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三十三 黄峥:1962年初,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很重要的工作会议,就是七千人大会。 少奇同志代表党中央向大会提出了书面报告,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请光美同志介 绍一些相关的情况。 王光美:整个1961年,少奇同志工作一直十分紧张。 尤其是下去调查之后,少奇深感形势严峻,责任重大,全身心投入当前工作。 这中间有一件事:毛主席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编完后再次提议,编辑出版《 刘少奇选集》。 中央书记处对此作了决定,并成立了由康生负责的编辑班子。康生和编辑班 子几次要向少奇同志专门汇报,但少奇对这件事没有兴趣,因而一直没有汇报成。 有时编辑班子把整理好的单篇文章报给他审定,他也没有看。 1961年春,编辑小组拟出了《刘少奇选集》的初选目录。4 月份我们在湖南 调查,康生和编辑组的熊复、王力、邓力群、李鑫等专程赶到长沙,向少奇同志 汇报编辑工作情况。少奇同志对康生和编辑组的同志说:“还是不搞为好,不印 没有害处,印了有害则不好,不要祸国殃民。 现在党、国家和人民正处在困难时期,工作这么紧张,实在没有心情回过头 去看多少年前的文章。“康生把选目交给少奇,非常谦恭地说:”这些文章不仅 对外国同志有好处,对我们国内也有现实意义。这个选集可出5 卷,150 万字。 但要系统地反映刘主席的思想不容易,有些好文摆不上。“少奇翻看了一下这个 目录,似乎勾起了他的一些回忆,说:”在白区早年写的不成熟,也不能畅所欲 言。批评立三路线的,成熟一点,当时写好交立三、富春看过,立三要发表。后 来写的,有的过于尖锐,伤人太多,因为头上顶着右倾机会主义帽子,肚子里有 气。有些文章,当时争论很激烈,写给总书记洛甫的信,触怒了一些人。如果出 版,要改,字斟句酌,工作量很大。要重新整理,没时间。用处也不大。“康生 马上说:”这是人民的呼声啊!你的文章外国都印了,我们不印不好交代啊! “少奇同志不好再说什么。 他是个组织纪律观念很强的人。他表示:“既然中央作了决定,你们工作照 常进行就是了。”到了11月,由于过度劳累,少奇病倒了,不得不停下工作休息。 我陪他到广东从化疗养。在休息期间,少奇仍念念不忘怎样渡过困难。他看到疗 养院的院子里有橡子、木薯,就想尝试一下这些东西能不能代替粮食。他亲自拣 了一些,要炊事员郝苗同志做给他吃。郝苗不知道吃橡子要经过一道特殊的泡制 工序去掉毒性,而是按一般粮食代用品的做法,做成类似馒头那样的东西。谁知 少奇吃了之后,直拉肚子,出现中毒症状,搞得大家好紧张。 保健医生为此严厉地批评了郝苗。当然这不能怪郝苗,因为是少奇同志硬让 他做的。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党思想,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中央决定开一次工 作会议。少奇同志得到中央通知,于12月19日回到北京。 中央工作会议先是小规模的,从12月20日到1962年1 月10日。会议讨论了国 际国内形势、国民经济计划、党的工作等问题。开的中间,中央决定工作会议进 一步扩大规模,全面总结这几年来的经验教训,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统一思想, 以便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中力量克服当前的困难,争取国民经济早日好转。 中央还决定由少奇同志主持起草一个总的报告,代表中央提交扩大的工作会议。 所以在会议的后半段,少奇同志以主要精力准备这个报告。在邓小平同志的协助 下,经过起草小组日以继夜的工作,报告终于在扩大会议正式开始前写出了初稿。 mpanel(1); 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从1962年1 月11日正式开始。出席会议的有中央、中 央局、省、地、县的领导干部,共七千多人。黄峥:除中共中央、中央局负责人 外,全国每个县委2 人,地委3 人,省委4 人,中央一级的部、委4 人,还有大 型厂矿企业和军队各大单位的负责同志,共7118人。 王光美:所以后来通常称七千人大会。党中央开过很多中央工作会议,这是 出席人数最多的一次。