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文学名著与电视剧 《三国》、《水浒》、《西游》、《红楼》等古典文学名著一一经过改编,拍 成电视连续剧或电视系列片,以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播放,这是近几 年来文艺界的一件盛事。对于这一情况,我的心情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 我国现有人口中,尚有相当数量的群众不识字,或识字甚少,他们无法阅读欣赏这 些文学名著,现在电视剧以音画艺术,形象地再现它的内容,使普及率达到前所未 有的广度,这对提高我们全民族的文化艺术素养,催发文学新苗,无疑是有利的; 但忧的是,经过改编的电视剧覆盖面愈广,有可能使阅读原著的人愈少。如果改编 得不好,歪曲了名著的原意,降低了艺术质量,那就是谬种流传、对名著的亵渎。 有一次,我问几位自称为“红楼梦爱好者”的女青年:“你们读了几遍?”“《红 楼梦》主要写了些什么?”结果使我大为惊讶,原来她们还没有接触过原著,她们 对《红楼梦》的理解,仅仅是宝、黛、钗三角关系和婚姻骗局而已。呜呼,曹雪芹 地下有知,是要悲从中来的。 以语言文字构成的文学名著,一般都包含着巨大的审美容量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常常需要精读细读,咀嚼品味,然后才能领受它的妙处,它不是瞬间艺术电视剧所 能代替的。同时,一个形神兼备的艺术典型,也确实很难摹拟和复制。所以很多人 都认为改编名著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电视系列片《水浒》播放后,就有论者指出,屏幕上鲁智深和武松,都粗犷有 余,精细不足,特别在个性化方面不尽如意。如果一集一集拍下去,到了李逵、石 秀,就难度更大,是不是会犯公式化、雷同化的毛病呢? 看了试映的《儒林外史》第一集《范进中举》,尽管觉得编导下了不少功夫, 创作态度也够严谨,但总感到与原著不十分相符,原因是:小说中的范进中举是以 喜剧的形式写悲剧,有辛辣的讽刺,有逗人发噱的幽默,而电视剧把它处理成正剧, 落到不悲不喜、不庄不谐的地步,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看来,对原著研究不深,总体上把握不准,仍是改编工作中的一个通病。 要求忠实于原著,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根据小说内容照 编照搬,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是连环画式的忠实;另一种是提炼内容,摄取灵魂, 发挥创造,有所增删,这是写意画式的忠实。 改编的电视剧如果作为文学名著的教材,是应百分之百符合原著的:如果作为 再创造的艺术品,那就应该允许有改编者的创作个性,有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有 夸张和抽象的自由。我们当然不希望像西方那样出现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穿插跳迪斯 科舞等等荒诞的做法,但应该看到,现在我们的改编者一般都过于拘谨,过于严肃, 缺乏超越原著的胆识。对于这些同志,我们应该鼓励他们放开手脚,大胆想象,以 求“神似”重于“形似”。 mpanel(1); 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受到普遍的赞扬,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演员整齐, 演技精湛。由此想到,古典文学名著是我们的国宝,是我们的骄傲,我们应该相应 地以一流的人才去改编、摄制电视剧,以使与名著相得益彰。 可是,目前的情况似乎第一流的编剧、导演、演员还没有意识到去从事这一工 作。例如诸葛亮这一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三国演义》中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在 电视剧《智斗赤壁》中却由一个毫无政治家、军事家的气质和风度的奶油小生来饰 演,真令人大失所望。 报载目前电视剧质量不过关,半数以上作品报废,造成严重浪费,这不是说明 提高电视剧从业人员自身的思想文化艺术水平,是当务之急吗?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愿今后有更多的一流人才投入摄制工作,产生与一流 名著比美的一流电视剧! 《文学报》1985 年10 月10 日 -------- 泉石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