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志向情操篇 主编 张秀安 撰稿 王树兵 牛如锡 马磊 张明明 胡文 田家强 马克思的崇高理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青春就会枯萎,生命就 会暗淡无光。古往今来,凡是对人类历史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大都是从小就确立了 崇高的理想,他们的成功中,无不闪烁着理想的火花。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树立了 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 马克思在中学的一篇题为《论青年选择职业》的作文中写道:“在选择职业时, 我们应当以人类的福利和个人的理想为主要指针。我们不应当认为这两种利益之间 可能发生对立性的冲突,不应当认为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利益,因为人生来就 是这样安排的:他只有为了社会进步和同代人的福利而努力,才能够使自己完善起 来。……假如他只为自己而努力,当然,他也可能变成著名的学者、大哲学家或是 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尽善尽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 马克思在作文的最后一段满怀激情地说:“如果我们选择一种能够对人类做出 最大贡献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感到负担太重,因为这是为一切人而牺牲;到 那时候,我们所得到的将不是微小的、可怜的自私的快乐,我们的幸福属于亿万人 民。我们的事业是默默无闻的,然而它却是经常不断起作用的,而在我们的遗骸上, 将会洒下崇高人们的热情眼泪。” 马克思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放弃优裕的生活条件,在贫困、流亡和 受迫害中,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事业奋斗了一生。他常常出入当铺、把衣服当 了钱买面包;有时为了寄一篇文章到报馆中,他不得不借钱买邮票。当时反动政府 极力收买他。只要他放弃正在进行的“研究”,就会马上得到生活上的舒适。但是 在马克思眼里,这一切同他从事的事业相比,是“一文不值”的。也许有的同学会 问:他不愿意过舒适的生活吗?恰恰相反,他愿意。但他不仅为自己,而且为全人 类谋取解放和幸福。为了他心中的太阳――共产主义的美好理想,他愿意为之付出 一切。 也许有的同学会问:马克思中学时代树立了崇高的理想,他获得了成功,我们 是不是只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就能成功?不是的,它只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成功不 会因为几句对理想的疾呼便能飞到我们身边。理想的实现得靠我们刻苦的学习和矢 志不渝的追求、奋斗。不付出艰苦劳动,再美好的理想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我们的学习是艰苦的,但是只要我们心里有颗不灭的理想的火种,苦又算得了什么 呢?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天才来说,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 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胡文) 毛泽东立志为中华 毛泽东同志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国各族人民的 伟大领袖。他一生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建立了丰功伟绩,并为人类共产主义事业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目睹了旧中国的满目疮痍,就立下了 “走共产主义道路”的宏伟大志,并为之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毛泽东同志从1917到1920年间, 从报上看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报道,非常兴奋。有一次,他对弟媳王淑南说: “我告诉你一个天大的好事。”王淑南问:“你拾到什么天大的宝贝这么高兴?” 毛泽东笑着说:“比宝贝还好!俄国已经胜利了,共产了,革命已经成功了!我国 也要走共产这条路。” mpanel(1); 1920年冬天,毛泽东同志在韶山期间,经常同家人谈论国家兴亡的大事,商讨 救国救民的光明出路。有一次,全家人围着火炉,举行一次重要的家庭会议。首先, 毛泽东同志关切地向弟弟毛泽民同志询问家里的情况,他说:“我这几年不在家, 不知家庭的情况变化怎么样?”毛泽民说:“民国六年(1917)母亲患病(淋巴结 核),民国七年到长沙给母亲看病,花了一笔钱,随后父亲也患了伤寒病,家境一 天不如一天。”这时,毛泽东同志心情沉重地说:“不只是我们一家这样。国乱民 不能安生啊!”接着,毛泽东同志又问毛泽民打算怎么办?毛泽民说:“我当然听 哥哥的了。”毛泽东同志详尽地介绍了自己在长沙、北京期间耳闻目睹的情况,然 后说:“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时,要想到国家的前途,想到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命 运。”又说:“我们要舍小家为大家,走共产这条路。” 后来,毛泽东同志又召开了几次家庭会议,教育全家投身革命,报效国家。 在毛泽东同志的教育和影响下,全家都先后走上了革命道路,有六位亲人为无 产阶级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 (王树兵) 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同志是全国各族人民敬爱的总理。他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在青少年时代,就富有革命理想,立志为兴我中华而读书。 1910年夏,12岁的周恩来,跟随伯父到东北奉天,先在铁岭银岗书院读了半年 书,后来,转入奉天关东模范学堂读书。 有一次,老师提出“为什么读书”的问题,要同学们回答。有的说“为了明礼 而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还有一个学生说“为了帮助父亲记账 而读书”,弄得哄堂大笑。当老师问到周恩来时,他站起来响亮而严肃地回答说: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充分表达了少年周恩来要为祖国独立富强而发愤学习的宏 伟志向。 1912年10月,关东模范学堂隆重举行建校两周年纪念会。当时,14岁的周恩来 感慨万分,挥笔写了一篇《关东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的作文。他在文中 明确写道:“学生读书应以担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为己任。这篇优秀作文, 收录在《奉天教育品展览会国文成绩》一书中。 后来,周恩来转到天津南开中学读书。他和同学们发起组织“敬业乐群会”。 在会刊《敬业》上,他发表了许多诗篇和文章。其中有一首诗写道:“险夷不变应 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抒发了他忧国忧民和发愤图强的情怀,表达了他立志革 命到底的崇高理想。 1917年,19岁的周恩来,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远涉重洋到日本留学。临 行时赠给同学一首诗写道:“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富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表示他决心钻研社会科学,挽救国家的危亡,以古人那种“面 壁十年”的刻苦精神,来改造当时的社会,即使壮志难酬,蹈海而死,也不愧为中 华儿女,充分表现了他年青时代的远大抱负。 (王树兵) 刘少奇为救国救民求真理 刘少奇同志的青少年时代,我们的祖国正处在反动政府统治下,满目疮痍,人 民生活饥寒交困。面对这种腐朽黑暗的社会和悲惨的情景,他内心极其愤恨,思绪 万端,决心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为了追求革命理想,他发愤读书,刻苦学习。他从小就广泛阅读了我国历史上 的许多典籍和优秀作品。家里的书看完了,就到藏书较多的刘家去借,有时到熟人 家中,一看到没有读过的书,就千方百计借来阅读。尤其是他看到传播新思想的报 纸、刊物和书籍,更是如饥似渴地阅读,并反复研究,记下自己的见解。 当时,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震撼世界,对中国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一代有知识 的革命青年,对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及经验产生了极大兴趣。于是,马列主义在中 国大地上开始传播。