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高阳说诗》读后 1992 年夏病中,阅报惊悉台湾历史小说名家高阳于6 月6 日因病辞世,终年 为七十初度,不禁黯然神伤。他身后遗有八十九部著作,内容有历史小说六十余部, 以及文史评传、诗选及杂文,计二千余万字,其中以历史小说在海内外最为畅销。 他的第一部历史小说是《李娃》(根据唐人传奇),作于1962 年,最后一部是1991 年出版的《水龙吟》(港版改书名为《九重春色》)。 近月,报刊上介绍高阳生平及作品的文字已有多篇,这里,我仅拟就他送我的 一本《高阳说诗》略谈一二。 高阳的一支笔既有动人心魄的魅力,又独具文史考据的翔实功底,他的历史小 说拥有广大读者,早已以此著称,脍炙人口。而一本不到三百页的《高阳说诗》恰 恰也是同样特色,令人读之,不忍释卷。我自己向来多凭感觉写诗,读诗也往往专 取情致韵味擅长者,而对于繁琐注释辄不当意,驯至不求甚解,囫囵吞枣,一掠而 过。可是,高阳说诗,貌似信笔所至,实是鞭辟入里,论必有据,持之有故,层层 剥茧,绝非词费,故能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尽管高阳自谦“只是若干篇读诗心得的结果,初无意于在诗的理论上有所创建”, 粗疏如我,却赛似碰到一块磁铁,被轻轻吸引住了。 全书收文十四篇,其中论李义山诗就有五篇,除《释》《详解》外,有三篇都 是就义山的《无题》诗衍译成文的,分别题为:《白日当天三月半》、《诗案》及 《‘诗史’的明暗两面》。可知他酷爱义山诗,而且有独到的研究。他认为“义山 的无题诗,每一首都有本事的。无题实是阙题”,“因诗中所咏本事,既须隐晦, 而寄托的感情,亦非一端,极难有适当的题目,可兼赅诗中之情、诗外之意,故皆 从缺”。他认为中国传统的诗,可通过运用典故的手法,来隐藏历史的真相或者个 人的感情与秘密。故他提出“诗史”有明暗两面之说:“写史本有直笔、曲笔、隐 笔之分,杜甫的诗史,类多直笔,间有曲笔,但另有一种用隐笔来写的诗史,古人 以吴梅村为巨擘,近人则陈寅恪独步。如果个人的感情与秘密,因其突出的成就与 特殊的地位,亦可视之为历史的一部分,则李义山的诗更值得我们珍视,他的刻意 隐藏真相,使得他的诗具有一种罕见的深邃幽婉,绰约朦胧之美,而又能寄托无限 深情,为诗的艺术上的一种伟大的创造。”书中有谈吴梅村两文:《清初诗坛“祭 酒”吴梅村》及《“江上之役”诗纪》。高阳盛赞梅村的诗并指出梅村爱用歌行体, 正因为“要写一代兴亡的大感慨,短章不足以尽其意。”谈到运用故实来抒发怀抱 则以梅村的“七夕感事”为例。这是一首五律,写郑成功与张苍水(煌言)在顺治 十六年,率义师入长江,攻金陵的“江上之役”;此役为反清复明功败垂成的一大 恨事,遗民志士无不痛心。如直书其事,当时立即便有杀身之祸,因此借用赤壁鏖 兵的故实来纪事抒怀。 高阳说诗,所引史实掌故至为详尽,往往由此涉彼,触类旁通,下笔不能自已。 如在《“金缕曲”始末》一文中,从顾贞观为想念吴汉槎写了两首《金缕曲》,而 上溯到吴在顺治十四年“丁酉科场案”得罪始末,以及吴梅村为汉槎送行所咏的《 歌赠吴季子》,纳兰成德在读顾词后深受感动,遂出力援救汉槎由塞外回京。其后 高阳又在另文专论“纳兰成德的词及论词”,可知他对顺治当时迫害读书人的大狱 感到无限沉痛,而于纳兰不仅工“饮水词”,写得缠绵宛转,直追两宋,抑且爱友 怜才,一往情深,为人间少有,不胜赞叹。 在《笺陈寅恪》及《“双山”一手陈寅恪》(指陈寅恪晚岁诗功已深,合白香 山、李义山于一手)两文中,高阳对陈老的学术研究、诗文论著,极致敬佩。尤其 是读到陈著《柳如是别传》废寝忘食,收获不浅。高阳所撰《董小宛入清宫始末诗 证》一文,长达七十余页,亦收在此书中,他说:他推翻孟心史先生的“定论”, 考出董小宛即为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