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表里篇 第03节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第三节 一蟹不如一蟹 一天,海潮退了,天气很好,艾子走到海滩上去散步。忽然,艾子发现自己脚 跟前有一个小动物在爬着,艾子好奇地蹲下身子去仔细地看这小东西。只见这小动 物的身子又扁又圆,周围长着许多脚,爬行的方向是横的。艾子把小动物拾起来放 入袖口,找到一位住在海边的人,问他道:“请问这是什么东西?”那人告诉艾子 说:“先生,这是梭子蟹。” 艾子在海滩上继续往前走,他又看到一个小动物,身子也是又扁又圆,同样长 着许多脚,但形体比先前那个要小些,行动似乎也迟缓一些,于是艾子拾起这个小 动物,放到袖口里,又去找那个住在海边的人,问:“您看,这是什么东西呀?” 那人告诉他说:“这是只螃蟹。”艾子记住了,原来又是一只蟹。 艾子继续朝前,不料又看到一只小动物在海滩上爬着,形状、体貌与先前看见 的梭子蟹、螃蟹一模一样,只是比前两个更小了。艾子又拾起这个小东西,把它放 进袖口,去问那个住在海边的人说:“您看,这又是什么东西呀?”那人回答说: “这是蟛蜞(pengqi),也是一种蟹。” 艾子离开那个人,想着今天的事情颇觉有趣。这梭子蟹、螃蟹、蟛蜞都是蟹, 而形体却一个比一个小。艾子不觉感叹道:“咳!为什么一蟹不如一蟹呢!” 生活中的确有如这些蟹似的人和事,一个不如一个,越往后越糟糕。 逼鸭捕兔 从前,有一个好吃懒做的人,一天到晚除了吃饭就是睡觉,什么也不愿干却总 是异想天开,一会儿想着要吃这,一会儿又想着要吃那,又不想费力气。 一天,他躺在床上忽然想到要能吃上野兔子做的佳肴该多好呀。他曾听人说鹘 (hu)乌可以捕捉野兔,于是他勤快了一次,起床出门到市场上去买鹘乌。他在街 上转来转去,不知鹘乌是什么模样。七买八买竟把一只鸭子买回家了,反正他还是 不知道。 第二天,这个人把鸭子带到野地里,等着野兔跑来。等呀等,果然有野兔子跑 过来了。这人立即将鸭子抛掷出去,让鸭子去抓野兔。可是,这只鸭子飞不起来, 一抛出去它就扑打着翅膀落在地上了。这人急了,又抓起鸭子再抛掷出去,鸭子又 重重地落到地上。这个人烦死了,他接连三四次把鸭子抛掷出去,鸭子始终是飞不 起来。 这时,只见鸭子摔倒了又从地上站立起来,哀哀地对他说:“我只是个鸭子呀! 你杀了我,吃我的肉,这是我应尽的本分。可是你要我去抓兔子,我哪能做得到呢? 你为什么偏偏要把抛掷的苦处强加到我头上呢?” 这个人却皱着眉头说:“你怎么会是只鸭子呢?我只当你是只飞得快、善于捕 捉野兔的鹘乌呢。” 鸭子没办法,为了让这个人相信自己的确是只鸭子,它伸出自己的脚蹼给他看, 说:“你看我这连在一起的脚丫子,看我这笨手笨脚的样子,是会捕捉野兔的鹘乌 吗?” mpanel(1); 这个人无可奈何地看看鸭子,再看看四周,那只野兔子早已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这个人只好沮丧地返回家去。 所以说,不顾客观实际,单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强人所难,终究是达不到应有 效果的。 猫头鹰的疑惑 西边的树林里住着猫头鹰,这种鸟是夜间最为活跃的鸟,它们捕食鼠类及其他 小动物。按说,猫头鹰应该是人类的朋友,应该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可是住在树 林旁边的那些人却并不欢迎猫头鹰做他们的邻居,因为猫头鹰的叫声实在难听。