄罗斯民族在强敌面前 从不屈服并且总能化险为夷。 自然环境对俄罗斯精神、俄罗斯性格的影响是长久而稳定的,像一位俄罗斯名 人所说:“有一个事实,它凌驾在我们的历史运动之上,它像一根红线贯穿着我们 全部的历史……它同时是我们政治伟大之重要的因素和我们精神软弱之真正的原因, 这一事实,就是地理的事实。”这一影响还在继续着。            二、战争压抑不了的俄罗斯性格 俄罗斯人的历史是多灾多难的,他们多次遭到异族的侵略:草原民族的骚扰, 蒙古鞑靼人的入侵与统治,拿破仑大军的攻入,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军队的长驱直人。然而,俄罗斯人是骁勇善战的,俄 罗斯人的性格是刚烈、坚韧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强敌,无论多么残酷的战争都未能 使他们屈服。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领导人与德国法西斯政府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认为法西斯德国不会很快进攻苏联,因此在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都缺乏近 期内同德国交战的准备。当德国法西斯背信弃义、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 苏联不宣而战,进行闪电式袭击时,苏联军队措手不及,战争第一天即遭到了重大 的损失。面对战争初期的严重创伤,苏联人民并没有屈服,他们在斯大林的坚强领 导下,同仇敌忾,痛歼入侵之敌,开始了长达4 年之久的伟大卫国战争。1941年9 月起,德军将列宁格勒围困了近900 天,城内严重缺粮,居民一天只限量供应200 克面包,耗子、蟑螂都成了食品,雨雪都成了饮用水。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 几十万军民日夜奋战,顶住了德国军队来自天空的无数次轰炸和来自地面的无数次 进攻,始终没有让法西斯军队进入这座英雄的城市。 德国士兵在日记中写下:“列宁格勒是座地狱,早晨拼死前进20公尺,晚上俄 国人就把我们赶回来。每一天只有一件事能盼到,那就是死亡。”列宁格勒人在封 锁中度过了严冬,接受了最严峻的考验。他们顽强地战斗,一直坚持到1944年3 月 苏军全面反击,才彻底结束了艰苦的列宁格勒保卫战。苏联人就是以这种无所畏惧、 不屈不挠的气慨赢得了伟大卫国战争的最后胜利。 战争不但没有使俄罗斯民族屈服,反而使刚烈、坚韧的民族性格得到了更好的 升华。阿・托尔斯泰的小说《俄罗斯性格》描写了卫国战争时期苏联人民在前后方 的英雄行为,歌颂了人民的爱国主义。颂扬了俄罗斯人特有的艰苦卓绝、刚毅不屈 的民族性格。书中写了一个坚韧顽强、乐观的坦克手及他的亲人。这个坦克手在前 线打了几年仗,战功卓著,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他的坦克被击中,整个坦克起 火,他被烧得面目全非,最后经过整容,谁都认不出他来了,连他的声音都变了。 当给他拆绷带时,护士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然后就转过身去,不敢看他。战 士说,没什么,我这样也一样能活下去。但是战士想回家看看,他怕父母伤心,就 说他是他们儿子的战友,说他们的儿子一切都好,最后父母留他在家住一晚。第二 天他又见到了未婚妻卡佳,卡佳看到他时的样子使他决心当天就离开这里。回到部 队后,家里来了一封信,说你的战友来看过了,但是你的母亲觉得那就是你,哪怕 你变成那样子也没关系,我们只会为你感到骄傲。又过了两天,他的母亲和未婚妻 来部队看他,母亲说,你是我的骄傲;未婚妻说,我会一辈子跟着你的。作者在书 中写道:“你们看看这几个人,他们所代表的就是俄罗斯性格;一个人看样子似乎 普普通通,平平凡凡,一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大事也好,小事也好,在他身上就 会产生出一种伟大的力量,这种伟大的力量就是人性的美。”阿・托尔斯泰把这种 “人性的美”称之为“俄罗斯性格”,是战争也压抑不了的俄罗斯性格。 俄罗斯人注重纯洁、真诚的爱情,甚至在残酷的战争时期他们也没有忘记这种 美好的感情。1941年7 月15日,德国一支部队侵入白俄罗斯的奥尔沙市。下午2 时 许,气势汹汹的侵略军占领了火车站。大批坦克、装甲车停在车站附近稍事休整, 坦克手从门得透不过气的“乌龟壳”中钻出来,各种车辆在路旁检修、加油,士兵 们卸下沉重的武器装备,三五成群地在树荫下用餐、休息。突然,车站旁响起了震 天动地的爆炸声。坦克的炮塔被炸得飞向空中。弹药车中弹后燃起熊熊大火,连锁 反应般地炸毁了四周的车辆和装备。地上躺满一具具德国鬼子的尸体,残兵败将嚎 叫着四处逃窜。德军指挥部闻讯大为震惊,情报人员很快搞清了事实真相,是苏军 一个炮兵连对德军发动了这次猛烈的火力突击,用刚刚装备的5 门火箭炮,一次齐 射可发射出80发火箭弹。这种火箭的正式型号为M -13,它的炮架上刻有一个俄文 字母K ,表明是由“共产国际”兵工厂生产的。由于红军战士十分喜欢这种威力强 大的新式武器,因而用心爱姑娘的名字呢称它为“喀秋莎”。苏军的喀秋莎火箭发 射车可以说是突袭战的终极魔鬼武器,射程远,覆盖区域广,破坏力巨大,对软目 标的杀伤力更是可观,可是却拥有一个这么柔美的名字。在残酷的战争中,她总是 使战士们想起那首脍炙人口、浪漫的歌曲《喀秋莎》,想起心爱的姑娘:首脍炙人 口、浪漫的歌曲《喀秋莎》,想起心爱的姑娘: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 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啊,这歌声,姑娘的歌声,跟着光明的太阳飞去吧! 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 驻守边疆的年轻战士,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 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在血与火的战斗中,对心爱姑娘的爱,心上人在远方的牵挂始终温暖着勇敢的 士兵们,激励着他们为祖国、为未来幸福生活而奋战。          三、柔弱与细腻:俄罗斯性格中的另一面 俄罗斯白银时代思想家索罗维约夫称俄罗斯历史具有“永恒的女性气质”。俄 罗斯民族性格中有着极大的柔韧性,有着“滴水穿石”、“润物细无声”的水性气 质。 俄罗斯民族的阴柔在俄罗斯民族的文学艺术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俄罗斯人非 常爱好艺术,其民族性格中有非常精细、精致的一面,有着一种艺术气质。俄罗斯 作为两个世纪的文学艺术超级大国,在语言文学艺术中大师辈出,不仅产生了许多 佳作,而且对世界有极大的影响。凝重的俄罗斯文化孕育出了像果戈理、普希金、 托尔斯泰、契河夫、高尔基和肖洛霍夫这样的文学巨匠,产生了柴科夫斯基这位盖 世无双的音乐天才,当今世界乐坛举办的柴科夫斯基音乐会,属于全球“奥林匹克” 级音乐会;10年来的市场经济浪潮没有发生果戈理所恐惧的画家普遍变成画匠的情 形,相反油画艺术依旧纯净;还有舞蹈艺术、影视艺术、话剧艺术和音乐……俄罗 斯芭蕾艺术作为世界性的艺术,水准是不言而喻的,世界著名芭蕾舞团有幸进入彼 得堡马林斯基剧院和莫斯科大剧院演出那是一份荣耀;在莫斯科的普希金造型艺术 博物馆中,非常奇特地保存了世界各国艺术珍品、逼真地复制了世界各国艺术珍品, 极富创意地创造了俄罗斯自身的艺术,甚至绵延不断的战火没能摧毁俄国装饰性或 实用性雕塑,反而不断铸造出专门纪念战争的艺术杰作,社会主义的建立既没有使 宗教艺术充分世俗化也没有使之消失,反而使东正教艺术不断生辉,照亮俄国人在 灰暗岁月中前行;连地铁车站也是宛如一座座地下艺术宫殿,华丽的吊灯、大理石 的墙面和地面,富丽堂皇,集建筑、艺术和浮雕之精华,使每一座地下车站犹如地 下艺术之宫,美不胜收,令人惊叹不已,其气魄之宏大、造型之华丽在世界上是少 见的。 俄罗斯的文学艺术为什么这么辉煌呢,和俄罗斯的自然环境不能说毫无关系。 俄罗斯有很多森林,又处在寒带,有漫长的冬季,这一切都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 思考,或者说是迫使他去做更多的思考,有很多揣摩自己内心、回味自己的时间, 更不用说森林和冬季还会带来一种很神秘的感受,这些东西交织在一起,使得俄罗 斯民族比较爱幻想,也许这就是俄罗斯人艺术气质的形成氛围。俄罗斯文化艺术是 与俄罗斯之广大相适应的,它只能产生于一个具有辽阔视野的大国。 土地的广阔给了俄罗斯民族许多美德,同时也给它带来了一些弱点。 