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临山的风调 ――李大钊的《五峰游记》 李大钊写五峰,心境是宽弛的,笔调是闲缓的,仿佛山中的古今皆可在他的文 章里生动。冀东平原上的高粱、谷黍豆类都要随手一记,思忖一条浮闪夕光的滦河 对于生活的意义。虽是细处落笔,读它的后人大约会觉得饶有深味吧。 入山闲览,泉石烟雨让他品味着世间的道理,说景只是表面的文章,心底的杂 想倒也有许多呢。一个纵游的人,如果用思考的眼光去看风景,山水便同他相融了, 也就寻到养护心灵的理想方式,况且政治理论的修养亦足以使他端详出山水的深刻 处。惟有入了此番静逸之境,才能够评点随心,臧否任情,而略带一些魏晋风度。 在他看去,五峰处处都不平淡。他记述着山行见到的清景:“一路石径崎岖,曲折 得很,两旁松林密布。间或有一两人家很清妙的几间屋,筑在山上,大概窗前都有 果园。泉水从石上流着,潺潺作响,当日恰遇着微雨,山景格外的新鲜。”诵读起 来,真如见着一幅水墨图卷。我虽未登游碣石山,却从魏武帝的歌吟中领略过它的 气象。山中竟有这样明秀的风光?就要把我游览庐山的经验借来对照。这条为畅茂 花树所映的山道,和匡庐的花径同样美。忽然想到那里,盖因白乐天漫咏桃花之故 也。芳菲如染,山野上的丛枝永在诗歌中“灼灼其华”吧,独报一段春日消息。 人各有倾心。李大钊到了山腹,在遍阅望海、锦绣、平斗、飞来、挂月五个山 峰过后,入了韩文公祠,目光飞越下临的深涧和丛森的崖树,南眺渤海,尤为万顷 碧波打动。观沧海,确能一洗胸襟。 mpanel(1); 入夜,借居山祠。守屋的是一对年迈的夫妇。虽无山僧与佛灯,出尘的意味却 不浅。到了此时,万籁都寂。静夜思,风景成了天地之书,由他做着纵意的眉批。 山中日月令人悠然驰想:“祠内有两个山泉可饮。煮饭烹茶,都从那里取水。用松 枝作柴,颇有一种趣味。”话中的意思不单囿于山水,而且浸渗着一种人生观念。 心间的感悟,又是用着从容的调子说出,了无刻意痕迹。一段山水看过,能得二三 启迪,亦不算枉游了。让我特别读出幽愤的,是文尾的这两段:“来游的人却也常 有。但是来到山中,不是吃喝,便是赌博,真是大杀风景。”“久旱,乡间多求雨 的,都很热闹,这是中国人的群众运动。”似乎同国民性的话题有了一点关联。在 仿佛世外的山林,听到这样激切的议论,感觉怎能远脱纷杂的现实?通篇轻快的文 调,至此忽然插入刻峭的一笔,情绪的起伏恰可应对“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句老话。 李大钊的摹景以传形神为上。山雨、云气、松涛、飞瀑,简略几笔,就能宛然。 风光如棋局,每一下笔,皆似朝着合适的地方掷子。散落一山的景物来配合他飘忽 的思绪,在夹叙夹议中,李大钊把论理、状景的字句都安排得恰好,读起来熨帖, 可说找到了五峰会心处,颇能体味一番山行的态度。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