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艺术鉴赏篇 主编 李思德 撰稿 李思德 建筑――人类创造的伟大奇迹 建筑,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和最古老的艺术之一。从古埃及大漠中的金 字塔、罗马庞培城的斗兽场到中国的古长城,从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阔显赫的故 宫、圣洁高敞的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幽别致的峨眉山寺,到端庄高雅的 希腊神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豪华眩目的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 无不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人类从事建筑的最原始最直接的原因是为了居住。人类经历了由穴居野外到构 木为巢到建造房屋的过程。最初的所谓房屋是用树木搭成的,仅仅是为了遮雨蔽风、 防寒祛暑。这个时期只能说是建筑的雏形,还不能说具有了审美意义。思格斯认为, “作为艺术的建筑术的萌芽”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出现。这个观点已经被大量的典 籍资料和考古发现所证实。我国西安半坡村遗址就说明母系氏族后期,氏族聚居的 房屋已初具规模,布局也已经注意了合理,还有公共活动场所、公共仓库、公共墓 地等。在欧洲的新石器时代,西亚的哈松纳文化层就有了用日晒砖筑成的方形住室, 中间有炉子和谷仓。到公元前4000年的乌贝德文化期,就有了堡垒式的套间住宅。 遗址没有屋顶,可能是由木架上铺盖树枝草楷之类做成。新石器时代中期,克里特 岛上已经有石材建造的房屋,丹麦和瑞士也发现了属于此时的木构造湖上村落遗址, 意大利波河流域也有类似发现。意大利半岛南端的塞浦路斯岛上的原始村落是由道 路相通的圆形堡垒组成的,屋顶多半是木结构的,其内部情况与我国半坡遗址中的 住宅相仿。 人类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在进入了奴隶社会之后才开始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 的:“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代文 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这个时期,建筑已经远远超越了实用的需要,而是作 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和才华,展现出时代的、民族的风貌,成为 至今仍令人赞叹不已的艺术瑰宝。比如,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作吉萨的三座金 字塔,约兴建于公元前27世纪,均为精确的正方锥体,形式单纯。中间的一座胡夫 金字塔最大,高146.4米,底边各长230.35米,用230余万块2吨到3吨的巨石叠成。 据记载,这座金字塔是从当时只有的二三百万居民中每三个月强征10万人轮番工作 了30年之久才建成的。吉萨金字塔群位于沙漠边缘30米高的台地上,近旁有高20米、 长60米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在蔚蓝色的天空下,广阔无垠的金黄色的 沙漠前,这些作为埃及法老(国王)陵墓的灰白色的金字塔,以其高大、沉重、稳 定、简洁的形象,象征法老的威严,显示了恢宏的气势。又如,古希腊最有代表性 的建筑,是公元前5世纪雅典人为纪念其对波斯战争的胜利而重建的雅典卫城。卫城 建造在陡峭的山风上。建筑物群由前部的山门和胜利神庙、帕提农神庙、伊瑞克先 神庙组成,中心是雅典的保护神雅典。帕提农的铜像,分布在冈顶东西长280米、南 北最宽处为130米的天然平台上。主神庙帕提农庙位于卫城最高处,是象征男性魁梧 与雄壮的陶立克柱式的典范,造型粗扩浑厚,挺拔有力。整个建筑用白大理石砌成, 铜门镀金,山墙尖上的装饰也是金的,山花、陇间板、圣堂墙垣的外檐壁上都是精 美的雕刻。民档、柱头和整个檐部,包括雕刻,都是以红蓝为主,夹杂着金箔的浓 重色彩,显示了凝重肃穆而又欢乐生动的格调。与之遥相对应的伊瑞克先(传说为 雅典人始祖)神庙,是象征女性温文、典雅的爱奥尼柱式的代表,纤巧秀丽,活泼 精致,色彩淡雅,形式多变,与帕提农神庙相映成趣。雅典卫城建筑群高低错落, 布局自由,形象完整丰富,反映了古希腊奴隶主民主制度下自由民的理想和感情。 而古罗马最富有代表性的建筑图拉真广场,参照东方君主国建筑的特点,轴线对称, 并作多层纵深布局。入门是三跨的凯旋门,广场中央矗立着图拉真皇帝的镀金的骑 马铜像,里端横置着图拉真家族的乌尔比亚巴西利卡(法庭)。其后是个小院子, 中央立着高达35米的图拉真记功柱,左右是图书馆。穿过小院,是围廊式的大院子, 中央为台基很高、正面有着8根大柱。豪华非凡的图拉真庙宇。这个广场在近300米 的深度里,共有三个建筑物,利用一系列的室内外交替、纵横、大小、开阖、明暗 交替、雕刻和建筑物交替,酝酿着高潮的到来,高潮之处是图拉真庙宇。古罗马的 广场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对帝王威势的炫耀和崇拜。 mpanel(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不断进步,建筑功能越来越复杂,发展到现代,已与 手工业方式决裂,而与大生产相联系,受现代意识形态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已 经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产生了巨大的飞跃,显示出崭新的风貌。它重视功能要求, 采用新结构、新材料,主张空间和体形灵活自由地组合,简化建筑装饰,注意抽象 形式的应用以及和周围环境的和谐。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品,不再是宫殿、神庙、陵 墓之类,而是企业、学校、旅馆、办公楼、文化中心等等。 建筑艺术的类别复杂而繁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大体上有这样几类:从 使用的角度来分类,有住宅建筑、生产建筑。文化建筑、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 陵墓建筑、宗教建筑等;从使用的建筑材料来分类,有木结构建筑、砖石建筑、钢 筋水泥建筑。钢木建筑等等;从民族风格上来分类,有中国式、日本式、伊斯兰式、 意大利式、英吉利式、俄罗斯式等等;从时代风格上来分类,可以分为古希腊式、 古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古典主义式等。从流派上来分类,就更多了,仅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就有历史主义、野性主义、新古典主义、象征主义、有机 建筑、高度技术等等不胜枚举的流派。 (李思德) 建筑――实用与艺术的结合 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 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动的具体要求。其他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 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建筑的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 观。就是说,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 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试想,一座通风不良、噪声震耳、光线幽暗的 车间,打扮得再花哨,也不会引起工人的美感;一座华贵高大的楼房,如果风一吹 就要倾倒,那么色彩无论多么鲜艳、多姿多彩,住在这座楼房里的人也不会觉得它 美。相反,如果实用功能处理得好,住起来很舒适,即使外形简单一般,也会给人 以美的感受。即使是艺术比重大的建筑,比如展览馆、歌剧院、大会堂、高级酒店、 园林,如果用起来让人别扭,也会被认为“华而不实”。建筑的实用性是艺术性的 基础,而艺术性中也常常包含着实用性。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还表现在它的群众性上。没有一个人能离开建筑,建筑的审 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可以不听音乐,不看戏剧,不欣赏画展,不读小说,但 却不可能不住住宅,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视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 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 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另一表现是在于它的耐久性。建筑是巨大的、造价可观的物 质实体,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灾和战争破坏,它都会长期保留下去,很难被人遗 忘或丢失,事实上成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纪念碑。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决定了建 筑物具有纪念性。比如希腊的神庙、罗马的广场、巴黎的铁塔、中国的万里长城、 非洲的原始村落,还有数不清的古城市、古村镇,当初并不是为了纪念而专门建筑 的,但是到了后来,却成了纪念性很强的古迹,成为人们欣赏的历史文化了。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建筑与工艺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区别。”英文“建 筑”一词本意为“巨大的工艺”。建筑同工艺一样是从实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仅有实用又是不够的,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性。