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曾写道:“生活条件使俄罗斯人深信,应该 珍惜夏季天气晴朗的工作日,大俄罗斯人短暂的夏季会因反常和不测的坏天气而变 得更短。这使大俄罗斯农民不得不抢时间,抓紧工作,以便在短时间里做完许多事 情并在完工后离开田里。然而,到了秋季和冬季,却呆在家里无所事事。这样俄罗 斯人就养成了习惯:在短时间里极富爆发力,干活儿快、麻利大自然培养了俄罗斯 人能在极短的时间里玩命地工作、拼命地劳动,但也使他们不习惯持之以恒地、有 条不紊地劳动,一时的爆发有余,而长期的耐力不足。” 辽阔的大地给了俄罗斯人一种安全感,他们身处大地母亲的怀抱中,相信俄罗 斯母亲会帮助它、保护它,不会感到任何恐惧。然而正是巨大的空间、丰富的资源, 却又造就了俄罗斯人的惰性和依赖性。生活在这广袤无垠的沃野上,有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资源,俄罗斯人只要稍稍费点力气就可获得可观的果实,满足起码的生 活需要,而无需积极进取,努力创造财富,也无需精打细算的过日子,可以随心所 欲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更何况寒冷冬天,到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黑夜漫漫、白 天短促,既不适宜、也无法进行户外劳作,人们宁可聚在室内酗酒、跳舞,发泄内 心的喜怒哀乐,也不会去为生存与寒冷拼搏。 俄罗斯国土上森林密布,营造了俄罗斯人世世代代生活的主要环境,这真是上 帝赐予俄罗斯人的礼物。木材、猎物及皮毛是手工业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对俄 罗斯人日常生活也极其重要,猎物不仅可以充饥,它们的皮毛还可以御寒。森林还 是俄罗斯人逃避外敌最可靠的避难所,它代替了群山和城堡,身处森林中的人时刻 戒备着四处随时可能出现的猛兽,久而久之,俄罗斯人形成了警惕、多疑的性格。 俄罗斯在艳羡西方发达文明的同时,从来没有放弃对它们的警惕。欧洲大陆的风吹 草动,都能够牵动俄罗斯人敏感的神经。不管是法国、普鲁士还是东欧的小国,任 何国家只要有一丁点崛起和强大的苗头都会引起号称“欧洲宪兵”的俄罗斯的坚决 压制。俄罗斯人在做生意时,对外国人的戒备心理也较强,头脑里有许多让人难以 理解的想法。本来已经赚了钱的出口商品,起运时仍有许多人认为:外国人把俄罗 斯物产夺走了。在俄罗斯建立自由经济特区常常是纸上谈兵,他们生怕外国人把钱 赚走了。             四、注重实际的俄罗斯性格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建立,使俄罗斯处于西方的包围之中,它只有走自己 的路,走自我强大的路,才能有效地防御西方的进攻,这使俄罗斯有将近半个世纪 处于与西方隔离和对立的状态中,俄罗斯本土文明更趋东方化。20世纪末,推崇 “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的戈尔巴乔夫再次表现出了对西方的渴望,叶利钦则一 度把俄国政治思想中从未完全成功的“西方化”推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普京上台后, 也多次强调斯拉夫文明与欧洲文明同根同源,表示融人西方是俄罗斯的历史选择。 普京的助手亚斯特任布斯甚至宣称:“俄罗斯哲学界和政治界理解的欧亚主义,没 有给俄罗斯带来任何好处。只有选择欧洲道路,俄罗斯才能尽快进入正常生活国家 和社会的圈子。” 《一波三折俄罗斯人》一书对于这种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给今天的俄罗斯的影响 画出了这样一幅图景:同样是莫斯科大学的高材生,亚历山大为了逃避现实,进入 神学院“深造”,愿意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都用于“为解除世间的痛苦” 向上帝祷告;而漂亮的塔吉雅娜则在婚姻介绍所的撮合下,远涉重洋,嫁给一个年 龄比她大一倍、素不相识的美国人。同样是博士生写论文,谢尔盖坚持要按几十年 的传统肥论文弓佣材料的第一类归纳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而米哈伊尔 则天天上“跳蚤市场”卖货从挣来的钱中抽出一叠交给“朋友”,请为代笔。同样 是大学教授,科佩洛夫先生坚持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俄罗斯社会的发展规 律;而拉杜诺夫先生却向学生宣扬,列宁跨过了“卡夫丁峡谷”(即超越了资本主 义阶段)是俄罗斯当前悲剧的根源所在。同样是工人,柳芭数月没有拿到工资,家 里都快揭不开锅了,却照样天天上班,仍把希望寄托在企业效益的好转上。而叶列 娜已经从扛着“蛇皮袋”天天跑市场的“流动”个体户,发展到自己买了一个小商 亭的“坐地”个体户。同样是农民,瓦洛佳面对着分给他的土地犯愁:明年种什么, 到哪里买化肥,种出来的土豆卖给谁。而阿廖莎承包了原来集体农庄的蔬菜大棚, 跑来了贷款,靠着黄瓜、西红柿发财。 俄罗斯人曾经饱受苦难,铁骨铮铮,一副思想家加革命者的硬汉形象。在困苦 面前,他们从容应对,潜心思考,奋起抗争。伟大导师列宁革命不忘读书,还能忙 里偷闲在湖畔小屋里著书立说,写出《国家与革命》,这种精神谁敢小视。由于国 家解体、国际地位下降,物质生活下降、个人信仰产生危机,在当今的俄罗斯人身 上,我们不难看到务实、浮躁、对现实的失望、仿惶。但大多数俄罗斯人依然是那 么幽默、乐观地去应对生活的波折,依然保持了他们良好的传统。 俄国人有幽默感,而且把幽默看做一个人心灵健康的标志。开朗乐观,善开玩 笑是俄罗斯人的一大性格特征。而且,他们能在不同场合,说不同题材的笑话、趣 闻。与他们在一起,你丝毫不会感到寂寞和沉闷,而会哈哈大笑,开心不止。他们 在用餐和喝茶时,更是笑话迭起,妙语连珠。怪不得一位欧洲人说:“没有一两个 俄罗斯人参加,饭桌k 就不热闹。”有一则笑话也许正好反映了俄罗斯人的这一特 点:一个俄罗斯人、一个法国人和一个意大利人,乘船旅行时不巧被遗留在一个荒 岛上。他们一起在岛上过了一段时间后,有一天逮住了一条神鱼,它答应满足他们 每人一个愿望。法国人被送往巴黎的一家饭店喝葡萄酒,意大利人被送到情妇那里。 最后轮到俄罗斯人,他提出的愿望是:“把法国人和意大利人召回岛上来吧,我一 个人在这里太冷清了!” 他们的幽默感是从小被熏陶和培养出来的。以大灰狼和小白兔为主角的动画片 《等着瞧》,可与美国的《唐老鸭和米老鼠》及捷克的《鼹鼠的故事》相媲美,大 多数俄罗斯人是看着这个富有俄罗斯幽默的动画片长大的。 尽管在社会变革过程中,俄罗斯人的生活比较艰苦,产生了许多不尽人意的问 题,平添了许多人生苦涩,但是他们依然诙谐、乐观地面对生活。他们认为“生活 已如此艰难,如果没有幽默,就更没有意思了”。现在,俄罗斯政局趋于稳定,经 济开始增长,俄罗斯人性格中的幽默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民意测验表明,大多数 俄罗斯姑娘择偶的标准之一,就是要“富有幽默感”。 在今天俄罗斯遍地的“倒爷”中,男人很少,绝大多数是俄罗斯妇女。她们扛 着大包小裹,穿梭于市场、商厦之间。如果问她们:“俄罗斯男人都到哪里去了?” 她们竟诙谐地回答:“男人们正坐在家里,思考如何解决国家困难的问题呢!”听, 这是多么让人意外而又幽默的回答!即使物质生活桔据,社会和家庭分工有所变化, 俄罗斯大多数人并没有失去诙谐、乐观的天性,始终保持着昂扬的信念和满足的微 笑。“谁都需要钱,但不想为它去拼命”,这是相当一部分俄罗斯人的心境。 俄罗斯人的幽默也许与他们不喜欢孤独、独处,爱好聚会有关。同时,也与他 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有关。            五、注重精神需求的俄罗斯性格 俄罗斯的民族性格中有一种很强的文化情结,即注重精神需求。 十月革命后,各民族广泛参与苏维埃代表制度,全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帮 助边远地区发展经济,为落后地区培养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人才,派出教师到 各地区进行扫盲教育。当今俄罗斯人中几乎没有文盲,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 文明素质,见面时都要相互问好,外出时都要衣冠楚楚,他们认为,邋里邋遢是对 别人的不尊重,是不文明的表现。俄罗斯城市的街道上很少见到交通警察,人们都 自觉地按自动亮起的红绿灯通行,小汽车往往给行人让路,公共汽车上没有售票员, 上车的乘客都自觉地到司机处买车票,自己将票打孔作废。俄罗斯人热爱大自然, 环保工作做得十分到位,城市区街之间的天然树木遮天蔽日,郁郁葱葱,人们置身 其间,心旷神恰。