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 7 章 换旗前后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换旗前后 因故延期的张作霖的丧事,是在张学良秘密返奉不久后公开举办的。不过,这还不是下 葬,仅仅是一种隆重的仪式。而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张氏的坟地还未选定。据说,当时也曾 选了几个地方,可是寿夫人(张作霖的五夫人)看不上,所以便将大元帅的灵柩暂厝于奉天 采林寺,是准备待坟地选好后,再起灵归冢。后来,为寻找比较理想的坟地,张学良和寿夫 人带着风水先生曾跑了不少地方,也都觉得不够满意,最后又来到抚顺以东六十里的一个群 山环抱的山区,见这里山青水秀,风光绮丽,尤其那雄伟巍峨的铁背山,宛如一排排坚不可 摧的铜墙铁壁,雄浑磅礴,气象万千。山脚下是一个巨大的一眼望不到边的湖泊,人称大伙 房水库,亦名萨尔浒,据说还是个历史悠久的古战场呢!风水先生连声称赞,张学良和寿夫 人也觉得此地甚好,于是便决定在这里为张作霖修建陵园,并命名为“元帅林”。 元帅林就在沈吉铁路铁背山车站五华里处,从这里下车,行约半个小时,即可到达。它 座落在一处较为平坦的山坡上,前临大伙房水库,与铁背山隔水相望,四周是郁郁葱葱的树 林。张作霖的陵墓已基本竣工了,是圆形的巨大的水泥建筑物,大体上是仿照古代帝王的那 种地下宫殿的式样,如宽阔的墓道、厚重的铁门、高大宽阔的圆形的墓室、古色古香的壁画 等。墓外植松柏,并有一些造型各异、形象逼真的大型石雕,陈列在陵墓的周围,看起来倒 也颇为壮观。 只是,为什么坚持把它称为“元帅林”,而不称“元帅陵”呢?似乎有些费解,但前不 久,原铁道部部长郭维城同志(他曾担任过张学良将军的机要秘书)却道破了这个谜底,他 说:“张作霖名为大元帅,实际上是‘东北王’,他的墓在当时完全可以称‘陵’。为什么 没有称‘陵’呢?这是因为张学良一直反对他父亲称‘王’。张作霖生前曾对张学良说: ‘你将来要做李世民’。张学良反驳说:‘时代不同了,你不是李渊,我也做不了李世 民。’皇姑屯事件发生后,张学良将军比照‘孔林’,决定把萨尔浒陵园定名为‘元帅 林’,这便是称‘林’,不称‘陵’的缘故。”① 有人也许还会问,既然陵园已经初具规模,修得已经很象个样了,张作霖为什么一直没 在此下葬呢?这原因当然也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由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张学良过 早地离开了东北,离开了家乡,并从此之后,始终没有能够重返故里,所以将其父的陵园完 全建成,并将他迁葬于此之事,他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遂成终生憾事。 但后来,张作霖还是入土安葬了,不过那是伪满时期,是张的旧部张景惠等人操办的, 他们没有让他进元帅林,而是将他仍安葬于辽宁锦县张之墓园。这墓园原本是张作霖自己选 定的祖坟,他的亡母以及他的原配夫人赵氏,都葬于此地。将张氏移葬在这里,似无不可, 但与张氏家属及部属的愿望恐不尽相符,他们也许仍然希望将他归葬“元帅林”吧,而这显 然取决于形势,若是张学良将军能够回来,此事并不是办不到的。当然,现在张作霖的墓园 也还是受到政府保护的。此墓园在解放前由于管理不善,较为荒芜;解放后,列为市级文物 重点保护单位,墓园就面貌一新、大为改观了。尤其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开放、搞活经济政 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锦县经济建设有了迅速的发展,来此游览观光的人日益增多,张作霖 墓园几经修葺,气象更加不同往年,这也正象有同志所介绍的:   在辽西走廊上,有一座鲜为人知的小城,这就是辽宁锦县――大凌河镇。近年,随 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这个地方逐渐出了名,被人称为“北方的三明”。 然而,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县城以东二十五公里处,有一座张作霖墓园。 墓园在石山乡驿马坊村西头的果树林中。此墓园始建于一九一六年,那是张作霖小有发 迹之时。墓地共占地二十余亩。在墓园的西南方一座山上,有一方形平面玉石,每当旭日东 升,方石闪辉发光。山的后面,有一座山尖,远望似猴,因而称作“猴山”。一九一六年, 张作霖将其亡母灵柩由辽宁黑山县移葬于此,立为祖坟,以后依次埋葬了张作霖的原配夫人 赵氏,“九・一八”事变后,由张作霖的旧部(当时任黑龙江省伪省长的张景惠、伪陆军部 长、总理大臣张海鹏等人)操办,将张作霖的尸骨由沈阳采林寺移葬锦县驿马坊与赵氏合葬。 一九八五年八月,锦州市人民政府将此墓园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进行修 复。墓园的四周,已用青砖砌成花墙,园内立有一块洁白的方石,上面镌刻着:“张作霖墓 园锦州人民政府立”。 mpanel(1); 墓园分前、后两部分,由青砖铺成的甬道连接在一起。前面部分,由两块石碑组成:南 面的一块是张学良八岁时为其祖母而立的宣统皇帝三年赐给其祖母王氏的诰命碑;北面的那 块是张作霖为其母而立。两块石碑均由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