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青春腹地的狂欢 (序) 朱家雄 一、空投馅饼 任羽中是北大国政系的硕士生,还是《中华读书报》的兼职记者,之前我们没 有见过面,为了读者眼前所见到的这套书的出版,经《中华读书报》一名年轻编辑 的介绍,我们方才结识乃至合作了。事情的缘起是这样的:他和清华硕士穆晚舟、 北大硕士李次铭以及南开校团委的张国硕士等多位校园能人在偶然的聚谈中产生了 编选一套“大学近事丛书”的念头,可贵的是他们还真的付诸了行动。一些时间之 后,乃编出了由北大、清华、南开这三大名校众多才子才女所撰写的关于校园生活 的本套丛书。我想,任羽中们做起事来显然是用心的,关于这一点,他们所组出的 书稿就是最好的证明,只是不知为什么,他们在最后的出版环节上却遇到了困难。 也许是因为知道我曾编过一些书,任羽中就忽然地想到了我,于是我们在电话 里谈起了出书的事。他在电话的那一端很有策略地夸我“大名鼎鼎”,我当然不会 因为这四个字就轻飘飘地晕倒在地,但我当时还是很渴望能找个地缝钻将进去,可 我毕竟不是《封神榜》里的土行孙,没有下地的神通,只好很诚实地谦虚着,然后 继续我们的沟通。实际上,我是乐于为他们的这个事情操劳一下的,因为我对这个 选题确实感兴趣,这跟《论语》所谓的“君子成人之美”没有关系,而是出于“爱 之欲其生”这样一种情感。接下来他又邀请我来担任这套丛书的主编,这是出乎我 意料之外的,我一点实际的工作也没有做,怎么可以掠人之美呢? 但他的态度是认真的,并没有开玩笑的意思,我虽谦让了几回,却没有奏效, 于是随口说:如果我能促成该丛书出版的话,那就再商量。 很快的,就有什么东西投进了我的电子信箱,我打开他发来的状若定时炸弹的 压缩文件,就看到了三个代表着三部书稿的图标,那金色的图标有点像手雷,也有 点像馅饼,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更像后者的。于是我就看书稿。内容还真 不少,但我并不想盲目地通读,就随机地挑了几篇试读。没想到这一读,我就放不 下了:读了几篇,不错;又读了几篇,很好;再读上几篇,够劲!如此这般地循序 渐进,结果几天之内就通读了一遍――我惊讶于年轻学子们或流淌或绽放或奔腾在 文字里的或曼妙或充沛的才情,特别是作者们源自内心的幽默品质和搞笑精神,以 及青春年代里难得的轻松、和美的心境,更给了我以异常深刻的印象――在与这些 作品亲密接触的过程中,我一点也感觉不到累,反倒是感到了无比的愉悦。我想, 阅读这样的巨青春的文字,一定算得上是人生旅途当中一种特别的享受罢。只是我 对出版的事并没有多少把握,因为很多时候我都是那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人。 幸运的是,经过一番奔忙,实力强劲的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很快就表示出了较 大的兴趣和愿意出版这套书的明确意向。更为可喜的是,他们决定为此打造出一个 少有的出版速度,从接到书稿到新书上市与读者见面,整个过程将不到两个月!咱 们国家的出版社虽然很是不少,但出书却仍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受到困阻的,显 然也包括一些很有水准的作者和不少很有价值的书稿。为此,我要感谢北京出版社 所给予的大力支持,包括在此次出版进程中他们对丛书所做的认真审读、内容精选 和目录修正等工作。因为成功地促成了出版,我就身不由己地被推上了丛书主编的 位置,这等好事还真类似于天上掉馅饼呢。我记得搞定这事儿的一刹那,我还真看 见馅饼了,那馅饼不是来自虚幻的互联网,而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并且是直接空投 到了我的怀里。任羽中总说要感谢我在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其实应该是我要感谢 他才对,并且我理所当然地还要感谢各位分册主编和所有的作者才对――很明显, 这跟《老子》所提倡的“功成而弗居”、“功成而不处”毫无关系,根本的,是因 为有任、穆、李、张诸君的首倡和努力以及所有作者的慧心妙笔,才形成了这套味 道好极了的书,才使此次的出版有了现实的基础。至于出版方这边,或许是因为我 和他们曾经有过的合作使彼此间建立起了信任――之前我所主编的也是三本一套的 “70年代青年作家群自荐中篇小说集”就是由北京出版社推出的。并且,较之上次 的合作,该社对本套校园丛书显然是更下工夫了。在这新年将至的岁末时刻,我不 由得又想起了他们果断明快的决策和雷厉风行的运作。我想,这次的出版行动应当 算得上是我国出版界焕发无穷活力向美好未来坚定迈进的一次可圈可点的精彩出击。 mpanel(1); 二、领命弄斧 只一晃,日历就翻到了2003年的12月25日。