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入关出境话樟木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入关出境话樟木 七月里的最后几天,我们到了边境重镇樟木。樟木的意思并不是“樟树的木头”, 它是藏语的译音,原意是“岸边”或“近邻的口岸”,尼泊尔人叫它“卡萨”,也 是同样意思。这座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海拔2700米[注]左右的新兴边境城镇,解 放前是被贡巴桑巴寺所统治的,民主改革后,先成为一个区,再成为聂拉木县城关 镇的一部分;1972年才成为单列的县级城镇,自己管辖樟木和立新两个乡。立新乡 的居民主要是夏尔巴人。 我们被主人安排在一间门朝南的房子里,房屋靠近崖边,前面是波曲河的万丈 峡谷,对岸便是尼泊尔的领土。放眼望去,对门那些山坡上,浓密的树林中被绿色 所掩映的一座座白色小屋,仿佛近在眼前。蜿 蜒曲折的波曲河从丛山峻岭中一冲而出,咆哮奔腾汹涌而下,直泻千里。像一条自 哈达似的曲曲弯弯的波曲河上,有一道长虹飞架其上,它便是著名的“友谊桥”。 在这喜山南坡的山峡里,气候潮湿闷热,雨量充沛,天气当然也就瞬息万变, 风云莫测了。刚才还是晴空朗日,忽然间,一阵淡云薄雾从那边升起,眨个眼睛便 扑了过来,布满半边天空。转眼间便又看着它们变成浓云密雾塞得满山满谷,“淹” 没了“友谊桥”,又抹去了那绿色林海和座座白屋。不一会儿,我们也被裹在这大 自然美妙画图的深沉景色之中。 不等云雾消尽,我们便沿着婉蜒曲折的公路下到波曲河边,来到海拔1700米处 的桥头,参观久闻大名的“友谊桥”。 这是一座宽七八米,长四五十米,两旁修有低矮栏杆的水泥桥。要在别处,它 只能算一座普通的桥梁。可是,在这里,它却具有特殊的意义了。它连结着通往拉 萨和加德满都的中尼公路,是全长500千米的中尼两国友谊之路长长细带上的“合扣” 之处。端庄凝重、朴素大方的“友谊桥”,稳稳当当地端坐在奔腾的波曲河上,给 人一种“动与静”相衬托、“力与重”相平衡的美感。象征中尼两国友好的“友谊 桥”,以它自身的安静与稳重,使奔腾喧闹的波曲河变成了为它演奏激情欢歌的大 乐团了。 这边的桥头上有一块人工开辟的小平坝,修有“友谊室”、“友谊亭”供人休 息、参观。平坝中央,立有一头石雕的幼象。那幼象举头右转长鼻高翘,正把汲起 的泉水喷洒向坐在它背上的一个小男孩。那男孩子赶忙低头举臂,遮挡喷来的“雨 水”。清新、自然、和善、欢快与美好之感,不禁油然而生。 站在桥头北望,喜马拉雅冰雪皑皑,雪峰林立,气势磅礴,云回雾绕,气象万 千;一条巨大的长长冰川舌,晶莹锃亮,从山谷中往下伸来,跃跃欲试,似乎马上 便会奔腾而出。雪线下面,原始森林茂密。绿树丛中是樟木的建筑群,一排排房舍 临坡构筑,一条条道路纵横交错,宽敞整齐。自中尼公路建成通车后,樟木已经迅 速发展,成为一座生机勃勃的边境城镇。近年来,随着边贸的发展,这个中尼边境 的通商口岸,边贸市场蓬勃发展,已成为交通方便,能源。通讯等基础条件齐备, 各类管理机构配套的国际性边境贸易口岸。 云雾缭绕,山花竞开,无数山泉鸣绕在深山峡谷,条条飞瀑高悬于绝壁之中。 依山而建的樟木镇所有建筑,色彩斑斓,错落有致,远眺口岸,有如一幅幅水墨巨 画相连。 索朗勒扎征得冷叔叔同意后,领着我们去参观樟木口岸。这里,恐怕是世界上 最奇怪的“边境贸易区”了。那边,尼泊尔人运着各种货物,走过两国分界的“友 谊桥”,走进我国国境,进入贸易区,但只要他们不超过规定的范围,便不履行各 种“入关”手续。当地人说,这叫“入境不入关”,或是叫“入境未入关”。这边 呢,我国的各族人民,带着各种货物通过海关,进入边境贸易区参加贸易,但不能 越过“友谊桥”那边的“关”。当地人说,这叫“出关不出境”或“出关未出境”。 ――如果双方的人与货越过我方规定的“入关”和“出境”界线,就得按规定办手 续了。 小霞客和我们一起在贸易区转悠了好久。他说:“我看了看尼泊尔人输入我国 的货物,几乎还是传统的商品,我国输出的除传统的盐巴和毛皮,已大量地增加了 各种工业产品。这边境上的‘贸易区’,可能是我们国家的新创造。这个‘入境未 入关’和‘出关未出境’,可能是独具特色的‘新创举’哩!” 几位尼商有急事暂时要离开,他们把没卖完的东西交托给‘贸易区’里的店主 保管后,便各自走了。临走,他们说:中国樟木口岸规定的办法好,使我们来去方 便,太好了! 在樟木,据说,最会做生意的数夏尔巴人。许多夏尔巴人家庭都修起新的房舍, 有的成了“款儿”了。当然,别的人也不笨。 “樟木是大有希望的。也许在西藏众多的边境城镇中,将来能率先成为‘大器’ 的就是她哩!”――小霞客的这一评论得到冷叔叔的赞许。我呢,也在心中默默地 祝愿:樟木啦,扎西德勒朋松措!一一樟木,祝您吉祥,如意,繁荣,发展!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