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作家与书法 我国古代的诗文家几乎都是书法家。这是因为古人把书法看作是修身和治学的 入门。我在童年时代,还常听到老先生们说:“字要写得正。字正了,人品和文品 也才会正。”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下,练字就成为文士们的必修课和基本功。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一篇优美深沉的散文,被选入《古文观止》,至今仍 百读不厌,但它的更大的价值恐怕还在王羲之的原稿手迹是行书艺术的楷模。听说 原件真迹已作为唐太宗的陪葬品,随土湮没,即使流传下来的唐人摹本也视作“国 宝”了。唐代的大诗人,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等人,都有字迹传世。而 且他们的字如同他们的诗,在风格上几乎并无二致。李白的行草豪放苍劲,杜甫的 楷书浑厚凝重,白居易的行楷或流畅,或工整,笔力劲遒。杜牧的行书如行云流水, 飘逸秀丽。可见诗人的气质、性格和文化修养对作品具有何等重要的影响。 当然,作品好坏与书法优劣并不是绝对的并行不悖。有一次,我在一个明清名 人书札展览会上看到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一张书简,我简直不能相信这是 龚自珍自己写的。那上面的字作“蟹爬”状,实在比小学生好不了多少。后来读清 人的笔记小说,才知道龚自珍确实因书法拙劣而有屈沉下僚的遭遇,但也可以理解, 这位性格放达,富有革新精神,开创一代新风的大师,决不肯囿于当时钦定的“馆 阁体”的字风。与其刻板呆滞而缺乏个性,不如不受规范而保持稚气,这大概就是 龚自珍书法不工的原因吧。 “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家鲁迅、茅盾、郭沫若,他们都是从旧营垒里分裂出来 的。因而都有书法功底,有临摹碑帖,受过严格训练的痕迹。鲁迅的字体谨严,笔 划沉着,“熔冶篆隶于一炉”,显然得力于六朝墓志。他的手稿,数万字一气呵成, 一笔不苟,真令人爱不释手。郭老的字恣肆奔放,自成一体,实际上却极有法度, 极有功力,我们可以从唐宋名家的字体中找到渊源。但古人的精髓已经溶化在他自 己的血液之中,完全个性化了。茅盾的行书瘦劲挺秀,顾盼自如。如果我们与欧阳 询的《张翰思帖》相对照,就可以发现它的继承脉络。此外,老舍、叶圣陶的字都 极可观赏,不必一一赘述。 去年春季,我曾随同夏衍等同志游览苏州退思园。园主人欣然捧出文房四宝请 求夏衍同志挥笔题词。夏衍同志只签了个名,推让地说:“我是‘五四’以后的人, 对于书法,没有下过功夫,免了吧!”这是自谦,也反映了“五四”以后的作家的 实际情况。时代变了,生活节奏加快了,作家们到处奔波,习惯地用钢笔、圆珠笔 进行写作,不可能像旧知识分子那样坐在书斋里从事笔砚生涯。由于我的工作之便, 经常与当代作家有书信联系,很少发现有人用毛笔作书,更不要说用毛笔写稿。但 也有例外的情况,最近唐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