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乐观与悲观 乐观与悲观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两种对人生不同的看法。要知道一个人 的人生观,主要的就是要知道他对人生是抱乐观或是抱悲观的态度。 所以我们讨论乐观与悲观,也就是在讨论一般人所最关心的人生观问题。 乐观与悲观的“观”字,代表一种对世界和人生的总看法,也代表决定行为的 方向和作人的态度的根本看法。这种看法普通多叫做“直观”或“洞见”。这其中 当然包含有知识和见解的成分。一个人的任何行为,都是以知识为主宰,以见解为 指导。假如看法错误,行为自然也随之错误。假如见解正确,则受其指导的行为, 必然也趋于正轨。观与行或知与行是永远合一而不能分的。盲目者必冥行,无知者 必妄为。真切笃实之知与明觉精察之行,永远是合一而不分的。悲观与乐观问题之 所以重要,就是因为这两种不同的看法,直接产生不同的行为,影响不同的生活。 乐与悲是人类共有的情绪。乐观与悲观就是以乐同悲的情绪相伴随相辅助去观 察人生和世界,所以又包含有情绪的成分。无论悲观或乐观皆可叫做“情绪观”。 与纯理智的抽象的科学的看法不同。抽象的理智的看法对于实际行为比较不容易发 生直接迅速的影响。而包有情感作用的看法或见解,为情绪所渲染,生动、活泼、 具体,容易产生直接行为,支配实际生活。 悲观与乐观既然都是有情绪伴随辅助的看法,当然都是主观的,随个人的感触、 性情、态度、环境而变易的。因此也可以说悲观与乐观皆是不好的看法,我们最好 是不悲观不乐观,实事求是,不动感情,受纯理智的指导,勿陷于主观。但在某意 义下,悲观与乐观仍然可以说是客观的,因为悲和乐的情绪也可以有普遍性必然性, 因此也有客观性。凡人皆有人情,一个人虽欲个乐观亦不悲观也不可能。而且情感 之出于本心发抒得其正者曰正情、真情。基于正情真情而出发的乐观或悲观,于观 认外物、调理生活,亦有很大的价值。不过,基于悲乐的情绪来看人生和世界而得 的知识,同基于理智来看人生和世界所得的知识,性质上有些两样罢了。 根据上面对于乐观和悲观性质的解释,我们可以进一步说明,“悲观”不是 “观悲”。对于一个人悲哀的情绪,尽可以用科学方法研究。如象心理学家分析悲 哀情绪的状态,穷究悲哀心理的来源,考察悲哀事实在神经上所发生的作用。在作 这种研究工作的时候,心理学家本人并不“悲观”,他乃是在“观悲”。又如社会 学家对于劳苦大众的贫穷愁昔,加以事实的统计,科学的调查,也是“观悲”,而 不是“悲观”。甚至当我们于敌机轰炸、敌骑躁蹭之后,去巡视灾区,慰问难胞, 我们诚不免酒同情之泪,我们观悲了,同时又有悲哀的情绪了,然而我们对抗战的 前途、复仇的决心,却并不悲观。 悲观乃是对于众人目前认为快乐的事情,于其将来的前途怀隐忧、感痛苦。 乃是基于情绪的一种看法,即不仅是主观的情绪,亦不是对于客观事实研究的 报告。根据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分辨“乐观”不是“观乐”。譬如,参加盛宴,进 戏园,看热闹,都可以说是“观乐”,但却并不一定是“乐观”。 因为赴宴会看热闹的人,心中也许感得异常孤寂悲哀,或兴“良辰不再”之叹, 或有“众醉独醒”之感。足见乐观的人并不一定是参加快乐场合,自己享受快乐, 而每每是对于众人认为痛苦悲哀没有办法的状况抱乐观。所以乐观多少包含有主观 上轻蔑痛苦、超越悲哀的态度,而并不是事实上否认痛苦和悲哀的客观现象。 乐观和悲观既然是主观的态度,所以一个人之抱乐观或抱悲观并不一定为客观 事实所决定,而是随个人痛苦或快乐的经验为转移。许多聪明的年青人,家境甚好, 涉世甚浅,然而每每稍受挫折,便容易陷于悲观。而饱经忧患、备尝艰苦的人,对 于人生倒反而取乐观的态度,又如白抗战以来,许多安处在后方,从来没有经历过 战争痛苦的人,或是住在租界上当寓公的人,往往对于抗战前途,深抱悲观。