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谁做我的宠臣(1) 嘉靖一朝,有宠臣,无权臣。世宗虽然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后就一直偏居 西苑,但却是乾纲独断,掌控着朝廷大权。这虽然是明代皇权前所未有地得到加强 的结果,也是世宗自身的性格所决定的。世宗在大礼议事件中的胜利,让他产生出 极强的自负心理。有些学者说世宗是一个“自大狂”。这句话丝毫不错。明末的黄 景璁说世宗“集众美自居”,即把自己看做是非常完美的人。实际上,世宗一直把 自己当作是一个圣人。在有着这样一种心态的帝王手下做大臣,自然是不能有一丝 一毫的自夸。明代中叶有一位大臣叫做王守仁的,是一个大哲学家、军事家(正德 年间他平定了宁王叛乱),世称阳明先生。嘉靖初年他在平定思、田二州的叛乱之 后,给朝廷上了一道报捷的奏疏。疏中说了自己“永除百年来两广心腹之患”、 “事半功倍”之类的话,结果招来了世宗一顿“近于夸诈,有失信义,恩威倒置, 恐伤大体”的责骂。这件事说明,在世宗眼里,没有能臣,只有听话办事的奴才! 嘉靖年间,皇帝比较信任的代表性的宠臣,前期有张璁(cōn?)、夏言,后期 有严嵩、徐阶。张璁、夏言皆以议礼而受宠;严嵩、徐阶的特点,就是都很善于撰 写青词。 mpanel(1); 张璁(1475~1539):字秉用,号罗峰,浙江永嘉人,后改名孚敬,字茂恭。 后来,皇帝在召对时好几次叫他“张罗山”,所以张璁干脆又号“罗山”。据说, 张璁身材高大,相貌秀美。20岁左右,他就中了举人。然而,他参加过7 次会试, 都没有考上进士。于是,他就干脆想以举人的身份向吏部谋一份差使。但是,一个 名叫萧鸣凤的御史很会相人,看了张璁的生辰八字后就说:“你还是别去参加吏部 的选试了。再过三年,你就可以成进士了。一旦你成了进士,你就和皇帝好得像一 个人,天下人没有谁能比得上你了!”张璁勉勉强强地回家世宗出警图(局部)了。 3年之后的正德十六年(1521 ),张璁终于中了进士。张璁以新科进士的身份上疏 要求尊奉皇帝的亲生父亲,使他后来得到了皇帝的重用。在议礼的过程中,两个御 史――段续和陈相――竟要求杀张璁、桂萼以正典刑。一时之间,张璁四面受敌, 惟一的支持只剩下来自皇帝的慰问。当时,皇帝对张璁说:“你们不是靠议论我父 亲的礼仪而受我的宠幸的,你们只是把该说的正确的话讲了出来而已。你们的忠心 和你们的学识品行,都铭记在我的心里。”因此,对于皇帝的服从与感激,就成了 张璁后来做官的基本准则。那就是,要无限地服从并报答皇帝,而对于大臣们却表 示出极端的蔑视。张璁也在嘉靖六年(1527)升任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入阁 办事。皇帝对他极其信任,曾对他说:“我写给你的密旨,你千万不要让别人知道, 恐怕会泄露秘密。”从张璁的性格看来,他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在他作大学士期 间,他做了许多事情,比如整顿翰林院庶吉士制度、让科道官互纠。这些措施,无 论是出于什么样的主观意图,却都达到了整顿吏治的效果。但是,张璁倚仗着皇帝 对他的信任,在任大学士期间,志骄气横,傲视公卿,根本就看不起别的官员。这 在某个方面触动了世宗敏感的神经。嘉靖八年(1529),张璁与首辅杨一清闹矛盾。 世宗命令张璁退休回家。可是,张璁一离开京城,皇帝就又对他念念不忘。于是, 皇帝问杨一清说:“我现在召还张璁,可不可以?”杨一清自然是不愿意张璁回来, 于是便说:“召不召还张璁,是皇帝您决定的事情。只是,刚刚让张璁走,便又让 他回来,恐怕变得也太快了一些吧!”皇帝想想也是。但是,过了一两天,还是忍 不住命行人司的行人拿了一道自己的手谕,去追了张璁回来。张璁到了天津,接到 皇帝的谕旨,便回来了。同样的事,还发生了两次。最后一次是在嘉靖十五年(1536)。 所以,张璁一生做官的历程中曾被皇帝三次逐出京城,但是又三次召还。这说明, 一方面,世宗对张璁仍是非常宠幸,但是另一方面却又总是想杀杀张璁的威风。后 来有人议论张璁,就说他根本就不明白要向皇帝表示出一定的做大臣的尊严。其实, 这种议论,又怎么能真正理解张璁呢!在张璁看来,他的一切都是皇帝给予的。何 况,曾经扶持世宗登上皇位的杨廷和死后还差点要被追惩呢,更别说其他人了。张 璁也许深谙其中的道理,才不致于做出愚蠢的对抗皇帝的事来。世宗之下的大臣, 谈什么尊严呢?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