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3 人生的坎坷与平坦,生命的精彩与黯淡,就在那扇窗子一开一合之间。但是, 一切都不一样了。现在吸引他的与当年吸引我的固然不同,相同的是,我们两代人 在相似的年龄都被一种精神感召着。我深知那是一种怎样巨大的力量啊!毁掉了学 业与初恋都在所不惜。且不说我该不该拉住他,恐怕我想拉住他也不可能了。我所 能做的,是让他渐渐地学会识别表面的与本质的,学会欣赏美的与不美的。 从那一刻起,对于他的迷恋摇滚,我忽然变得坦然了,甚至生出了感动。毕竟, 我们母子不只是生命的延续,不只是物质上情感上相依为命,在精神追求的轨迹上 也曾经相遇。等他长到能意识到这一点的年纪,他也会感到欣慰吧? 十年以前,在记述了我的牢狱之灾的《无题往事》一文中,我曾表达过与你同 样的忧虑:“对于识字却还缺乏阅读能力的孩子们,我如何向他们解释,好人有时 也会坐牢呢?我无法想象,假如我的儿子是仁爱而单纯的,知道与他相依为命的母 亲曾经被戴上象征着罪恶的手铐,能够不生出困惑和仇恨?我更加无法想象,假如 我的儿子是冷漠而世故的,知道生他养他的母亲被污辱被歧视,居然生不出困惑或 仇恨?”我不知道怎样能让他既了解真相又不滋生仇恨。 在他上初二的时候,因为老师偷看同学的日记,学生与老师发生了冲突。他回 到家很兴奋地告诉我,他如何带领同学向老师发难,要求老师向同学道歉。当时我 的心理非常复杂。一方面我害怕他与老师对立,我知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老 师的关系好坏决定着他成绩的好坏,一个被老师看成眼中钉的学生将再也得不到鼓 励和重视,而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心智不可能成熟到可以与冷落抗衡;另一方面,我 又不愿意让他认为人应该漠视自己的权利,特别是,这一次他是在为别人仗义执言, 这是一个男孩子应该具备的起码的品质,我不能给他灌输“个人自扫门前雪”的市 侩哲学。事实上这种尴尬经常出现,如果在孩子愿意与你交流、听取你的意见时, 如果你不能诚实地面对他,而是向他展示出双重标准,你会从此失去他的信任和尊 重,他会向你关闭他的内心。最终,我选择了诚实。我提醒他:第一,一定会有人 向老师报告是你在鼓动;第二,老师一定会向你报复。“你知不知道这个后果,能 不能承担这个后果?”他回答得很肯定也很从容。他已经了解世故,但还没变得世 故;他已经看到了真相,但还没有被真相吓住。 生活在继续。生活的自然展开能教会他们我们无法教给他们的一切。我不能刻 意地向他隐瞒什么,也没有刻意地非让他知道什么。他的父亲不在了,他从父亲的 朋友那里、从我的文章中感知他的父亲。他告诉我:“如果我像其他同学一样不缺 少父爱,就不会成为这么独立的孩子。”你看,他已经学会从不好的事情中得到益 处了。 当然他也会有困惑。十二岁那年,得知父亲的死最初是由于一次误诊造成,他 哭了很久。他问我:“倒霉的为什么是爸爸。”我咬咬牙告诉他:“很多时候生活 是不公平的,轮到谁谁就得承受。”这样回答使我不安,但是我不能用“大灰狼” 来代替一桩人为的医疗事故,更不能保证未来生活对他一定是公平的。 不久前,我们一起看美国电视连续剧《兄弟连》,从他的议论中,我发现他看 待人与事和我们十五岁时已经完全不同了。他能够宽容一个英勇的士兵表现出的怯 懦,懂得尊重一个战俘投降时的尊严,欣赏一个军官哪怕砸冰取水也要刮胡子的细 节,也可以对反派人物来点儿幽默。教条不再属于他们,仇恨也不再属于他们。 我有一个朋友,“文革”中因为说“谁都会犯错误,毛主席也不例外”而被打 成反革命坐了三年牢,前不久他患癌症做手术,他妻子告诉我,出现幻觉后他不停 喊叫:“别让警察来抓我!”