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赵家璧寻根 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赵家璧学长。 那是一九三四年春天的一个星期日下午,我在《光华附中》半月刊上发表的独 幕剧《归》,深得讲授《西洋史》的老师、已经在当时文艺界颇有声望的潘序祖 (笔名“予且”)先生的赏识,决定搬上舞台,由他组织了十多位同学,在学校的 食堂里排戏,他任导演。他要我在排戏的现场当观众,提意见。排戏中途,一位在 光华大学附属中学已经毕业了好几年的学生来看他,送给他一包新出版的书。他俩 坐在食堂一角的凳子上,谈了一阵,然后潘老师大声把我叫过去,给我介绍: “这位是赵家璧同学,也是我们学校毕业的。他现在是良友图书公司的文艺出 版部主任。”说着,他把赵家璧送来的一包书打开。这是三版新印的“一角丛书” 之一《予且随笔》。他抽出一本送给了我。 和赵家璧第一次见面,时间很短暂。我们只是寒暄了几句,没有谈什么。 在排戏结束,走回宿舍的路上,潘老师告诉我,赵家璧热爱文学,十七岁时, 已经在附中编辑出版一个刊物。我当时也是十七岁。可是潘老师说,他和我不一样 :我编的是由老师挂名主编、由学校支付出版经费的刊物;他编的,是由学生会主 办,自筹资金,独立出版的校刊。 此后,虽然我曾读过赵家璧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一七~一九二七)、 《良友文学丛书》和《晨光文学丛书》里的部分作家作品,我自己也曾从一九三七 年起,面向社会,主编过《作品》半月刊、《文艺春秋》月刊(一九四四~一九四 九),但是我们再也没有第二次见面的机会。直到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十日,由我策 划并负责总编纂的《中国近代文学大系》(一八四○~一九一九)筹备成熟,召开 第一次编辑工作会议的时候,才想到应该借鉴《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个十年的主 编赵家璧的首创经验,因此由上海书店出版社派了专车,特邀他来出席指导。 这是我和赵家璧学长的第二次见面。第一次见面时我才十七岁,这次见面时我 已七十一岁。十七和七十一,虽然只是两个数字的颠倒,但是时间的流程却已经过 了整整五十四年。 这一次,正像我预期的那样,他在编辑工作会议上,非常坦诚地提供了他编《 大系》时的宝贵经验。他说各个专集的导言,必须写各该文学品种的历史演变及其 特点,要真正起到导读的作用,因此,要有一定的数量(篇幅)和质量。其次,在 编辑和出版工作上,希望先抓一部“样板”,在肯定以后,再一部部推开。这样做 的好处是:出版了第一部书后,既可以探索是非得失,总结提高,又可以据此样板, 向它看齐,形成套路。 这的确是好主意。我虽编过一些丛书和套书,但从未编过品种如此众多、版式 如此复杂、篇幅多达两千万字的大型套书。为了提高编选质量,我在组织各位编委、 各集主编和编辑成员,在连续出版的不定期刊《编辑工作信息》上放言无忌地探讨、 争鸣外,重点抓了各集导言的写作,并选定品种最多、版式设计最复杂的三卷本《 翻译文学集》为首先出版的“样板”。 由于我亲自动手,用“徐文伟”的假名,当了这部一百九十三万字大书的责任 编辑,从审稿、校对、通读到图片搜集和设计,一个人包干到底,因此压缩了出版 周期,提前在一九九○年十月出版。 我带了刚出版的《大系・翻译文学集》去山阴路看望赵家璧。 他满怀喜悦地反复翻阅,从护封、硬面、环衬、扉页、图片以至不同文学品种 的题头设计和字型选择,仔细琢磨,连连点头,认为有所创新,特别是对每卷卷首 的彩色图片插页,赞不绝口,说富有史料价值,仅此一点,已是极有个性的一大特 色,是已经出版的几套《中国新文学大系》应该有而不曾有的。 在这次交谈中,他用老同学的口吻告诉我:大约一九二六到一九二七年,他在 光华附中念书时,曾以学生会的名义办过一份校刊,名为《晨曦》,三十二开本, 每期约十万字左右,每学期出版两期。他请了四位老师当顾问。 mpanel(1); 其中,潘予且老师给他的帮助最大,主要是他能出主意,给方便,但是他决不 包办代替。从组稿、审编、校对、跑印刷装订厂、拉广告,一直到发行,都是他和 另外十多位同学自己干的。因为他被推举为主编,工作也就比别人多,比别人累。 但是当一个个困难顺利解决,新出版的《晨曦》一册在手的时候,那种内心的喜悦, 真是无法形容。因此《晨曦》磨炼了他,培植了他从小热爱编辑出版工作。他说他 毕生走上编辑出版工作的道路,找根子,就是在光华附中高中念书时主编了《晨曦 》。 这次寻根的长谈,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此后,虽在他和宋原放主编的《出 版史料》季刊编委会上多次见面,但是很少谈论正题以外的事。一九九六年八月十 四日,上海书店出版社召开“《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全书出版座谈会”,邀请他参 加,他没有来,说是因病不能出席。当时我还以为他是常病,不会太严重,没有去 拜望他。哪里知道在去年年初的报上,竟读到了悼念他的文章,这才知道,他已在 去年三月二十一日不幸病逝。 半年以后的去年九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给《中国近代文学大系》颁 发了国家图书奖荣誉奖。饮水思源,我也禁不住回想到获奖的根子之一,应该是赵 家璧学长在十年前给我的坦诚而无私的点拨。 -------- 泉石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