而在 前线作战的将士,在医院治疗的伤兵,从作战的痛苦经验中,对于抗战的前途,反 而养成乐观的展望。由此足见真正乐观的人并不一定志得意满,快乐舒服,生活上 毫无痛苦。同样,悲观的人也不一定垂头丧气,自苦自杀。当曹操以一世之雄,破 荆州下江陵,横架赋诗的时候,他所发出来的诗歌,却是“忧思难忘”、“杜康解 忧”的悲观情调。叔本华是著名的悲观主义的哲学家,然而他最怕死,最反对自杀。 抱悲观主义的人不仅不自杀,有时愈悲观愈享乐,愈纵情肆欲,酣歌宴饮,以求目 前一时的快感。在相反的方面,乐观的人往往能够不怕死、肯牺牲。历史上许多忠 臣烈士、先知先觉,到了生死关头,慷慨就义,然而他们精神上仍是乐观的,耶稣 上十字架,仍然祷告上帝,宽恕世人。苏格拉底始终相信善人快乐,恶人痛苦,当 他被群众判处死刑时,他还说“我去死,你们去活。 究竟谁好,只有上帝知道。”其实许多圣贤豪杰在动心忍性困心衡虑的艰苦生 活中,仍不减少其奋斗的勇气,大抵都由于他们精神上修养达到了一种乐观的态度, 在那里支持着、鼓舞着他们的大无畏精神。 大概讲来,除非到了颓唐衰乱、人心已死、生机毫无的末世,世界上的人最大 多数都是乐观者。不过多数人的乐观,只是天真素朴不知人世艰险的乐观,而不是 真正的批评的理想的基于学养的乐观。悲观论可以说是恰好对于天真素朴的乐观论 加以否定。悲观论者提出问题,指出困难,揭山艰险,显出人世狰狞面目的真象, 使肤浅轻易的乐观论者,遭受严重的打击,因而趋于深刻化。因为肤浅轻易的乐观 论者,往往忽视现实,把人世看得太单纯,把事情看得太容易,每致陷于懒惰懈怠, 喜苟安,不紧张,不知盘根错节,艰难困苦,甚至处于覆巢积薪之下,作了釜底游 鱼,犹恬然自嬉,不知危惧。 对于这种最坏意义的乐观和对于这种素朴的乐观的流弊,悲观论确有补偏救弊 的好处。悲观论在这种意义下乃是盛世的危言,能给恬嬉自满者以警惕和忠告。不 过我们须知警惕世人,向盛世贡献危言和忠告,乃出于圣贤淑世的苦心,并不能算 作悲观主义。如果,警惕和忠告可算作悲观论,那么也只有这种具苦心有深意的悲 观论,才是比较健康无弊,可以为我们所承认的悲观论。同时,我们又须知道,肤 浅轻易恬嘻苟安的乐观乃是出于愚昧无知,不能说是真正的“观”,更说不上是 “乐观”。 mpanel(1); 真正的乐观,根据上文所说,应是基于真纯的快乐的情绪的看法。人类最高尚、 最纯洁、最普遍、且与快乐最不可分的情绪,就是“爱”或“仁爱”,也可以说是 同情心或恻隐之心。人生最真纯的快乐,既出于仁爱,则在此意义下,人生真正的 乐观应是“仁爱观”或“同情观”。一个人用同情的了解、仁爱的态度,来观察人 生、欣赏事物,就是真正的乐观者。谚语常说,“为善最乐”,其实亦可说是仁者 最乐,仁爱为快乐之本。因为仁者能够本仁爱的态度来观察宇宙人生,他自然可以 发现“堂前春草,生意一般”,并体验到“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 境界。《论语》又说:“仁者不忧不惧”。所谓不优不惧,就多少含有不悲观的意 思。美国诗人兰利尔有一首寓言诗,题目叫做“仁爱如何寻求地狱?”诗里的大意 是说:有一个王子名叫“仁爱”。他有两个臣子,一个名叫“感觉”,一个名叫 “理智”。有一天王子听见人讲述地狱可怕的情形。他想知道到底地狱是怎样的状 况。他先派臣子“感觉”去调查。“感觉”回来说,在人类社会间四处都布满了阴 霾,地狱就在人类的行为里。王子不十分相信,又派臣子“理智”去察看。 “理智”回来报告道,地狱即在人类的内心中,即在罪犯的灵魂里。这王子 “仁爱”仍然不大相信,决定亲自去视察。结果他看见世人尽皆满面春风,和穆可 亲,罪犯也从忏悔里得解救,心安理得,复有生机。他寻来寻去终于寻个着地狱。 这诗最足以代表美国人的乐观态度。因为美国人得天独厚,只知人之可爱,世界之 可欣赏。从这诗的含义看来,有仁爱的人必然抱乐观。 