比如,住宅 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 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 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往往借助于 其他艺术门类给予加强,有的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雕塑、绘画(主要是壁画)、 园艺。工艺美术以至音乐都能融合到建筑艺术中去。比如欧洲古典建筑中的雕刻、 壁画就是当时建筑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去掉了这些东西,那么这些建筑也就 黯然失色了。再比如,中国的古代建筑是群体取胜,造成群体序列的性格和序列展 开的效果,也往往要依靠这些附属的艺术,如华表、石狮、灯炉、屏障、碑碣等, 单独的古建筑也常用壁画、匾联、碑刻、雕塑来加以说明。从这个意义上,也说明 了建筑具有一定的艺术综合性,具有鲜明的审美功能性。自古以来,人类花费在非 实用方面的财富和这方面的创造是相当惊人的。尤其是近年来,人们越来越看重建 筑的审美价值,有时甚至超过实用价值。日本在爱知县甚至建造了一座别致的音乐 桥。这是一条人行便桥,全长仅31米,宽2米,桥两侧栏杆装有109块不同规格的音 响栏板。过桥的人,只要拿起木槌,轻击栏板,不管你懂不懂音乐,会不会唱歌, 就能奏出一首法国民谣《在桥上》。回来时,敲击桥的另一侧,就会响起日本家喻 户晓、脸炙人口的民歌《故乡》。人们称誉它是“石琴桥”。“声情并茂的建筑物”…… 你大概想不到,这座小桥最初的设计提出者,竟是一个爱哼小曲的中学生呢! 当然,建筑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在不同的建筑对象中可以各有偏重。有的 审美功能比重大些,甚至占主要的地位,比如纪念碑、游乐园、陵墓等;有的比重 大体相等,如商店、学校、医院等;有的比重小些,如仓库、厂房、桥梁等。但即 使审美比重小的建筑在建设时也离不开一定审美观念的支配,建筑本身也要具有和 谐的比例,角度、尺寸、序列、韵律,也要考虑周围的环境,比如前面所说的仓库、 厂房、桥梁等,就要考虑合适的位置,适当的高度等,也是直线和曲线的组合,从 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具有了审美功能。 (李思德) 建筑――永远与环境艺术密不可分 建筑是个空间环境,它要占据一定长、宽、高的位置。那么,我们在一定的视 点上,不可能一下子看到全体,只能看到它的一部分面。比如,看一座坡屋顶的房 子,在室外我们只看到三个面。如在室内,我们最多也只能看到它的五个面。我们 要想看到全部的面,就要移动自己,才能陆续地把所有的面看完。就是说,人们在 任何一点上欣赏建筑,感觉都是不完整的,只有在各个位置,从远而近,从外而内, 从上到下,从前而后,围绕建筑走遍,才能获得完整的感觉。如果是一个建筑群体, 那就更复杂,更需要我们不断地变换观赏位置。人们就是在这种位置的不断变换中, 也就是空间的不断延续中获得了审美感受。 正因为建筑具有空间延续性,因此,它的艺术形象永远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有的甚至还主要靠环境才能构成完美的形象。道理很简单,建筑物一旦建成,就不 能移动,除非特殊情况,不会出现房子搬家、桥梁搬家的事,而一旦搬了家,其审 美效果也随之改变,原来的效果不复存在,后来又出现新的审美效果。比如埃及的 金字塔,必须是置于埃及这广阔无垠的沙漠中,才有永恒的性格,如果搬到了东北 大森林,很难设想,那是一种什么效果。又如,欧洲的哥特式教堂,必须是在中世 纪狭窄、曲折的街巷中,才能充分显示飞腾向上的气势,如果放到宽阔的大街上或 者林立的摩天大楼中间,就很难设想是什么景象了。再如,原济南火车站的尖顶钟 楼和穹形的建筑物,当年也许是十分气派和别具特色的,而后来,在旁边那些大楼 和烟囱的对比下,就很难看出当年的气派和特色。由此可见,正是这种空间的延续 性和环境的特定性构成了建筑艺术的又一个审美特征。 (李思德) 建筑――抽象与象征的艺术 建筑艺术在空间里塑造的永远是正面的抽象的形象。说它是正面的,是因为建 筑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只能为一般的,而不可能出现什么悲剧式的、颓废式的、讽刺 式的、伤感式的、漫画式的形象。就建筑形象本身而言,也分不出什么进步的或落 后的,革命的或反动的。天安门过去是封建王朝的正门,今天却是国徽上的图案, 是伟大祖国的象征。万里长城本来是民族交往的障碍,是刀光剑影的战争产物,现 在却成了全体中华民族的骄傲,是闻名世界的游览圣地。 同时,建筑艺术塑造的这个正面形象又是抽象的,是由几何形的线、面、体组 成的一种物质实体,是通过空间组合、色彩、质感、体形、尺度、比例等建筑艺术 语言造成的一种意境、气氛,或庄严,或活泼,或华美,或朴实,或凝重,或轻快, 引起人们的共鸣与联想。人们很难具体描述一个建筑形象的具体情节内容。所表现 的时代的、民族的精神也是不明确、不具体的,是空泛的、朦胧的。它不可能也不 必要像绘画、雕塑那样细腻地描摹,再现现实;更不能像小说、戏剧、电影那样表 达复杂的思想内容,反映广阔的生活图景。正因如此,建筑艺术常用象征、隐喻、 模拟等艺术手法塑造形象。比如,古希腊曾有人认为人体各部分都体现着理想的美, 故而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精华――多立安柱式建筑就以粗壮狂放的 线条,形象地模拟了男子挺拔雄健的体形特征;而安奥尼柱式建筑则以柔和精细的 线条,形象地模拟了女子娴雅柔美的体形特征。近代纽约航空港的TWA公司,则用典 型的象征主义手法,建成了一座外形像展翅欲飞的大鸟的候机大楼。巴黎明星广场 上的凯旋门,建造的初衷,则是象征了拿破仑一世军威、强权、傲世的特点。北京 的天坛公园的双环亭、南京天王府的双亭,则象征了亲密无间的挚友关系。由此可 见,建筑艺术的正面抽象性和象征表现性构成了它的又一审美特征。 在建筑艺术中,象征的意义也是很广泛的,可以容纳很多内容,昨天可能是象 征着皇权神威,今日可以是象征着统一团结,比如前面提到的天安门就是明显的例 子。 (李思德) 源远流长的雕塑艺术 谈论雕塑艺术,当然要提到古希腊。古希腊时期是人类雕塑史上的第一个繁盛 时期。产生了《拉奥孔群像》、《鲁多维奇宝座上的浮雕》、《掷铁饼者》、《荷 矛的战士》、《萨提儿》、《赫耳墨斯》、《刮汗污的运动员》、《赫拉克勒斯》、 《萨莫色雷斯的尼开神像》、《垂死的高卢人》、《自杀的高卢人》、《米洛的阿 芙洛季蒂斯》、《维纳斯像》等一大批灿若繁星的艺术珍品,其形体之和谐、比例 之正确、线条之优美、姿态之生动,确实令人叹为观止。就说《拉奥孔群像》吧, 它展示的是三个被蛇缠身的形象所构成的各种情态,通过人体肌肉和四肢器官的运 动,表现内在的强烈感情。那金字塔式的稳重构图,人物四肢和身躯富有节奏变化 的处理,蛇的律动、肌肉的痉挛,表现出肉体的极度的痛苦,展示出一种强烈的悲 剧美。再看《掷铁饼者》,展示了何等惊心动魄的一瞬间啊!复杂的运动状态,强 健有力的肌肉,身躯各部分的转折:弯腰扭身,右腿弯曲,左腿拖后点地,紧握铁 饼的右手奋力后拉,都达到了力度与紧张度的饱和点。与那紧张的肢体形成鲜明对 比的,是那从容的面容,表现了掷铁饼者胸有成竹,胜利在望的必胜信心。有人称 赞这座雕像是“力的赞歌,生命的赞歌,人体美的赞歌”是不过分的。 自然,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古代雕塑也丝毫不逊色于希腊。 公元前一千多年中国就有了青铜器,上面就有花纹的雕饰。比如在河南洛阳出土的 司母戊大方鼎,四周就有了夔龙及饕餮纹样,有着高度的艺术夸张,衬托出一种狰 狞。神秘、规正、威严的气氛。在陕西临潼出土的秦兵马俑,是秦代较完整的规模 巨大的雕塑,也是古代雕塑史上的艺术精华。最近又在二号坑发掘出了彩色的秦兵 马俑,更是让人惊叹不已。汉代的霍去病墓石刻,真可谓多姿多彩。就说那“马踏 匈奴”的圆雕吧,一匹肥壮矫健的战马,镇静自若,岿然挺立。马腹下蜷缩着一个 仰首朝天的匈奴首领正在狼狈挣扎。匈奴首领手里握着弓箭,龇牙咧嘴,刚髯如朝, 凶神恶煞,但是无论怎样也无法挣脱重如泰山的战马的镇压,给人以浑厚粗犷的美 感。无独有偶,汉代还有一尊铜塑“马踏飞燕”,又是另一番风味,具有凝重稳妥 而又轻灵流动的艺术趣味。天马那腾骧天宇的四蹄和马身的动势取得了轻捷的平衡, 那一蹄轻抚燕背的妙思奇想,使得整个铜塑空灵飞翔起来,显得动静相宜,轻重互 衬,巧夺天工。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雕塑也创造了空前未有的成就。始 于北魏时期的云冈石刻、龙门石刻、莫高窟彩塑都达到了艺术顶峰期。以龙门石窟 奉光寺卢舍那大佛像为例,像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双手与腿部已毁, 但丝毫无损于它的磅礴气势,庄严而秀丽,宁静而含蓄,既有男子的气概,又带女 子的慈和与秀美,那富有装饰性的螺发肉髻和大耳,那简素的衣纹与华丽的背光, 把头部衬托得更突出,更美丽,更引人注目。那曲眉丰颊的面部特征,那顶壮丰满 的体魄,反映了唐代的审美观点与美学思想。全像给人以清新、健美、雄浑、典丽 等美的享受。 再看莫高窟敦煌彩塑之一,第四十五亩菩萨像。据说这是盛唐彩塑中很有代表 性的。菩萨原本是男性,由于他们面容慈爱,姿态柔和,再加上衣饰华丽,后来逐 渐被女性化了。这尊塑像就是典型的女子塑像,头上是高高的发髻,鸭蛋形的脸庞 上长着弯弯的眉毛,两眼似闹非闭,似睁非睁,迷离恍惚,似沉思,像陶醉;朱唇 微翘,似语非语,似闭非闭;赤裸的上身,披条飘带般的天衣,下身穿裙,那优美 的线条,引起人们无穷的遐想。头部微微歪斜,全身优美地侧立着,裙的皱折,飘 带飞泄而过的线条,给人以人体美的愉悦。总之,盛唐时的雕塑,就像有人评价的 那样:神情体态刻画之精彩,肌肤质感表现之精当,妆銮彩绘之精湛,民族风格之 精良,都令后代雕塑家仰之弥高,望尘莫及。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使得雕塑艺术冲破了中世纪宗教的禁锢,获得了新的生 命力。从这一时期到近代,雕塑大师、雕塑巨匠不断涌现,震撼人们心灵的不朽之 作犹如繁星升空,不断问世。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被称为文艺复兴三杰。 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大概是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人物吧。他的雕塑《哀悼基督》、 《大卫像》、《垂死的奴隶》、《被缚的奴隶》等等,曾经一次次引起轰动。他的 《大卫》雕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杰作之一。