刘少奇同志为了进一步寻求革命真理,在上海学习了一段时间 的俄文和马列书籍后,同几十个青年一起,经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介绍,到莫斯科的 东方大学学习。那时十月革命胜利不久,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困难,尤其是粮食不足, 每人每天只有一块面包和几个土豆。在学习期间,少奇同志和同学们坚持白天上课, 晚上到街上站岗,星期天做工。在艰苦的学习条件下,少奇同志一直表现坚定,毫 不动摇,对革命充满信心。在苏联期间,他和同去学习的彭述之、罗觉等首先由团 转党,加入了东方大学的党总支。以后,他又同几个党员和团员一起组建了旅俄支 部,担任支部委员,成为我国旅俄支部的早期负责人之一。 1922年夏天,少奇同志怀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回到上海,参加了中国劳动组合书 记部的工作。 (张秀安) 邓小平少年立大志 “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句话告诉我们,古往今来,做出重大成绩的人,有许多 是年轻人。古今中外,有作为、有成就的人,都是从少年时期就奋发图强,打下了 好的基础。其中大多又是在青年时期就崭露头角,做出辉煌业绩的。 邓小平同志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各族人民 爱戴的、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救我中华、兴 我中华的鸿鹄大志,毕生为之奋斗不息,为世人颂扬,是我们年轻朋友学习的光辉 典范。 邓小平同志出生于1904年,四川广安县人。他在七岁时,正值清朝末年,满清 政府在急风暴雨般的辛亥革命中走到了尽头。但是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 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许多仁人志士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奔走呼号。少 年时代的邓小平,亲眼目睹衰弱的祖国,惨遭列强蹂躏。在他幼小的心灵萌发了一 个伟大的志向――发奋学习,以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挽救中华,振兴中华。 1915年,蔡元培、吴玉章等人组织勤工俭学会,以“勤于做工,俭于求学”为 宗旨,号召有志青年去法国半工半读,学习西方文化。后来,毛泽东、蔡和森等人 领导的新民学会,也倡导和组织湖南、四川等地的青年赴法勤工俭学,研究西方资 产阶级革命的学说,了解各国的实际情况,寻求中国革命的道路,挽救危亡中的中 华民族。当时年仅16岁的邓小平,为把衰弱的祖国变成强大的中国,辞别父母,远 渡重洋,跟随周恩来、邓颖超去法国学习。 邓小平到了法国不久,国内的共产主义者于1921年7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 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掀开了中国革命史上新的一页。周恩来 积极响应,在德国也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旅欧支部”。当时年轻的邓小平同志于 1922年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于革命活 动中,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邓小平同志1926年回国后,便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国内革命斗争中去,为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十年“文革”期间, 他身处逆境,但时刻不忘少年时代的志向。他执着地追求,矢志不移,才有了共和 国的改革开放,才有现在的辉煌业绩。 (田家强) 贺龙在危急关头的选择 贺龙同志是我们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军事家,是我军的创始人之 一。当年大革命失败后,血雨腥风,他毅然选择了跟共产党走的道路,并为之奋斗 了一生,他的崇高品格一直为后人敬仰。 贺龙同志,1896年出生于湖南省桑植县洪家关。他从小就跟父亲种田,为人正 直,胸怀大志。年轻时,他带领民众反对官府的苛捐杂税和敲诈勒索。辛亥革命推 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贺龙在家乡两把菜刀闹革命,令地主豪绅闻风丧胆。从此,他 开始了武装斗争,参加了讨伐袁世凯的护国军。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历任师长、 军长,枪林弹雨,屡立战功,是当时国民革命军中著名的左派将领。 1927年4月,蒋介石首先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接着汪精卫在武汉遥相呼应, 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民众。大革命惨遭失败,人民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当 时,革命形势急剧变化,革命者不仅处境困难,而且随时都有被杀头的危险。很多 意志薄弱的人叛变投敌。革命处于低潮,内战代替了革命,独裁代替了民主。 1927年7月,我们党为了回击蒋介石、汪精卫的叛变狂潮,把中国革命坚持下去, 决定发动武装起义,建立自己领导的人民革命军队。这时候,贺龙同志还不是共产 党员,而且已经被国民政府委任为第二十军军长。但他毅然决然地站在革命人民一 边,完全接受了中国共产党中央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同志的领导,率领二 十军集结南昌,英勇地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并担任了起义军总指挥。毛泽东同志曾 经指出:“革命失败,得了惨痛的教训,于是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 进入创造红军的新时期。” 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贺龙同志 在南昌起义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新的光荣的戎马生涯。 (王树兵) 罗荣桓报效祖国志在沙场 志在沙场,报效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英雄 气概。它既是爱国主义精神,又是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罗荣桓同志是我党、我军杰 出的革命家、军事家,他转战南北,戎马生涯,为祖国为人民立下了不朽功勋。然 而,元帅之躯,也是有血有肉的凡人。他有爱人、孩子和家庭,但为了报效祖国, 志在沙场,他做到了国难当前,舍己忘家。 1937年,侵华日军大举进攻华北,并疯狂向中原推进。这个夏天,罗荣桓根据 党中央和军委的指示,去抗日前线指挥作战。当时,他和林月琴同志结婚才半个月。 新婚燕尔,难舍难分。党中央领导同志非常关切地询问罗荣桓同志有什么困难,他 坚定地回答:“革命军人什么困难也没有!”于是他毅然决然离开新婚妻室,奔赴 抗日前线。他临行前嘱咐林月琴同志,留在延安要好好学习和工作,忠于党的事业。 到了抗日前线,罗荣桓同志忘我工作,身先士卒。由于常年含辛茹苦,日以继 夜地研究抗战形势,紧张地指挥战斗,他积劳成疾,每天尿血。但出于对革命事业 的忠诚,他长期带病工作在山东一带,经常躺在担架上指挥作战。 日军的疯狂侵略,使中华民族处于危机关头。根据党的指示,为把中华民族从 日军的铁蹄下解放出来,身为抗战前线指挥员的罗荣桓同志,宁可以身殉国,决心 同日军决一雌雄。于是他在1938年的春天,从抗日前线寄给哥哥罗晏清一封信。信 是这样写的:“现随军北上抗战以后,对家庭更无法顾及,非我无情,实为国难当 前。奈何弟十年志之所在,想久已谅解,无详述之必要。玉英小孩蒙兄等爱护,当 表示感谢。还希继续维持,使她能够有所成就,不致陷入无知无识。弟虽战死疆场 毫无顾虑。”通篇虽不到200字,却表现出罗荣桓同志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准备 “战死沙场”的宏伟抱负和英雄气概,以及无产阶级爱国主义的崇高品德。 (王树兵) 陈毅困难面前信仰坚 《梅岭星火》这部影片不少青少年朋友可能看过,当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面对困难和生死考验,陈老总指挥若定,坚信“我们留下一点星火也会烧遍万里江 山”,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因伤病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 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中央苏区失陷,陈毅率部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油山、 梅山一带,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斩草除根,彻底消灭红军和游击 队,步步紧逼,重重围歼,企图饿死困死红军战士和游击队员。