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狄更斯的魅力 ――《尼古拉斯・尼克尔贝》汉译本序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19 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之一。他自22 岁青年时代起就开始投稿,到58 岁病逝为止, 也就是从1834 到1870 年的36 年间,他写了14 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 》、《奥立弗・退斯特》、《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老古玩店》、《巴纳比・ 鲁吉》、《马丁・翟述伟》、《董贝父子》、《大卫・考坡菲》、《荒凉山庄》、 《艰难时世》、《小杜丽》、《双城记》、《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 此外还有临终前未完成的《德鲁德疑案》以及中短篇如《博兹特写集》、《圣诞故 事集》、《游美札记・意大利风光》等。他给后代留下了如此众多的优秀作品,至 今不仅为英国人民所酷爱,即在世界范围内也还有无数读者和戏剧观众为他的作品 所倾倒,他的书仍然畅销不衰,而根据他的原著改编的剧本,只要一经舞台上演出, 就会场场客满。以近年英国、加拿大以及美国的纽约、洛杉矶各地连演《尼古拉斯・ 尼克尔贝》一剧的盛况为例,可见一斑。《尼古拉斯・尼克尔贝》一书,系狄更斯 平生写的第三部长篇小说。1837 年春,狄更斯在伦敦租下了布鲁姆茨伯里区道推 大街四十八号房子(现今这所狄更斯在伦敦的故居之一已经保存下来,作为他的纪 念馆),住了3 年,写出了3 部不朽之作:《匹克威克外传》(1837 年)、《奥 立弗・退斯特》(中译书名又为《雾都孤儿》、林纾译为《贼史》,1838 年)和 《尼古拉斯・尼克尔贝》(林纾译名为《滑稽外史》,1839 年)。狄更斯由于前 两部小说已用分期连载形式发表,受到普遍欢迎,在《奥立弗・退斯特》后几章还 未写完,就应出版商的要求开始了《尼古拉斯・尼克尔贝》的创作。狄更斯不愧为 一个人道主义、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家,正如在《奥立弗・退斯特》书中抨击了贫民 院的种种罪恶,他在《尼古拉斯・尼克尔贝》中深刻地揭露了欺弱凌小,对儿童进 行无情剥削和虐待的校长,以及毫无心肝唯利是图的高利贷者的丑恶行为。当时贫 民院和学堂的腐败情况早已引起英国社会的普遍关注,狄更斯这两部小说一经问世, 更有助于舆论的形成,有力地促使政府下决心予以改革。无疑,这些故事也都和狄 更斯童年家庭和个人生活的遭遇分不开的。 《尼古拉斯・尼克尔贝》一书的全称是:《尼古拉斯・尼克尔贝的生活和遭遇, 包括好运、灾祸、造反、(寄宿学堂)垮台的如实报道与尼克尔贝一家的全部历程 》。整本小说是以青年尼古拉斯・尼克尔贝为主角,他的遭遇正如书的全名所提示 作为故事的主要线索。其中贯穿了他的伯父腊尔夫对他施行的种种阴谋诡计,多西 伯义斯学堂(Dotheboys Hall 意译即坑人子弟学堂)校长斯奎尔斯,就是腊尔夫 所驱使的鹰犬之一。书中从第四章腊尔夫介绍侄儿尼古拉斯到斯奎尔斯所办的学堂 作教师起,一直到第十三章尼古拉斯在学堂内造反,带着斯迈克离开学堂止,狄更 斯都运用了极其讽刺挖苦的笔法,把斯奎尔斯一家大小养尊处优、凭藉手中权力, 在堂内作威作福、伤天害理,把物质生活全部建筑在堂内寄宿的学童的无穷痛苦之 上的丑恶行径,描写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后来,斯奎尔斯因受腊尔夫的差遣, 长期留在伦敦城内进行不可告人的勾当,就把堂务全部交给他的妻女管理照料,而 自己则置之脑后,不闻不问,这也暴露了斯奎尔斯利欲熏心的恶劣本质。 