雕像全身赤裸,高17英尺。取材 于《圣经》中的一段故事:大卫,是以色列国的少年牧童,在非利土人进攻自己民 族的危难时刻,毅然上阵,用手中的投石器打败了敌人的首领、巨人歌利亚。大卫, 是意大利人最崇敬的英雄。米开朗基罗塑造的是战斗即将来临,大卫静待敌人到来, 准备迎头痛击的场面。你看,大卫头部骤然抬起,双眉紧皱,威严的目光逼视着敌 人,强有力的手和臂膀负荷着投石器,紧张而沉着,有着压倒一切敌人的气概。豪 迈、粗扩、健美。 被称为“近代的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艺术大师罗丹创作了众多的不朽之作: 《青铜时代》、《施洗约翰》、《思想者》、《夏娃》、《吻》、《雨果》、《加 莱义民》、《巴尔扎克》等等。被誉为世界雕刻史上最伟大的肖像雕刻家,19世纪 现实主义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列宁对他的雕塑《思想者》颇为赞赏,曾对两名赴 伦敦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党代会的青年代表说:“你们一定要去看看罗丹 的《思想者》。”《思想者》,这是一个强有力的深思着的巨人形象。那遍身隆起 的奔腾着热血的青筋,那毫无遮掩的粗糙强劲的肌肤,那用拳头支撑的低垂的头, 那深沉的目光,构成了一种伟大的痛苦和悲剧的崇高美。 20世纪的雕塑,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工艺材料的出现,人们的审美意识不 断深化,雕塑对空间的关系,对于体积和运动的组合,出现了更多更丰富的形式, 出现了真正能活动(利用光、电、机械运动等手段)的雕塑、软体雕塑等等。雕塑 与城市装点的不解之缘,越来越深厚,好的城市雕塑成为一个国家、民族的象征。 像法国加莱市的雕塑《加莱义民》,丹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雕塑,阿根廷的 《阿尔维尔将军纪念碑》,广州的城标《五羊》等,都是城市雕塑的著名作品。更 值得一提的是前苏联城市的巨型雕塑。1964年,苏联在莫斯科全苏经济展览馆附近 建成的火箭升空雕塑――著名的《征服宇宙纪念碑》,整个纪念碑由底座、碑身、 上升的火箭和周围的人像组成。火箭和碑身高度恰好100米,再加上下面的底座,是 世界上目前当之无愧的巨型纪念碑。三年后又在斯大林格勒(1961年改称伏尔加格 勒)波长为一公里的玛玛耶夫岗顶上,建起了104米的巨型雕塑《斯大林格勒大血战 纪念碑》综合体的主雕――《祖国母亲在召唤》。这是一个愤怒的母亲形象。她正 一脚前跨,急剧地转过身来,挥动着手中的长剑,好像在向自己的儿子发出“保卫 祖国”、“保卫母亲”的庄严号召。那波浪般的衣纹和掉落在肩上的头巾,更加强 了这一动作的急剧性,充分表现出母亲的愤怒、决心和正义者必胜的坚强信念。母 亲身高52米,剑长30米,剑是钛金属,在阳光照射下放射出璀璨的光芒,更增添了 壮美气氛。另外,基辅城南的《祖国――母亲》等都超过100米高,各城市的巨形雕 塑遥相呼应,形成了前苏联城市雕塑的独特风味和审美情趣。 现在,雕塑艺术已成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艺术。世界上许多 国家把雕塑当作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进行考虑,在公园、广场、大型建筑物、园林、 街道的设计中都配置相应的雕塑。我国不少城市中也正在有计划地兴建雕塑群,作 为环境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雕塑,就是在空间造型,有人称之为“体积的艺术”。它以物质实体性的形体, 塑造可视可触的主体造型,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 “雕”和“塑”并不完全相同。一般说来,使用坚硬的材料直接加工的谓之雕刻。 如浅线谓之刻;刻之深而且空谓之搂;用锤击凿去料谓之凿;玉石水晶玛瑙类击之 则碎,不能奏刀,以砂轮签子钻切谓琢。凡此种种,统统称为雕刻。用软且易成形 的材料如粘土之类操作加工谓之塑。雕刻,若按材料划分,又有石雕(刻)、木雕 (刻)、(象)牙雕等等;若论用刀深浅、形象凸凹、是否独立成形等等,又有线 刻、浮雕、圆雕、彩雕等等。而塑则有泥塑、石膏塑、面塑等等。云岗石窟、龙门 石窟的佛像全是石雕;麦积山、敦煌等石窟尽是泥塑。无锡泥人、上海粉人、北京 面人等属于塑像。唐三彩涌、西安的秦兵马涌、广东石湾的彩陶人物,虽然是陶, 乃泥塑经窑火烧制而成,仍是塑像。 (李思德) 从《断臂维纳斯》看雕塑艺术 让我们先从《米洛的阿芙洛季蒂斯》(俗称《维纳斯像》或《断臂维纳斯》) 说起。这件雕塑复制品很多,几乎人人皆知。它的原件是1820年一位法国士兵在希 腊米洛斯岛的山洞里发现的,辗转买卖,后来有人献给了路易十八。现在,这尊雕 塑存于巴黎的卢浮宫,是驰名世界的珍品,一直被认为是迄今被发现的希腊女性雕 像中最美的。她像一座纪念碑,崇高而又动人;像一首诗,含蓄而又耐人寻味。她 上半身裸露,下半身披衣裙遮住,全身取旋转上升的趋向,上身略略前倾,下身前 腿略曲,头上的发髻略略上翘,各部分起伏变化富有音乐的节奏感,亭亭玉立,又 微妙动人,曲线美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她显得那样平静,没有半点娇艳或羞 怯,只有纯洁与典雅。她的双臂虽已失去,仍然让人感到完美无损。曾有人设想恢 复她的原形,或一手下垂,另一只手捧鲜花;或左手托苹果,右手拽衣衫,尽管各 具其态,却总觉不尽人意。于是干脆留下这《断臂维纳斯》,让观赏者去想象、补 充,更能增添独具的审美韵致。 “维纳斯”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王宙斯之父克罗诺 斯和他的祖父乌拉诺斯争夺王位时,克罗诺斯在盛怒中砍了乌拉诺斯一刀。鲜血从 乌拉诺斯的手上流下,滴人了爱琴海里,蔚蓝的大海立刻溅起雪白的浪花。就在这 洁白的浪花中,冉冉托出了一位最美丽的女子,她的眼睛像海水一般碧蓝,皮肤像 浪花一般雪白,脸像太阳一样红润……她就是美和爱之神,希腊语称之为阿芙浴季 蒂斯。阿芙洛,是白色浪花之意,季蒂斯是托出之意,即“浪花托出的人”。她在 天上的星宿是金星,英文叫维纳斯。不过在希腊,一般人均称她阿芙洛季蒂斯。她 后来到了希腊的奥林匹斯山上,主管爱情、婚姻、保护家庭。她是先神的血和大海、 浪花、阳光结合的产儿,被人们尊崇为美的象征。古代的艺术家们争相以她为题材, 创作出许多风格不同的优秀之作。这尊雕塑,恐怕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吧?因为在 米洛的山洞里发现,所以作品被后人命名为《米洛的阿芙浴季蒂斯》。《断臂维纳 斯》只是我国的俗称罢了。 据说,当年法国获得这尊《米洛的阿芙洛季蒂斯》时,全国几乎沸腾了,许多 能亲眼观赏到的人竟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法国人把它当作国宝收藏在卢浮宫,专辟 一室,做为镇馆之宝让人欣赏。这尊雕像至今仍然那样强烈地吸引着各国游客,许 多尊重艺术的人们,把能亲眼目睹一下雕像做为人生的一大幸事。《断臂维纳斯》 是雕塑艺术的代表作,雕塑艺术美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在鉴赏《断臂维纳斯》时,是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距离去观 看的。其形体具有实际的高度、宽度、深度,是以三维空间来反映现实的,具有空 间立体感的造型艺术,其审美特征既与绘画有相同的地方,又有明显的区别。雕塑 与绘画一样,都是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都是靠造型来展 示美,这是其相同之处。但绘画的造型是在平面上,即在二维空间展示美,这是区 别之一。区别之二是两者使用的材料及手段和技巧不同:绘画是画家通过笔、墨、 纸、颜料以及各种技巧等在平面的画幅上造成的一种幻觉;而雕塑则是雕塑家通过 石头、木头、泥、石膏、象牙以及刻刀、锤子等,运用各种技巧在实际空间内造成 的可视、可触、可感的具体形象。具有空间立体感的雕塑形象,一方面比绘画更为 具体生动,另一方面又不能像绘画那样直接而细腻地表现人物活动的环境,也不能 像绘画那样广阔、自由地再现人物及事件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过程。 比如按《断臂维纳斯》的取材来说,如果用绘画来表现,完全可以画出广阔无 垠的蔚蓝的大海以及洁白的浪花托出“维纳斯”的情景,而雕塑无法也不必要表现 这些场面,只是通过一尊单纯、概括的人物雕像来表现,其审美功能是借助于观赏 者的联想和想象去完成的。因此,雕塑不要求作复杂的形象描绘,而要求形象的单 纯性。就一定意义讲,雕塑的美就是单纯,当然,单纯决不是单调。据说,《断臂 维纳斯》雕像上那些细微的变化,竟有欣赏者把某些局部当成深奥的山谷来欣赏。 雕塑既然是具有三度空间的立体物质,那就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其空间位置一 旦固定下来,就构成了雕塑与环境的审美关系问题。黑格尔曾经说过:“一座雕像 或雕像群,特别是一块浮雕,在创作时不能不考虑到它所要摆置的地点。艺术家不 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 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雕塑放置在一定环境中,是对环境 的装饰,美的环境又会更好地衬托雕塑作品的艺术美。比如,在充满艺术气息的居 室里,在恰当的地方摆上一尊维纳斯像,就会使得居室的艺术气息更浓烈,这浓烈 的艺术环境,又使得维纳斯像更富于艺术魅力,雕塑的装饰性是显而易见的。 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西安顺陵的石狮子,例如那站立的一尊,装饰意味就很 浓,四条腿几乎是直线的,显而易见,创造者不是为了塑像而塑像,而是为了石雕 与环境的结合,构成建筑的整体庄严和稳重气派。又比如,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的诺 翁拉广场,有三座喷泉雕塑,其中《河之泉》雕塑,用四个老人象征世界四大河流, 身边雕有四个地区的动物和植物,泉水从老人身后岩石中喷出,像一座绮丽的岛屿。 加上其他两座喷泉雕塑,使整个广场丰富、协调,弥漫着四海一家、和平、安宁、 友好的气氛,笼罩着神秘、梦幻的色彩。 雕塑的用料是十分讲究的。比如,《断臂维纳斯》的原件,使用的材料是洁白 如玉的大理石。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抚摸这座雕像的时候,几乎会觉 得是温暖的。”