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重视文艺作品提供的信息量 我们在欣赏或评论文艺作品的时候,常说:“这个作品有新意”,“这个作品 没有新意”。到底“新意”是什么东西?我认为“新意”之一,就是有新的信息。 因为喜新厌旧,渴望获得信息,是人所共有的精神需要和审美心理。好的文艺作品 总是反映日新月异的客观世界,包含着较多的信息量,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而不 好的作品总是从内容到形式都无所发现、无所突破、无所创新。它没有多少信息量, 或者它的信息还不足以刺激人们的大脑,不能引起反响。 文艺作品蕴含的信息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种:一是社会信息,即作品所展示的生 活画面是否开拓了新的领域,提出了新的社会现实问题;二是知识信息,即作品是 否以形象化的手段提供新的知识,有助于人们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三是美学信 息,即作品在艺术表现和审美途径方面,例如在形式、技巧、手法、风格等方面是 否有新的探索,给人以新的启示,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艺术形象的塑造。近几年来, 为什么乔光朴、陆文婷、陈奂生、梁三喜、罗心刚等形象能长久地烙刻在人们的心 上?难道不是因为他们比较突出、比较明显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新人的新的品质、新 的力量、新的观念、新的需要、新的语言和新的交往方式,传送了历史前进的脚步 声么? mpanel(1); 可是也应该看到,在我们的文艺园地里还有不少作品内容陈旧,知识老化,手 法呆板,有些作家艺术家借口不去赶浪头、抢新闻,刻意与现实生活保持距离,追 求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纯艺术”。有些电影写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人和事, 但观众的印象却没有时代感,茫然不知是那个年代发生的故事。这些文艺,在信息 社会里,在新的技术革命已经到来的今天,如不进行改革,到底还有多少价值,到 底能否生存下去,难道不值得怀疑吗? 当然,信息量不是衡量文艺作品的唯一尺度。有些作品尽管提供了不少信息, 但没有着力于艺术形象的塑造,形象活不起来,未必会受到读者的欢迎,更不一定 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对具体作品来说,我们还必须从形象塑造的艺术手法、技巧 等方面来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但重视文艺作品提供的信息量,提倡“唯陈言之务 去”,却是必要的,有益的。 《文学报》1984 年11 月1 日 -------- 泉石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