特 别是到了晚上,你偶尔有事外出,经过那片树林时,冷不防几声怪叫,真能吓得你 浑身起鸡皮疙瘩,冷汗直冒。于是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要赶走猫头鹰。 猫头鹰感到十分苦恼,它从这个窝挪到那个窝,可挪到哪个地方也依然不受欢 迎,总听到人们责怪和斥骂的声音。猫头鹰想:这里的人实在太刻薄了,我一定要 搬得远远的。 猫头鹰这回可是下了大决心了,它竭尽全力向东方飞呀飞呀,飞了3 天3 夜, 已经筋疲力尽,再也飞不动了,才肯停在途中的林子里休息。 一只斑鸠看见猫头鹰那副又沮丧又疲惫的样子,很是奇怪。斑鸠问猫头鹰说: “你累成这个样子,你要去干什么呢?” 猫头鹰说:“我想搬到很远很远的东方去住。” 斑鸠不解地看着它,说:“为什么呢?” 猫头鹰叹了口气说:“西边的人太难相处了,他们都讨厌我,说我的声音难听, 我在西边实在住不下去了,非搬家不可了!这次我下决心搬到遥远的东边去,离西 边越远越好!” 斑鸠像个小姐姐似的笑了笑说:“搬家就解决问题了吗?依我看,不管你搬到 哪里去,都是一样的结果。” 猫头鹰不理解斑鸠的意思,皱起眉头问:“那为什么呢?我离开他们还不成吗?” 斑鸠语重心长地说:“道理不是明明白白的吗?如果你不能改变你那难听的声 音,你即使搬到最远的东边,也同样不会受东边人的欢迎。” 看来,猫头鹰那难听的声音是没办法改了,所以它难以得到邻居的喜欢。问题 是它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只是一味埋怨环境不利,是别人的态度不友好,从 而把改变境遇的希望寄托在换换环境上面,这实在是徒劳无益的。 贤士与庸才 一天,赵简子乘船在黄河上游玩,十分开心。看着滔滔东去的河水,忽然,赵 简子深有感慨地说:“怎样才能得到贤士,整天与他相处呢?” 划船的人名叫古乘,听了赵简子的感叹后向赵简子深深鞠了一躬,说:“大人 听我冒昧地说几句。你看那些珠宝、美玉,它们没有长脚,离这里又有千里之远, 却能来到这里,为什么呢?这是人们因为喜好它们,便从千里之外将它们寻了来。 而贤士是长脚的,他们不来,恐怕是因为您不喜好他们吧?” 赵简子说:“不对,我平素广招人才,门下食客就有上千人。我对他们的供养 也是很真心的,如果发现早上吃的东西不够了,我马上派人在晚上去市场收税供给 他们;如果晚上吃的东西不够了,早上就派人去市场收税供给他们。我对他们如此 真诚大方,还能说我不喜好贤士吗?” 古乘听了赵简子这番话后说:“鸿鹄之所以能飞得又高又远,是因为它依靠着 坚硬的翅膀。它背上的细毛、腹部的绒毛,长长短短、松松软软、多多少少没有一 个定数。这样的毛,少了一把,不影响它飞得高,多了一把,也不影响它飞得低。 大人您所需要依赖的应该是像翅膀那样能让您高飞的有用之才,而不是像细绒毛那 样无足轻重的无用之才。贤才在精而不在多,庸才再多也无益。不知大人门下上千 食客中,有没有像鸿鹄翅膀那样的有用之才?该不会都是些细绒毛吧!” 古乘一番话,使赵简子深受启发,自己门下食客上千,却常常生出渴求贤士的 感慨,这原因恐怕已经十分明确了。 爱惜人才、选拔人才,并不在于数量和形式,而要寻求真正的有用之才,于国 于己有利,这才是明智之举。 郊游遇艳 晋朝时候,出了个名叫潘岳的才子。 潘岳不但才学高、人品好,而且眉清目秀、鼻直口方、唇红齿白,长得俊秀无 比,再加上潇洒的风度,犹如玉树临风,风流倜傥,引人爱慕。 