书中此后也就很少提到堂内情况,直到末了在第六十四章尼古拉斯去约克郡重 访老友约翰・布劳迪时才得知多西伯义斯学堂已经完全垮台了。 狄更斯对小说中人物的描绘刻划总是沿着善人和恶人两条壁垒分明的阵线来展 开故事的发展的。一方是一大群善良、仁慈、温和的属于贫苦无告的劳动人民,另 一方则是为富不仁、作恶多端的剥削者及其仆从。在《尼古拉斯・尼克尔贝》一书 中,尼古拉斯是作为青年一代作风正派,奋发向上,抗恶扶弱,见义勇为的代表人 物。他尽管常常濒临困境,却总能绝处逢生,若有天助。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 到狄更斯青年时代的影子,既有自传意味,更显得作者有所偏爱。尼古拉斯对妹妹 凯特的关怀和爱护,正是从狄更斯和他的姐姐范尼的手足之情脱胎而来。尼古拉斯 的母亲,即尼克尔贝太太,原型据说也是取自狄更斯母亲的爱唠叨、爱幻想的形象 :她总是自我感觉良好,惯于缅怀往日的顺境,爱慕虚荣,随时触景生情,不胜今 昔之感。 青年尼古拉斯在父亲死后,带了母亲和妹妹凯特来伦敦投奔伯父腊尔夫,谋求 工作以维持生活,不料腊尔夫贪婪成性,对他们十分冷淡,反而心存另一种打算。 为了把尼古拉斯支开,远离伦敦,介绍给斯奎尔斯去约克郡多西伯义斯学堂作教师, 以便于叫凯特听从摆布,供他驱使。但是尼古拉斯目睹斯奎尔斯一家刻薄成性,剥 削欺凌寄宿儿童,无所不至,他实在忍无可忍,乃在学堂内带头造反,终于带着一 个特别孤苦伶仃的病童斯迈克一同逃走,另谋生路。他回到伦敦后,靠着腊尔夫的 办事员纽门・诺戈斯私下帮助,在其同楼邻居肯维格斯家当家庭教师。尼古拉斯不 愿重累诺戈斯,于是通过职业介绍所到议员格列戈斯伯里处应征作秘书,初次领略 人世丑态而遭到议员奚落,未被录用。他只有再带着相依为命的斯迈克外出寻求机 会。他们偶然碰到热心的克拉姆尔斯剧团团长,一谈即合,两人一起参加演出,竟 获成功。这儿也显示出狄更斯待到老来,在著作之余仍热心于参加义务演出,是可 以理解的了。 凯特和尼古拉斯分手后,腊尔夫介绍她到满塔里尼夫人帽店当店员,但不久帽 店易手,凯特失业,自己从报纸广告中应征到朱丽亚・维蒂特丽太太家作伴读保姆, 而腊尔夫存心不良,把凯特当作摇钱树,又推荐她给莫尔贝利・霍克爵士,惹出一 些不愉快的纠纷,所幸均未得逞。正当凯特忍受不了这些坏蛋的纠缠,尼古拉斯在 得到纽门送信后,赶紧和斯迈克离开剧团,回到凯特身边,并就此宣布和腊尔夫断 绝一切关系。不久尼古拉斯在职业介绍所无意间结识到一位好心肠的查尔斯・奇里 伯老人,因此进入奇里伯商行工作。时来运转,尼克尔贝一家境遇大为改善。在尼 古拉斯和马德琳・布雷小姐的交往中,又险遭腊尔夫和另一放债人亚瑟・格赖德相 勾结的暗算。阴谋终告失败,斯奎尔斯锒铛入狱。斯迈克病死后,腊尔夫才被告知 斯迈克原来就是他当年的弃儿,他精神上受此痛击,走投无路,落得悬梁自尽。至 于霍克爵士、格赖德等坏蛋也都得到应有的坏下场。至此,尼古拉斯和马德琳,凯 特和奇里伯的侄儿弗兰克两对情人终成眷属;那个坑人的多西伯义斯学堂永远崩溃。 凡此均体验狄更斯一贯主张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机未到,时机一 到,一切皆报的道理了。 现在,谈一谈狄更斯的魅力所在。 首先,我们应该说狄更斯的小说故事性强,有头有尾,事事有交代,对于人物 和环境的描绘维妙维肖,生活细节不厌其详,处处以悬念引人入胜。 mpanel(1); 这当然得力于他对当时英国中下层社会的熟悉。一则由于他幼年家道中落,10 岁时父亲由于欠债入狱,11 岁就去一家鞋油厂当学徒,每周挣六先令工资养家, 饱尝困顿屈辱之苦;二则由于他后来短期在寄宿学校上学,体验到英国儿童的悲惨 生活,恰如他在《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董贝父子》、《大卫・考坡菲》等书 中所描写的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学校情况;三则还由于他文字粗通而被录用为律师 事务所里的一个办事员,以及做了下议院、法院、报刊的记者,因而得以广泛而锐 敏地观察和了解人生和社会诸面相。