这天下午,我正在电脑上敲一个断 断续续写了好久直拖到圣诞节也没收工的长篇小说――我的习惯是一边劳动,一边 放点轻音乐助兴――此时,我听的是班得瑞新世纪系列轻音乐专辑中的第二张:《 寂静山林》。估计是其中我自认为最好听的那首《火车站》响起来的时候,我左侧 书桌上的电话机也响了,是北京出版社年轻有为的编辑先生X 君打来的。因为出版 这套书的缘故,短期内我和X 君之间的电话往来是颇频繁的,印象中X 君的声音虽 然高清晰、巨流畅,但终归是难敌《火车站》这类的旋律的。 但这一回,我莫名地感到他的声音显然赢定了一切轻音乐。X 君的声音有些急 促,像是要代表出版社传达什么指示,我忙用右手摆弄鼠标把CD的音量放小了,同 时竖起左边这只耳朵接旨听令,原来是命我为这套书写篇序。老实说,因为懒,我 是没有主动请缨要求来费这个心思的;再者,也是觉得不合适,虽然在之前自己 “主编”的若干种书的卷首间也斗胆涂鸦过几篇诸如《生命里的一把火》《情书就 像中子弹》《一代人的崛起》《成长解密》《北大文章激扬天下》之类,但却只敢 称之为“编者的话”或“卷首语”,而从未敢命之为“序”的。非是名家岂可逾矩? 无有自知之明岂不遭天下人笑话?但也不知咋回事儿,三言两语间,终于禁不住出 版社这种抬举和某种东西对自个儿的诱惑,竟然就厚着脸皮应承了。也罢,就权当 是再练一回笔吧,对于把文字作为自己的理想的我来说,这样的劳动应当是永无止 境的,况且是在卷首这样显著的位置上耕耘,这是多么光荣的任务! 可当活儿真的接下了,电话也放下了,这才发现自己陷入了难以下笔的尴尬境 地――这么多作者已然写就了这么多精彩的文字在书里,我再班门弄斧那岂不是叫 大家朝你脑门上扔鸡蛋吗?但事已至此,谁让自己自不量力地遵了旨、领了命呢? 得,就咬咬牙一门心思地弄斧吧,哪怕是上刀山,也只能横下一条心往前冲了。再 说了,既然担任了所谓的“主编”,尽管是名义上的,并且有滥竽充数之嫌,但好 歹也是这些作品最早的读者之一,为什么就不能写点读后感、说几句心得呢?是啊, 这么多作者写下了这么多才华横溢的篇章,难道自个儿就没有一点因阅读而生的快 乐可以向大家汇报?难道就没有一点因美而漾起的体验可以从容地表达?难道就没 有一点因文本中的悠悠情韵而触发的感动可以延展一下? 总之,任何的推脱、逃避在眼下都是没出息的表现,我惟有撑着脑门上经常写 着“心有余而力不足”几个大字的躯体,再以战场上出现频率甚高的“坚决完成任 务”这样的声音来强化自己的弄斧意志了。我鼓励自己:墨子在其《修身》篇中不 是下过“志不强者智不达”这样的论断吗?我今既已做了如此的身心准备,又有何 惧哉?这样琢磨着,我就不怕那些被北大学子、清华学子、南开学子培训得会飞的 鸡蛋了,但为了保险起见,我还是要在此先申明一句:我对自己的要求一向是不严 的,乃至是宽大得没有边际的。我喜欢由着性子胡乱涂抹,所以呢,要有劳大家以 张岱年先生总结出来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之一,即《易经》中所谓的“厚德载物” 之情怀来多多包涵我了。 三、漫画青春 我以为这三本书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大学里摇曳多姿的校园生活以及或 远或近的青春往事。这也难怪,大学是年轻学子成长、成材的所在,更是青春云集、 梦想张扬的地方。在这些绿树掩映、红花招展的诗意盎然的园子里,每一天,每一 季,每一年,都在发生着多少鲜润的、富含生活气息的美丽故事啊!青春是“犹抱 琵琶半遮面”,青春是“春风桃李花开日”,而在这许多正在亲历青春的很有才华 的作者们的笔下,青春的确铺展开了它交响乐团室内演出般的盛大场面与热烈气氛。 就单篇文章所展现的场景而言,青春的景观也许没有这样的宏阔与壮美,但却是各 有风姿和特色的,并且当这么多单篇佳作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时候,那就是神州大 地上值得注目的一大胜景了。你就这么随意地看过去吧――这里有新生们的好奇与 青涩,这里有老生们的狂欢与平和,这里有爱情的甜蜜与幸福,这里有友谊的厚实 与深挚,这里有宿舍里的温馨,这里有社团里的活跃……无论是怎样的题材,无论 是哪所大学里的时光,青春都闪耀着动人的明媚。 这套丛书还有一个共同的副主题,那就是对母校的拳拳赤子心、缱绻女儿情。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机构,是师者传播知识的圣地,这里倡导的是“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这里采用的教育方式是“润物细无声”似的脉脉与柔和,甚至 透着些“无为而治”的宽博与大气。总之,一个知之不多但资质绝佳的毛头小子或 黄毛丫头,就在这样一个有着母亲般慈爱目光的校园的注视下开始了崭新的求索之 旅。几度春秋,几轮寒暑,无数的年轻人就这样备受呵护地撒着欢儿地吸收着门类 纷繁的营养。