潘岳很喜欢打猎,常常带着自己打猎用的弹弓到郊外去游玩。当他走出洛阳大 道,妇女们远远望见他,就会奔走相告:“那个英俊的才子潘岳来了,快点去看哪!” 就这样,倾慕潘岳的妇女都跑过来争着一睹他的风采。大家越是看,越是被他漂亮 的容貌和非凡的气度所吸引,就手拉手围成圆圈,把潘岳围在中间,怎么也舍不得 让他离开。一时间,潘岳受到众人爱慕的事在当时传为美谈。 有个叫左思的诗人,长得獐头鼠目,十分丑陋,气质也很猥琐。他听说了这件 事后,很是羡慕。他不禁暗想:潘岳会打猎,我也会打猎呀,我何不模仿他也去郊 外游猎一番呢,说不定妇女们也会一样倾心于我呢! 打定了主意,左思收拾了一番,第二天就带着弹弓走出洛阳大道去。妇女们远 远望见带弹弓的人,以为又是潘岳来了,十分高兴,就都聚集拢来。等到那人走近 仔细一瞧,原来是个长得奇丑无比的小老头,等着看潘岳的妇女们失望极了。 再说左思看到真的有这么多妇女围拢来,心下很是得意。谁知道妇女们一走过 来都纷纷向他吐唾沫,还嫌恶地说:“呸,丑八怪,学人家又学不像,真没脸!” 左思猝不及防,被吐了个一身一脸,只得一边擦,一边狼狈不堪地转身逃回家去了。 左思不考虑潘岳受欢迎的内在因素是长相英俊,一味从形式上模仿别人,结果 适得其反。可见模仿要有相同的客观条件作基础,不能盲目地生搬硬套。否则,难 以收到预想的效果。 谁偷了金钗 从前,有个西域人,名叫木八刺(la)。这天,他正和妻子一同吃饭。婢女端 上来一盘肉,木八刺的妻子取下头上的小金钗从盘子里穿起一块肉,正要吃时,门 外喊着有客人求见。木八刺起身去迎客人,他妻子也赶紧放下穿着肉的金钗,起身 去为客人沏茶。待客人走后,他们夫妻二人重新回到餐桌旁,一看,发现穿着肉块 的金钗不见了。 当时,除了木八刺夫妻外,就一个婢女在忙进忙出,于是,木八刺夫妇二人都 一口咬定是婢女偷了金钗。他们逼婢女跪下,要她将金钗拿出来。婢女哭着说,她 确实没有偷。木八刺的妻子非常生气,便拿来棍棒,一次次逼问拷打这个可怜的小 婢女。小婢女始终坚持说她没有偷金钗,最后,竟被木八刺夫妇拷打至死,金钗也 终于没有找到。 一年以后,木八刺请工匠修理房屋。工匠在房顶上清理瓦沟里的脏物时,忽然 有一件东西掉到地上,发出金属的响声。木八刺在一旁看到,赶紧拾起来一看,原 来是她妻子一年前丢失的那支小金钗,同时还有一块朽骨头同金钗一同落下来。 木八刺连忙把妻子叫来,夫妻二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想必是猫乘主人不注意, 偷肉吃把小金钗一同叼到房顶上,当时谁也没注意,连小婢女也没看到,以至于含 冤而死,实在可怜。那木八刺夫妇也深感愧疚不安,可惜,后悔晚矣。 世界上的事情是错综复杂的,怎么能单凭主观推断、只看表面现象就下结论呢? 这样下去,只会把事情弄糟。 猴子捞月 一群猴子在林子里玩耍,它们有的在树上蹦蹦跳跳,有的在地上打打闹闹,好 不快活。它们中的一只小猴独自跑到林子旁边的一口井旁玩耍,它趴在井沿,往井 里边一伸脖子,忽然大叫起来:“不得了啦,不得了啦!月亮掉到井里去了!”原 来,小猴看到井里有个月亮。 一只大猴听到叫声,跑到井边朝井里一看,也吃了一惊,跟着大叫起来:“糟 了,糟了,月亮掉到井里去啦!”它们的叫声惊动了猴群,老猴带着一大群猴子都 朝井边跑来。当它们看到井里的月亮时,都一起惊叫起来:“哎呀完了,哎呀完了! 月亮真的掉到井里去了!”猴子们叽叽喳喳地叫着、闹着。最后,老猴说:“大家 别嚷嚷了,我们快想办法把月亮捞起来吧!”众猴都义不容辞地响应老猴的建议, 加入捞月的队伍中。 