公共场所干干净净,尤其是在电影院,根本看不到随地乱扔的纸 屑,也没有人大声喧哗,更见不到随地吐痰的现象,观众一般都准时人场,安静地 观看节目,没有人吸烟,更没有人讲话,只是当电影出现喜剧情节时,才会听到人 们的笑声和掌声。在豪华酒店或乡镇食堂里就餐,除轻柔的音乐和低声细语外,绝 无嘈杂的喧闹声。在大街上俄罗斯人看见熟人离自己不远,不是高声喊叫引起对方 的注意,而是快步地走过去,与对方打招呼。俄罗斯的农村,街道像城市一样干净, 每个村庄都是一片田园风光,农村的居民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起居方式一点也不 比城里人差,由此可见,俄罗斯民族是一个有良好心理素质、文明的民族。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俄罗斯人正是循着这阶梯拾级而上走向成 熟的。在俄罗斯任何一个城市的地铁站台或车厢里,都可看到许多候车或乘车的乘 客或站或坐,手不释卷地在埋头读书、看报。走进地铁车厢,仿佛置身于一个流动 的阅览室。即使上下班高峰期,地铁突然拥挤起来,他们也一手抓住扶手,一手擎 着书本照看不误。在商店门前排队购物,俄罗斯人也不忘拿张报纸阅读。甚至已经 退休的老太太,也经常会戴上老花镜,手捧大部头的俄国名著,津津有味地看着。 如果你和她们聊上几句,这些老年人都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与你谈古论今。 异国之人无不对此称奇。难怪俄罗斯人自称是世界上最喜欢读书的民族。读书是俄 罗斯人的悠久传统和民族习惯,今天已变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我 们流行的话说:这是一种活法。也许在俄罗斯人看来,书籍与面包同等重要。人不 能不吃饭,也不能不读书,俄罗斯人用于阅读的时间远远超过吃饭。 而巨俄罗斯人不只喜欢读书,还喜欢购书、收藏书。据统计,俄罗斯全国有大 大小小图书馆6 万多个,全国平均每个家庭藏书近300 册,每人平均藏书100 多本。 此外,城市无论大小都有书籍齐全的书店,书亭更是不计其数。出版业可视为 该国的主要产业。俄罗斯目前共有大小出版社11000 多家,图书发行量达38亿多册, 堪称出版大国。莫斯科市中心特维尔。阿尔巴特、卢比扬卡大街的图书超市经常是 人山人海。和平大街的图书交易市场由于价格比书店的相对便宜一些,购书者更是 趋之若骛。这个昔日的奥林匹克场馆面积不可谓不大,但里面的人简直是比肩接踵, 密不透风,使人无法接近书摊。如果你眼力够好,个子够高,可以隔着里三层外三 层的人群说出你要的书名,摊主给你包好,经多个人转手递给你。这还不包括进入 书市前等个把小时购买人场券消耗的时间和耐心。可是俄罗斯人却处之泰然,拥挤 的书市里艰难的跋涉丝毫也败坏不了他们买书的兴致,看看他们购到的沉甸甸的书, 他们还是颇有成就感的。爱书若此,谁人能与之匹敌? 俄罗斯人爱书,更爱开启他们智慧大门的作者,著名作家在书店签名售书是俄 罗斯的另一道文化风景。只要一听说某作者要到某书店签名售书,俄罗斯人早早地 就在该书店把他的书买好,耐心地等候作者到来。作者一来,购书者自动排成长队 等待签名。 俄罗斯人尤其崇拜、尊敬世界级大师,他们把著名作家奉为生活的导师,这种 风尚在纪念普希金诞辰200 周年的活动中达到了极致。普希金预言他将在人民心中 矗立起非人工所能建立的纪念碑已经成为事实。几乎每一个俄罗斯人,从晰呀学语 的幼童到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无人不知晓普希金的诗。张兰芬发表在《俄罗斯文艺 》中的文章《俄罗斯人的文化情结》,展示了1999年6 月6 日普希金诞辰200 周年 俄罗斯欢腾的场景:早在6 月6 日之前官方的庆祝活动、学术界普希金作品的研讨 会就此起彼伏,民间自发的纪念活动比比皆是,甚至连商人也附庸风雅,打起了普 希金的牌。印着普希金头像的糖果、气球、塑料袋、文化衫无奇不有。纪念活动在 诞辰日前夜达到高潮,普希金的诞辰日不仅是俄罗斯人的重大节日,而且也成了说 俄语的独联体人民的重大节日。来自独联体各国的专业文艺团体都赶来参加庆祝活 动,莫斯科的大小宾馆已经承受不了蜂拥而来的压力,是夜,彩排声、歌声彻夜不 息地流淌……6 月6 日的红场是一片花的海洋,彩带的世界,莫斯科河的碧波倒映 着飘扬的彩旗,纪念活动在此拉开了序幕。争奇斗艳的俄罗斯少男少女聚集在红场 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踏着欢快的舞步纪念着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交响乐的 大提琴用低沉的曲调和文学泰斗普希金诉说、交流。红场上不绝于耳的乐声,熙熙 攘攘的人群发出的欢声笑语,营造出浓浓的狂欢节般的气氛。普希金的诞辰日成了 全国普天同庆的节日。 俄罗斯人非常注重培养少年儿童对知识和书籍的热爱,为此在莫斯科专门建立 了俄罗斯联邦少年儿童图书馆。这座图书馆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把阅览室按照不同的年龄段分开,在儿童阅览室里,有俄罗斯和外国的著名儿童作 品;在少年阅览室里,有古典文学作品和各种科幻小说。图书馆的管理员大都毕业 于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学专业或师范教育专业,不仅对书籍的分类和内容有充分的了 解,还能细心地体察小读者的兴趣和爱好。在工作中,这些“图书馆阿姨”认真负 责,通过组织各种积极有益的读书知识比赛和作品欣赏来培养孩子们正确的读书习 惯,使他们在这里能够充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俄罗斯人普遍喜欢看芭蕾、听歌剧、听音乐。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政治生活 长期动荡,政府更迭频繁,席卷亚洲殃及世界的金融风暴更使脆弱的俄罗斯经济雪 上加霜。物价飞涨、抢购成风导致了货架空空,囊中羞涩的工薪阶层已没有能力摄 取足够的蛋白质和卡路里,然而他们却仍然挤出听音乐会、看芭蕾舞的款项,一如 既往地光顾剧院、音乐厅、电影院。最不可思议的是莫斯科大剧院历演不衰的柴科 夫斯基作曲的《天鹅湖》、《黑桃皇后》、《胡桃夹子》等芭蕾名剧的人场券已经 预订到几个月以后,想得到当天的票,只能从票贩子手里用高价买。精神上的需求 之于俄罗斯人已经超过了对最起码的生存条件的需求。 最能体现俄罗斯文化特色的是他的宗教神经。宗教的魅力牵动着俄罗斯的文化 情怀。数不胜数的葱头式教堂是俄罗斯的一大景观,它遍布整个俄罗斯,在祈祷时 刻各个钟楼发出的无与伦比的悦耳钟声标志着东正教的复兴。1917年前莫斯科有848 所教堂,苏联时期大部分被毁,到1990年时只有78所还开着门。苏联解体后,教堂 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很多是人们自己出资兴建的。其实,俄罗斯本来就是一个 信奉宗教的民族冻正教近千年的影响根深蒂固。哲学家别尔嘉耶夫认为:“俄罗斯 人民,从自己的类型和心灵结构上讲,是信仰宗教的人民,即使是不信教的人也有 宗教性的烦扰,俄罗斯的天神论、虚无主义、唯物主义,都有宗教色彩。劳动阶层 中的俄罗斯人,即使他离开了东正教,也在寻找神和神的真理,寻找生命的意义”。 70年来倡导无神论似乎没有给人们思想打上多深的烙印,亘古以来的宗法制思 想是宗教赖以生存的基础。西方“休克疗法”的引人使俄罗斯经济陷入瘫痪,通货 膨胀使人们的积蓄几乎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卢布变成废纸,工薪阶层从中产阶级 的地位一下子沦为赤贫,巨大的现实反差引起心理畸变,失望的俄罗斯人找不到出 路,只有皈依上帝,到宗教那里去寻找精神慰藉。 俄罗斯人还喜欢游泳,喜爱体育运动。在旅游城市海参崴的海滨浴场上,竖有 一条百米之长,5 米多高的巨幅标语,赫然写着:“人民的健康,是国家的财富!” 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奠定了它世界体育强国的基础。幅员辽阔给体育运动的全 民性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几乎每一处俄罗斯居民住宅区,都有一大片体育设施或一 块草场。据不完全统计,差不多每一个俄罗斯家庭都有一名成员是从事过正规或业 余体育活动的,都上过不同规模的体校并达到一定水准,总统普京就是一个杰出的 范例,他曾经得过柔道冠军,现在日理万机中仍抽出时间健身、游泳。 俄罗斯人的休假也是一种休闲文化,他们常说:“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 他们懂得劳逸结合,非常看重休假,为了休假可以节衣缩食,可以放弃挣钱的 机会。 当然俄罗斯新贵另当别论,他们可以随便飞来飞去领略异国情调,欣赏地中海 的波涛。