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红楼偶语》的偶语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最动人、最富于诗意的一个片断,特别是那首《葬花 词》回肠荡气,缠绵悱恻,不知赚了多少读者的眼泪。现在,以黛玉葬花为题材的 戏曲、曲艺、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工艺品等等,蔚为大观,已经无法统计了, 可见辐射之广,影响之深。 红学家们对黛玉葬花这一幕当然也感兴趣,各种各样的评论文章何止车载斗量。 在我的印象中,最早的也许要算俞平伯的《唐六如与林黛玉》那篇文章(载于《红 楼梦辨》),他首次揭出《葬花词》与唐六如(即唐伯虎)的《花下酌酒歌》、《 一年歌》之间的渊源关系。请看: 今日花开又一枝,明日来看知是谁?明年今日花开否?今日明年谁得知? (《花下酌酒歌》)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 亦倾!(《葬花词》) 一年三百六十日,春夏秋冬各九十。冬寒夏热最难当,寒则如刀热如炙。…… 一年细算良辰少,况又难逢美景何!(《一年歌》)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葬花词》) 很明显,后诗脱胎于前诗,形迹俱在,毋庸置疑。不仅如此,林黛玉的《桃花 行》、《秋窗风雨夕》也都与唐六如《桃花庵歌》等诗篇丰神逼肖,盖“两人底七 言歌行,风格极相似,且都喜欢用连珠体”故也。 俞平伯的这一提示是很重要的。它告诉我们,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时候, 广泛地吸收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养料,其中包括唐六如的歌行,同时它还说明唐六如 的明白畅晓的诗歌在明清之际流传于民间,也影响于曹雪芹。 但细细品味,又觉得两者略有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唐六如的诗过于率直浅显, 类似大白话,而曹雪芹用林黛玉口吻写出来的《葬花词》更风流蕴藉,情意凄婉, 与人物的气质、性格、思想风貌也更贴切,有青出于蓝之妙。 至于“葬花”这一行动,始作俑者,也是唐六如。俞平伯引录《六如居士外集 》卷二的一财资料: 唐子畏居桃花庵,轩前庭半亩,多种牡丹花,开时邀文徵仲、祝枝山赋诗浮白 其下,弥朝浃夕,有时大叫痛哭。至花落,遣小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