井旁边有一棵老槐树,老猴率先跳到树上,自己头朝下倒挂在树上,其他的猴 子就依次一个一个你抱我的腿,我勾你的头,挂成一长条,头朝下一直深入井中。 小猴子体轻,挂在最下边,它的手伸到井水中,都可以抓住月亮了。众猴想,这下 我们总可以把月亮捞上来了。它们很是高兴。 小猴子将手伸到井水中,对着明晃晃的月亮一把抓起,可是除了抓住几滴水珠 外,怎么也抓不到月亮。小猴这样不停地抓呀、捞呀,折腾了老半天,依然捞不着 月亮。 倒挂了半天的猴们觉得很累,都有点支持不住了。有的开始埋怨说:“快些捞 呀,怎么还没捞起来呢?”有的叫着:“妈呀,我挂不住啦!挂不住啦!” 老猴子也渐渐腰酸腿疼,它猛一抬头,忽然发现月亮依然在天上,于是它大声 说:“不用捞了,不用捞了,月亮还在天上呢!” 众猴都抬头朝天上看,月亮果真好端端在天上呢。 由于众猴不了解井中月亮的真相,以假当真,所以空忙一气,又愚蠢又可笑。 猕猴与鸡 从前,有个人养了一大群家鸡,家鸡个个都长得油光水滑,雄纠纠气昂昂的。 有一次,这个人从外面领回一只猕猴,他把这只猕猴和他的家鸡放在一起生活。 和家鸡们比起来,这只猕猴实在是相形见绌。它的外表实在不好看,它没有雄 鸡那鲜红高傲的冠子,没有母鸡那金黄尖利的爪子,它身上的毛灰不溜秋的,完全 不是家鸡那种五彩斑斓的油亮羽毛。从外表看,家鸡的确比猕猴漂亮多了。再看生 活习惯,家鸡们都是啄食,它们的脖子一动一动的,低头啄一会又抬起头来走几步, 样子十分优雅。而猕猴呢?一副浑然无知的样子,吃东西、饮水都要用两只前脚去 捧起来,整个脸都凑到食物上去了,常常吃得满嘴满脸都是,真难看。 可是,这猕猴的品质却很好。每当有外敌出现,它总是第一个挺身而出,不顾 危险,表现得十分勇敢,就连平时看起来雄纠纠气昂昂走路傲气十足的高大的雄鸡 也比不上它。这还不说,猕猴的日常工作也十分出色,它忠于职守,勤勉细心,司 晨报晓也在众鸡之前。因此猕猴外表虽不及家鸡,但它依然深得主人喜爱,主人总 是亲切地称它为“天鸡”。 多少年后,这只猕猴死去了。它的后代小猕猴依然和家鸡们生活在一起。可是, 小猕猴却完全不像它的父辈,它违背了父辈的言传身教。小猕猴从小就不去学习父 辈的好品质、继承老猕猴的优点长处,而是整日羡慕家鸡的鲜艳的羽毛,模仿家鸡 优雅高傲的动作。日复一日,小猕猴总不愿离开家鸡一步。终于,小猕猴既不会像 老猕猴那样辛勤地司晨报晓,更没有了临危不惧、面对敌人挺身而出的勇敢。它现 在只有满肚子的虚荣,每天只会戴上鸡冠一样的高帽子,挺胸昂首走路,或将脖子 一伸一缩地吃吃喝喝而已。 主人对小猕猴失去了信心,小猕猴也失去了“天鸡”的光荣称呼,只是一只不 讨主人喜爱的猕猴了。 小猕猴的故事教育人们,应该继承和学习老一辈的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而不 要沾染华而不实、游手好闲的不良习气,否则,即使有了好看的外表,也是毫无用 处的。 植树与当官 有个叫作郭橐(tuo )驼的人,是专门帮人家种树的。他植树的本领特别高强, 经由他手栽种的树,全都成活了下来,还长得枝繁叶茂,结的果实也又多又早,他 的同行们无论想什么办法总是比不过他。 于是大家就恳求郭橐驼介绍一下他植树的经验:“请您侃侃您的植树经,教教 我们吧!” 郭橐驼想了想,就回答大伙儿说:“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诀窍,我只是随树 木自己的生长规律让它发展而已。