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历史是最终的评判人 近年来,文学界评奖之风甚盛:除全国性的评奖外,还有地方的(如各省、市)、 系统的(如青年作家)、单位的(如各出版社、报刊杂志)各式各样名目繁多的评 奖。一篇佳作问世,几处获奖,一箭双雕,连中三元的也时有所闻。获奖者既得美 誉,又有奖金,还有旅游等等优惠待遇,令人艳羡。 评奖活动打破过去死水一潭、良莠不分的沉闷空气,激发作家们的创作热情, 指导读者阅读优秀作品,有力地推动了文学创作朝着健康的道路繁荣发展,其功绩 是不容抹杀的。但评奖活动一多,弊端也接踵而至。比如说,推荐优秀作品的渠道 是否畅通?有没有遗漏?评委们是否能通读所有作品? 权衡是否得当?更何况,精神产品到底不如物质产品有一定的标准,可以用砝 码放在天平上进行正确的估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至出现一些偏差也在 所难免。一般说,公认的一流作品是很难落选的,问题是伯仲之间的二三流作品, 有时候也可能被“评盲”们选中夺魁。于是对评奖活动的权威性产生疑问,议论也 就多起来了。有为自己的作品不能评上奖而有遗珠之憾的,有为某一作品不该获奖 而讥笑怒骂的,也有为自己作品侥幸获奖而兴高采烈、忘乎所以的。总之,通过评 奖,既审视了作品,也审视了参与评奖活动的人的灵魂。 但我以为,优胜者且慢高兴,失败者且慢不平。因为评奖活动虽已结束,而作 品的最终审定却仍未完成。若问最终审定者谁?则曰:历史也。任何文学作品,必 须经过历史的严格的检验和筛选,才能最后打出评分。有些作品一两年后就淡化了, 被人遗忘了,有些作品十年二十年后逐渐在文坛上消失了,而有些作品却经过数百 年数千年仍有旺盛的生命力,显示它不朽的价值。 mpanel(1); 这就是历史的抉择,历史的评价,这里不靠任何吹捧和诋毁,也没有什么关系 学和不正之风。 莎士比亚的作品,距今已有四百余年了,当时没有人给予任何嘉奖,但这些作 品至今仍风靡全球,历久不衰。 曹雪芹在世的时候也并不走运,据说他晚年在北京西郊“举家食粥”,贫病交 迫,没有办法把《红楼梦》终卷。但他死后,历史终于给了他公正的评价。现在《 红楼梦》也誉满世界文坛,成为全人类的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 唐代诗人杜甫在一首论诗的绝句中写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是的,历史将最终决出胜负,评定优劣,它 是最公正的,也是最无情的。 《解放日报》1986 年5 月18 日 -------- 泉石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