陈毅同志和大家虽 然过着“夏吃杨梅冬剥笋”、“野菜和水煮”的艰苦生活,但对革命的前景仍然充 满了信心。 1936年10月,由于叛徒告密,陈毅和游击队一部被敌人包围在梅山。国民党反 动派多次进山,妄图捉拿陈毅,并张贴告示,“悬赏三万元要陈毅的脑袋”。敌人 采取搜山、烧山移民、封坑、包围、“兜剿”等等手段,一连二十几天围攻梅山, 不见陈毅踪影,便更加穷凶极恶。情况极端危急。正在这个时候,陈毅负过重伤的 大腿骨伤口又化脓,行动非常困难,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在伤病复发,处境凶险 的情况下,面对死亡的威胁,陈毅同志挥笔写下了气壮山河的《梅岭三章》:“断 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感人肺 腑。催人泪下的著名诗句,表达了陈毅同志在大难临头的情况下的浩然正气,也体 现了陈毅同志为国为民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崇高共产主义品德。 陈毅同志《给罗生特同志的信》中这样写到:“这三年的游击战争,是我在革 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整年整月的时间,我和我的同伴都没有房 子住,在野外露宿。风餐露宿,昼伏夜行,是我们生活的常规。对待敌人最残酷的 ‘围剿’,我们对付的办法是依靠群众的支援和掩护,开展灵活的游击战争,这种 游击战术达到了最精彩的阶段。南方的三年游击战争,也同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样, 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不可战胜的伟大革命力量。” (王树兵) 吉鸿昌以身许国 立振兴中华之志,必先树热爱祖国之心。热爱祖国,正如热爱母亲,这是我们 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本分。 我们中华民族,从来就有着伟大的爱国主义传统。即使是在列强蹂躏、山河破 碎、内忧外患的旧中华,我们的先辈也没有嫌弃她,而是为了解除她的苦难前仆后 继,奋起斗争。 吉鸿昌将军,可算是一个满怀爱国之心的赤子了。 有一次,吉鸿昌将军被国民党政府派往美国进行考察。一天,他和国民党政府 驻美国使馆的一个参赞去邮局邮寄包裹回国,当邮局的工作人员知道他们是中国人 时,便轻蔑地说: “中国?我不知道。哈哈……” 随行的参赞埋怨吉鸿昌不该说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吉将军却说:“你觉得当 一个中国人丢脸吗?我觉得做一个中国人光荣得很!我吉鸿昌誓死不当洋奴!” 他回到住处,当即写了一块“我是中国人”的牌子,佩戴在胸前,昂首挺胸地 出入于美国人当中。 透过“我是中国人”的标牌,我们看到了中华儿女所素有的民族气节,我们看 到了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消极抗日,致使国土大面积沦丧,这激起 了吉鸿昌等爱国将领的愤慨。吉鸿昌与冯玉祥等人组成抗日同盟军,高举抗日旗帜, 向日本侵略者发起了猛烈攻击。 他的做法,让国民党内部的投降派大为恐慌,于是吉鸿昌被捕入狱。在狱中, 无论敌人如何软硬兼施,吉鸿昌丝毫没有丧失抗日的信念。 敌人没了办法,便决定杀害吉鸿昌。吉鸿昌到了刑场,慷慨激昂地吟诗一首: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借此头。”吟罢,让行刑手搬来一 把椅子,镇定自若地说:“我就是死,也绝不能倒下去。”行刑手要把他的眼睛蒙 上,吉鸿昌一摆手,说:“我要亲眼看着你把我打死。” 面对大义凛然的吉鸿昌,行刑手的脸都吓白了,手直打哆嗦,不敢开枪。吉鸿 昌大声喊道:“奴才,为你主子开枪吧!”那人这才壮起胆,开了枪。但吉鸿昌并 没有倒下,而是直挺挺地坐在那里,脸上依然写着不屈…… 吉鸿昌以身殉国,坚强不屈的壮举,为我们树立了楷模,令人敬佩,使人感奋, 给人启发。 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早已变“东亚病夫”为“东方巨人”, 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普遍尊敬。我们应该像先辈那样,为振兴中华而奋斗,将赤子 之心献祖国。 (马磊) 夏明翰只要主义真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正气凛然的《就 义诗》,脸炙人口,广为传颂。更难能可贵的是夏明翰同志坚信马克思主义真理, 死难临头,矢志不移,始终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为人们树立了学习榜样。 夏明翰同志是湖南省人。早年参加革命工作,从事我党地下工作。 1919年,五四运动的风暴席卷全国,夏明翰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他联合并 组织各校学生成立演讲团,上街进行爱国宣传,联络各界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的游 行示威活动。 夏明翰的爱国行动,使祖父夏时济非常气恼,他原指望孙儿金榜题名,光宗耀 祖,哪知他却成了叛逆,甚至把自家囤积的日货也抄去当众烧了。祖父让人把他反 锁在书房里,责令他“闭门攻书,安分守己”。然而,深院大门是锁不住一位爱国 青年的火热的心的。深夜,夏明翰毅然破窗而出,砍倒了后院的丹桂树,誓与封建 家庭彻底决裂。此后,他便投入我们党领导的革命行列,积极开展革命工作,进行 革命斗争。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党的地下组织遭到严重的破坏,无数 革命先烈英勇地倒在血泊里。由于叛徒告密,夏明翰同志于1928年2月在武汉被捕, 投进了监狱。 夏明翰刚入狱时,敌人企图以金钱和官位诱他自首。一个专门做诱降工作的家 伙对他假惺惺地说:“夏先生,如果你放弃了自己的信仰,那么你是清楚的,我们 蒋总司令不会亏待你。”明翰同志干脆地回答:“办不到!可以牺牲我的生命,决 不可放弃我的信仰。”在刑堂上,敌人满脸杀气地问:“你姓什么?”夏明翰回答: “姓冬!”敌人恼羞成怒地说:“你明明姓夏,为什么乱讲?”夏明翰针锋相对, 对敌人进行无情的揭露:“你们把黑说成白,把天说成地,把杀人说成是慈悲,把 卖国说成是爱国。我姓夏,就当然应该说姓冬!”敌人张口结舌,无言以驳。稍停 片刻又问道:“多少岁?”夏明翰立即“回敬”一句:“共产党万万岁!”敌人又 问:“籍贯”,夏明翰更加有力地回答:“革命者四海为家,我们的籍贯是全世界!” 夏明翰越说越激昂:“我们坚信,共产主义必胜,红旗一定要插遍全球!” 1928年2月9日清晨,年仅28岁的夏明翰同志被押到汉口余记里的一块空坪上。 他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他昂头挺胸,高呼革命口号,高唱《国际歌》。周围的群 众都默默地低下头,感动得流泪。反动派慌了手脚,急忙问他:“有没有遗言?” 夏明翰厉声喝道:“给我拿纸和笔来!”他饱蘸了一笔浓墨,挥毫疾书,写了《就 义诗》,他把笔一抛,面对敌人的屠刀,昂首大笑,慷慨就义。 (王树兵) 江姐在烈火中永生 《红梅赞》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乃至《红岩》中的江姐、小萝卜头的故事几 乎家喻户晓,激励了几代人。江姐的原型就是革命烈士江竹筠,四川自贡人。她19 20年生于一个贫农的家庭。悲惨的境遇,使她酷爱自由,向往幸福生活,富有革命 理想。因此,她19岁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 江竹筠同志一直在白色恐怖笼罩的蒋管区做地下工作。她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到 工厂、学校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不辞辛苦地印发传单,及时把革命胜利的消息告 知人民群众,为党组织传递文件,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为了革命事业,她 忍受了失去爱人的巨大痛苦。那是1948年,她的丈夫彭咏梧同志不幸被敌人杀害, 凶残的敌人把烈士的头,挂在城门口示众,她亲眼所见,忍着悲痛,没有哭泣,没 有退缩,而是鼓励战友们好好干,踏着烈士的足迹继续前进。 由于叛徒的出卖,她在万县被捕。敌人把她关在重庆渣滓洞监狱。江竹筠同志 面对敌人惨无人道的严刑拷打,毫无惧色。敌人用辣椒水灌,给她坐老虎凳乃至用 竹签钉进手指甲缝里。但是她咬紧牙关,决不屈服。江竹筠同志和难友们对于建立 新中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她说:“只要一天不停止呼吸,共产党员就要工作一天, 学习一天。”她们以顽强的毅力学习、讨论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和刘少奇同 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著作,准备将来为新中国做更多的工作。 但是,当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的时候,她却遭到国民党 特务的残酷杀害,英勇地牺牲了。时间是1949年11月14日,她年仅29岁。 江竹筠烈士在殉难之前,于1949年8月的渣滓洞中,以竹签作笔,用破棉被烧焦 拌水当墨汁,给她弟弟写下一封信。其中这样写道:“假若(我)不幸的话,云儿 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 斗到底!”这一珍贵的遗书,不仅是烈士对儿子语重心长的嘱咐,也是烈士本人 “以建设新中国为志”而英勇献身的写照。 (王树兵) 雷锋的远大志向 雷锋同志生于1939年,湖南长沙人。生前是沈阳部队某部运输连的班长,1962 年8月15日,不幸因公殉职。 这位普通的战士,只活了22岁,可他的一生却是光辉夺目的一生。雷锋同志所 以能从一个普通的战士成长为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有坚 定的理想信念和远大的志向。他把党比作母亲,把社会主义看作命根子。他说,我 要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人类壮丽的事业一一一共产主义。这是雷锋同志成长的精神支 柱。在农业战线上,他是治水模范,优秀的拖拉机手;在工业战线上,他几十次获 得红旗手、标兵、先进生产者等光荣称号;在人民军队,他多次立功受奖。特8阿贵 的是,他不但把分内工作做得非常出色,而且寻找一切机会,热心为人民服务。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 民服务中去。” 有人不理解雷锋的行为,说他是“傻子”。雷锋同志在日记中写道:“有些人 说我是‘傻子’,是不对的。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 是‘傻子’,那我是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我就是长着一个心眼,一心向着 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 在雷锋同志牺牲的第二年,即1963年3月5日,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 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 雷锋同志崇高的理想境界,像灯塔,像航标,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改革开 放以来,各行各业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有两度援藏,血洒雪域高 原的人民公仆,党的好儿子――孔繁森;有对顾客热情似火的张秉贵;有公交战线 上的先进人物李素丽……他们无不是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成为人民学习的楷模。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青少年朋友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就应像雷锋那样 从小事做起,憎爱分明,言行一致,公而忘私,奋不顾身。 (王树兵) 鲁迅弃医学文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为了拯救中华民 族,弃医学文,用笔同敌人战斗了一生,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98年,鲁迅去南京读书,学的是工科。那时 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影响下,他有一种靠科学和工业来救国的思想。1902年21岁的 鲁迅去日本留学,最初在东京弘文书院补习日语。这期间,鲁迅阅读了大量的进步 书籍,思想十分活跃。他还翻译和撰写文章,宣传科学,歌颂抵抗侵略的事迹,进 行反帝爱国的活动。 鲁迅在日本学习过程中,同其他中国人一样,被贬为“东亚病夫”,受到一些 人的歧视。因此,他决心改工学医,准备走医学救国的道路。1904年9月,鲁迅进入 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他学习十分刻苦认真,深得老师藤野先生的称赞。 鲁迅在学医过程中,又发生了一件对鲁迅刺激更大的事。一次上细菌课后放映 纪录片。在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一个中国人被当作沙皇侦探被杀掉,周围观看 的一群中国人,身体都很强壮,却精神麻木,鼓掌喝彩。此景此情深深刺痛了鲁迅, 使他在数日内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为此,他曾一个人走进深山放声悲歌,苦苦思 索。他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 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认为不幸的。所 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 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因此鲁迅又决心弃医学文。 1909年回国后,他先是从事教育工作。在“五四”风暴将要到来的1918年,他 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光辉的奠基作品《狂人日记》。 从此他便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成为伟大的旗手。他于1927年10月到上海,认真 研究马列主义理论。1930年,“中国左翼联盟”成立,他是主要领导人。他团结进 步文艺工作者同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进行坚决斗争,写出了大量犀利的战 斗性杂文和其他文艺作品,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誉为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 中国的“民族魂”。 (王树兵) 朱自清铁骨铮铮 当我们漫步在《春》的芳草地,陶醉于幽幽的《荷塘月色》,凝视那黑重的 《背影》的时候,“朱自清”这个名字犹如“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般注入我 们心头。这些文笔清秀、意味隽永的作品深为同学们所喜爱。然而,朱自清那种崇 高的爱国气节,更加让人钦佩。 抗日战争胜利后,朱自清进一步认清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本质,积极参加民主斗 争,支持北平学生“反饥饿、反内战”的示威游行。当时,美帝国主义为了实现其 侵略的野心,乘虚而入,帮助蒋介石打内战。它一方面出钱出枪来帮助国民党消灭 共产党,另一方面,又运来大批面粉,低价卖给中国人,以此来收买人心,不少人 上当受骗。有许多知识分子在党的感召和影响下,看清了美帝国主义的别有用心, 拒绝接受这种“好心的援助”。 朱自清当时任清华大学教授,他用每个月只够买三袋面粉的工资,勉强维持着 生活。他又身患严重的胃病,需要治疗和加强营养。可是朱自清却不做丢中国人脸 的事情,宁可饿死,也不去领美国的救济粮。1948年6月,他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毅 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签字。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去世了,临终前,他再三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 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毛泽东同志曾经赞扬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表现了 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朱自清饿死不领 救济粮的精神昭示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在“嗟来之食”面前,朱自清能将中国人 的骨气诠释得令人肃然起敬,这是因为他身上洋溢着以爱国气节点燃的烈烈中华魂! “爱国精神”并非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脚踏实地的身边事。爱自己的班级, 爱自己的学校,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师长……这些都是“爱国”的范畴;遵守 纪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营造友善和谐的气氛,树立自强自信……这些都是“精 神”的元素。我们坚信:每一位同学都有一颗爱国心,都有一脉中华魂,大家的希 望就是祖国的希望,大家的明天就是祖国的明天。我们意念中要多一份责任,行动 中要多一份坚定,因为,我们要向世界证明我们的骄傲――中华魂! (张明明) 洗星海维护祖国的尊严 洗星海,人民音乐家,1905年生于澳门的一个海员家庭,从小爱好音乐,先后 就读于北京、上海的音乐学院。1929年,去法国的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后回国在上 海。他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活动。他用人民的歌声同敌人战斗,先后创作了《救 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等数百首充满激情的战斗歌曲。 30年代初的上海,有一支颇负盛名的工部局的管弦乐队,但是队里竟没有一个 是中国人。洗星海从巴黎回国不久,被邀请到这个乐队指挥演奏贝多芬的交响曲。 