所有这一切都是狄更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小说创作的生活源泉。这些自传体材料就自然而然地构成了他成为现实主义小说大 家的坚实基础。不仅如此,狄更斯所身体力行的创作方法和生活习惯正是符合现实 主义的文学艺术创作规律的。即以《尼古拉斯・尼克尔贝》为例:狄更斯在1840 年简装第一版序文中提到他自己最初对这些儿童寄宿学堂的腐败印象,是和一件化 脓的脓肿的事有关:一个孩子回到家里,由于约克郡的某一校长不惜用一把沾有墨 汁的铅笔刀撕开他的脓肿而导致溃烂,这事给他的深刻印象永远留在心上,无法消 失。他后来试图进一步打听这些学堂的详情细节,总是碰到种种抵销和回避而失败 了。但是当时这种腐败现象已普遍存在,臭名昭著,他还是从旁听进了不少故事, 促使他下了写这部小说的决心。在着手下笔之前,狄更斯为了描叙力求真实无误, 还在1838 年冬天亲自冒着严寒到约克郡作有关采访,终于遇见了一个爽朗而富有 同情心的知情人,透露出一些内幕真情,小说中塑造的约翰・布劳迪其人,正是这 次访问的难得成果之一。 还有,在我们读《尼古拉斯・尼克尔贝》以及狄更斯的其他小说时,我们都不 禁会赞叹于他对伦敦街道环境之熟悉程度,特别是关于浓郁夜景的描绘,往往令人 神往,俨如置身其境一般。这就要让我们联想到他从童年起养成的生活习惯,每天 晚间,他往往出门到伦敦街道上夜游,这样,他在随意的漫步中会接触到市民群众, 从而把街上店中听到的谈话,遇到的景象摄取下来,日积月累,成为他小说的素材。 狄更斯的这种观察采访的方法,不也是能给人以启示的吗? 其次,我们一般读者往往是在支离破碎的现实处境中度日的,在读小说时,除 去为了消遣以外,还渴望着一种理想世界,是日常生活所不可企及的,如果能够是 善恶分明,天理昭彰的世界,那就会在思想感情上得到一种满足。 狄更斯的小说大都以长篇分期连载的形式发表的,这自然会一下子在多阶层读 者中拥有广泛的影响。尽管他在小说中总要追求道德教育的目标,随时透露出他的 单纯的道德观,体现出“善良终必战胜邪恶”的公式,但他并不是以抽象的是非概 念直接了当来教导读者,而是忘不了作为小说家,就要亲切地艺术地向读者讲故事, 通过故事的情节叙述来感染读者。在这一方面,狄更斯具有一种非凡的本领。这固 然是由于他童年饱尝种种磨难和贫穷的痛苦,他在小办事员和记者的生活经历中得 以冷眼观察人间的炎凉世态,而且由于对为富不仁的人物的刻骨仇恨和憎恶,对贫 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和赞美,都已溶化在他的血肉当中,很自然地形成了黑白分明的 爱憎,不断用讽刺和幽默的笔触来鞭挞丑恶,悲天悯人。他天生地站在贫苦人一边 展开对富贵权势以无情攻击,就这样赢得了广大读者对他的倾心和爱戴。 有一些文学评论家指出狄更斯的小说存在若干不足之处,例如:结构松散,枝 节横生,富有18 世纪以来流行的流浪汉小说体裁(Picaresque Novels )的传奇 色彩,不免有冗长拖沓之感,人物性格一经定型,即无发展变化,而且缺少内心复 杂起伏的心理分析和描绘,尤其是对于女性形象总是满足于外表平面的叙述居多, 很少从各个不同人物的个性来挖掘,因而在读者看来,很难构成娓娓动人的立体感 ……对这些诟病的批评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但是,不论怎样说,都是瑕不掩 瑜,并不能有损于狄更斯作为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的光辉。英国著名作家和批评 家盖・凯・切斯特顿(1874―1936)说得好:与被批评的作品的伟大相比较,那些 批评家总是狭隘渺小的了,正如攻击宇宙的悲观主义者根本制造不出太阳和月亮, 嘲笑河马丑陋的人也根本产生不了河马的。 