这说明,雕塑由于它使用的物质材料的特点,使得与触觉相联系的 质感与量感,具有了审美的意义,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雕塑又是不同物质材料的艺 术。因此,雕塑艺术必须注意选择合适的材料来表现。譬如刘焕章的《沉思》,巧 妙地选用了一块破木头作原料,利用了破木头的原有特点以至缺点,把树皮作为少 女的长发,雕成了双手撑着下巴的陷入沉思的少女头像。又如,他的《傣族姑娘》, 巧妙地利用木质特点,表现傣族姑娘的脸的肤色。 当然,其他的一些艺术形式,也需要物质材料,这些物质材料也具有审美意义, 比如绘画中的颜料、画布等,但这种物质材料,只是借助于表现艺术形象的物质手 段,而不是像雕塑那样,物质材料是表现艺术形象的直接实体,是艺术形象的组成 部分。 (李思德) 人体艺术欣赏 自然界中有许多美的东西,其中最美的要算是作为自然实体的人体美了。有人 论证过,人体之所以美,是某些部分的比例符合黄金分割。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 “没有比人体的美更能激起富有感官的柔情了”,“人体,由于它的力,或者由于 它的美,可以唤起种种不同的意象”,“有时像一朵花”;“有时像柔软的长春藤, 劲健的摇摆的小树”;“有时人体向后弯曲,好像弹簧,又像小爱神洛斯射出无形 之箭的良弓”。他还说:“我们在人体中崇仰的不是如此美丽的外表的形,而是好 像使人体透明发亮的内在的光芒。”罗丹的这番话,可以说是把人体的艺术魅力说 得淋漓尽致。 古希腊那无数雕塑杰作中,有不少是表现人体美的。表现男子裸体美的人体艺 术有《阿波罗》、《掷铁饼者》、《赫美斯神在休息中》等;表现女子裸体、半裸 体的人体艺术有《胜利女神》、《米洛的阿芙浴季蒂斯》、《赛利尼的维纳斯》等。 这些人体艺术作品,表现了健、力、美交相融合的光彩,显示着永久的艺术魅力。 古希腊人对人体的健美有着特殊的审美感情。人们不但不以裸露为耻,反而以裸露 身体为美。在竞技场上,青年男女为了显示自己的健美,常常把衣服脱得光光的。 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古希腊崇尚健美的人体艺术,是很自然的了。文艺复兴时 期,也十分重视人体艺术,把创作美的人体作为反封建、反神权的重要内容。比如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被缚的奴隶》等都是人体艺术的杰作。我国古代也很 注意人体艺术的创作。《诗经》中便有描写人体美的诗篇,汉代画像砖中也有人体 美的形象。唐代的敦煌石窟:洛阳的龙门石窟都有描绘人体美的艺术珍品。元代杭 州的飞来峰还保留着人体美的雕刻。我国现代的著名画家徐悲鸿、刘海粟都在人体 艺术方面作出了开创性和实践性的努力。 人体美,首先在于健康、自然的体形,即体态之美。由于人有性别之分,体形、 体态美的标准也有所不同。一般说来,男性应当显出大山似的伟岸气概,具有如同 斯巴达克斯那样的男子汉大丈夫的雄姿:熊腰虎背的躯干、宽阔雄浑的胸膛、结实 隆起的肌肉、粗壮有力的四肢、威武庄重的面容。至于现代女性的形体美,当然已 不同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或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马克思曾经风趣地把人类分 成两半,男性称为“刚强的一半”;女性称为“美好的一半”。平常我们也常有 “阳刚”、“阴柔”的说法,这种不同是由男女两者的生理结构和机能的差异所致。 我们提倡人体的健美。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生命是美丽的,对人来说,美 丽不可能与人体的健康分开。”加里宁指出,“没有结实健康的身体,就不可能有 人体之美”。生命在于运动,人体美的获得和保持要靠坚持不懈地体育锻炼,要靠 自身完善,强身固本。如今风靡世界的健美运动,其开山鼻祖是德国人山道。他幼 时体弱多病,后来为古代角斗力士雕像所吸引,立志刻苦锻炼,终于总结出了一套 练就健美形体的方法。国外有人曾用X光照相测量法对一批美女的头骨进行定量分析, 发现她们的脑颅骨和面颅骨都非常健康、发达,而且面部各部位之间的协调度趋于 全社会女性的平均值。这个事实说明健美是人体美的典型特征。 人体美必须与心灵美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真正的美。人不是美丽了才可爱,而是 可爱了才美丽。当然,我们也并不否认必要的修饰打扮。比如适当的讲究发型的美, 对表现人体美会发生积极作用。青少年学生的发型一般要求线条简洁流畅、式样清 秀明快,自然地显示出美,这样才能反映出其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又比如,适当 的讲究服饰美,也有利于表现人体的美。 总之,我们所说的人体美,是以健、力、美统一的健康为基础,包括容貌、发 型、衣着、心灵统一的美。 (李思德) 工艺美术的起源及分类 工艺美术是造型艺术之一。它是一种集装饰、绘画、雕塑为一体的空间性的综 合艺术。工艺美术品是以美术的技巧制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艺术 品。它是因人们的实际生活要求而产生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极密切的关系。中 国工艺美术的历史悠久,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国际上素负盛名。 工艺美术起源于人类开始制造工具的时代。工艺美术大多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 的,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它的产生,常因历史时期、地理环境、 经济条件、文化技术水平、民族风尚和审美观点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马 克思说:“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 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既 然工艺学是人类起源的重要佐证,那么工艺美术的起源也就毫无疑问地可以追溯到 人类起源的时候了。史前考古学的成就告诉我们:一种充分发展了的。复杂化的艺 术在冰河时期就存在着。在这段时间内,人类学会了用符号来装饰自己、装饰工具、 装饰坟墓以及居住的房屋。“冰河时期的艺术家们发展了几乎是艺术生产的各种加 工技巧,包括石质的、骨质的、象牙的、泥土的圆雕、浮雕以及这些材料上各种刻 画符号。”此外,从出土的石器时代的文物看,原始人的工具上常常有各种动物形 或几何形的装饰,因其加工的精美,我们很难分辨出它们究竟是工具还是工艺美术 品。因此,我们认为工艺美术起源于人类开始制造工具的时代。“正是在几万年的 工具制造中,人类获得了对形式感的巨大敏感,以及在此基础上积累起来的技巧, 才使得某些艺术,尤其是造型艺术的产生成为可能”,工艺美术经历了一个极其漫 长的过程,才逐渐形成。 工艺美术品的类别比较复杂,按其适用性来分,可分为日用工艺和陈设工艺; 按工艺手段来分,可分为陶瓷工艺、金属工艺。玻璃工艺,编结工艺、绣织工艺、 雕刻工艺、搪瓷工艺、漆器工艺种种。而且,各类工艺中又可以细分,如根据原材 料质地的不同,雕刻工艺又可下分为牙雕、玉雕、石雕、珊瑚雕、木雕、竹雕。驼 骨雕、牛骨雕、铜雕、铜刻、丝刻、砖刻、金石、印纽雕刻等多种类别。根据工艺 技法的差别,绣织工艺中的“绣”,除京绣、苏绣。粤绣、湘绣四大名绣外,还有 彩锦绣、桃花绣、补绣、辫绣等。此外,绘画工艺中有内画、羽绒画、贝壳画、烙 画、丝绒画等。编结工艺中有竹编、草编、棕编、麦秆编等。民间工艺中有剪纸、 风筝、花灯、泥人、面人、糖人、料器制品(如“葡萄常”)等。 (李思德) 工艺美术与衣食住行密切相关 工艺美术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同建筑一样,具有两种基 本的社会职能,即同时满足人们生活上的实际需要和思想上美感上的需求。从某种 意义上来说,工艺品首先是适用的,然后才是美的。不能照明的台灯,不能书写的 钢笔,无论其外形装饰多么精美,也是没有审美价值的。正因为这样,许多陈设工 艺在设计上也朝适用的方向发展,如装饰用大型插屏可兼作挡风和分隔大型厅堂的 屏风就是一例。但这并不否认单纯装饰用的工艺美术品的存在与发展。从广义上说, 装饰用的陈设工艺其装饰功能的发挥,即是它的适用性的一种体现。 由此看来,日用工艺品的审美价值主要是通过适用性的发挥才得以完美体现的。 而对陈设工艺品来说,它的适用性正是通过审美价值显示出来的。在这里,“适用” 是具体的,“美”是抽象的,这种“具体”和“抽象”的对立与统一,使得许多工 艺美术品能历经世事沧桑而永葆其环境的、历史的、社会的各种美的形态和意念的 青春。勿容置疑,适用与审美相结合,是工艺美术本质的、首要的特征。 工艺美术品的审美性还同时受到工艺种类特性的制约。各类工艺品的审美价值 在一定程度上就看这类工艺品的特征是否得到完美的发挥。例如,雕刻是刀挫的艺 术,必须根据不同的材料,采取不同的运刀方式,选用合适的工具,运用多样的刻 接技巧来完成雕刻制作。中国明代的“核舟”就充分发挥了这类工艺的特点。明末 魏学氵伊曾有详实记载,在一枚长而窄的桃核上,当时的艺人王叔远,刻上了五个 人、八扇窗,还刻出了一张船篷。一支船桨、一个火炉、一把壶、一卷书、一副念 珠。更为奇特的是上面还刻有对联,题名篆文共34个字。人物神态各异,刀痕细如 蚊足,雕刻工艺如此精湛的发挥为古今作品中所罕见。又如当今刺绣奇葩“双面绣”, 就是充分发挥刺绣各种针法、技法的“绝活”,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因此,当我 们在鉴赏工艺美术作品时,必须看其自身工艺特征在制作过程中受材料、工具、制 作水平的限制的发挥程度,发挥程度越高,其工艺美学价值就越大。 工艺美术的效果不在于所用材料的贵贱。一粒金刚石、一块纯金、一支象牙就 其经济价值而言实属很高,但在工艺美学的范畴中如果它们没有被用来进行工艺创 作,那么,它们的美学价值也就同一粒核桃、一块胶泥、一支竹子那样等于零。因 此,工艺美术鉴赏不能也不允许就工艺材料的贵贱来区分其艺术价值的高低,而是 要视其材料是否合理、充分地利用、改造的水平来鉴别优劣。如:石料的颜色不纯, 是原材料的严重缺点,有时可以使一件即将完成的雕刻工艺品毁于一旦。然而,我 国玉雕艺人处理原材料班痕的优良传统就是所谓的“巧做”。换句话说就是审时度 势、因材施技。现代雕刻家王鲁桓的印纽雕刻作品,正可说明这一问题:艺术家把 印石上的墨绿色斑痕,雕刻成栩栩如生的甲虫,化弊为利。对这一处理,美学家王 朝闻评价说:“如果不是像他这样由墨绿色的斑痕引起‘剥出’一只甲虫的灵感, 而把刻好的甲虫胶合在不同颜色的石材上,不论他的刻制技术多么高明,也难以引 起观察者的惊叹。