乐队的演奏人员并没有注意他,似乎很不理解眼前这位中国指挥对演奏风格的指导。 洗星海为了对乐队的演出负责,不得不中止训练,对他们说:“你们的演奏过于轻 松了。为了表现这段音乐快板乐章的浪漫精神,应当粗旷些。我作为一个指挥,应 该对演奏负责任,这一点你们应该理解。”第一提琴手却轻蔑地对洗星海说:“我 们历来是这样演奏的,先生!一个没有产生过交响乐的国家,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好 指挥!”他们讽刺挖苦的话,刺伤了洗星海的心。作为一个中国人,他怎能容忍外 国人这样肆无忌惮地品头论足自己的国家!望着他们哈哈笑得变形的嘴脸,洗星海 “啪”地一声,把指挥棒摔在地上,愤怒地对他们吼道:“我不允许你们这样侮辱 我和我的国家。”说完后,推开众人,愤然离去。就是这样,洗星海的举动壮了国 威,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1938年洗星海到了延安,创作并指挥了《黄河大合唱》和《大生产》等数首震 撼全国并流传海外的作品。这些作品振奋了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的斗志。洗星海 1940年赴苏联考察,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 洗星海为了振兴民族的音乐事业,呕心沥血;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祖国 的荣誉,决不向傲慢无理的外国同行低头,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情 操。 (王树兵) 徐悲鸿的画展轰动巴黎 徐悲鸿,1895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的一个贫苦家庭,十岁就开始学画,1917年 东渡日本求学,1919年赴法国留学,1927年回国。 坎坷的人生和饱受风霜之苦的祖国,激发了徐悲鸿发愤学习的精神。他在法国 留学时,中国的留学生备受歧视。有一次,一个洋学生在教室里明目张胆地讽刺中 国留学生是无知的蠢才。徐悲鸿怒火满腔,但他极力控制了自己的愤怒,针锋相对 地说:“先生们,你们不要说得那么早,到底谁是蠢才,就让我们各自代表自己的 祖国比试一下,等到学业结束的那一天,高低上下就自然分明了。”说完,徐悲鸿 愤怒地走开了。他心中燃烧着一团火,拼命地学,刻苦地练,废寝忘食,不顾身体 的疲劳,不顾自己的胃病,参加严格的素描训练,而且进行油画临摹,终于取得成 功。他在1924年毕业时的油画展出时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那些瞧不起中国人的 外国洋学生们,望尘莫及,不得不佩服中国人的志气和聪明才智。 他回国后,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从事绘画创作。他的绘画作品,寄寓着反抗 侵略,抨击卖国投降,同情人民,追求光明的思想,表现出中国人民的情感和思想 境界。后来,他先后在比利时、新加坡等地举行个人画展,均取得重大成功。 全国解放后,徐悲鸿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画的马,具有独特的风格, 雄骏奔放,笔势豪放洒脱,驰名中外。为了中国的美术事业,徐悲鸿顽强拼搏,刻 苦学习,为祖国争得了荣誉,表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 (王树兵) 梅兰芳蓄须明志 梅兰芳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不仅以京剧名旦表演艺术蜚声海内外, 更以他抗战爱国、蓄须明志的崇高气节为人民广为传颂。 梅兰芳,字畹华,江苏泰州人,长期寓居北京。他出身京剧世家,9岁开始学戏, 11岁便在剧班演戏。后来,他自立剧团,并主演旦角,声威大震,曾先后到过日本、 美国、苏联等国家演出。他在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名冠“四大名旦”之首, 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东北,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全部 沦陷到日本人手中。梅兰芳编了两出以反抗侵略为主题的戏上演,得到戏剧界爱国 同行们的称赞,并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 攻华北,并很快侵占上海。梅兰芳对日寇的疯狂侵略,对他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 不作的罪行极为愤恨,拒绝为日寇演出。为了表明自己不为侵略者演戏的决心,他 蓄起胡子,隐居在上海和香港,八年不登舞台,直到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这 表现了一位爱国艺术家的崇高气节。 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又刺去胡须,热情地到祖国各地为广大劳动人民演戏。 同时,他还担任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京剧院院长等职,为中国的京剧艺术做出了 很大贡献。(王树兵) 齐白石画蟹斥日寇 齐白石,原名纯芝,字谓清,号白石。中国现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国际和 平奖金获得者。他以刀笔作画,斥讽日伪政权,表现了爱国主义情操。 齐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县,少为牧童,年轻时以木匠为业,刻苦自励。后来他 得到王湘绮老人的提携,苦攻书画、诗文和篆刻,并取得卓著成绩。他在1913年前 后,从湖南湘潭颠沛流离来到北平,以篆刻、卖画为业。其画笔墨雄健,造型质朴, 色彩鲜明,自成流派,其篆取之于周、秦两汉精华,功力深厚,均有很深造诣。后 来,他被聘为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北平以后,齐白石即辞去了在北平艺专的职务,在严寒的冬 天,他宁可全家受冻,也决不接受敌伪政权的施舍,毅然把配给他的煤球退回去。 他在靠卖画仅能维持生活的情况下,还在大门张贴了“画不卖与官僚窃恐不详”的 告自,不准当时的权贵进入他家的大门。 他对日寇侵略中国到处奸淫烧杀的罪行,怀有刻骨仇恨,为了蔑视敌人,他作 了《螃蟹》的画,并在画中强劲有力地书写了“看你横行到几时”的几个大字,表 达了他对日寇的憎恨和仇视,形象地揭示出日本帝国主义反动统治不会长久的真理。 他还以诗画打击汉奸走狗。有一次,他画了一幅令人啼笑皆非的画。画中有一 个涂着白鼻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然后,又在画上题诗一首:“乌纱白扇俨然官, 不倒原来泥氵并团。将汝忽然来打破,浑身何处有心肝。”以画立意,以诗配画, 对当时卖国求荣残害百姓的汉奸走狗的丑恶嘴脸,作了极其辛辣的嘲讽,并给以刻 骨挖心的痛击。 齐白石作画本以花草、虫鱼,兼以人物、山水见长。但他却能以物喻人,怒斥 日伪政权和汉奸走狗,实令人赞叹。 (王树兵) 屈原为国上下求索 每年的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包粽子,并把粽子投到江里去祭 祀一个伟人。他就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人们千百年来,一直敬仰和怀念他。 屈原,名平,出身贵族家庭。他博学强识,明于治乱。他生活的时代,正值七 大诸侯,各据一方,相互争雄的时代。而他所在的楚国,虽然位于长江中下游,物 产丰富,地广人众,兵有上百万,也具备统一中国的条件,可是,楚国统治集团中 顽固保守的势力比较大,政治腐败,国势由强转弱。青少年时期,屈原就立下了报 效祖国的伟大志向。他早年写过一篇《桔颂》。他满怀激情地歌颂了桔树的坚定专 一和矢志不移的美好品质。这桔树的形象,正是屈原的自我写照和自我激励。这表 明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屈原20多岁后,就参加楚国朝政。不久出任了“佐徒”,即仅次于宰相的官职, 掌管出纳号令。楚怀王与他商量国事,叫他起草重要文书,接待来往诸侯宾客。屈 原试图通过辅佐楚怀王来实现他的革新政治的主张。即在内政上主张举贤任能,彰 明法度,富国强兵;对外主张东联齐国,西抗强秦,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但却遭 到上官大夫靳尚等腐朽没落的贵族官僚的嫉妒和反对。他们在楚怀王面前挑拨离间, 破坏他的威信。怀王的幼子子兰也在怀王面前进谗言。昏庸无能、轻信多疑的楚怀 王革除了屈原的佐徒官职,改任只管些无关紧要小事的三阎大夫。忠于楚怀王的屈 原,仍一心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九死一生也决不后悔! 此后,楚国的腐朽新贵族们更得势了。秦国见有隙可乘,派出宰相张仪带着许 多珍宝财物来到楚国,贿赂上官大夫、子兰和怀王的宠姬。楚怀王听信奸邪,不听 屈原的忠言直谏,断然同友邻齐国断交,致使楚国孤立无援,败于秦国,丧失了中 原大块土地。 楚怀王死后,长子项襄王继位。屈原被削职流放。 屈原被流放长达20多年,终年漂泊,含辛茹苦。在漫长的流放期间,他走遍了 湖南、湖北一带,得到了接触人民群众的机会。他怀着忧国忧民的心情,发愤写下 了许多诗篇。屈原的代表作品是《离骚》。这篇长达370多句的抒情诗,不仅尖锐地 揭露了楚国统治者的昏庸和朝政腐败,而且抒发了他忧伤国事,热爱祖国和人民的 感情,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志向。 