广大工薪阶层也自得其乐,无论是春夏秋冬,无论是风霜雨雪,热爱自然 的他们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休闲方式。在白桦绽绿的春日,他们或者在冰雪初融的 湖边牵着可爱的小狮子狗慢慢地散步,或者在林间空地上伴着袅袅的炊烟美美地野 炊;在阳光明媚的夏天,他们可以去黑海边的索契、波罗的海边的加里宁格勒和大 海尽情嬉戏,也可以沿着古罗斯人的足迹到苏兹达里的教堂中寻求心灵的宁静;在 黄叶飘零的秋季,有的俄罗斯人静静地坐在公园的长椅上读着托尔斯泰的名著,有 的则到自己的乡间小别墅去享受一份恬静;在银装素裹的冬天,一些俄罗斯人踏着 滑雪板在原野中飞快地奔驰,一些俄罗斯人则在冰封的湖中刨开一块水面,像海豹 一样灵巧地跃人冰冷的水中。 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俄罗斯的传统教育搞得很好,这是每 一个到过俄罗斯的外国人的一致看法。在俄罗斯,有关历史和文化的古迹、纪念碑 随处可见。俄罗斯人崇尚英雄,城市广场、花园、街道、影剧院、博物馆、体育馆、 地铁站等,均以英雄。烈士的名字命名。在英雄的家乡和战斗过的地方,可以看到 他们那栩栩如生的雕像。这些纪念物时时把人们带回过去,使人们回想起那一个个 令人刻骨铭心的事件,一个个催人奋进的英烈。俄国人还注重通过节日,弘扬勇敢 善战的民族精神。每一对身着婚服的新人都不忘记到克里姆林宫旁的无名烈士墓前 献上鲜花,以表达对死去的英雄的缅怀。每年5 月9 日卫国战争胜利日,是俄罗斯 神圣而隆重的节日。这一天白发苍苍的老军人胸前佩戴军功章,充满着自豪感,走 上街头,参加老战士协会举办的旅行和纪念活动。为继承优良传统,牢记先辈们的 功绩,俄罗斯人经常带孩子去瞻仰革命英雄纪念碑,去参观历史博物馆,注重用英 雄的形象和业绩教育后代。在日常的生活,同样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勇敢性格。冬 季,在俄罗斯居民小区周围的林间小路上,经常可看到推着婴儿车散步的年轻妇女。 尽管是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母亲们也让婴儿裸露出娇嫩的小脸,呼吸清新、 凛冽的空气,让孩子从小适应寒冷的气候。对大一点的孩子,则鼓励他们去户外活 动,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孩子的勇敢性格。大雪之后,总会有一些天不怕、地不怕的 孩子们趴在雪橇上,沿着陡坡飞速滑行,尽情地在雪海里搏击、打逗,而四周却没 有大人陪伴、呵护。在大街上,很少看到母亲缓步与幼小的孩子同行。常能看到刚 会走路的孩子,连跑带颠地跟在大步流星的母亲后面。即使孩子摔倒了,大人也不 会去扶助,而是看着孩子自己爬起来。子从小适应寒冷的气候。对大一点的孩子, 则鼓励他们去户外活动,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孩子的勇敢性格。大雪之后,总会有一 些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们趴在雪橇上,沿着陡坡飞速滑行,尽情地在雪海里搏击、 打逗,而四周却没有大人陪伴、呵护。在大街上,很少看到母亲缓步与幼小的孩子 同行。常能看到刚会走路的孩子,连跑带颠地跟在大步流星的母亲后面。即使孩子 摔倒了,大人也不会去扶助,而是看着孩子自己爬起来。           六、自由与懒散:俄罗斯人的天性 俄罗斯人的文化情结和良好嗜好,使其性格极具魁力,也使他们的人生非常充 实而有意义。俄罗斯人性格中所具有的这些优点,着实令人倾倒,但是也有一些缺 点令人费解。在俄罗斯,几代人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使得俄罗斯人习惯了大锅饭, 十分懒散,缺乏创新精神,老牛拉破车式的工作方法渗透到了各个领域。社会交往 中办事节奏十分缓慢,缺少办事效率。马雅科夫斯基在《开会迷》中写道俄罗斯人 喜欢开会,凡事不论大小、轻重,一律照章办事。通过层层审批、签字。开会讨论 等完全没有必要的官僚主义手续,导致十天半月也无法办好一件事。其实,俄罗斯 人也很讨厌开会这样的形式,因为除了相互争吵,什么结果也不会有。但领导也没 有新办法,又觉得不开会许多问题解决不了,上到议会下到平民百姓也不得不承认 这种事实。 如果你与俄罗斯朋友洽谈或约定一件事情,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在经贸活动中, 外来人要想会见企业或部门的“头头”非常难。来访的客人,先要出示证件,经门 卫的审查,得到他的同意,向行政长官(接待科长)报告,接待科长问清来人情况, 表示同意,再由他用电话向第一首长报告,得到批准后,他才通告来人在人口处等 待,第一首长派具有权威的工作人员,同接待科长交换意见后,通知门卫放人,才 有工作人员带领客人入门。这一整套复杂报告手续,至少需要半个小时。工作人员 带领来访客人进入秘书室,才由秘书按首长的旨意,决定在秘书室等候,还是直接 进入第一首长办公室,得到的回答是再等5 分钟,往往有时不知为什么,要等上几 十分钟或更长。 19世纪的俄罗斯人对现实生活往往掉以轻心,但对未来,对理想格外关注。他 们是现实中人,但富于幻想,向往、追求现实以外的某种存在。英国人格拉姆这样 描述俄罗斯人的这种特点:“和英国人谈话结束于谈论体育,和法国人谈话结束于 谈论妇女,和俄国知识分子谈话结束于谈论俄罗斯,而和俄国农民谈话结束于谈论 上帝和宗教。” 今天的俄罗斯青年的心态又是怎样的呢?苏联解体后,许多青年人失去了奋斗 的目标,不知道为什么活着。 莫斯科公共观点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有 50 %的人对前苏联感到丢脸。《时 代镜报》的调查表明,俄罗斯只有 60 %是真正的爱国者,而在美国至少有 88 %。 一位在莫斯科呆了5 年之久的日本记者说:“这个国家的青年人是很奇怪的群体, 对政治的冷漠在世界上实在是少见的,他们从来不想为什么活着的问题。”这和19 世纪的“注重理想、关心国家”的俄罗斯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的确,无论是过去 的“自由”、“民主”式的辩论,还是“8 ・19事件”后的政变示威,莫斯科大学 生走上街头的实在不多,他们反而苟苟营营追求自己的利益。莫斯科的麦当劳、肯 德基早已成为俄罗斯青年的时尚,他们买来一些汉堡包和饮料,带着录音机,在麦 当劳一坐就是半天。这些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大多是彻底的无政府主义者,他们不管 外面发生了什么事,只是一味地追求眼前的享乐,没有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 也没有人用心去面对明天。但还是有许多俄罗斯人为国家的命运担忧。30多岁的俄 罗斯新闻记者阿尔卡季说:“20世纪俄罗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大剧变(1917 年十月革命和1991年苏联解体),我们的心情十分复杂。在新的世纪,我首先祝愿 世界保持和平,不要发生战争,尤其不要发生核大战。其次,我希望我的女儿卡佳 生活得比我们这一代更好。” 俄罗斯科学院美国和加拿大研究所所长罗戈夫对国家的前途尤为关注,他在《 独立报》撰文指出:“在进入2000年之际,俄罗斯的国民生产总值只占全世界的1 .5 %,而美国占21%,北约占50%左右,在90年代受到削弱的俄罗斯经济处于空 前依赖西方的境地。”罗戈夫在谈到车臣分裂势力时又说,现在,美国等西方国家 在车臣问题上对俄罗斯施加压力,要求谈判解决车臣危机。但是,如果车臣战争按 照叛匪的条件停止,那么俄罗斯领土的完整将面临威胁。因此,“俄罗斯决不允许 别人用命令的口气与自己讲话。我们能够而且有义务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也正 是因为此,2002年8 月以来普京政府对车臣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进行了坚决而果断 的打击。             七、春天里的莫斯科女人们 进入夏季,凡遇阳光明媚的日子,你可以在莫斯科大学前的观景台两旁的草地 上、库斯科沃庄园的小河边,地铁线尽头的任何一个森林公园里,甚至是公路两旁 的草地上,看到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下铺一小块塑料布或毛毯,男土要么只着 一条三角短裤或于脆一丝不挂,女士上身只着一条乳罩(有的干脆就来一个“无上 装女郎”),下身同样只着一条短的不能再短的三角裤,戴着护目的墨镜服纸或书 刊,身边放着啤酒或水,或坐、或立,或俯身、或仰卧,或是一对情侣、或是三口 之家,更多的时候是在他们的身边还欢快地跑着俄罗斯人不可缺少的特殊的家庭成 员――狗,他们悠然自得地享受着太阳光的温暖、清新的空气,享受着大自然的无 私恩赐。 