作者依靠自己那种被动中求主动,变缺点为优点的才能和智慧, 服从同时又突破了原材料的局限性,表现了艺术家的才能。”又如嵊县工艺竹编厂 制作的“麻姑献寿”,其材料运用也有独到之处。工艺师用绣花针把一片比纸还薄 的2.8公分宽的蔑片刻画成150根细丝,再用银针挑穿引编,制成了仙姑细腻的肌肤、 头发以及随风飘扬的衣裙。飘带,使仙女造型优美动人,给人一种婀娜飘逸的美感。 因此,对原材料运用改造的合理与充分的程度,直接影响着作品的审美效果。 工艺制品的协调感体现于色彩和谐、大小适度、布局合理,以及与环境搭配的 恰当等方面,这是工艺美的高级境界,即通常强调的一个“宜”字。如金属工艺品 《麒麟送子》,这个作品取材于麒麟送子的民间传说。作者刘禾在一整块钢片上, 经过30多次錾烧才成型制成铜盘。铜盘底上飘浮着的祥云烘托着一个挂着长命锁的 儿童,他头戴盔缨,骑坐在麒麟上,犹如在白云上行走,圆墩墩的脸蛋虎虎有生气, 那右手托着如意,左手扶住麒麟角的姿态矫健而有神采。盘边镶着银蓝色的蝙蝠花 边,寓意着幸福、安宁。这幅作品不仅整体造型优美端庄,色调古朴自然,而且有 很普遍的鉴赏价值,能激起人们热爱生命的联想,蕴含着人类为繁衍、生存而奋斗 的哲理,充分显示了工艺品整体协调美的力量。当工艺品与其存放的环境也达到协 调一致时,工艺品的协调美又能得到更充分的展现。如人民大会堂湖南厅内的湘绣 大插屏的布置,就极富湖南的乡土情调。特别是双面绣上那双双戏水的鸭子和朵朵 出水的芙蓉,一下子就把人带到了烟波浩渺的洞庭水乡,引出许多美的联想,情趣 盎然,一派生机,收到了很好的审美效果。 (李思德) 工艺品表现朦胧的情感气氛 工艺品主要以色彩、结构和形体造型来表现一定时代民族的宽泛而朦胧的情感 气氛。它一般不是再现、摹拟客观对象,即使以现实对象造型,也是把对象当作情 感的外在形式而已,所以说工艺美术品是人的本质感情对象化的产物。因此,我们 只有透过工艺形象的外在形式去理解作品的内在情感,才能找到领悟象征意蕴的基 本途径,品鉴作品的崇高美。 工艺形象的象征性与艺术类型的变化发展有关,而这种变化和发展又使工艺形 象的崇高美有了展现的依据与可能。在象征主义艺术产生和发展中有这样一种情况: 人们将对神的崇拜这一精神内容与表现神的物质形式混在一起,如牛、猴子、蛇都 被当成神来崇拜。“这一情况,反映到艺术中,一方面认识到神不是感觉对象,另 一方面却又把感觉对象当作神。这是一个矛盾。为了克服这个矛盾,于是他们就把 感觉对象拿来加以夸张。歪曲,用来象征神”,这样一来,就产生了诸如三头六臂、 千手佛。千眼佛等众多的神像,而这些形象有许多又成为工艺美术品的传统题材, 作为人们对超越自然、战胜自我的一种力量的象征。拿工艺美术珍品《六臂佛锁蛟 龙》来说吧,这是当代琢玉大帅潘秉衡的作品。作者巧妙地利用珊瑚的多枝的特性 设计了一个六臂佛,作余料琢出一条约10厘米高的蚊龙。作者从象征的角度构恩. 以六臂佛代表人的力量.蚊龙代表肆虐的洪水。一条30厘米长的锁链从“佛”的右 手臂琢出,锁住了“龙”的脖颈,“佛”与“龙”之间成了胜利者与被降服者的关 系,人们从这件作品中感到“制服洪水”的喜悦,受到“人定胜天”的鼓舞。作品 的象征意蕴与审美的自豪感、胜利感联系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富有搏击力和竞争心 的崇高美。 工艺形象的象征性还与历史的、社会的因素有关,只有把作品放在历史的、社 会的大背景中,才能更准确地品鉴工艺品的象征意蕴和崇高美。如工艺美术品中的 一些孤品、珍品,它们之所以被视为无价之宝,除了材料质地与工艺水平等因素外, 就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原因赋予这些作品以准确、深刻、普遍和特有的象征意蕴与 崇高美。 在我国古代工艺制品中,有许多鼎。从实用价值来看,它是一种炊器,也可作 烹人的刑具和炼丹煮药的用具。鼎的另一用途是作为立国的重器,是一种权力的象 征;鼎在奴隶社会盛行,是与当时礼仪等级的威严性相适应的。商代的“司母戊大 鼎”,造形庞大、浑厚,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鼎。它的腹部的兽面纹,有首无 身;两眼突出的饕餮纹样狰狞可怖,庄重、威严而又神秘。“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 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正是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 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美――崇高的。”“动辄杀戮千百俘虏、奴隶的历史年 代早成过去,但代表、体现这个时代精神的青铜艺术之所以至今为我们欣赏、赞叹 不绝,不正是在于它们体现了这种被神秘化了的客观历史前进的超人力量吗?正是 这种超人的历史力量才构成了青铜艺术的狞厉美的本质。”今天,这保留着人类社 会童年气派的,天真、拙朴、神秘、狞厉美的鼎,向人们展现出一个时代的特征, 显示着后来者无可企及的崇高美。 工艺形象的象征性,与其他门类的文化艺术及民族的审美习惯也有关系;提高 文化艺术素养,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审美理想,就能更全面地认识工艺品的象征意 蕴与崇高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各类文化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总是相 互影响和相互借鉴的,因此代表民族优良传统的崇高精神和审美意向也常在工艺形 象中体现出来,使工艺形象的崇高美带有文学色彩和典型含义。如《西游记》里的 孙悟空、猪八戒常成为瓷雕、泥塑的“头面”人物,《红楼梦》中的种种故事也常 成为雕刻、刺绣等工艺作品的题材,随之“不畏艰辛”、“反封建”等典型意义也 就带进了工艺品,大大丰富了工艺形象所能展示的内容。曾被鲁迅先生誉为“深沉 雄大”的艺术一一砖刻作品中,有一件题为“背水一战”的巨型作品,它长3.3米, 高1.2米,由近30块各重几十斤的厚砖拼成,由天津市锡伯族女画家王惕和她的丈 夫阎绍民创作。《背水一战》取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作品充分发挥了砖刻 艺术(大型作品)的特长,用气势磅礴的画面、古朴遒劲的刀法,表现了韩信带兵 与赵军拼死作战的宏伟场景。那昂扬的战马、挥舞的干戈。战死者的身躯、战斗者 的风姿向人们展示着勇气和力量,鉴赏者感受到的不是战斗流血的残酷,而是那种 “决一死战”的勇敢无畏的崇高精神。这种象征意蕴在史诗般的画面中,表现得极 为突出,使作品具有真正的艺术生命,创造了崇高的审美意境,令人振奋不已。 在姹紫嫣红、琳琅满目的民间工艺品中,“龙凤呈祥”、“吉(鸡)庆有余 (鱼)”、“麻姑献寿”、“天女散花”等一些象征喜庆、吉祥、延年益寿、幸福 和平的题材常被反复表现,而且备受欢迎。拿剪纸来说,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厚的 情感和心理意识,堪称民族艺术的瑰宝。贵州谢志成剪的《鸡冠花》就采用了传统 的谐音象征手法,将鸡、鱼组合在同一画面内,象征“吉庆有余”。又如北京工艺 品中“绒花”象征“荣华”,惠山泥塑“阿福”――个小小的笑面泥娃娃――象征 幸福,它们都是很受欢迎的民间小工艺品。究其原因,除了各自的技艺特长在匠人 手中被充分展现外,关键是这些作品的美好的象征意蕴能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接 受,表达了人们的审美理想。 此外,在工艺品中有许多作品并没有直接的象征意蕴,而是作为单纯的装饰品 而生产的,它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审美要求。如陈列在人民大会堂广东厅的象牙雕刻 《伎乐天》,这个作品中有一个部件是个50层的象牙球,那精细的刀工和镂空雕的 技术如神仙造化般奇巧。作品本身并不是企图教诲人的,但那出神人化的技艺却使 人感到工艺师勤劳、严谨的作风和坚韧、刚毅的精神,间接地让鉴赏者受到一种智 慧与力量的熏陶。这些作品,在表现工艺师精湛技艺与非凡才智的同时,也象征着 人的伟大创造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所表现的高超的技艺美同样是崇高的, 人类不就是凭着这种“无所不能。无所不及”的精神去探索、去进取的么!工艺美 术品中上述的这种情况,与艺术表演中的“绝招”有某些相似之处。如有的相声演 员表演高难的绕口令与贯口时,那吐词运气的功夫,让人难以置信;又如舞蹈演员 的旋转,京剧演员的小翻,能连续上百个,当观众为演员的精彩表演鼓掌时,同时 也是在赞叹他们创造这种高超技艺美的智慧和勤奋。对技艺性很强的工艺精品的象 征性的理解,是审美主体在自身的感受中总结升华出来的;对于工艺美术品来说, 这一审美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总之.只有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联系历史的、社会 的、民族的诸方面的因素,才能更好地认识工艺品的象征意蕴,领悟通过这种意蕴 所表现出来的工艺品的崇高美。 (李思德) 工艺品的材料与色彩 精美、切合的材料加上美丽适宜的色彩,构成了工艺美术品外观美的基础。 材料是体现工艺美的物质条件,历来受到工艺美术家的重视。有的根雕艺术家 为了找到合适的树根,会不辞辛劳地去刨土、挖掘,足见对这个“物质条件”的重 视。工艺品的种类纷繁,可制作工艺品的原材料也极丰富,我们应怎样去鉴赏工艺 品的材料美呢? 1.认识、鉴别材料的个性美是鉴赏材料美的基本出发点。对工艺品艺术价值的 品评是不以材料论贵贱的。名贵罕见的钻石、贱若敝屣的树根、细如纱线的发丝都 可用来制作工艺品。灯草、布片、泥土、纸张在工艺师眼里都能成为宝贝。我国用 皮毛边角料制作的各类毛绒小动物已进入国际市场,获得好评。在贵贱不一的材料 中,晶莹的玉石、坚实的青铜、质朴的泥土、充满活力的羽毛以及富有轻柔美的灯 草、柔韧美的竹子、庄重美的木头、纯净美的象牙等等,都因表现着不同材料的不 同个性特征而具有美的本质。当材料的个性特征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时,这件工艺 品的材料就会被认为是美的。如当今受到群众喜爱的丝绒画挂屏,就是充分运用丝 绒质地柔、厚、亮的立体效果而创造出来的,这种画借助于材料本身的美感,作为 厅堂与家庭房间装饰都显得格外高雅脱俗。下面就工艺品制作中运用最为广泛的石 料介绍一下其品类、质地及其运用,以对工艺品材料的个性特征有一个更具体的了 解。 在自然界已知的三千多种矿物和岩石中,能做雕琢工艺品原料的有百余种,它 们可分为四大类:宝石、玉石、彩石和砚石,在我国统称贵美石。 宝石。有钻石、金绿宝石、绿宝石、红蓝宝石等。钻石是宝石之最,晶莹闪亮, 备受人们珍爱。