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上海旧书业今昔 上海的旧书业曾有辉煌的过去。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是仅次于北京的古旧 书的集散地。大大小小的旧书店、旧书摊散布在全市的大街小巷,尤以汉口路、福 州路、昭通路一带最为集中。较有名的古旧书店如来青阁、来薰阁、修文堂、富晋 书社等,曾收购到大量的珍贵古籍,为促进文化交流,为高等院校、学术研究机构 和图书馆丰富库藏作出卓越贡献。很多古旧书店的从业人员,长年累月,奔走城乡, 觅书购书售书,与藏书家们频繁交往,成为一批精通古籍目录学、版本学的专家。 建国以后,据1956 年的资料统计,当时上海共有私营古旧书店五十六家,私 营或个体旧书摊二百四十八个,其分布网点遍及全市各区许多街道,营造成书香氛 围。 近四十年后,到目前,全市仅存七家旧书店;旧书摊除南市区文庙每逢星期天 有临时性的摊位外,几乎完全绝迹。 为什么上海的旧书业会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据旧书业的行家认为,其主要原 因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起: 一、1956、1957 年旧书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全市五十六家旧书店全部撤 销合并,改造成为公私合营的古籍书店和上海旧书店(下设五个门市部);二百四 十八个旧书摊改为九家合作旧书店。虽然公私合营和合作性质的旧书店,规模有所 扩大,业务范围有所拓展,经营方针也较前规范端正,特别像古籍书店和上海旧书 店这两家大型旧书店,装修焕然一新,资金也比较雄厚,在此期间仍能收购到大量 珍本秘籍和稀贵的革命文物,但从全市网点布局看,毕竟缩小了许多,而且一部分 从业人员也不得不改行,从事其他业务了。 二、“文革”政治风暴掀起后,古旧书被视作封资修的“大毒草”,古旧书店 成为“贩卖毒草”的大黑店。霎时间,全市旧书店全部关门大吉,从业人员全部参 加斗批改。除维持极少量的收购业务外,整个旧书业处于窒息状态。与此同时,散 布在民间的旧书和古籍,更受到空前荼毒,有被毁的,也有自焚的,难以数字计, 从此上海旧书业受到致命打击,一蹶不振。 三、1978 年后,古籍书店和上海书店(去一“旧”字)逐步恢复营业,但以 经营新书为主。特别是近几年来,市场经济的商潮汹涌澎湃,买卖旧书成本高,利 润薄,从业人员没有经营积极性,热衷于追求“黄金效益”的人也没有扶植积极性。 于是上海书店改为上海图书城,开设在南京西路、淮海中路和四川北路的三个门市 部也因动迁等原因相继歇业。虽然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强调旧书业是文化事业的一个 组成部分,纷纷吁请保护振兴,但上海的旧书业仍不免日见萎缩,陷于困境。 笔者是一个旧书迷,凡有旧书出售的地方几乎都有我的足迹。最近寻访了上海 目前仅存的七家旧书店,现愿把所见所闻和有关信息提供给有同嗜的书友。 在福州路上豪华的现代化的上海图书城的三楼,有一个隐蔽的角落,名曰“拾 遗斋”,收购并出售旧书,但陈列的书不多,更缺乏精品。据营业员说,旧书所占 面积仅占整个图书城的百分之三四,营业额占百分之二三,具有象征意义,聊备一 格而已。 长乐路150 号新文化服务社,两开间门面,十余位职工,是目前上海旧书店中 最像样的一家。这里的旧书刊堆得满坑满谷,顾客也经常拥挤不堪。 北京、上海和其他地区的新一代藏书家都与该店有密切联系,祈盼着能在劫后 的书海中捕捞到“漏网之鱼”。 福建中路136 号新文化服务社,单开间门面。笔者在这里曾买到解放前出版的 明清笔记小说多种,价格公道,服务周到。 中华路1351 号群众书店,地段靠近文庙,也是书友们乐于光顾的地方,可惜 铺面太小,几位顾客进去,便有转身困难之虞。 新闸路146 号上海旧书店门市部,原来是一家亏损企业,今年聘用一位资深的 旧书业老职工主持工作,业务大有起色,可见经营旧书不一定是亏本生意,关键全 看是否乐于经营,善于经营。 华山路91 号上海旧书店门市部,也是单开间门面,而且主要经营文具,旧书 仅占不显眼的一角。在繁华的静安寺闹市区,面临着商业街的全面改建,这家小小 的旧书店前景如何,是否尚能维持下去,实在令人担忧。 mpanel(1); 山东中路201 号外文书店旧书门市部属于外文书店的分支机构,是目前上海唯 一的外文旧书店。这里主要销售录音带和录像带,外文书刊仅占几个柜台,顾客不 多。 综观以上七家旧书店,我的总的印象是,它们都比较简陋,规模小,困难多, 经营业务主要依靠旧书店的退休职工在操办。他们利用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辛 勤劳动,以弥补微薄的工资收入。由于货源少,所售之书,多数是一些出版社库房 里滞销的特价书,图书馆处理下来的过时书,以及质量不高的其他书籍。当然好书 还是有的,爱淘旧书的朋友不妨沙里淘金,前去逛逛。 《解放日报》1995 年9 月21 日 -------- 泉石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