一般说来呢,移植树木的时候,要注意四个方面: 树根要舒展开来;培土要尽量均匀;原上不能去掉,要保存下来;筑土则要紧密。 照这样做了以后,就不用再老记挂着它、经常去动它,只管离开就可以了。总而言 之,栽培树木时要像照顾婴儿一般精心,栽好以后要置之不理。只有这样,树木的 生长规律才不会受到破坏,它的本来习性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别的种树人,则 有两种错误的做法。一种是栽种时不够精心,使树根得不到充分的伸展,原土全被 丢弃,换成了生土,培土也不匀,不是多了就是少了,树自然长不好。还有一种正 相反,对树爱护得太过分了。种下树以后,早晨去看看,晚上又去摸一下,刚走开 又不放心地回头去料理一番,甚至用指甲把树皮掐破来看树是活的还是死的,还用 手去摇动树根看土是松了还是紧了。这样弄得树一天比一天虚弱。原本是怀着爱它 的心思,其实却是害了它啊,这和对它照顾不周也没多大区别,树也还是长不好。” 请教郭橐驼的人又问他说:“依您的看法,种树的道理和当官治民有相通的地 方吗?” 郭橐驼说:“我只懂得怎么种树,可不会当官治民。不过我住在乡间,看到老 爷们总是喜欢对老百姓发号施令,似乎是很爱惜人民,动不动就派人督促百姓们耕 种啦、收割啦、抽丝啦、织布啦,还有养鸡养猪什么的。今天打鼓叫人家集合,明 天敲梆子叫人家聚拢,百姓们穷于应付,疲于招待,连吃饭的时间都快没有了,还 怎么有精力去搞好生产呢?这样看起来,当官治民也确实和栽种树木有很多相类似 的地方啊!” 植树经和当官治民的原则共同说明了一个道理,不仅要从外部尽量维护事物, 更重要的,还是不能违反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啊! 良弓和利箭 有一个人背着一把大弓,四处游历。他那张弓确实是漂亮,雕花的弓弯,上好 牛皮条做的弓弦,可就是空背在背上,英雄无用武之地。有人上前好奇地问他说: “为什么只见你有弓而没有箭呢?”那人骄傲地回答说:“我的弓是最好的弓,可 惜还没有发现可供它使用的箭!” 又有一个人拿着一支箭,到处转悠。他那支箭的确是支好箭,箭头包着银,锐 利而闪闪发亮,箭尾上带着漂亮的羽毛。可是这支箭只能一天到晚提在这个人手中, 不能实现它高远的理想。有人走过去不解地问:“怎么你只是手里拿着一支箭空转 悠,你的弓呢?”那人不以为然地笑笑说:“我这支箭太好了,举世无双,可惜还 没有见到能发射它的好弓!” 这两个人的话被后羿(yi)听见后,后羿立即找到那个有良弓的人,又找到那 个有利箭的人,对他们说:“你们的弓和箭的确都是上好的。可是,你的箭再好, 不用弓发射,这支箭也只能束之高阁或被你永远地握在手中。再说你的弓,再好的 弓如果没有箭,也只能是张空泛无用的弓。” 这两个人听了后羿一番话,似乎有些明白了。于是后羿对他俩说:“来,把你 们的良弓、利箭合在一起,我来教你们射箭,你们再来真正领略一下你们的弓和箭 好在哪里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事情是相互依赖对方而存在,通过对方才能显示出它 本身的光彩来。如果我们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而片面地强调一面,那就很难使之 发挥出真正的优势来。 秀才的忌讳 有一个叫柳冕的秀才,由于几次应试都没中,因此他最怕听到“落”、“落第” 一类的字眼,连这类的同音字也不让说。谁要是犯了他的忌讳,他便大发脾气,出 言不逊跟别人争。