变石和猫眼石是金绿宝石的变种,猫眼石磨成弧面型后,出现游动 光带,宛如猫眼。它们是制作高级首饰、花丝金银镶嵌工艺品的重要材料。在故宫 博物院展出的清宫珍宝中,能观赏到上述各种宝石制成的工艺品。 玉石。玉石有硬玉和软玉之分。硬玉即翡翠,颜色明丽纯净,质地细腻坚硬。 它的颜色分高绿、葱绿、芯绿、黄杨绿、旧艳绿、金丝绿等多个品级。玉石是制作 各种花卉、手镯等高级装饰品的理想材料。新疆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又称籽玉), 细腻莹润如凝脂,色泽质地均美,是玉中珍品。北京玉器厂生产的用羊脂白玉雕琢 的《玉猫戏蝶》,就充分展现了羊脂白玉的材料美:猫的一绺绺绒毛,通过光滑的 纯条和纯净的材料,呈现出一种肌体的活力;它回眸盯着尾部的小红蝴蝶,更使作 品充满了生机。 彩石。彩石光泽虽比玉差些,但它凭借自身美丽的色泽、花纹,以及雕刻效果 而显其不凡的价值。飞云走雾的大理石,天然素雅的菊花石,黄嫩透熟的田黄石等, 品种多样,各有千秋。拿印章石之王田黄石说吧,“其石品以桔皮黄为上,金黄次 之,桂花黄又次之,熟粟黄楷杷黄为最下。即便是下石,其价亦是方寸等金。”印 章石中的另一佳品鸡血石,也是以色论质,全石纯红者为贵。在诸多彩石中,湖南 浏阳的菊花石可谓独具异彩。这种石料带有形似菊花的自然纹理,艺人利用石料本 色,雕成各种花草的案头陈设品或文具、烟具。菊花石因其花形天成而显示出特有 的美。诗人李季在长诗《菊花石》中为它写下了“石菊晶莹天然生,花瓣四射香气 浓”,“朵朵菊花白如雪,花嵌石中硬似铁”的赞美词,颂扬它是“走遍天下难得 找”的艺术珍品。 砚石。砚石的鉴定一般以发墨盖毫、细腻温润、柔中有刚者为上品。我国的四 大名砚――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早已驰名海内,成为文房四宝中高贵的一员。 端砚石质细腻、坚实、幼嫩、滋润,当称“群砚之首”。色如碧云、声若金石的歙 砚,绿如兰、润如玉的绿桃砚和色红似土、纯净甘润的红洮砚都是难得的珍品。制 作澄泥砚的材料更是特别。这种产于山西绛州的砚石并不是天然生就的石块,而是 用绢囊放在流经绛州的汾水中,一年之后从河水中取出,绢囊里就充满了细沙泥, 再以这种赧红的沙泥制成砚台。这种砚坚硬耐用,发墨细润,贮墨贮水均能耐久, 充分显示了原材料的独特性能。 2.对材料加工巧做的工艺水平发挥的程度直接反映了材料美展现的水平。作为 一个艺术品种,工艺美术是通过视觉形象,通过对一定物质材料的艺术加工、制作 而完成的物质产品。这个艺术加工过程直接影响着材料美的发挥。为此,有造诣的 工艺师不仅讲究“因材施艺”的技巧,而且具有“得心应手”的匠心。有一块重约 37公斤的羊脂白玉料,曾被北京玉器厂珍藏了近20年。1982年才根据著名设计师蔚 长海和苗寿水设计的具有中国民间传统特色的龙凤呈祥图案,雕琢成《花熏》,并 于1985年国庆期间展出。它是由艺人在整块玉石中,用高超技艺一层层挖旋出来的。 分盖、主体、底座三部分,各部位上又雕有连环装饰及龙凤图案,充分展现了材料 的整体感,端庄丰满,浑然天成。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量珍贵的汉代文物中,有 一件素纱禅衣,制作这件衣的材料“素纱”,薄如蝉翼,轻如浮云,衣长160厘米, 袖通长195厘米,重量只有48克。这样轻而薄的素纱织物,突出地反映了早在两千多 年前我国缫纺蚕丝的高水平。正是这种高超的工艺水平,使素纱禅衣的材料具有无 与伦比的美,表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杰出的智慧和才能,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 综上所述,材料美是创造工艺美的物质基础,认识、鉴别材料并做到合理使用 材料则是创造工艺美的前提。我们应通过材料个性特征是否得到准确表现和工艺手 段在材料加工过程中是否充分施展,来鉴赏材料美发挥的水平,提高我们对工艺美 术品的鉴赏能力。 如果说材料是制作工艺品的“血肉”,那色彩就是工艺品的“皮肤”了。正如 人的皮肤是最外露的机体一样,工艺品的色彩则是整个作品中最能直接作用于人的 感官的、最敏感的部分。为此,色彩美就是整个工艺美中最具直观效果的一种美了。 多品种多门类的工艺品颜色的丰富多彩表现得令人目眩心醉,是极具审美价值的。 作为审美客体的色彩是客观存在,但以怎样的色彩为美却是极具主观情调的。怎样 使审美主体与客体统一起来,获得对工艺品色彩美的准确的审美把握呢?我们认为, 应根据具体的工艺品制作、形成的过程,就其材料、质地、装饰手段、工艺条件等 多方面的因素去品鉴工艺美术的色彩美。一般说来,工艺美术的色彩美呈现“自然 真切”、“古朴典雅”、“艳丽多姿”、与“明净和谐”几种类型。 自然真切。众所周知,许多工艺品是由天然材料加工而成,制作过程中不加任 何人工着色因素,这就使这些作品保留自然的本色,并通过加工使这种天然色泽表 现得尽善尽美而独具“自然真切”的魅力。 人们珍爱的玉器是工艺品中体现自然色泽美的“骄子”。不论是翠玉耳环还是 白玉手镯,不论是碧玉屏风还是翡翠花插,都以其天然色泽的加工再现而风姿绰约。 如《玛瑙虾盘》与《玛瑙龙盘》这一对玛瑙雕珍品,在创作过程中,设计师王仲元 遵循美学原则,“因材施艺”,充分利用和发挥了玛瑙的天然色泽。以“龙盘”为 例,它的高沿利用天然黑色雕成,盘底的白色冰纹被雕成层层翻滚的浪花,而在浪 花的中心即盘底部,工艺师巧妙地运用天然蓝色花纹雕成了一条小纹龙,龙翻浪滚, 自然奇巧至极。又如在民间工艺中,北京“葡萄常”采用家传的染霜工艺,那挂霜 的葡萄使人望而生津,足见其“自然真切”的感人力量。与前者不同的是,“葡萄 常”是通过工艺手段创造天然色,而“龙盘”则是通过工艺手段使天然色得到尽善 尽美的发挥。 古朴典雅。工艺品中有一些产品接近出土文物的色泽,在同类色彩中偏暗偏深, 如仿古陶瓷制品、金属工艺品中的铜制品等,常因其古色古香的韵味而受到欢迎。 这种色调风格的形成大致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出土文物带来的影响,仿古工艺应运 而生;二是由于过去多使用矿物、植物颜料(化工颜料的大量使用是近世纪的事)。 天然色彩给工艺品带来了朴实典雅的风格,如留传至今以蓝靛作染料的贵州蜡染的 色彩风格就属这种情况。 始于光绪初年,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南阳烙画”,比较典型地反映了色 调的古朴典雅。这种画是用特制的烙笔,在木板上烙绘各种形象。画面留下烙后出 现的茶褐色,古朴清雅,美观大方。如张继绥创作的《瑞鸿图》就是一幅以茶褐色 为基调,运用色调的深、浅、明、暗变化构成的生动画面。古朴美是工艺美术品特 有的艺术风格。出土文物中的工艺珍品那斑驳的铜锈与褪色的花纹是历史的烙印, 是文物审美价值的标志,应备加爱护。鲁迅先生曾说过一个土财主把古文物器皿擦 得捏亮的故事,这个想以此来炫耀其财富的土财主,恰好干了损坏自己财物的蠢事。 艳丽多姿。据《中国工艺美术简史》一书介绍,单就釉色而言,明清期间就有 鲜红、霁红、宝石红、豇豆红、霁蓝、宝石蓝、孔雀绿、浇黄、鱼子黄、鳝鱼黄、 茄皮紫等。再加上“戗金”、“炙金”。“描金”、“抹金”、“抹银”等技术方 法的创新,色彩就更艳丽多姿了。工艺品的这种色彩风格,能满足不同人的不同审 美情趣以及不同环境、场所对色彩的不同要求,反映了工艺品以其外在的形式所烘 托的气氛、情调可以影响、作用于人们的情感思想的功能。 花丝镶嵌的工艺品以其艳丽眩目的色泽和光彩而著称于世。如《花丝镶嵌凤鸣 钟》就是这样一件珍品。代表太阳的钟金光闪闪,由青金石雕刻的祥云衬托着:K白 金、K黄金丝编出凤的全身,艳丽华贵,凤头上镶有18块红绿宝石和88粒钻石,羽毛 上镶有110粒钻石,凤尾上还嵌有9块红绿宝石,各种宝石相映生辉、晶莹璀璨,渲 染烘托了热烈的气氛,极富象征性地实现了“金凤朝阳、万事如意”的美好意蕴。 明净和谐。人们传说这样一句关于美的格言:凡是美的都是和谐的和比例合度 的;凡是和谐和比例合度的就是真的;凡是既美丽而又真的在效果上是愉快与和善 的。因此和谐美普遍地存在于一切艺术领域,工艺美术品也不例外。 明净和谐的色调虽没有金银的高贵,也没有宝石的耀眼,但能以其纯净、安宁 的特色而令人心旷神怡。我国唐代名窑“越窑”产品就具有这种特点。如《越窑四 系壶》,这壶通身呈淡青色,在光的照射下,产生一种乳白的效果,纯洁可爱。古 人曾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赞美越窑瓷的美色。又如我国 瓷器工艺高度发展的宋代,名窑众多,釉色成就很高。拿汝窑瓷来说,其釉色近于 雨过天晴,釉汁莹厚滋润,烧造的粉青色釉瓷尤为匀净美观。色彩和谐明净的工艺 品还很多,牙雕可谓“首屈一指”。因为象牙质地细腻白净,通过高超的技艺雕刻 成艺术品之后,通体白净无瑕,容不得染上一丁点儿尘滓。面对这样明净和谐的艺 术品,一种心灵净化的感受油然而生。 (李思德) 工艺美术的造型 工艺美术的造型是设计者艺术构思借以表现的具体形象,是审美观念得以表现 的物质条件。对工艺美术造型美的鉴赏一般有如下要领: 1.内容决定形式是工艺美术造型的基本原则。 西欧雕刻家享利・摩尔谈他的“形体”造型时说,要“表现人或动物的特点和 个性的”,“这些形体本身的意义和重要性就在于它们是人类实践的经验所赋予的, 是基于人类的感觉习惯之上的。”人们对形体的认识和感觉――设计师自己的“心 理内容”――决定了形体的意义,正是“心理内容”决定了设计造型的性质。如人 们常说“三角形”代表稳定性,但三角形如用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上,“三角眼”就 和狡诈、阴险的性格行为相联系了。所以说,内容决定形式是造型设计的基本原则, 我们只有对工艺品各种形态、线条、布局、层次进行观察、体验,去了解艺术家所 要表现的意蕴,才能鉴赏工艺造型的美丑优劣。 2.不同的造型风格有着不同的造型美。 工艺美术造型手法的风格特点直接影响造型,使造型呈现出不同的格调和态势。 一般说来,工艺造型手法有“简洁洗练”与“纷繁复杂”两大类型,这两者对立统 一,在工艺美术造型中都有各自的表现范畴。传统的泥塑、瓷雕人物及大量日用器 皿等造型常以“洗练”为主,有时几根简单的线条就能使人物顾盼生辉。而在精美 雕刻、镂空漆雕、花丝工艺等方面,常显出“纷繁复杂”的“特异功能”。 3.工艺造型美的几种基本类型。 韵律美。“在自然界有着无限多样的形状和韵律。”正是这些形状和韵律,为 工艺造型发现和表现各种审美体验时,提供了可供创作借鉴的契机。一匹马、一只 猫、一朵花、一株草,经过工艺师的加工再现,都可能成为美不胜收的工艺品。湖 南根雕艺术家刘元印有一组题为《牧歌》的根雕作品,中心位置上是一个牧童在吹 短笛,“一条根须”向前伸去,酷似劳动后休息时那伸展的腿;牧童周围错落有致 地安放着匍匐的猎狗、嬉戏的角鹿、吃草的羊儿,一派悠然自得的气韵。这组根雕 整体布局疏密相间,有主有从,谐趣交融。深褐色的树根造型粗犷自然,加上变形 造型手法的运用,使似又非似的形体恰当地表现了放牧生活的诗情画意,充分体现 了工艺造型的韵律美。 气势美。