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如观俗史 ――茅盾的《新疆风土杂忆》 茅盾的游记,常在写实上用力。此篇《新疆风土杂忆》,一路都是平静的叙说, 不抒情,而土俗物色,尽入撮录。鉴古而辨今,朴质笔墨和平凡现实交融,不弃散 逸、繁碎与琐细,蜂屯蚁杂,亦从容梳理成章。探赜索隐,下的颇如朴学的功夫。 风俗性和地理性的强调,使本篇的认识价值断非普通状景散文可比。 我因有入疆的经验,又看茅盾的这篇杂掇,就勾起了一点旧游的记忆。全文用 着平缓的语调述实,并无发自心灵深处的情感宣泄,说它带着古人笔记的意味也无 妨,却正是我所乐读的一种。他所说到的坎儿井,创设者是左宗棠还是林则徐,似 无须究问。我只记得,一日清晓行于吐鲁番的苍莽戈壁上,望见每一口井边都摇着 一蓬绿枝,连成一片,远衬着雄峭的天山,气象是惊人的。就想到茫茫砂碛下那道 长可六千里的暗渠。高山的积雪化为潜水,一路奔流,浇灌绿洲的田野。吐鲁番葡 萄、库尔勒香梨,这两种珍果,都由茅盾在文章中提到。前者“虽小而甜,晒为干, 胜于美国所产”,后者“虽不甚大,而甜、脆、水分多,天津梨最好者,亦不及之”, 皆非妄语。至于“味略酸而香冽”的新鲜马乳,我不曾尝过,只在南山的毡帐中喝 过一碗煨热的奶茶,味膻而微咸,终无喝下的勇气,遑论深嗜。维、哈、蒙等族所 制的马肉腊肠,虽“香腴不下于金华火腿”,我怕也不能受用。看茅盾不动声色地 详写杯盘中的诸味,也能引我入胜。欲尽览一地风情,馔饮的细处又岂可省去? 商贸、宗教、语言、歌舞、影剧乃至物候,均为茅盾所注意,钩沉记琐,他像 是在撰写一部新疆百科的考述。为求事实和史识的详悉确当,又在寻幽发微上尽心, 似乎不逊于文学上的描绘与抒情。况且一切由他来写,信而有征以外,性情流露处, 又多含风趣,未感枯索窒闷。如他写迪化的严霜,就不只是简单的记述,而有一番 摹状:“尤其是所有的树枝,也都结起银白的彩来了。远望就同盛开了的银花。如 果树多,而又全是落叶树,那么,银白一片,宛如繁花,艳的风姿,和盛开的樱花 一般……据说天山最高之博格达峰为神仙所居,有冰肌雪肤之女,为怜冬季大地萧 条,百花皆隐,故时以晶莹之霜花挂到枝头。”这样清丽的笔意,再进一步,就是 诗了,用在景物上面,有何相差呢? mpanel(1); 茅盾的记景,笔触亦粗重。所称“博格达山半腰有湖(俗称海子),周围十余 里,峭壁环绕,水甚清,甚冷……山巅又有一湖,较山腰者为大。当飞机横越天山 时,半空俯瞰,此二湖历历可睹,明亮如镜”,大约是写着天池了。我便想起池边 茂郁的云杉,兼忆及周穆王与西王母瑶池宴乐的传说。“离迪化约百余公里,有白 杨沟者,亦避暑胜地,余曾经一游。所谓‘白杨沟’,实两山之夹谷耳,范围甚大, 汽车翻越数山始到其地。”这道山腹中的幽谷,直似一幅重彩油画,同中原景致相 较,真是别有它的风味。我仰看峭立的高崖,远天之上的白云披着点点的阳光,随 风而舞。一群羊在吆喝声里移近了。有位哈萨克牧民骑着健硕的马,歌唱着走,潺 潺的山溪在蹄下溅跃雪白的水花。这个场景,是美的,茅盾先我数十年就已写过。 我读这个细节,并且衍及全篇,就感到,在平实的游录深处,依然不失体物的真情。 他的所述虽属陈迹,却还有清新的东西在,犹如文明的光影,永在历史的图景中闪 耀。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