公元前278年,秦兵南下,把楚国的郢都攻破了。屈原痛感祖国濒于危亡。就在 这一年的五月初五,他怀着满腔悲愤的心情,徘徊在长沙附近的泪罗江畔,面对着 滚滚江水,心潮汹涌,起伏不平,毅然决然地抱起一块石头,纵身跃进了汩罗江, 以死殉国。 屈原的诗直率地表达了他的崇高气节和高贵品质。汉代司马迁指出,屈原不同 流合污的高洁志趣,可以同日月争辉。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屈原》,热情歌颂了 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志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两句诗已成为很多青少年的座右铭, 激励着他们朝着远大的目标前进。 (王树兵) 张骞出使西域持节不屈 张骞出使西域的爱国情操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世代相传,成为历史佳话。 张骞是西汉外交家,陕西汉中城固县人。当时,汉武帝为了大兴汉室之天下, 扩大对外贸易,决定派人出使大月氏,以相约夹攻匈奴,打通西域的商路。张骞挺 身而出,奉诏出使西域。他率领100多人离开了首都长安。他们出陇西西行,经过河 西走廊时,不幸被匈奴擒获,被押送到了单于王庭。单于对张骞软硬兼施,多次鞭 打,多次劝降,但他持节不屈。单于无奈,便把张骞交给一个贵族当奴隶,整天放 马牧羊。为了消磨张骞的意志,单于给张骞娶了个匈奴的妻子,“然张骞持汉节不 失”。张骞等人被扣留在匈奴长达十年之久,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的重任。 他们冒着飞沙烈日,回避匈奴哨所,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继续西进。他们沿天山 之南麓,到达疏勒,然后越过葱岭,先后经过大宛、康居和大破和等国,最后终于 找到了大月氏。张骞在大月氏及大趱地方,留住了一年多,虽心疼这联络大月氏共 击匈奴的目的没有达到,但获得了关于大宛、大月氏、大夏和康居等西域国家和地 方的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大量资料,对于汉王朝征服匈奴,打通西域 的道路是极为宝贵的。回国时,在路过羌人居住地的时候,他们又被匈奴俘虏,一 扣留又是一年多。后来赶巧单于逝世,国内混乱,张骞乘机带着他的匈奴妻子和随 员,跋山涉水,饱受艰辛,终于在公元前126年1月回到长安。 公元前123年,张骞跟随大将军卫青迎击匈奴,在军内参加谋划。因他熟悉匈奴 的情况,“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所以迎击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打得 匈奴单于远远地迁徙到沙漠以北。武帝见张骞知识渊博,眼光远大,在战斗中建立 了功勋,使封张骞为“博望侯”。 为了扩大汉室同西域各国的联系,张骞又第二次出使西域。由张骞开通的西域 道路不仅由长安畅通到今天的新疆地区,而且通往中亚、西亚,直达地中海东岸, 大大促进了汉族人民与西域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把他的墓地,作为瞻仰功臣的名胜重地。历代名人学者为 他树碑立传,营造墓冢。解放以后,当地人民对他的坟墓又多次重修,瞻仰者络绎 不绝。人们来到他的墓地,不禁肃然起敬,敬佩张骞两度出使,持节不屈的爱国情 操。 (王树兵) 吕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关羽走麦城,败在吴国将军日蒙手下。智取荆 州,生擒关羽,是吕蒙一生中最得意的事情。在赤壁大战中叱咤风云的周瑜以及鲁 肃都没能为吴国取得荆州,而吕蒙实现了,可见他的功劳之大。但吕蒙的成功来之 不易。获胜的奥秘在于他中年立志学习兵书和历史,从而能在对关羽的战斗中得心 应手。 吕蒙少年时代即跟随姐夫出征,并想像汉朝的班超那样“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来取得功名,后来被吴主孙权用作小将,因立下战功,升任横野中郎将。一次,孙 权对吕蒙和另一位将军蒋钦说:“你们现在都掌管事务,要办理得好,就需要学习, 增加智慧。”吕蒙回答说:“我们军队里事务繁忙,恐怕没有时间学习。”孙权开 导他说:“你事务再多也不能超过我吧?我感觉到学习对我有不少好处。”经过这 一番开导,吕蒙明白了道理,思想顾虑也解除了。他开了西馆,延揽了一些有见识 有作为的人共同读书,开展讨论,以提高对兵法、历史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自从立 定志趣之后,他坚持学习,不知什么是疲倦和困难。他除了精读孙权指定的书目外, 自己又扩大阅读范围,以至于专门从事儒学研究的人都没有他读书多。 学习使吕蒙大有进步。当吕蒙屯兵陆口准备夺取荆州的时候,孙权问他是否可 以出兵攻打曹操的徐州。吕蒙回答说,若打徐州,自然能拿下。但由于那里是陆地, 而我军善水战,在那里施展不开。若曹操派兵来夺徐州便不能久守,这样还不如专 力谋取荆州。吕蒙知己知彼的议论,又有全局观念,正合乎孙权的想法,遂使孙权 决心攻守荆州。吕蒙谋取荆州,完全用的是智谋。当时关羽北向进攻曹操的襄阳。 吕蒙伪装有重病,辞掉职务,使关羽误认为吴国不会抄袭他的老家,就把留守荆州 的兵力调到前方助战。而吕蒙却趁机派兵偷袭了荆州。江夏太守屡次向孙权揭发吕 蒙部下有违法行为。吕蒙不仅不记仇,反而向孙权推荐他,说他是忠于职守的好官 吏。孙权高兴地说吕蒙是学习春秋晋国大夫祁奚,专门举荐仇人。 读书的磨炼,使吕蒙判若两人。鲁肃领略了他的见解,赞美地说:“想不到你 有这么高的才略。”吕蒙则骄傲地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士别三日, 刮目相看”的成语从此流传于后世。 (王树兵) 陆游忧国赋诗 在我国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名字叫陆游。他一生写下了很 多爱国主义诗篇,表达了他忠心报国的志向,被后代传为佳话。 陆游出生在金兵骚扰,战火纷飞的年代。在他父亲陆宰的爱国思想教育下,陆 游自幼就立志做一个“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杰。 陆游成年后,在现实社会的生活斗争中,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操不断得到发 展。他在早年参加科举考试,考得第一名。在他的科考文章中,他直抒胸臆,阐述 自己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主张。然而他这些主张却不幸遭到秦桧的压制和排挤。 他回到山阴老家,夜读兵书,昼练剑术。在以后的仕途上,他利用一切机会,一再 向南宋最高统治者提出抗金北伐的主张,但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直到晚年,仍 未改忧国忧民的初衷。 陆游一生创作诗歌很多,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立志报国的 诗篇居多。如《全错刀行》中“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的诗句,抒发 了他誓死抗金的报国之情;《关山月》中“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 民忍死望恢复,九处今霄垂泪痕”的诗句,抒发了他目睹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惨 状后的悲愤之情;《夜泊水村》中“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勤铭。一身报国 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志向无法实现时内心的抑郁。直到 晚年闲居家中,他依然未减报国之志。《书愤》中“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 如山。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诗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诗句,直到弥留之际他写的绝笔诗《示儿》 中“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 句,体现了他的忧国之情,充分表现了他对国家民族一往情深,至死不悔的崇高精 神。 陆游一生,苦苦追求报国理想,却始终未能实现。他用大量的诗篇抒写自己的 忧国忧民之情,表达了自己的报国志向。这些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放射出璀璨的光 芒。他崇高的爱国情操受到后人的敬仰。 (牛汝锡) 文天祥浩然正气以死报国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留下这两句千古传诵名诗的就是南宋 的文天祥。 文天祥是杰出的民族英雄,著名的文学家。他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昂首挺立, 浩然正气,以死报国的崇高气节一直被人们传为美德佳话。 南宋末年,北方的蒙古族建立元朝。从此蒙古统治者不断向南方进犯攻打宋朝, 宋朝和蒙古统治者之间展开了长期的战争。由于南宋政治极端腐败,朝廷里有人主 张迁都逃跑,妥协投降。文天祥得知后非常气愤,痛骂汉奸把持朝政。他积极主张 抗战。