没几年,一个个就都给浇灌、滋养得青葱挺拔了。然后,这些翅膀硬 了的青年就展开了梦寐已久的飞翔。令人欣慰的是,每一个正在园子里播种青春的 年轻人以及每一个已然走出这个园子的青年才俊,都对母校怀有一份深深的感恩之 情。这一点,我们从这套书中很容易地就能看得出来,只是表达的手法、流露的程 度有所不同而已。这些文章的作者,或是于字里行间不经意地点出了母校体现在细 微处的种种的好,或是以专门的篇章来尽情地表达自己对母校以及师者的敬仰与感 念之情。还有那毕业班同学行将离校时的伤感与不舍,以及吃散伙饭时醉酒的歌哭, 更有那些毕业N 年之后的怀旧文字,乃至重返母校探访昔日的冲动……这一切,或 者正是大学的魅力所在,正是无数中学生千方百计想考进大学,考进北大、清华、 南开之类的名校求学的原因所在。 第三点,我以为这套书还有一个共同围绕着的核心,就是校园里的各色人物。 大学里最美的风景不是花花草草,不是未名湖,不是荷塘月色,也不是漂亮的大楼 和礼堂,而是那无数青春的脸庞和白发的先生。人是万物之灵,没有人的存在与活 动,环境就是空的,所谓的大学,所谓的校园就没有任何意义。在这套由三大名校 逾百位学子合伙儿写的书里,实在有太多的浪漫风情、清新风范和优游风雅,实在 有太多的让人或捧腹开怀或深深感动或沉浸陶醉的文字和情节,实在有太多的趣事 笑料、掌故美谈和奇情逸闻,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人而起,因人而生,难道不是 吗?我想,正是活跃在这些文章里的数百栩栩如生的各色人物,如一条线索把所有 的校园生活串成了一个有机的鲜活的整体。我以前编过三种以爱情为主题的书,我 把它们总称为“北大情爱三部曲”。坦率说,我对爱情题材恐怕是操作得过了头, 乃至有些怕了。所幸的是,爱情在眼前的这套书中是居于次要地位的,专门以此为 题材的篇数是适当的,这就使其他的题材和主题能够凸现出来,而我个人比较偏好 的,却是当中刻画人物群像的那些文章,我觉得此类题材中尤多精彩之作。 这样的文章,有在全校范围内来圈定刻画对象的,有在系里或班上来锁定目标 的,更有以宿舍内的兄弟或姐妹来勾勒人物的,这些是容易让人联想到高晓松当年 所写的《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一类的校园歌曲的。显然,这些文章在 表现力方面与校园民谣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甚至是超越了的。在一个小圈子里相 处了许多时光,或在同一间宿舍里朝夕相处达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当作者提笔挥毫 之际,该有多少有趣的细节涌上心头,乃至俯冲于笔下。因为非一般的熟悉,因为 了解的透彻,所以塑造起光辉形象来,或是揭发起老底来,素材可真是巨量的丰富, 哪个角落儿不能扒拉出一堆事迹或笑料来呢?最起码也能在文章里以调侃的风格表 扬、褒奖、赞美该人物一番,或者以恶作剧的手段幽默、搞笑、暴损该人物一通, 何其乐哉!事实上,这种文章读起来还真是感觉好,因为最丰富、最有情趣的大学 生活尽在其中了,仿佛这许多的人物乃是一根一根的藤,顺着这些藤搜索,就能摸 到许多的瓜,各色各样的瓜。 从漫画校园众生相的那些文章里看得出来,同住一个宿舍、同在一个班级、同 处一个校园里的人虽然性情各异甚至迥然相反,但无论是谁,他们的关系大抵都是 友好和令人愉悦的,应当属于“和而不同”的那种类型。“和而不同”这句话是孔 子在《论语》里说的,原文是这样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 君子之间彼此能融洽地沟通且相处欣然,同时还能保持自己的独立和个性,而那些 心性不高的人呢,彼此间也就是酒肉之交吧,表面上推杯换盏的很热乎,但内心之 间却不能达到真正的沟通与融合。话再说回来,北大也好,清华也好,南开也好, 任何一座园子里,都有着许多许多的年轻人,而我相信,要在当中找出性情完全相 同的两个人来,那绝然是办不到的,但数量蔚为可观的所有这些青年,却完全可以 融合为一个和谐、友爱、生机盎然的有机整体――事实也正是这样。我想,正如构 成这套书的许多的美文华章所展现的那样,美丽的校园里时时刻刻都汹涌着无限多 彩的青春之潮,而大学生活的无限丰富性以及无边的迷人之处也就借此在我们眼前 呈现无遗了。 最后,我们也不妨拿北大、清华、南开这三所名校来做个比较。这个比较可以 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甚至可以一言以蔽之,那就是三者之风格各个不同,每所 学校都各有自己独到的内涵、特色与魅力。其实,不仅是这三所大学,几乎每一所 大学也大抵如此的。都是高校,却各有千秋,这又是所谓的“和而不同”了。 2003年12月28日定稿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