在中国可不能这样。那些年轻漂亮、或略有姿色、或没有姿色、或不太漂亮的 姑娘们,或不太年轻更不太漂亮的女士们,一且看到室外毒辣的太阳光后,往往是 令人可怜地皱起了她们的的眉头,小声咒骂着该死的太阳,然后动用一切“武器” ――防硒霜、墨镜、大沿的帽子、长长的袖纱肥自己一块块地、一层层地、紧紧地。 密密地包裹起来,同时也把自己的美丽与天性掩藏起来。于是让中国的老爷们,让 中国的“好色”男士们,只能以极其惋惜的心情,以吃葡萄般的感觉,以看天外来 客的眼神,欣赏身边匆匆走过的女士不留情面的背影了。 啊!春天到了,花红柳绿,连小鸟都在高兴地梳理自己的羽毛,欢快地歌唱着, 忘记掉冬季的不快,也希望给自己同类的异性以光彩和美丽。可是我们的女士们却 是这样的吝啬,她们怕晒黑了自己的皮肤,同时也拒绝了大自然的恩赐。 在俄罗斯,在莫斯科,恰恰相反,人们以自己拥有一身黑红色的皮肤为美,因 为那是经过自然之手所着色的作品,没有半点修饰和矫情。于是,在阳光明媚的日 子里,男人和女人赤裸地走进了大自然中。看到这一情景,不由得不让人动心,由 衷地感慨生活的美好,大自然的恩惠。 俄罗斯人称之为“日光浴”,而在中国则被一些人称之为“晾肉”,初听起来 似乎很不雅,完全破坏了其中的情趣。但是细想起来,讲究实际的中国人的说法也 不无道理,人本来就是一个肉体凡胎、酒肉饭囊,经过了一个极其漫长的严寒冬天, 为御寒而被层层包裹的皮肤确实需要毫无遮掩地在大自然中,在阳光下晾晒一下, 就像经历了长时期的阴天后,被褥和久不穿用的衣服应该在太阳下晾晒一下一样。 不是说,皮肤也需要呼吸新鲜空气吗?当人们懒散悠闲地躺在草地上,伴着和煦的 微风,呼吸清新的空气,这本身不也是人与自然的一种直接的交流方式吗?随着肉 体和皮肤的呼吸和静化,人们的心灵和精神不也随之得到了静化吗?如果人们经常 把自己的思想和心灵放在阳光下“晾晒”“晾晒”,及时地清除掉其中的腌杂之气, 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不也是一件好事吗? 俄罗斯是一个热爱生活,喜爱节日的民族。俄罗斯的节日和休息日实在是太多 了,毫不夸张地说,一年365 天,其中各种节假日就要占去三分之一。宗教节日是 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的节日是必不可少的,男人有男人的节日,女人自然有女人 的节日,大学生有自己的节日,中学生和小学生也有自己的节日,男孩子有自己的 节日,女孩子也有自己的节日,教师有教师节,警察有警察节,军人有军人的节日 ……各行各业都有与自己的职业有关的节日。“土”的节日(纯粹的俄罗斯的节日) 要过,“洋”的节日(西方的、东方的节日)也要过,传统的节日要过,当代的节 日也要过,苏联时期的节日要过,解体后设立的节日更要过。而且,最明显的一个 现象,俄罗斯的节日的数量呈增长趋势,有的俄罗斯人戏称:总有一天,我们一天 要过上二个、三个节日了。因为过不了多久,国家杜马就会应公民的强烈要求,通 过国家法令,宣布某天是某一重要的法定节日。 遇到节日怎么办?原则是谁过节,谁休息。宗教和国家的节日举国休息,各自 的节日各自休息。但有一个例外,那是三八妇女节,这一天扬眉吐气的是夫人们。 母亲们、女朋友们、女学生们,这一天几乎就变成了一个人缘竞赛日,看谁得到的 鲜花多,男人们殷勤地和小心翼翼地挑选着鲜花和礼物,选择最合适的环境和最恰 当的时机将自己的心意送上。而且这一天,在休息问题上也有一个例外,不仅女人 们要休息,男人们也要休息,道理很简单,男人们要从早上陪伴她们,让她们满意, 让她们高兴。           八、神秘和复杂:俄罗斯性格的深处 接触过俄罗斯的人都感觉到俄罗斯人性格非常复杂,两面性特别突出。有阿非 常温顺、友好,有时又非常霸道;崇尚自由,却又甘愿被奴役;有时大大咧咧,有 时又异常忧郁敏感。其他民族不像俄罗斯人,性格的摆幅如此之大。要理解这种矛 盾性格,就必须揭示形成这种民族特性的历史文化环境,这就要从双头鹰说起了。 现在的俄罗斯国徽,是一面红色盾形徽,红色盾面上有一只金翅翘起的双头鹰。 中间有勇士圣・乔治屠蛇的形象。双头鹰最初是罗马军团的标记,随着着东西罗马 的分裂,这一标记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所继承,变成了拜占庭帝国皇帝君 士坦丁一世的皇室徽记。拜占庭帝国曾横跨欧亚两个大陆,它一头望着西方,另一 头望着东方,象征着两块大陆间的统一以及各民族的联合。1453年,曾辉煌一时的 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英勇战死。他的 两个弟弟,一个臣服于奥斯曼帝国,另一个带着两个儿子和女儿索菲亚・帕列奥洛 格逃到罗马。 后来,这两儿一女在其父死后被罗马教皇抚养成人。当时的罗马政治家们为了 借助俄罗斯的军事力量抵御土耳其人,便用联姻的方式将索菲亚许配给了莫斯科大 公伊凡三世。索菲亚由此佩戴着拜占庭帝国威严的双头鹰徽记来到了俄罗斯。索菲 娅协助夫君伊凡三世把俄罗斯的土地基本上联合到一起,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的统 一的国家。1497年,双头鹰作为国家徽记首次出现在俄罗斯的国玺上,直至1918年。 双头鹰上的两顶小皇冠象征着俄罗斯东、西部的诸公国分享着统治的权利;凌驾于 其上的大皇冠则象征着个公国统一于沙皇的最高权力之下;鹰爪上的金球和权杖是 沙皇专制王权的标志;乔治屠蛇,寓意着光明必然战胜邪恶。俄罗斯国徽的寓意正 如俄罗斯革命民主主义者赫尔岑所说的那样:“我们望着不同的方向,与此同时, 却又像有颗共同的心脏在跳动。”1993年11月30日,这只象征俄罗斯国家团结和统 一的双头鹰又“飞”回到俄罗斯的国徽上。20世纪末,国家杜马从法律上确定了双 头鹰是俄罗斯的国家象征。 双头鹰国徽是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像征,它蕴含着地跨欧亚的俄罗斯置身于这世 界的东方和西方的两个主要部分之间,兼有东西方文化的渊源,反映着这个民族丰 富、矛盾的性格。 俄罗斯“一侧倚着中国,另一侧倚着德国”,这种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俄罗 斯“既不属于欧洲,也不属于亚洲”。亚洲人认为俄罗斯应是西方国家,因为它的 发源地,它的政治文化中心和领土重心都在欧洲;在欧洲人眼里,俄罗斯自古以来 就是一个“非西方”国家,因为它的领土在西欧的东部,尤其是它的版图占亚洲三 分之一的陆地。不管亚洲人还是欧洲人如何看待俄罗斯,客观地理位置已决定俄罗 斯是连接东西方的一个桥梁。俄罗斯人非常喜欢用一个词来界定自我,这就是“Eosus ”,翻译成汉语就是“欧亚”或“欧亚大陆”。俄罗斯人认为自己既是一个欧洲国家, 也是一个亚洲国家,既是东方,也是西方,有时它也为此感到骄傲。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民族还在襁褓之中时,便已具有了西方文化和东方文 化的兼容性。从文化发展角度看,俄罗斯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辅 罗斯时期,即公元862 至1240年,这是俄国接受先进的欧洲文化、积极参与欧洲文 化发展的阶段。俄罗斯由于在西南方,与西方文明的继承者拜占庭最为接近,使它 早在公元10世纪就接受了东正教,与欧洲文明建立了直接联系。第二阶段是1240年 至1480年蒙古鞑靼人统治时期,在这一时期,俄国在文化上急剧地向亚洲靠拢。俄 罗斯的南部是一片无际的大草原,通过中亚与东亚相连,13至15世纪,蒙古人由东 向西,长驱直人俄罗斯大草原,给俄罗斯精神注入了东方人的血液。第三阶段是15 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彼得一世改革再次开始了西化的历程。几十年前,别尔嘉耶 夫就在《俄罗斯思想》中说,“东方与西方两股世界历史潮流在俄罗斯发生碰撞, 俄罗斯处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之中,俄罗斯民族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 亚洲民族。在俄罗斯精神中,东方与西方两种因素永远在相互角力”。俄罗斯就是 这样,夹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这两个巨大的文化板块之间,把亚欧民族的性格结 合在一起,但是又没强大到成为一个巨大的文化之“极”,就像一个文化钟摆,一 直摇摆在东西方之间,有一种文化上无归属的困惑。到底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文 化属于东方还是西方,成年累月地面临这种选择,所以在兼有东西文化特点的同时, 又会使两者相互排斥、相互对立,民族性格难免会比较复杂,让人难以捉摸。