“人对世界的征服和琳琅满目的对象,表现在具体形象、图景和意境 上,则是力量、运动和速度”,它们构成了工艺造型中静与动的相对统一。这种造 型把速度和力量用运动的形体凝固下来,去展现生活中的千姿百态。这种被凝固的 形态产生一种欲动不能、欲静却动的审美效果,形成一种流动的气韵和力量,这就 是气势美。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著名铜器“马踏飞燕”,反映了我国工艺美术造型 的高度成就。那四蹄飞扬的“铜马”,肌体骠健、气势昂扬,马尾在急速奔跑中高 高扬起,“就在这种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表现出力量、运动以及由之 而形成的‘气势’的美。在汉代艺术中,运动、力量、‘气势’就是它的本质。” 这种形神兼备的气势美,即便是绚丽的唐三彩和精细的宋画像砖也难以企及。被称 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的“秦王兵马俑”,身高体大与真人相当,那矫健的体态、结实 的筋肉感、富有弹性的造型曲线,蕴蓄着蓬勃的生命力。那数以千计的“特征”战 士站在那里,向我们展示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引起鉴赏者的惊叹和反思,其造型的 艺术魅力达到了惊心动魄的地步。 严谨美。工艺美术的适用与审美统一的原则,确立了工艺造型结构上严谨的特 点。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随葬漆器中,有一套耳杯盒,其工艺造型达到了科学性与 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是工艺造型结构严谨的典范:“一个口径19×16.5厘米,高12. 2厘米的椭圆形耳杯盒,盒内可以套装耳杯七件,盒盖和器身以子母回扣合;由于设 计的巧妙,在使用上充分利用了盒体的有效空间,盒内七件耳杯叠放严密稳当,造 型图案都很精美。”其工艺造型水平简直是鬼斧神工般丝丝人扣,无懈可击。 工艺造型除讲求韵律、气势、严谨外,还崇尚大方流畅、和谐稳定等,有待大 家在鉴赏中发现和体会。这里附带提及一下我国民间工艺中造型的一些简要法则。 如“站七、坐五、盘三、跪四”,“一手遮半脸,二手全不见”,是讲人体比例的; “男做胸、女做腰”,是讲人体姿态、造型要有特征;在人物面部造型上“若要笑, 眼角吊,若要恶,眉眼界口齐一撮”,揭示了肌肉运动与内心情感外露的联系。这 些法则道出了劳动人民的审美经验,启示我们:美的造型应该是有性格的、合比例 的、体现特征的,是一个匀称、生动和谐的整体。 (李思德) 音乐与劳动密切相关 音乐大约产生于人类有了语言,但尚无文字的时期。通常认为音乐的起源与人 类早期的生产劳动密切相关。原始人在当时的劳动条件下,环境恶劣,生产工具原 始,只能以集体劳动的方式谋求生存。人们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而发出“哼哟” 之声,这“哼哟”在当时不啻是一支动听的歌。伴随着“哼哟”的发展,逐渐形成 了具有一定的高低、强弱和间歇的呼喊,成为最早的劳动号子,这应该说,从此便 有了音乐。因为劳动号子是民歌的“开山祖”,虽然简单,却表达了当时人们的一 定思维活动和朴素的感情,而且富有音乐的基本特征。同时,人类早期的乐器大都 是由劳动工具演化来的。据考古学家分析,我国的古代乐器就起源于劳动工具,像 筹和石刀、琴和弓弦,钟和犁铧等就有着亲近的“血缘”关系。因此,对于音乐这 门古老的艺术的起源虽然有种种说法,但比较普遍的观点是起源于劳动。 古代的一些典籍中记载了一些关于原始社会的音乐、舞蹈和诗歌产生的故事。 《吕氏春秋・淫辞》引翟翦的话说,“今举大木者,前呼舆讠雩,后亦应之。”就 是抬大木头的时候,前面发出有力而响亮的呼喊,后面的也用号子应答,这可以说 是抬重木的劳动号子了。《吕氏春秋・古乐》说,“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 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 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报。”歌咏的似乎是祖先的由来、玄鸟的传 说、草木五谷的生长、天地功德等等,反映的是生产劳动和原始宗教信仰等。由此 可见,最早的音乐是和诗歌、舞蹈联系在一起的。 音乐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内容上丰富多彩,形式上千变万化,种类繁多的一 门表达人们审美情感,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它的类别,如果按地域来分,可 分为中国音乐和外国音乐;如果按时代来分,可分为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如果按 创作者来分,有人民群众创作的民间音乐和专业音乐工作者创作的艺术音乐,如果 按发声器来分,可分为声乐(由人演唱)和器乐(用乐器演奏),如果按有无标题 来分,可分为标题音乐和无标题音乐等等。每一类音乐又可以再分为若干小的类别。 比如,声乐中就可以以歌唱者组合的情况分为独唱、重唱、合唱等。当然,这些分 类,都是以音乐的某一具体特征为依据的。实际上,如果综合考虑音乐的内容、题 材、情趣、格调、表现方式等方面的特征,则可将其分为通俗音乐和严肃音乐两种。 通俗音乐,指那些清新、明快、优美、活泼、具有娱乐性的音乐。它的范围十分广 泛,包括那些在人民大众中产生、流传,并得到再创造的民间音乐,以及音乐工作 者创作的曲调流畅、节奏轻松、语言通俗易懂的“轻音乐”作品。严肃音乐,指那 些内容比较严肃,题材比较重大,情趣格调庄重,表现形式又比较复杂的音乐作品, 包括交响乐、室内乐、大合唱等。 (李思德) 生活需要音乐 音乐,以它独特的艺术美装点着人们的生活,使生活更富有情趣和意义。中国 著名的音乐家洗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 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生活,需要音乐。德国伟大的作曲家巴赫已经去世20 0多年,他的作品在美国每年仍能演奏500多场;贝多芬,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音乐家, 去世也有150余年,他的作品在美国每年竟能演出1800多场,真可谓经久不衰。 有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更能说明音乐的魅力:德国音乐家梅亚贝尔(1791―18 64)与妻子发生了口角。为了不使事态扩大,音乐家强忍着愤怒,弹起了钢琴。他 弹的是波兰著名音乐家肖邦的夜曲。那美妙的旋律和节奏,使他逐渐平静下来,慢 慢沉浸在诗一般的境界中。妻子也慢慢为乐曲所打动,她轻轻走近钢琴,也沉浸在 美妙的乐曲中。两颗心,在音乐的吸引下渐渐靠拢。终于,他们热泪盈眶地拥抱在 一起…… 肖邦的夜曲确实很美,它会把你带进一种梦幻般的美妙世界里;夜幕降临了, 一切那么神秘。夜莺在热烈地吟唱,情人在悄悄地幽会……一弯新月,爬上了树梢, 天上地下,洒下银色的朦胧。没有忧怨,没有惶恐,一切那么温存柔美。 风起了,树影摇曳,湖面荡起阵阵涟漪。是啊,柔情中也会有忧郁的沉思,平 静中也会起波澜。云,轻轻飘来,慢慢聚集。风大了,云多了,雨刷刷地下了。继 而,狂风撕扯着黑暗,闪电刺向苍穹,雷声像鼓点,急雨倾泻大地。山、水、村落, 都在雨中。 雨,停了。云,散了。风,住了。一钩弯月当空,一切又复归安谧,恬静之中…… 多美啊,音乐!难怪贝多芬说:“音乐,有人将它比做花朵,因为它铺满在人 生道路上,散发出不绝的芬芳,把生活装饰得更美。”捷克著名诗人伏契克热烈称 颂音乐说:“生活里没有歌唱,就像没有阳光。” (李思德) 音乐――动人心魄的音响美和旋律美 音乐的物质材料是悦耳的音响,是美的声波。这声波是流动的,它既没有语言 的语文性,也不具备颜料、色彩等材料的造型性,不能够形成看得见、摸得着、可 以再现客观实物的具体的艺术形象和抽象的概念。它只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和变动 性,而不具有空间性。 音乐,有着动人心魄的音响美:清脆美,声如裂帛;高亢美,响遏行云;纤弱 美,莺语蝶舞;浑厚美,黄钟大吕;流利美,溪水潺潺;连腔美,珠圆玉润;婉转 美,余音绕梁。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刀进行曲》,音调高昂,气势豪放,犹如 火山爆发;而《长城谣》则苍凉悲壮,质朴自然,感情深切而不缠绵。 旋律是不同乐音按照一定高低、长短和强弱所进行的运动。旋律表现乐曲的内 容、风格、体裁以及民族特征等,是塑造音乐形象的最主要手段,有人称之为音乐 的“灵魂”,有人称之为“流动的诗”。它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时间的连贯性, 美学家常常称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因此,音乐美的完整性,是包含在乐曲进行 的整个过程之中的。它,在动态中展示自己的美。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就由十 个乐段组成。先是琵琶奏出引子,把你带进一种“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 明”的静谧、清澈的月夜境界中。然后分八个乐章逐步展示,加深音乐形象,让你 充分领略其美,似听“淙淙流水”之声,似见“蓬蓬远春”之色,似闻“悠悠花香” 之气。而尾声,由近而远,若断若续,余味无穷。整个乐曲,就像一轴逐步展开的 淡墨长卷。微妙的情绪,深藏的意境,贯穿在运动着的无形旋律中。 (李思德) 音乐――多姿多彩的抒情美和结构美 音乐,以它特有的抒情性,拨动人们的心弦,感染人们的情绪,传达出人们心 灵深处难以言传的深情。美学家们称音乐是“抒情的艺术”。它毋须语言描绘,就 会唤人步入诗的意境;它毋须借助色彩的涂抹,就能引起人们喜怒哀乐的强烈感情 共鸣;它毋须物质造型,就能使人感触到由音响体系所构成的宏大建筑。难怪,恩 格斯在听完贝多芬第五交响乐时,深深为乐曲抒发的感情所感染,简直像着了迷。 他给妹妹玛丽写信说:“你一辈子也没有听过这样的交响乐,在第一乐章里有完全 绝望的苦难,在徐徐的乐曲里有悲歌式的忧伤和温柔的爱的倾诉,而在第三和第四 乐章中又有坚强有力,充满青春气息的对自由的欢庆。”而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 激发了列宁无比热烈的情绪,他说:“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 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我总是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 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 音乐,它的抒情性是多姿多彩的。