要是他的仆人误犯了忌讳,他还会鞭棍相加,搞得仆人跟他说话 时总是小心翼翼,胆战心惊,可是越害怕就越紧张,越容易出错。 这一年,柳冕去省城应试。他骑着马,仆人挑着行李书籍随他一同赶路,忽然, 一阵风吹来,柳冕的帽子吹落在地,仆人慌忙跑着去拾帽子,并大声说道:“主人 慢走,主人停下,您的帽子落地了!”这柳冕心头一惊,因“落地”正好与“落第” 同音,他好不生气,用马鞭怒指仆人说:“狗奴才,胡说八道!不准说‘落地’, 这叫‘及地’(谐音”及第“)!记住了吗?再瞎说看我不揍你!”仆人唯唯诺诺, 诚惶诚恐;一边将帽子给主人戴上,一边说:“主人,这回把帽子戴牢一些,就再 也不会及地了!” 这秀才一听更生气了,一鞭子便打到仆人身上,仆人被打得糊里糊涂,不知又 是犯了什么讳,无奈,只好忍气吞声,自认倒霉。 秀才来到省城参加应试,过了一段时间,考试发榜了,他急忙打发他的仆人前 去看榜。仆人来到发榜的地方,将榜上姓名从头到尾看了三个来回,就是不见“柳 冕”两个字,仆人知道这回秀才又“落”了,可是回去怎么对主人说呢?因为主人 是最恨那个“落”字。仆人想去想来,忽然想起秀才平日里绕开“落”字而用其他 字替代的办法,比如说,秀才常把“安乐”(“乐”音同“落”)说成“安康”, 用“康”代替“乐”,于是仆人终于找到了一个较合适的字来。 仆人回到住处,一进门,秀才立即满面春风迎上去问:“喂,我考中了吗?” 仆人低着头,小声应道:“主人,您‘康’了。” 柳冕自然明白这“康”字的意思,他唯恐仆人再说出那“落”字,便赶紧打发 仆人出去。 秀才心虚,忌讳颇深,可是事实总是事实,你承不承认,它总是明明摆着的事 实,即使不说“落地”,那也只能是自欺欺人,一种虚假的遮掩。 只为对仗工整 李廷彦是宋代的一个小官吏,他常常喜欢写诗作赋,舞文弄墨。由于他水平不 高,常因故弄玄虚而遭人讥笑。 一次,李廷彦诗兴又起,他提笔似乎一发不可收,竟洋洋洒洒写下一百韵。他 得意洋洋地将写好的百韵诗献给他的上司欣赏,想在上司面前表现一下自己的才华, 以博得上司重视。 这位上司颇为认真地打开百韵诗,刚刚看了几句,不觉鼻子一酸,眼泪夺眶而 出。他把李廷彦叫到跟前,摇着头,指着诗句,唏嘘不已,连声说:“真悲惨,真 悲惨!” 李廷彦自己都搞不清楚是什么内容这么让上司伤心。上司指着诗句对李廷彦说: “你看这里,你看这里。” 李廷彦一看,那两句写的是“舍弟江南殁(mo),家兄塞北亡。” 上司接着说:“没想到你家里屡遭灾祸到这般地步,怎不早告诉我,直到现在 写在诗里让我知晓呢?” 李廷彦满心羞愧,红着脸站起身,一边摇头摆手一边解释说:“大人,不是这 样,不是这样。其实我家里什么事也没有发生,我只是为了诗句的对仗工整罢了, 您可千万别以为这是真的啊!” 上司十分扫兴,似乎被愚弄了似的,他摇摇头,叹了口气,把百韵诗还给了李 廷彦。 有些无聊文人,喜欢装腔作势,无病呻吟,写文章一味追求形式的虚美,竟到 了自我诅咒的地步,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瞎子摸象 很久很久以前,印度有一位国王,他心地善良,很乐意帮助别人,对臣民们也 是如此。 有一次,几个瞎子相携来到王宫求见国王。国王问他们说:“有什么事我可以 帮你们的吗?”瞎子们答道:“感谢国王陛下的仁慈。我们天生就什么也看不见, 听人家说,大象是一种个头巨大的动物,可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很是好奇,求陛 下让我们亲手摸一摸象,也好知道象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国王欣然应允,就命令手下的大臣说:“你去牵一头大象来让这几个瞎子摸一 摸,也好了结了他们的心愿。”