俄罗 斯民族是友好的民族。迎接贵宾时,俄罗斯会按照古老的风俗向客人表示最高的敬 意和最热烈的欢迎:一位俄罗斯姑娘上前行礼,她的双手托着一只铺着漂亮绣花巾 的盘子,盘子正中放着一个大圆面包,面包上摆着一个盐罐,来宾吻一下面包,然 后用手掰下一小块,撒上一点盐,品尝一下表示感谢。凡是与俄罗斯人打过交道的 人都有同样的体会,与他们初次见面就能感到一种真挚的友情。他们在与你握手时, 不把你的手握疼了不松手;他们的俄罗斯式大拥抱,不把你挤得喘不过气来不罢休 ;与你会谈时,不先把你赞扬一番不开场。到俄罗斯朋友家做客,窗外寒风呼啸, 冰天雪地,室内却温暖如春,气氛热烈。主人会邀请你一边品尝各式各样的小点心, 饮用独特的俄罗斯茶炊烧的茶水,一边轻松自由地谈论着古今中外、天南地北、政 坛沉浮、众生苦乐、市井生活。主人不停地斟上热茶,交谈继续进行,话题继续延 伸。 俄罗斯民族又是富有扩张性、具有尚武精神的民族。这与俄罗斯发祥于欧亚平 原,处于欧洲和亚洲大陆之间的地理位置有关。由于俄罗斯民族居住的地方是无边 无际的平原,四面开阔,犹如没有围墙的家园,时常受到来自四面八方邻人的冲击、 围攻:东方和东南方是游牧民,南方是克里米亚的鞑靼汗国,西南方是土耳其,还 有西方的奥地利人和波兰人,西北方的条顿骑士团,北方的丹麦人和瑞典人。四面 开放、没有任何保护的俄罗斯不仅对于游牧的东方而且对于定居的西方来说都是美 味的猎物。俄罗斯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要么战斗,要么被消灭;要么进行战争, 要么成为奴隶并且消亡。自卫迫使俄罗斯人不断地战斗,赶走侵略者,同时紧密团 结起来,通过扩张寻找安全的疆界。此外,俄罗斯作为内陆国家,经济发展受到陆 路交通落后不便的严重制约。打通出海口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成为俄罗斯对外扩 张的经济动因。15世纪以来自诩莫斯科是第三罗马的基督教救世思想,以及与此相 联系的“大俄罗斯主义”,一直也是俄罗斯沙皇进行领土扩张、向往在世界上发挥 特殊作用的思想基础。 俄罗斯的历史整个就是一部战争史。对此,刘文飞教授在《俄罗斯民族性格和 俄罗斯精神》中讲得非常精彩:公元9 世纪俄罗斯人才刚刚开始在东欧平原上建立 小公国,到了19世纪,它已经扩张为全世界版图最大的国家。现在俄罗斯人经常非 常自豪地说他们是“六分之一”,意思是说他们国家的陆地面积占全世界的六分之 一。最早,俄罗斯没有一个出海口,只有北方的北冰洋,可那里是长期无人居住的 冻土带。所以他们就持之以恒地向东西南三个方向争夺出海口。战争成了这个国家 生活的主要内容。如果说公元800 ―1237年间俄罗斯每四年击退一次军事进攻的话, 那么在公元1240―1462年间的220 年里俄罗斯共击退了200 多次入侵,也就是说每 年一次。公元1368―1895年这525 年的时间里俄罗斯有329 年在打仗,也就是说每 3 年中有2 年的战争和四年的和平。通过战争俄罗斯得到了高加索和中亚的部分地 区,向南打开了黑海的出海口。彼得一世在位36年,就进行了53次战争,平均半年 多就要打一仗。叶卡捷琳娜二世,这个德国公爵的女儿,在位34年,也是连年征战 不断。她曾经非常骄傲地说:我两手空空来到俄罗斯,我现在终于通过我的努力为 俄罗斯送上了我的嫁妆,这就是克里米亚和波兰。如果上帝让我再活上两百年的话, 我就会占领整个欧洲。在俄罗斯历史上,不但几乎每一年都发生过战争,而且几乎 和每一个邻国都发生过战争,这是一个好战的民族。去过俄罗斯的人都会注意到, 只要是他们打过胜仗的地方都有纪念碑,只要是为俄国打过仗的人都有纪念碑,就 是说,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他们是牢记不忘的。这当然有当权者的意愿,但是整个 民族还是比较敬佩战士,是具有尚武精神的民族。比如在库图佐夫打败拿破仑的波 罗金诺,方圆几十公里的地方,就有几十座纪念碑,几乎为参战的每支部队都建立 了一座纪念碑。在俄罗斯各地,卫国战争时期的坦克、高炮到处都是,商店里的武 器玩具也特别多,孩子们从小就崇尚军人,父母也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这种坚强的 军人精神。 俄罗斯许多文学作品中也充分体现了尚武精神。在俄罗斯沤歌战争英雄的文学、 艺术作品浩如烟海。俄罗斯文学的起源《壮士歌》就是关于战争的,基本上谈的都 是部落的民族英雄及其战斗事迹。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是俄罗斯文学发源 处的一座宏大的纪念碑,不知名的作家用艺术的彩笔为我们展现了在古罗斯大地上 发生的那悲壮的一幕:伊戈尔是基辅公国的一个王公,它对南方草原部落的起义不 满,就去征讨这个部落,出发之前他看到了日食――一个黑太阳,这是一个凶兆, 他本来不应该再走了,但是他一意孤行,结果战败。被俘后拒不投降,后逃出险境, 重返罗斯。 俄罗斯被入侵、继而扩张的历史造就了俄罗斯人强烈的自尊心,认为自己是世 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喜欢教训和指挥别的民族或国家。苏联时期,苏联与许多社会 主义国家的矛盾、冲突,都源于这种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大国沙文主义。二战后苏 联在南斯拉夫强制推行苏联模式,派到南斯拉夫的苏联专家企图控制南斯拉夫的党、 政、经、军大权,使南斯拉夫人民深感不满。 在外交方面,南斯拉夫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招致苏联的怀疑和责难。特 别是在建立巴尔于联邦的问题上,斯大林表现得极为恼火。1948年初,保加利亚党 的领袖季米特洛夫曾提出,一俟时机成熟,南保、罗三国将考虑建立巴尔干联邦问 题。斯大林得知后,严加斥责南斯拉夫在外交上没有养成同苏联磋商的习惯。在关 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南共党内生活和关于苏联在南斯拉夫的专家问题上,苏南之 间都存有严重的分歧。情报局成立后,苏共试图借助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这 一组织形式对南共施加压力,在遭到南斯拉夫的坚决抵制后,苏共便操纵情报局机 构对南斯拉夫发难。这一做法对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为有害的影响。1963 年,赫鲁晓夫在一次讲话中指出:“俄罗斯灭亡了,那么其他一切斯拉夫人也要灭 亡”,把俄罗斯人当作所有斯拉夫人生死存亡的依托。勃列日涅夫在苏共24大上曾 经指出:“伟大的俄罗斯民族具有伟大的人类性格,头脑清醒、心怀慷慨,是伟大 的天才,应该当之无愧地博得非俄罗斯各民族真诚的尊敬。”苏联当局在谈到国内 民族关系时,总是把俄罗斯民族称作是“伟大的母亲”,而把非俄罗斯民族称为 “伟大俄罗斯民族的忠实儿子”。事实上,俄罗斯民族的“优秀民族论”,“大俄 罗斯主义”是与马列主义的民族观根本对立的。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长 处,人类的文明是由各民族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无论大小,都没有优劣之分, 也没有贵贱之别,应该是平等的。 俄罗斯人天性自由,热衷于漫游和追寻,是“永恒的漫游者”和“探索者”。 谈到俄罗斯人的这种天性,会立即在我们眼前浮现出一位超尘脱俗的流浪汉形象, 他背负一个小包,里面装着已被压缩了的整个尘世生活,正在神情自由地,但却充 满着渴望地走在俄罗斯的大平原上和大森林中。“精神漫游”在俄罗斯一般人民的 生活中存在,在知识分子精英的生活中也得到体现。 18世纪后半期的俄国社会思想家拉吉舍夫的《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和《 自由》两部名著的题名就是他的精神漫游者的最好写照,反映了他对自由的追求。 拉吉舍夫酷爱自由,视自由精神如同上帝。在《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中,他 以旅行随笔的形式描写了从彼得堡到莫斯科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拉吉舍夫展现了一 幅幅农奴制压迫的悲惨画面,“农民担负着沉重的劳役和赋税,他们被戴上镣铐像 牲口一样被出卖,还要遭受残酷的刑罚”。他形象地刻画了专横凶暴的贵族地主、 穷奢极欲的达官显贵,把他们的兽行赤裸裸地暴露在人们面前。他还直截了当地指 出,沙皇就是“所有恶人中最凶恶的一个”,从而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18世纪的 俄国社会政治制度。