单凭理智或感觉来看人生,便难免不陷于悲观了。仁爱就好象光明,光明一到, 黑暗消散,仁爱所至,悲苦绝迹。俗话常有“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说法,这也许道 出了普遍的爱情心理。一个人有了爱情,有时可以化丑为美,把他爱的对象认作美 的对象。同样,一个人有了仁爱,他就可以化恶为善,化险为夷;看得见人性中最 光明的一面,因而养成乐观的心境。所以乐观实与仁爱不可分。至圣至仁就是至乐 观之人,未有不仁的人而会成为真正的乐观论者。 乐观又可以叫做“信心观”。所谓信心包含三方面,就是对自己有信心,对别 人有信心,对天道或宇宙法则有信心。凡对自己有信心的人必然是乐观的人。他俯 仰无愧,内省不疚。自觉足跟站得稳实,根本没有动摇,无论在如何艰险困苦的境 地中,他不会失掉自信力。他努力不懈,相信自己有转败为胜,转恶为善,转不幸 为幸的权衡。所谓对他人有信心就是相信人性本来是善的,相信人间此心、心同此 理,人心是有公道的。相信不善的人终是可以感化转变的。还有,对人有信心,也 就是勿猜疑、勿怀疑别人的动机,勿以小人之心,去揣度他人行为的动机,这也就 是古人所谓“不逆诈,不臆不信”。所谓相信天道,就是相信天道是公正的,相信 在全宇宙的法则里,善人终必战胜恶人,理性终必战胜无理性,公理终必战胜强权。 有了这种由体验、由学养而达到的信心,就是乐观态度的出发点。 “信心观”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希望观”。一个人对于自己和别人的前途乃至 世界的将来有信心,也就是说他具有希望。对于将来的无穷的信心与希望,自然会 形成对于世界与人生的乐观的看法。譬如,即就青年生活而论,假如我们只从表面 部分去看见青年所表现的嚣张、颓废、懒惰、浮嚣、幼稚、狂妄种种弱点,自然不 免悲观,因而会减少我们对于教育效能的信心。然而当我们想到青年的迷途是一时 的,是可以改善的。并想到青年将是社会的柱石,国家的主人翁,一切实业、政治、 学术界领袖的候补人,换言之,用“后生可畏”的眼光来看青年,以希望、信心来 看青年,那就自然会趋于乐观,因而可以相信教育的效能,增加教育的兴趣了。 由此可以推知,与乐观正相反对的悲观,就是一种“无情观”、“不仁观”, 以别于同情观、仁爱观;悲观是一种“冷眼观”、“怀疑观”、“绝望观”,以别 于乐观之为信心观、希望观。我们真可以说乐观是精神发皇蓬蓬勃勃的“朝气观”, 悲观是志气锁沉衰老颓丧的“暮气观”。所谓悲观几可以说是随处取吹毛求疵的态 度以观人论事,无论论人论事部从最坏的方面去着想。持这样态度的人,对人对事, 当然没有同情、没有信心、没有希望。 但须知稍有人世经验的人,当不难体察到,或以人心的奸诈,或以环境的险恶, 或以误解与仇恨,或以忌妒与倾轧,仁爱时受创伤,信心每易动摇,希望亦常趋幻 灭。要想克服悲观、赢得乐观,实是难事。所以真正的乐观,必然是生活过程中再 接再厉所达到的境界。它是弥补了创伤的仁爱,稳定了动摇的信心,恢复了幻灭的 希望,而后坚持着的一种观点。 乐观也可以说是进化观。假如一个人能够在变动生长的过程中,看出发展的阶 段,进步的程序,他就会养成一种逐渐向上、日新不已的乐观态度。 近代西洋进化思想的盛行,不论是达尔文生物学上的进化论,或是黑格尔辩证 法和逻辑上矛盾进展的进化论,都带有强烈的乐观色彩。中国数千年来大部在“退 化观”的思想笼罩之下,一般爱人大部把黄金时代放在远古,认为历史的演变,总 是一代个如一代。所谓魏碑不如汉碑,唐碑不如魏碑,宋碑不如唐碑,这种种退化 的看法,使得我们无论在政治上、道德上、文学艺术上,都觉得今人不如古人,后 人不如前人。甚至在个人生活上,也感觉好象是一天不如一天地在退化,有如黄山 谷诗所谓:“老色日上面,欢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