1274年他任赣州知府时,尽以家财为军资,亲自组织军队英勇抵抗元军,并 攻到临安。此时,元军大举南下,宋军节节败退。文天祥随军退回江西坚持抗元, 并收复州县多处,后又退到广州抗战,但终因兵力悬殊和孤立无援而失败。文天祥 也于1278年在广东被元军俘虏。敌人采取了不少办法逼迫他投降。他不但不投降, 还拿起笔来写诗同敌人斗争。在《金陵驿》中他写道:“从今却别江南路,化作啼 鹃带血归。”表达了自己对故国的依恋。《过零丁洋》中他写下了传世名句:“人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他宁死不屈和精忠报国的决心。元军把 文天祥押到大都。元朝的统治者想利用文天祥来笼络人心,使出许多办法劝他投降。 元朝皇帝还亲自接见他,进行劝降。文天祥见了皇帝坚立不动,不予理睬。皇帝说 如果他肯投降,就封他为宰相,如不愿意,也可以做别的官。文天祥昂首挺立,斩 钉截铁地说:“我只求一死就够了,除死之外,别无所求。” 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表达了他的浩然正气。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害。 文天祥的一生,是与敌人斗争的一生。他坚决抵抗元军的进犯和压迫,受尽了 各种各样的苦难和折磨,不管敌人怎样威胁利诱,都没有动摇他以死报国的决心。 他坚强不屈的浩然正气,得到后世的敬仰和赞颂。 (牛汝锡) 林则徐虎门销烟扬国威 林则徐被誉为“中国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他有容则大、无欲则刚的 品质,他正直爱国、指挥虎门销烟反对侵略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让中国人 民扬眉吐气,世代传颂。 清朝后期,英国殖民者为了赚钱,不顾中国人民的死活,把大量的鸦片运送到 中国来卖,毒害中国人民。林则徐痛感鸦片害我中华,给中国人民造成民穷兵弱的 灾难。他在1837年任湖广总督期间,就严禁鸦片,并取得一定成效。随后,他又上 奏道光皇帝,陈述了鸦片之危害,力主禁烟,得到皇帝的赞同。 1839年,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林则徐到广东后,即下令 严禁一切商船走私鸦片,并责令所有烟贩缴出鸦片,同时教育市民戒食鸦片。林则 徐的禁烟政命,受到广大爱国军民的拥护。那些鸦片走私贩子却慌了手脚。他们有 缴出鸦片的,有窝藏起来的,也有明目张胆拒不缴出的。他们期待禁烟运动一过, 再出手赚大钱。鉴于这种情况,林则徐义正辞严地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 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接着,林则徐又与两广总督邓廷 桢合力严缉走私烟贩,严厉惩处同走私烟贩勾结的受贿官吏,迫使英国烟贩缴出鸦 片237万斤。1839年6月3日,由他指挥,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大批鸦片在广州珠江 口的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一连烧了二十多天。 虎门销烟是禁烟运动的巨大胜利,也是对英国不法商人的沉重打击。虎门销烟 这场斗争的胜利,大长了国人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英 勇顽强精神。 (王树兵) 陈化成舍命报国 陈化成,福建同安人,历任总兵提督。他抗击英军,舍命奋战的爱国主义精神, 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1840年,陈化成在担任福建水师提督时,率水师舰队,多次炮击并挫败北上进 犯的英国舰队,同年调任江南提督,驻守吴淞口要塞。吴淞口位于长江入海处,是 南京、上海等重镇的门户。陈化成早已目睹英国侵略军自广东恣意北犯的罪行。他 虽然年逾花甲,但报国壮心不已,经常不畏艰辛,驾舟巡海,并组织铸铜炮、制炸 药、修炮台,操练士兵,在吴淞积极设防,做保卫海疆的准备工作。 1842年6月,英国军舰进犯吴淞口,向炮台开火。陈化成坚决反对两广总督牛鉴 畏敌求和的卖国主张,力主对英舰进行还击。16日拂晓,英舰以猛烈炮火轰击吴淞 口,陈化成奋不顾身,率部抵抗。他站在阵地最高点上,执旗指挥发炮。激烈的炮 战整整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击伤敌舰数艘,并以肉搏战打退了敌军进攻。英军从正 面进攻失利后,便改从侧后翼进攻。两江总督牛鉴率领援军与敌遭遇后,失魂落魄, 便化装混入士兵中从黑山逃跑。其部队溃败,不堪一击。英军登陆以后,使吴淞炮 台腹背受敌,陷入绝境。陈化成悲愤满怀,对士兵们说:“我今日极力用兵,欲以 死报国恩。”士兵们听了个个感动不已。陈化成率部孤军奋战。他亲自开炮歼敌, 把手都震破了。突然,一颗炮弹在阵地上爆炸,陈化成全身七处负伤,血流如注。 他坚强不屈,顽强地奋力跃起,拔出佩剑,誓与敌人血战到底。不幸腰部又中一弹, 他仍举旗帜督战,大呼“开炮”,直到壮烈殉国。在陈化成精神的感召下,守台官 兵80余人,英勇抵抗,但敌舰炮火猛烈,结果全部壮烈牺牲。 历史烽烟已经过去。在和平建设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中,我们更应该学习先辈 那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投身到改革开放中去,投身到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 去。 (王树兵) 邓世昌赤胆殉国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是对甲午海战中邓世昌以身殉国的 写照。邓世昌,字正卿,清朝广东番昌人,福州船政学堂的首届毕业生,历任海军 管带、总兵等职。 1894年(甲午年),日本统治者发动了侵略我国的中日战争。9月17日,日军舰 队进犯我海疆,猖狂开进到我鸭绿江口的黄海海面上。清朝的北洋舰队立即出击, 于是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海战。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甲午海战。 海战一开始,邓世昌率领“致远号”战舰将士首先冲锋,奋勇作战,连发炮弹 击伤敌舰,我舰队士气大振。本来,日本有12艘军舰,中国有10艘军舰,双方实力 相差不大。只要我舰队指挥得力,各舰奋力出击,完全可以击败敌舰。但是,由于 北洋舰队的一些将领贪生怕死,错误指挥海战,很快就使中国舰队处在不利的地位。 而且,只有少数几个将领积极应战。在敌舰猛烈炮火的打击下,我舰队旗舰“定远 号”被击伤,帅旗被震落。在这危急而又紧要的关头,邓世昌立即下令,高悬致远 舰旗,以稳定军心,继续奋战。敌舰集中炮火,攻击我致远舰。致远舰连连中弹被 击伤,但邓世昌率全舰将士仍奋力向敌舰开炮,并将一艘敌舰击成重伤。正当邓世 昌指挥战舰要击沉这艘敌舰时,不幸炮弹用尽,敌舰“吉野号”见致远舰舰体受伤, 炮弹又用尽,便企图接近“致远号”将其击沉。在这紧急时刻,邓世昌临危不惧, 下令开足马力向敌人的主力舰“吉野号”撞去,准备和它同归于尽。在追击途中不 幸被“吉野号”发射的鱼雷击中,舰体被炸裂。邓世昌落水后,士兵扔给他救生圈, 但邓世昌不顾个人安危,表示誓与全舰将士共存亡。邓世昌养的“太阳犬”,叼住 他的发辫,使他不能下沉,邓世昌用手将狗按入水中。邓世昌和舰上的250多名官兵 壮烈牺牲,表现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王树兵) 冯玉祥不向洋人低头 冯玉祥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将领,1882年生于安徽巢县。行伍出身,曾任北洋海 军军官。他秉性刚直,为人忠诚坦白,看到不合理、不公平的事情就要管。尤其是 在外国人面前,他不奴颜卑膝,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他在陕西任督军时,一个名叫安得思的美国人和一个叫高士林的英国人,在终 南山猎获了两头野牛。他们高高兴兴地带着“胜利品”回到延安。 冯玉样得知此事后,便查问他们:“你们去打猎,向谁打招呼了,有许可证吗?” 这两个外国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副傲慢的表情,满不在乎地说:“我们打 的是野牛,它不属于任何人,所以不用通知谁了。”冯将军听到这里,非常气愤, 厉声说道:“终南山是我们陕西的管辖地,既是野牛,它也是中国领土上的动物, 怎么是无主的呢?” 两个外国人一见冯将军满脸怒气,便狡辩说:“我们有护照,是得到贵国政府 允许带猎枪的。”冯将军质问道:“准你们带枪,就是准你们打猎吗?要是准你们 带手枪,难道你们就可以在中国的领土上随意杀人吗?”冯将军义正辞严,外国人 被问得张口结舌。安得思自知理亏,不敢作声。高士林却继续高声狡辩:“中国的 法律没有规定不准我们外国人打猎,我们在中国呆了15年,从来未见过不让打猎的。” 冯将军针锋相对地反问道:“法律上是没有此条文,但也未规定允许外国人打猎的 条文。过去你们打猎没有受到阻拦,是因那些官员睡着了,可我很清醒,我是陕西 的地方官,我有权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是我的职责。”最后,这两个外国人 不得不承认他们犯的错误,并向冯将军保证,今后决不再犯。 冯玉祥将军在外国人面前,不奴颜卑膝、不向外国人低头的这种不失民族尊严、 大长爱国精神的高尚情操,至今为人们所颂扬。 (王树兵) 居里夫人“不为荣誉所颠倒” 一株葡萄藤,如果没有支架,只能匍匐在地,最后不得不和它宝贵的果实一同 腐烂掉。