拉吉舍夫寓言:“被压在沉重枷锁下的奴隶们一旦绝望得暴怒 起来,便会用妨碍他们自由的镣铐击碎……灭绝人性的老爷们的头颅,用老爷们的 鲜血染红田野!国家会因此而失掉什么呢?奴隶们中间很快就会出现伟大的人物来 代替被击倒的家伙;但这批伟人将……抛弃那种压迫别人的权利。这并不是梦想, 视线已透过时间的厚密帷幕,尽管这帷幕还遮蔽着我们展望未来的目光;我们向前 看透了整整一百年。”在他的《自由颂》中,他纵情沤歌了他所向往的自由。他把 自由称为“上天恩赐的幸福礼品,一切伟大事业的源泉”:“请允许一个奴隶来把 你歌颂,快把你的激情来燃烧我的心胸,使出你雷霆万钧的力气奋起一击,将黑暗 的奴隶制化为光明!” 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和农奴制度在俄罗斯人的文化心理上打下深刻的烙印。俄 罗斯人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压迫和争取民主自由的光荣斗争传统,但也有逆来顺受的 一方面。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勒罗亚・博里厄说过,俄罗斯士兵是“全欧洲最坚韧 的”,他们的“忍苦耐劳的能力是西方国家从来没有见过的”,他们“越过南部的 大草原,奔驰至气尽力竭,数以万计的人要在途中倒毙时,还是没有反抗,没有怨 言和悲叹……而俄国人在本质上却是全世界最不好战的。” 阿・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大雷雨》中塑造了一位追求自由、追求个人幸福的女 性――卡捷琳娜。卡捷琳娜感情丰富,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的生活。婚前,她在 母亲的抚爱下生活得无忧无虑,伏尔加河畔优美的自然环境陶冶了她纯朴善良、富 于幻想和虔信上帝的心灵。婚后,她来到一个偏僻闭塞的小镇。小镇的生活落后愚 昧,死气沉沉。她的婆婆伪善、专横、刚愎自用,死守着宗法制的旧风俗和旧礼教, 百般折磨和凌辱卡捷琳娜。卡捷琳娜的丈夫软弱可怜,对母亲惟命是从。在这个令 人窒息的“黑暗王国”中,卡捷琳娜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没有知心的亲人,精神上 极为痛苦和压抑。她曾经指望克制自己,用善良的行为来换取婆婆对她人格的尊重, 但是她的希望落空了。就在这时她遇到了朴实的青年鲍里斯,一种不可遏制的对自 由、对幸福的热望进发了出来,她与鲍里斯热烈地相爱了。在小姑瓦尔瓦拉的帮助 下,她与鲍里斯经常幽会。卡捷琳娜激动地对瓦尔瓦拉说:“我要重新开始生活。 我要是不愿意在这里生活的话,哪怕是把我砍碎,我也是不干的。”然而鲍里斯并 不是一个值得卡捷琳娜所爱的强者,他性格懦怯、意志薄弱,根本没有帮助卡捷琳 娜获得自由幸福的新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在叔父的威逼下他屈服了,他抛开了卡捷 琳娜,独自远走他乡。卡捷琳娜的幻想破灭了,她不愿再忍受婆家的凌辱,但内心 又受到宗教意识和宗法道德的谴责。于是,在有一天大雷雨来临之时,她当众承认 自己不忠于丈夫,而后就投身于伏尔加河之中,以死来摆脱长期的精神折磨。卡捷 琳娜的死是对“黑暗王国”、对专制制度的一种反抗,是对自由的追求无法实现时 的一种反抗。卡捷琳娜渴望自由,并努力追求自由,但她的性格中有软弱的一面, 对个人的权利认识不足,她在冲破旧礼教的束缚时常有疑惧,感到自己在上帝面前 有罪。 契河夫笔下的万尼亚舅舅(戏剧《万尼亚舅舅》主人公)也是一个性格具有两 面性的小人物,他的性格中突出的一面是软弱的一面,是奴性性格。像当时的许多 普通人一样,万尼亚舅舅也只知道拼命埋头苦干,他们只知劳动、工作,至于为谁 而干、劳动的目的是什么却一无所知。谢列布里雅科夫教授是万尼亚舅舅的姐夫, 在剧中,他是一个不学无术、徒有虚名的人,但万尼亚舅舅一家人却像崇拜偶像一 样地崇拜他,把他视为一个伟大的学者、思想家和精神领袖。为了已故姐姐,为了 教授能在彼得堡过得舒适,万尼亚舅舅和外甥女索尼亚毫无怨言地工作着;为了偿 还父亲买庄园时期欠下的25000 卢布,万尼亚舅舅“像牛马一样”地工作了10年; 他替教授经营着庄园,整整25年像一个最廉洁的管家似的,把庄园的所有进款都给 了谢列布里雅科夫,而教授每年给他的薪俸只有可怜的500 卢布。在庄园里,万尼 亚舅舅和母亲、外甥女像老鼠似的,一直关了25年,他们一天到晚谈论的只有教授 和教授从事的工作;他们崇拜教授,为他抄稿件、译书、找资料,一心一意地为他 服务。他们没有自己真正的生活目的,只是盲目地为教授活着。当万尼亚舅舅听到 教授要出卖庄园时,他终于反抗了。他震惊,他愤怒与教授正面冲突起来:“…… 这片产业之所以能够解除抵押,而且弄到这种好的情况,完全是由于我的辛苦,可 是现在我老了,你就像条狗似的把我从这里赶开了。……但是我的眼睛终于睁开了, 现在我可把你看的真清楚了!你写的是讨论艺术的文章,可是你一点艺术都不懂, 你那些从前我认为了不起的工作,其实连一个钱都不值!你耍弄了我们广”我把自 己的生活糟蹋了厂‘气愤之余,他朝教授开了两枪。尽管这两枪没有射中教授,但 这两声枪响毕竟是有力的,因为这是反抗的声音,显示出了万尼亚舅舅追求个人生 活的一面。但戏剧的最后,他的性格只剩下一面――听天由命的消极的一面:教授 夫妇要回彼得堡了,万尼亚舅舅与索非亚仍旧坐到了写字台前。一切都过去了,一 切又都重新开始,万尼亚舅舅仍是充当偶像的奴隶。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中篇小说《地下室手记》也以近乎冷酷的方式把一个认识到 自己遭受不幸的原因,但又同一切美好品质绝缘的思想者形象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这是一个能代表俄国人大多数的人物形象,他们甘愿蒙受苦难,自我戕害,意识到 了美好的东西却又不努力去得到它。更主要的是这些不幸的人都有一个明确的信念 :既然大家都是如此,也就无须加以改变了。 直到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在俄国仍处于艰难起步阶段,个性自由不可能得到 普遍承认,相反,在俄罗斯文化中得到广泛体现的是集体主义精神,对个人价值、 个人权利认识不足,缺乏尊重。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在俄罗斯,直至19世纪60年 代以前,一直实行以农奴制为基础的沙皇专制制度,简单重复的封建农业生活方式, 极为封闭的村舍农民生活,加上宗法村社制与沙皇专制对农民的绝对统治,在农民 中形成了驯顺的心理特征。村社是赋役承担者的联合体,是一种向国家、向地主负 责的集体,离开村社,个人难以生存,也为法律所不容,村社的各项制度在一代又 一代的农民身上培育着集体主义精神。可以说,俄罗斯人只有作为集体的一员,才 能存在。在历史上,国家往往作为集体的代表出现,而俄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只有在与四面八方的敌对力量的斗争中才能生存,国家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对集体主义的崇尚在俄国与对国家的崇拜密不可分。而对集体、国家礼拜有加,必 然对自己的价值和尊严认识不足。东正教的教条主义、禁欲主义影响使这种情况得 到进一步发展。长期生活在农村公社及农奴制下的俄国农民,仅只希望有一块黑土 地,除此别无他求。屠格涅夫笔下的农民,淳朴、热情、有才干、有美好的灵魂、 有“黄金似的”心,但却对一切都满足,“对一切都感谢”,不抱怨,不诉苦,甚 至对于死亡抱着冷漠的态度。他们尽是“温和的、忍辱的、柔顺的――他们可以使 得一个善良的人流泪,但是希望在他们身上发现一点积极的创造性的原则的人看来, 他们就会撩起厌恶之情”。苏联时期集体农庄的建立更加强了这种集体主义。他们 追求一种“众人如一人”的局面。对“出人头地”的哥们儿,或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抱有妒嫉和怨恨的心态,千方百计想把他们拉下来,使他们与“众人”一个样;而 对落魄者,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则想方设法帮他们一把,让他们重新爬起来,与 “众人”一个样。另外,与自然斗争也要求俄罗斯人“协同作战”,齐心协力。因 此,“大伙儿一起上”、“众志成城”是俄罗斯人生活的要诀。俄罗斯人在社团里 习惯于自我约束,他们为达到某种结果首先采取共同行动,而且从不把这些成果与 个人活动挂钩。 就俄罗斯人民原有的性格而言,他们一直在追求自由,追求一种无政府状态。 19世界下半叶许多俄罗斯知识分子都流露出无政府主义的情绪。陀斯妥耶夫斯基在 其小说《罪与罚》中,以令人窒息的笔调描述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的剧烈动荡, 无情鞭答农奴主阶级的残暴、野蛮,同时对资本主义的虚伪性表示痛恨,由此而否 定政治,否定政府,幻想人民过上如兄弟般友爱的伦理纯真的生活。