法国作为国歌的《马赛曲》是那样满腔热情 地召唤人们去完成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使命。它以军号的基本音调为核心,加之铿锵 的附点节奏,使歌曲充满了战斗精神;而法国著名抒情歌剧作家马斯涅的《悲歌》, 则速度沉缓,情绪悲哀,抒写了一个由于爱人远走他方,永不回还而万念俱灰的失 恋者的痛楚心情――明媚的春光一去不复返,再也看不见天宇苍苍,再也听不见小 鸟欢唱。你去远方,我心冰凉,永远哀痛,永远悲伤……俄国伟大的作曲家柴可夫 斯基的《在喧闹的舞会中》则表达出对邂逅于舞会的美妙女郎的爱慕与思念。那贯 穿于前奏、间奏、尾声的圆舞曲音型,不时使人回忆起舞会甜密的情景;优美雅致 的旋律,时而激动热情,时而低回索绕,时而明朗甜美,表达了深挚恳切的感情。 歌曲结束于朦胧的梦境的思念,给人以无穷的回味。苏联著名作曲家索洛维约夫・ 谢多伊曾创作了慷慨悲壮的《共青团员之歌》,而他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则又 是一番风味:清新、抒情。先通过对轻风、明月、微波的描绘,勾划出一幅安谧、 迷人的夜晚图景;然后通过写景引出人物,抒写青年男女相互倾心却又不敢启齿的 爱情,淡淡的几笔,传神地表达出初恋者羞涩、矛盾的心情。最后一句“但愿从今 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近郊的晚上”。给人以无穷遐想。中国古代的琵琶曲《十面 埋伏》则展示了古战场上铁马金戈、两相拼搏的战斗情景。而何占豪、陈钢的小提 琴协奏曲《梁祝》则或悠扬,如平湖秋月;或热烈,如天风扑浪;或典雅,如幽鸟 相逐;或恨怨,如萧萧落叶;刘天华的《江河水》如泣如诉,清冷悲凉,催人泪下; 《义勇军进行曲》一旦响起,那激越悲壮的旋律,将使你昂奋,产生战斗的渴望。 音乐多姿多彩的抒情美还表现在,同一首歌曲,由于每个人所处的时代、生活 的环境、个人的经历、联想的思路不同而有不同的认识,或者有着不同的欣赏点, 有的甚至会作出截然不同的理解。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乐第四章,有人理 解为它反映的是港口“急剧的、忙乱的和紧张的生活”;有人却又认为是坚定威武、 步伐整齐的讲行风格的乐曲。同一首乐曲也会因为在演奏中的不同处理而多姿多彩。 同是管弦乐合奏《国际歌》,可以给予深沉、悲壮的演奏处理,用于配合戏剧、电 影中英雄就义的场面,表现人民对英雄的深情;也可以处理成壮丽、雄伟、气势磅 礴、富有号召力的效果,用以表现群众奋斗的波澜壮阔的场面,或者表现无产阶级 解放全人类的宽广襟怀、雄伟气魄和坚强信念。这种种情况,就构成了音乐多姿多 彩的抒情美。因此,只要不歪曲音乐的基本形象,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处理和表现, 在音乐艺术美的欣赏中不但是允许的,而且是必要的。 音乐还具有结构美的特点,有人把它比喻为流动的建筑,它以自己独特的形式 和规律显示着自己的艺术美。它,不像绘画那样,需要借助线条、色彩、明暗以构 成画面来显示自己的美;也不像文学作品,借助于语言、文字构成诗文来显示它的 美。音乐,是借助于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音色等像营造建筑那样,以极为严 整的形式、间架和结构构成音乐作品显示艺术美。它是以表现为主的艺术,听觉的 艺术,时间的艺术,需要中介环节《演奏或演唱》的艺术。它,以乐器或歌喉为表 现工具;它,通过没有语义性的音响活动,在时间中呈现出来,它的结构形式,由 旋律、节奏、和声组成多声部的织体,发展成全曲;它,结构的逻辑规律,按一定 的调式、一定的节拍和一定的和弦结构原则组成旋律、节奏、和声,并按一定的规 律在一定的曲式中展开;它,长于抒情,短于状物和叙事;它,通过听觉形象,主 要以感情直接诉诸听众从而给欣赏者以感染。 总之,音乐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而独具魅力。它,不会为其他艺术形式所替代。 相反,是其他艺术形式,如歌剧、戏曲、舞蹈、电影等所不可缺少的。音乐,已经 成为人们最普遍接受的艺术形式之一。正像伟大导师列宁在谈到《国际歌》时说的 那样:“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 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 歌》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 (李思德) 繁花似锦的舞蹈艺术 一切艺术种类中,最古老的大约要算舞蹈了。原始人就已经有了舞蹈,在当时 往往是载歌载舞并有简单的人声呼喊或敲击某种原始乐器作为伴奏的混合形式。19 73年在我国的青海省大通县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墓葬的彩陶盆,盆上就有5000年前原 始人舞蹈的图案;舞者手臂相连,双脚左右交错地缓步行进;步伐和谐统一,转眼 方向一致,舞姿古朴自然,动作轻盈流畅,头上的长羽也随着身体的摇摆而呈整齐 摆动的状态,给人一种协调和愉悦的感受。这些活泼的形态,生动地反映了原始社 会时期的舞蹈已初步具有了艺术功能和审美价值。 原始人的舞蹈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而出现的,劳动是其产生的源泉和基础。最 初的舞蹈尽管也是多种多样,但大体上不外乎再现狩猎情景和抒发胜利的欢乐情感 的;教导青年人捕捉鸟兽和生产知识的;装扮成各种野兽形象地反映巫术礼仪和图 腾崇拜的等等。原始人以狩猎为生,因此最初的舞蹈总是和猎物有不解之缘。据说 仍然保留了原始社会某些特点的爱斯基摩人的《狩猎舞》,就是由表演者竭力像海 豹那样伏在地上,昂起头,模仿它的一切动作,等到悄悄接近后,才向猎物射击。 事实充分说明,原始人的最初美感是产生于协调的劳动动作上,完满的劳动产品上, 精巧的劳动工具上。 当然,原始舞蹈毕竟比较简单,一些舞蹈场面也不是事先的安排,大都是随手 拿起工具或胜利品等等的集体即兴表演。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 舞蹈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有了变化和提高。舞蹈逐渐摆脱了具体模仿和单纯即兴 起舞的原始形态,创造了更为恰当的表现形式,发展了表现复杂感情的能力。到现 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舞蹈已经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风格、品种。因此,我 们在考虑舞蹈的分类时,应该考虑各种不同的情况,决不能一概而论。 一般说,若按舞蹈的内容分,可分为情绪舞和情节舞。若按性能,也可分为两 种:一种是各民族各阶级都流行的日常生活中的风俗、礼节、仪式等舞蹈,它是自 然形成的舞蹈形式,我们通常称之为生活舞蹈。如汉族的秧歌、腰鼓,藏族的锅庄, 维吾尔族的赛乃姆,彝族的阿细跳月等。另一种是通过一种完整的艺术形式来表现 的,如男子独舞《海浪》,用大海和海燕两个形象交错叠印,融为一体,用象征海 涛翻滚和海燕飞翔的舞姿构成了一幅幅画面。同一位演员忽而是海燕展翅,忽而是 海浪起伏,用自己的身体的有节奏的、富有形式美的运动,塑造出两个互相配合。 互相映照、构成有机整体的形象――海燕和海浪。整个舞蹈,富于哲理的立意,具 有诗一般的概括和凝炼,表现了青春的活力。青年人的远大理想和凌云壮志。这样 的舞蹈称为艺术舞蹈,它是由生活舞蹈发展而来的。我们平时说的舞蹈,主要就是 指这种经过了艺术加工的舞蹈。若按表演者的数量,又可分独舞、双人舞、组舞、 集体舞。但是比较流行的分法,是将舞蹈分为四类:民间舞蹈、古典舞蹈、舞会舞 蹈和舞剧。像我国的《孔雀舞》、《荷花舞》等就属于民间舞蹈;像《天鹅湖》既 属于古典舞蹈,又属舞剧,我们称之为古典舞剧;像《丝路花雨》我们称之为民族 舞剧。舞会舞蹈一般指男女成双成对跳的交谊舞,最早流行于西欧和美国。包括各 种规范的舞蹈如狐步舞、华尔兹、波尔卡、探戈舞等,也包括各种流行舞蹈,如查 尔斯顿舞、经吉特巴舞、赫色尔舞、弗鲁格舞、迪斯科舞、恰恰舞、康茄舞等。我 国的青年交谊舞就属于舞会舞蹈的性质。 交谊舞,源远流长,由民间进入城市社交场合,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变化,日 臻完善,成为当代国际流行的一种双人舞蹈和“世界语言”。交谊舞,是体现人们 一种文明的文化娱乐生活。特别是男女青年朋友在高雅、庄重的乐曲声中以舞会友, 既能培养文明、礼貌,增进友谊;又可以陶冶情操,消除疲劳,活跃身心,从中获 得美的感受和培养高尚的情趣。 目前,国际流行的交谊舞,主要有以下几种: 1.布鲁斯舞,发源于黑人音乐――哀歌。20世纪20年代,首先在美国流行。它 是一种旋转比较缓慢、抒情、平滑的双人慢四步舞蹈,因此,也称为“慢四步”。 2.狐步舞(也称福克斯、快四步),因舞步平滑流利,常用宽大的舞步滑行, 速度很快,好像狐狸跑路,因而得名。此舞节奏活泼,情绪轻柔,风格幽雅洒脱, 是滑稽舞蹈演员哈利・福克斯于1913年为齐格菲尔德歌舞团的演出节目而创造的。 3.华尔兹,最早起源于欧洲民间舞蹈,是交谊舞中唯一采用3/4节拍音乐的舞 蹈。根据乐曲节奏的快慢,分为中三步、快三步和慢三步三种。此舞的特点欢快、 热烈,男女或两女成对,在圆舞曲中向右或向左旋转而舞。音乐优美,舞姿潇洒, 有“舞中女皇”之誉。 4.探戈舞,最初流行于南美洲一带。它有墨西哥式和阿根廷式两种。墨西哥式 舞姿优美、潇洒;阿根廷式舞步粗犷、健美。探戈舞是一种旋转独特、速度缓慢的 双节拍男女成对而舞的舞.蹈,是一种表演性很强的舞蹈,也是交谊舞中唯一不用 “拖步(步子在地板上轻轻滑动)”,而是一步一步踏在地板上的舞蹈。 5.伦巴,发源于南美洲。该地区气候炎热,不适宜做大运动量的活动,为此, 人们创造出了这种比较温和抒情的舞步。 (李思德) 舞蹈艺术的流派 舞蹈艺术,像其他各类艺术一样,有着各种流派。20世纪初,作为对抗日益衰 落、单纯耍弄技巧的古典芭蕾舞蹈形式而产生了现代派舞蹈。它是作为反映感情的 一种手段而发展起来的。它抛弃了芭蕾的神话故事和浪漫传奇,而以那个时代的社 会问题和心理问题为主要题材。以现代派舞蹈家邓肯为代表,极端反对艺术的程式 和规范,特别反对芭蕾,主张没有形式没有章法的即兴式自由舞蹈。她立意要创造 一种复归到人的自然本性的不受程式规范的舞蹈,主要是显示人体美和表露心灵。 她要“使女性向美的方向和健全的方向发展,使女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