一个人,如果没有高尚的追求,没有精神支柱,就会迷失方向;一个人一 旦有了高尚的追求,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部动力,推动和鼓舞他做出辉 煌的业绩,登上胜利的高峰。 当今社会,有人为金钱而活着,有人为荣誉而活着,有人为国家、人民、社会 的事业而活着。也许有的同学会问:谁会把金钱和财富拒之门外呢?有,居里夫人 就是其中的一位。 居里夫人是法国(原籍波兰)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两次获诺贝尔奖,先后 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她终身视金钱为粪土,拒绝财富。当人们认识到 镭的医疗用途后,美国一些想创办镭工业的人以重金向居里夫妇询问炼镭工艺。尽 管居里夫妇当时生活还很困难,但他们并不申请专利,而是毫无保留地公开了炼镭 技术,在贫苦与财富之间作了毅然的、永久的选择。领到诺贝尔奖金后,他们用这 些钱去购买公债,分赠亲友,资助穷苦学生。居里夫人竟没有想到借此机会给自己 买一顶新帽子。当美国人民要向居里夫人赠送价值10万美元的镭时,她坚持要在文 件上写明:这镭永远属于科学,不归个人,也不能在她死后成为她女儿的财产。她 说:“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 意自身的物质利益。” “居里夫人是一位不为荣誉所颠倒的人。”爱因斯坦这样评价她。1903年,当 居里夫妇获得诺贝尔奖金后,他们被种种荣誉包围了。然而他们对此却非常冷漠, 他们拒绝为他们举行宴会,拒绝接见来访,拒绝能使他们发财致富的讲学邀请。居 里夫人在公共场所,羞于演说;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显得那样拘谨,不知所措。 她把荣誉视为“灾难”,抱怨说:“我们的生活完全被敬仰和光荣毁坏了。” 居里夫人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为科学研究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居里夫人在提 炼镭的时候,没有钱,没有助手,没有合格的实验室。工作室是一个没有人用的棚 屋,室内设备简陋,没有排烟装置,炼制工作要在露天进行。居里夫人经常用和她 差不多高的铁条,搅动沸腾的沥青。她是研究人员,又是力工,一天劳动结束,累 得精疲力尽。经过艰苦奋斗,她才从镭含量不到1/1000000的几吨沥青铀矿中提炼 出1/10的氯化镭。在这样困难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没有高尚的追求作动力是无法进 行的。 也许有的同学会问:居里夫人这样活着累不累、烦不烦?且听居里夫人是怎样 说的:“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我们应该不虚度 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人们只能要求我们如此,而且只有这 样,我们才能有一点快乐。” 与此相反,如果一个人没有高尚的追求,有的只是追求金钱、权力的燕雀小志, 那么他就必然是鼠口寸光,终日碌碌无为。斤斤计较于个人蝇头微利之得失,而置 国家、民族的大事于不闻不问。这样的人到头来必将平庸终生,一事无成。不仅如 此,有些人为了一点点可怜的私欲,甚至不惜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坑害国家、民 族利益。这样的人,轻则被同时代周围的人所厌恶。唾弃,重则沦为罪人,遗臭万 年,为世世代代所不齿和唾骂。 高尚追求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人生的方向舵。有首民歌唱得好:“船儿有 了舵,江海任你过。”我们要想在人生的大海里,永不迷失方向,战胜狂风暴雨, 绕过激流险滩,就应该像居里夫人那样,树立高尚的追求。 (胡文) 詹天佑矢志不移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大凡历史上有所成就的人,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所 创的业绩不同,所要达到的目的也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都有一种精神 力量,来鼓舞和支持他们去奋斗,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而一个人精神的核心,是树立一个什么样的理想和志向。那些有志气有理想的 人,大都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并用一生的努力去实现,创造人间 不朽的业绩。 我国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就是那种“从小立大志,一生去实现” 的楷模。 詹天佑小的时候,正是帝国主义纷纷入侵中国的时候。帝国主义列强不仅用坚 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而且从各方面去损害中国的利益,尤其是经济上,还通过 在内地开工厂、修铁路等,大肆掠夺国家的财产。少年詹天佑目睹了太多的黑暗, 心中坚定了一个志向:学好本领,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 在这个志向的鼓舞下,詹天佑在学习上刻苦努力,一刻也不放松,终以优异的 成绩考取了清政府“公费留学生”,并学习了“筑路”专业。 1902年,詹天佑学成回国,当了一名筑路工程师。第二年,清政府决定修筑京 张铁路,当时英、俄的工程师却声称:“在多是崇山峻岭的关沟地区,如果没有我 们,这条铁路是不可能修筑成功的。中国能修这样铁路的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面对这些冷嘲热讽,富有爱国热心、早有报效祖国之志的詹天佑,毫不气馁, 他决定迎难而上,为国争光,为民造福,毅然把这一重担接了过来。他以忘我的吃 苦精神,一心扑在工地上,并且以世界上首创的“人”字形铁路,解决了火车上山 的难题。 在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持下,詹天佑主持并设计的京张铁路终于修成通车了。通 车的消息传出以后,那些曾经趾高气扬的英、俄工程师低下了“高贵”的头。当时 美国有所大学,为了表彰詹天佑的巨大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亲 自到美国参加颁奖仪式。 后来,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要詹天佑出任“交通部长”。但詹天佑对 高官厚禄不屑一顾,而是一心想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自己的祖国,婉言谢绝了 徐世昌的好意。他这种一心为国,不计个人名利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人们的交口 称赞。 (马磊) 华罗庚选择报效祖国 这里有一道选择题:A.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生活待遇;B.贫穷落后的一 切。 你会怎么做? 华罗庚这位驰名中外的大数学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在他心目中,在美国 无论工作、生活多么尽如人意,那也是在国外;中国无论多么贫穷落后,这也是最 亲的祖国。就是冲着看一眼就爱在脸上、暖在心中的“祖国”二字,华罗庚毅然作 出选择,从美国返回祖国。 华罗庚早年在导师王维克指导下,经过勤奋学习成才,当上了大学教授。他的 数学成就蜚声海内外。在1946年,他应邀前去美国讲学,并继续进行数学研究。美 方和他签订了合同,并向他提供了一所舒适的洋房,配有新式家具和一辆崭新的小 轿车,希望他终身留在美国工作。然而,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生活待遇, 并没有使他忘记贫穷落后的祖国。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了。华 罗庚从报纸上看到这个大喜讯后,激奋不已,毅然抛弃了洋房、家具和轿车,带领 家眷,登上了一条船,返回祖国。 华罗庚抵达香港时,发表了一封给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他语重心长地说:“我 们受了同胞血汗的裁培,成了人才之后,不为他们服务,这如何可以谓之公平?如 何可以谓之合理?……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 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 立我们的工作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这封信,充分表达了 海外赤子无比热爱祖国的心情。 华罗庚回国后,受到祖国人民的欢迎,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政府为他提供 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他在数学上攀登了一个又一个高峰,为祖国争得了 荣誉,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张明明)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