大臣遵命去了。 不一会儿,大臣便牵着大象回来了,“象来了,象来了,你们快过来摸吧!” 于是,几个盲人高高兴兴地各自向大象走了过去。大象实在太大了,他们几个 人有的摸到了大象的鼻子,有的摸到了大象的耳朵,有的摸到了大象的牙齿,有的 碰到了大象的身子,有的触到了大象的腿,还有的抓住了大象的尾巴。他们都以为 自己摸到的就是大象,仔仔细细地摸索和思量起来。 过了好一会儿,他们都摸得差不多了。国王问道:“现在你们明白大象是什么 样子的了吗?”瞎子们齐声回答:“明白了!”国王说:“那你们都说说看。” 摸到象鼻子的人说:“大象又粗又长,就像一根管子。”摸到象耳朵的人忙说: “不对不对,大象又宽又大又扁,像一把扇子。”摸到象牙的人驳斥说:“哪里, 大象像一根大萝卜!”摸到象身的人也说:“大象明明又厚又大,就像一堵墙一样 嘛。”摸到象腿的人也发表意见道:“我认为大象就像一根柱子。”最后,抓到象 尾巴的人慢条斯理地说:“你们都错了!依我看,大象又细又长,活像一条绳子。” 瞎子们谁也不服谁,都认为自己一定没错,就这样吵个没完。 我们认识事物,一定要从多个角度来多方面去考察,才能得到最全面的了解。 如果只知道个局部就以为自己已经全明白了,从而片面地看待事物,就不免会闹出 瞎子摸象这样的笑话。 路边的李树 古时候有一个叫王戎的人,他小的时候就聪明伶俐、智慧过人,遇事爱开动脑 筋,仔细分析,先思考好了再动手做事。 有一次,小王戎和一群同村的小孩子们一起出去玩。大家打打闹闹的,不知不 觉就来到了村外。 孩子们越跑越远,一直到了郊外的路边。一个眼尖的孩子忽然发现了什么,抬 起手臂指着不远处说道:“喂,你们看哪,那边好像是一棵李子树,上面还结有果 实呢?” 大家顺着他指的方向跑过去一看,呀,真的是一棵又高又大的李子树,而且上 面结满了熟透的李子,压得树枝都弯了,一个个李子鲜红鲜红的,好像就要滴出汁 水一样,十分诱人。 孩子们见了满树的熟李子,想起李子那又甜又酸的味道,馋极了,一个个直往 肚里咽口水,巴不得马上吃到它。 领头的孩子招呼了一声:“喂,快上树去摘李子吃啊,还等什么呀!” 大家欢呼了一声,挽起袖子和裤腿,往手心里吐了两口唾沫,争先恐后地向树 上爬去,摘了好多的李子,用衣襟兜住。 可是王戎却仍然站在原地没动,他转动着那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好像在想些什 么。 小孩子们都觉得很是奇怪,大声地问他说:“王戎,你还呆在那里干什么,李 子这么多,我们根本就摘不完,你快点过来呀!” 王戎开口说道:“你们不觉得有点奇怪吗?这棵李子树就长在路边,果实都熟 透了,来来往往过路的人那么多,却没有多少人去摘,到现在,果实还挂满枝头, 所以依我看,这棵李树上结的果子一定是苦的。” 小孩们将信将疑地拿起刚摘下的李子放到嘴里去尝了尝,马上就都“呸呸”地 吐了出来,这李子果真又苦又涩,难吃到了极点。于是,大家都对王戎的善思佩服 得五体投地。 可见,我们在面对新鲜的诱惑时,千万不要盲目地相信似乎唾手可得的利益, 而应该多长几个心眼,冷静地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 中国读书网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