书中的主要人 物是贫穷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他因缴不起学费而退学,为付不出房租而羞愧,要 谋求职业又无人聘用。他住在一座5 层楼房的屋脊下边的阁楼里。这房子,“与其 说是一个房间,还不如说像是一个柜橱”。即使这样贫困的生活,他也还要靠母亲 和妹妹的接济才能维持。拉斯柯尼科夫富有同情心,他个人处境已极度窘困,在力 所不及的情况下仍乐于以微薄力量帮助比自己生活更苦的人们。他在下等酒馆里遇 到了失业的9 等文官马尔美拉托夫,马尔美拉托夫一家的悲惨处境使他深感痛苦。 正是对下层人民的这种真挚同情使他接受了酒店里那个大学生关于杀死一个贪婪、 残忍的老太婆,拿这个高利贷者的钱去救济穷人的主张。拉斯柯尼科夫认为是不平 等的社会制度给人们带来了苦难。而另一方面他又从人性论的角度把世界上的人分 成两类:一类是平凡的人,实际上正是被欺凌和被侮辱的人,是拉斯柯尼科夫同情 的普通人;另一类是“不平凡的人”,极少数“超人”,实际上是奴役多数人的人, 即像拿破仑那种主宰世界的人。而拉斯柯尼科夫要证明的恰恰是自己是不是“超人”, 他是想以“超人”的资格当穷人的救世主。在支持他杀人的动机中,既含有对穷苦 人的同情,也含有他对穷苦群众实质上的蔑视,含有极端的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的成分。 然而,俄罗斯人在那动乱的时代里,在反异族入侵的斗争中却使异族特征和专 制权利有机地侵入了俄罗斯国家机构,控制了俄罗斯那渴求自由的自发势力。俄罗 斯人在同蒙古鞑靼人的斗争中凝聚在一起,不仅彻底摆脱了蒙古人的统治枷锁,而 且顺从地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这个 与其性格格格不人的庞大帝国,又很快担负起对内对外的警戒、防御和扩张的职能。 从而使俄罗斯成为世界上最国家化、最官僚化的国家之一。正如别尔嘉耶夫的发问 :“为什么一个最无国家观念的民族竟建立了如此庞大的强有力的国家机器,为什 么一个精神自由的民族竟不企求自由的生活”?这恐怕要归因于俄罗斯受到的东西 文化的双重影响。 最无国家观念的俄罗斯人民却几乎把所有的血液都抛洒在为巩固和保卫国家上 来。在1812年的俄罗斯卫国战争中,当法国人进入莫斯科的消息传开,立刻激发了 俄罗斯人强烈的爱国热情,人民群众自发地组织起来,形成了一支20万人的民军, 其中14万人能直接参加战斗,4 .5 万人成为俄国著名将领库图佐夫的后备队。在 敌占区,游击战争开展起来,游击队的人数多达数千,在打击法国鬼子的战斗中起 了重要作用。在莫斯科以南的图拉兵工厂,平时每月造枪8000支,而法国入侵以后, 每月造枪1 万多支。农民们也纷纷争献面包干、干草饲料、衣服、毡靴、手套等物。 莫斯科的居民由20万减少到不到1 万人,他们坚壁清野,不给法国人提供粮草,力 量对比很快向有利于俄军的方面发展。拿破仑在莫斯科逗留了35天,在俄罗斯严酷 的冬天到来之前,不得不下令撤回法国。在这场战争中法军受到俄罗斯人民的沉重 打击,入侵时的44万人,只剩下了3 万人。 我们知道,在二战中苏联人民蒙受的牺牲是最为惨重的,他们一共损失了两千 多万人的生命。苏联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主义。瓦西里耶夫的《这里 的黎明静悄悄》对于瓦斯科夫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描述,读了令人回 肠荡气――“在这次战斗中,瓦斯科夫记住一条:决不后退,决不能让德寇上岸一 步……这时,他胸中满怀激情,仿佛整个俄罗斯都在他背后,仿佛他,瓦斯科夫, 此刻是她最后一个儿子和保卫者,整个世界空无一人――只有他、敌人和俄罗斯。” 德国是一个理性的、思辨的民族,与德国相邻的俄罗斯民族却缺乏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作为科学探索与认识的前提,在欧洲文艺复兴破除中世纪宗教迷信之后, 伴随资本主义的成长而获得发展,并积淀为一种文化特征。俄罗斯资本主义发展迟 缓,在18世纪以前从未真正受过科学精神的洗礼。主宰俄国精神生活的,一直是东 正教,而东正教和任何宗教一样,反科学、非理性,是其最基本的特点,它是不可 能在俄罗斯人身上培育出理性精神的。彼得一世西化改革以后,俄罗斯受到西方思 想文化的影响,但在它的意识里占上风的不是理性主义,而是直觉主义。在它的身 上东方的非理性成分多于西方的理性成分,因此在它的思想里感情往往超过理智。 俄罗斯人是跟着“心声”走,而不是跟着理智走。俄国是个文学艺术超级大国,却 没有真正的哲学家。没有形成独立的哲学体系,和俄罗斯人擅长感性体验、迟钝于 理性分析也是不无关系的。 由于缺少个性自由,俄罗斯人有驯服、顺从的一面,可是缺少理性指引,文化 上的无归属感又使他们为种种情绪所左右,偏激且易激动。他们有时狂热、乐观、 豪迈,有时却又悲观、忧伤,他们要么将自己看得极其伟大,要么认为自己一无是 处。俄罗斯人的这种精神气质正如马克思在评论屠格涅夫的作品时所说的那样: “屠格涅夫特别忠实地刻画了俄罗斯民族灵魂的特点和斯拉夫性格中隐藏的容易激 动的一面。”俄罗斯作家笔下的主人公,如奥涅金、塔吉雅娜、毕巧林、万尼亚舅 舅等等,在平时的生活中是很难看到他们的斗争精神及对祖国、对人民的浓郁的爱 的,但他们一旦激动起来,则会怒不可遏,表现出惊人的顽强和坚毅。 屠格涅夫散文诗《门槛》中那位具有伟大精神的女革命家――“俄罗斯”女郎, 当她正以一种无畏的自我牺牲的决心、满腔的革命激情去跨过“门槛”时,看到的 却是“门槛”后面大厦里的一片黑沉沉的阴暗,几乎没有一点光明、温暖和希望, 她似乎立即就陷入了“为革命而献身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一悲观、哀叹的痛苦之中 了。 反映俄国国内战争的小说《恰巴耶夫》也向世人表现了易激动这样一个独特的 俄罗斯性格。小说对传奇英雄恰巴耶夫有这样的描述――“恰巴耶夫性格上的主要 特点是剽悍和骁勇……他与其说是自觉的革命者倒不如说是一个狂热的革命家。看 起来,他过分好动,老想变换环境,然而,他是农民起义队伍里一个多么独特的人 物啊,是一个多么光彩夺目的形象啊!” “恰巴耶夫这样的人是很容易相处的,而且能够处得很融洽,但是他说翻脸也 就翻脸。嘿,他一发脾气,就大吵大闹……过了一分钟,气消了,反而觉得有点难 受。他带着沉重的心情开始回想,思考自己方才做过的事情……只要一认清楚,他 就主动退让。” 别尔嘉耶夫断言:“斯拉夫民族正在取代那些曾经发挥过自己的作用的民族, 这些民族已经衰落了,而斯拉夫民族,是属于未来民族。在俄罗斯,早就出现了这 样的预感,认为这样一个历史时刻终将到来,那时,俄罗斯将赋予在精神方面实现 重大发现的使命,而世界精神生活的中心将移至俄国。” 这不啻是在说俄罗斯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是天才。但在俄罗斯同样具有 巨大影响的“西欧派”的一些政论家,如恰达耶夫,却认为“整个世界都重新改造 过了,而我们这里却什么新东西也没有,躲在用木头和麦秸搭成的小棚子里混日子, 人类的命运完全不涉及我们”,俄罗斯人“没有给世界以任何东西,没有教给它任 何东西”;“没有诞生过一个有益的思想”;“没有出现过一个伟大的真理”。以 上两派对俄罗斯的认识具有多么大的反差!这不恰恰是俄罗斯人精神深处隐藏着的 那种偏激情绪的写照吗? 19世纪以来有相当一批俄罗斯作家都由于一时情绪激动,走上了极端的道路― ―决斗。普希金从1819年起就热衷于决斗了,20年代以后,曾以极其轻狂的态度卷 入了十来次未遂决斗,他最终仍于1837年死于决斗。莱蒙托夫、巴枯宁、屠格涅夫 与托尔斯泰等都曾参与决斗或走到了决斗的边缘。这又是一种偏激性格的明证。 美国学者柯林斯在《大战略》中说道:“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民族的民族特性, 对一个民族在国际舞台上能起多大作用,有着永久性的而且往往是决定性的影响。”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民族,是一个产生过耀眼群星的民族,是一个 常常令世界震惊的民族。究其根源,这一切都源于独特的俄罗斯精神,独特的俄罗 斯性格。这种精神、这种性格是俄罗斯民族引以为豪的思想支柱。当我们力图弄懂 俄罗斯过去已经发生、现在正在发生的和明天将要发生的一切时,除了从政治、经 济、文化等角度审视外,不能忽略这个民族的性格特征,不能忽略这个群体生活中 的一些细节。专制时代也罢,革命时代也罢,俄罗斯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不能不令 人深思。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