当今人类社会固然是由于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生活节奏加快,生活面貌不断 变化进步,但其构成的社会经济政治基础仍然是一个贫富悬殊日益加剧的框架,不 论走到世界的哪一个角落,都还是贫苦的人大大多于少数穷奢极侈的富人。人类既 然摆脱不了日常生活营营扰扰交织而成的困惑的网,每每在喘息的余隙当中,还向 往于或听或看或读一些故事性强的文艺作品,从而就中获得一种无可奈何的安慰和 享受,甚至试图藉以找到某一种解脱或出路。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大众通俗小说,侦 探小说等等之所以普遍受到市民阶层的欢迎而一跃成为畅销读物的原因所在。只要 仗义济贫抑富的人道主义精神、关注生活的现实主义潮流和读者与生俱来的爱听、 爱读故事的习惯打倒不了,狄更斯的小说就会永远拥有他的广大读者,这也是无可 厚非,势所必至的。 也有人好心地提醒大家:狄更斯除了揭露和鞭挞当时英国社会腐败的一面之外, 还是一个迎合大众趣味的通俗小说作者。在他的作品中,不乏对情节性、娱乐性、 刺激性的追求。由于长期采取分期连载方式来努力写作,势必随时关注到不同口味 的读者的不同反应,从而不惜增减情节,变更线索,开拓境遇,甚至大量运用悬念 来为下文作铺垫,其目的无非是为了抓住读者,历久不衰。这一点无疑是值得我们 读者予以注意的;但在现代商品化社会的今天,这种种手法本已不足为奇,也可以 说已经是变本加厉,无所不至。而我们在给予狄更斯这一位大作家以公正评价时, 也还不能忘记这样值得大家啧啧称道的两点:一、狄更斯在坚持对善恶是非爱憎分 明的道德观的同时,首先倾注全力于发挥讲述故事的本领,也就是他懂得作为小说 家毕竟不是单纯干巴巴的说教者,不能把空洞的道德概念强加于他的读者,而是要 通过讲故事的艺术感染读者,使他们对书中人物的具体遭遇产生巨大同情或是深恶 痛绝。在人物塑造和环境场面的描绘上,他笔下流露的细致笔触,英国民族特有的 幽默感和讽刺手法,以及人道主义、乐观主义精神都具有非凡动人的艺术魅力。二、 我国当今正处于大众通俗文学上升的势头当中,这自然是商品化社会中必然产生的 一种社会现象,是很难贸然予以制止的。为了善于迎接这一潮流并适当予以引导利 用,提倡大家多读一些狄更斯的作品,并多了解他的为人,是件颇有意义的事。我 们可以看到他和福楼拜迥然不同,福楼拜写作谨严,句斟字酌,一丝不苟;而相形 之下,狄更斯则从来没有机会能把他所写的长篇小说从头到尾好好地看一遍,因为 他每在写小说的第二章时,第一章早已在先发表了。更毋须说在他写小说的结局时, 他难于追溯到小说是如何开端的了。然而,即令如此,他总还是能保持故事整体的 一贯性,他总还是努力保持他忠于小说写作的艺术良心的。无疑,对于一些粗制滥 造,一味追求离奇情节或过分淡化情节的作者,狄更斯正好成为一面镜子或提供一 种借鉴。 最后,在此想再讲两句关于狄更斯的改良主义观点。狄更斯在他的小说中总是 体现他一贯持有惩恶褒善,黑白分明的思想,但每一到了小说的结尾几章,尽管坏 人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例如本书中的腊尔夫、斯奎尔斯等;好人总是以功成名就, 美满姻缘收场,例如尼古拉斯・尼克尔贝和他的妹妹凯特等;狄更斯还总是天真地 寄希望于个别富人发善心来解决困难,例如本书中后来出现的奇里伯弟兄。狄更斯 痛恨当时的社会,也痛恨一切立法,但用什么办法来代替,却又茫然不知所措,为 读者指不出有希望的前途来。这种不彻底的改良主义当然是一种缺憾。不过,我们 也许会注意到:狄更斯是一位19 世纪的英国作家,当然不可避免地有许多局限性, 如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来,对于古人,我们自然也不能对他有所苛求了。 狄更斯作品的现实主义的魅力是永存的。 (原载《香港文学》1991 年10 月,总第82 期) -------- 泉石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