碰巧另一个朋友的弟弟患同样的病,在同一个医院里 做手术,术后昏迷时说的是:“姐姐,‘文革’结束了!”这两个几乎发生在同一 时间、地点和场合的故事使我震惊。他们的,还有你的,对于这段经历至今的耿耿 于怀,说明我们这一代人即便走得出历史的废墟,也走不出心灵的阴影。亦如你为 了让儿子摆脱“虚伪与残忍完美结合”的文化,从语言到地域彻底把他与父亲及其 中国背景隔绝开来一样,我的那个并不缺少才华与豪情的朋友,宁愿在他乡抑郁而 死,也不愿回故乡苟且偷生。 曾经与不止一个朋友有过共同的读书体验,书中的故事常常会惹我们哭。回想 起来,几乎没有让我不哭的小说,托尔斯泰使我激动而哭,陀斯妥耶夫斯基使我悲 伤而哭,车尔尼雪夫斯基使我感动而哭。《红字》《牛虻》都无不让我哭得昏天黑 地。同时,我们也都觉得奇怪,现在的孩子不哭。儿子让我意外地卒读了罗曼・罗 兰的四卷本巨著,但是他不兴奋也不感动,而是考证主人公与贝多芬的异同,然后 总结性地宣布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革命说教过时了!”但是,他会为 另外一些我们不能理解的东西而动容,比如披头士或X-Japan 的音乐。他宁愿花几 百元到现场挥动闪光棒直到胳膊酸得抬不起来,而我们不管多么反叛,当SARS这样 的灾难降临之时,却还有去当志愿者的冲动。 我不知道你和你儿子父亲的故事,但是可以肯定,你的儿子也会慢慢长大,从 你为他蔽荫的房子里走出去。也许有一天,正是因为你的封锁给他造成的好奇,使 他神差鬼使地去寻找他的父亲。他有权知道真相,也一定能够知道真相。你希望他 像牛虻一样遭受致命的打击而破碎,还是希望他在真实中慢慢成熟?吃着巧克力、 穿着耐克、玩儿着电脑游戏、看着动画片、听着披头士长大的儿子们,也许不需要 知道什么是“反右”与“文革”,不需要学习如何写“检举信”与“检讨书”,也 不需要分辨政治上的正确与不正确,以及道德上的是与非。但是不管他在世界的哪 个角落,他不能不面对生活中的美与丑。毫无疑问,专制腐败草菅人命的制度是丑 行,“虚伪与残忍完美结合”的文化是丑行。但我相信,美国也不是一块净土。相 对于政治的社会的道德的标准来说,审美是更稳定更恒久的标准,只是它也许比任 何标准都更高更完美,因而更加难以企及。 mpanel(1); 前几天,我和儿子一起去观看美国《国家地理》图片展,我惊奇地发现,一百 多年来,这个非盈利性机构(而不是私营公司)的领导人,由一个家庭(而不是家 族)的四代人接连担任。其中有一幅黑白图片,画面是发明电话的老贝尔拉着孙子 的手。这个七八岁大的男孩儿,正是现任董事长的父亲。这是一种怎样的延续与传 承啊!正是这种超越了政治与社会的、由精神与审美连缀而成的链条,使得一本貌 似科普的杂志,充满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瑰丽的审美色彩,成为文化传播史上的一 个奇迹。所以,它能让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着迷;所以,才会有一个中国母亲和 她的儿子一起,在那些图片前流连忘返,对一本异国的杂志赞叹不已。 自私地说,一个不想失去儿子的母亲,一个想拥有儿子的母亲,在审美层面上 的沟通,几乎就是惟一的途径了。当然,这也是冒险。人与人是如此的不同,DNA 又是如此的神秘。我们得有支付代价的心理准备。 感谢你的来信,特别感谢你的问题,让我静下来想关于我和儿子共同成长的经 历。 徐晓 二○○四年元旦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