少奇同志提交给七千人大会的报告,本来应该先经中央政 治局和毛主席通过,然后拿到会上讨论。这次毛主席建议,先不要开政治局会议 讨论了,报告初稿直接发给到会同志,同时组成一个由少奇同志负责、有关领导 同志参加的起草委员会,吸收会上意见修改定稿。 这样,扩大会议开始后,首先讨论少奇同志的报告稿。一段时间以来,党内 外对形势和工作的看法差异很大。出席七千人大会的同志来自全国各地、各个不 同的岗位,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不一致。能不能在这个会上统一认识,关键是少奇 同志代表中央提出的报告。少奇认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统一全党的思想,无论 是分析形势、肯定成绩、提出问题,都要坚持实事求是。 在那些日子里,少奇频繁地找有关同志谈话,主持起草委员会讨论,为沟通 各方面的思想反复做工作。经过会上讨论和起草委员会修改,少奇同志的报告又 改出了一稿。1 月25日晚,少奇同志主持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并基本通过了这 个报告稿,决定正式向大会作报告。毛主席又提议,报告已经经过上上下下反复 讨论,大家都熟悉了,少奇同志就不要在会上念稿子了,改为书面报告发给大家, 同时请少奇同志口头敞开讲讲,对书面报告作补充和说明,加深大家的理解。 少奇同志对毛主席的意见历来是很尊重的。本来他没有准备明天在大会上讲 话,既然主席说了,他就说:“好,但我必须准备一下。这里的会我就先告退了。 " 回到家里,少奇同志连夜准备了一个口头讲话的提纲。第二天,在大会开始前, 政治局常委们先到大会主席台旁边的休息室,传阅少奇同志写的讲话提纲。少奇 把花了一个通宵写出来的提纲交给毛主席,主席看完一页,就交给其他常委同志, 一页一页地传看。好在提纲不长,只有10几页,字又比较大,很快就传看完了。 少奇同志在大会上按提纲发挥,作了长篇讲话。讲话中的有些新提法是未见 诸书面报告的。还提到不少事例,但这些都曾同毛主席和一些负责同志谈论过。 当然,既然是口头讲话,总是要比书面报告随便一些。书面报告是经过反复修改 推敲,经过秀才们的字斟句酌,才定稿的。 我觉得,少奇同志的这篇讲话是来之不易的。它集中了党内大多数同志的正 确意见,也是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一个结晶。这个讲话正确分析了形势,根据 实际情况研究了客观规律,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突出讲的是实事求是与群 众路线问题。少奇同志在口头讲话里面,讲了两个“三七开”的观点。一个是说, 成绩缺点三七开,就是七分成绩,三分缺点错误;另一个是说,造成这几年严重 困难的原因三七开,就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后来听说,这个话,毛主席不太爱听,但当时我们没感觉到。林彪长期养病, 好多中央会议都不参加,七千人大会一开始也没通知他参加。后来主席让通知他 来参加。林彪到会以后作了个发言。他的讲话比较特别,不讲困难情况,也不分 析成绩错误怎么样。他说:之所以造成这几年经济困难“恰恰是由于我们没有照 着毛主席的指示、毛主席的警告、毛主席的思想去做。”“我个人几十年来体会 到,毛主席最突出的优点是实际。他总比较人家实际一些,总是八九不离十的。” “当时和事后都证明,毛主席的思想总是正确的。可是我们有些同志,不能 够很好体会毛主席的思想,把问题总是向‘左’边拉,向右边偏。”林彪的讲话 受到毛主席的表扬,说这“是一篇很好、很有分量的文章,看了很高兴。”七千 人大会后,罗瑞卿同志陪毛主席南下,主席一再向他称赞林彪的讲话。 七千人大会后,为了研究和贯彻国民经济调整的政策,又开了两次重要会议 :一是2 月下旬在中南海西楼召开的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即西楼会议,二是5 月上旬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那时毛主席已经南下去了武汉,会议由少奇同志主 持。经过这两次会议,全国上下迅速行动起来,调整工作全面展开。 党内外许多同志听说中央正在编辑《刘少奇选集》,都很高兴。七千人大会 期间,不少同志建议,如果《选集》不能很快出版,可以先发表少奇同志有关党 员修养、党性锻炼方面的文章,配合七千人大会精神的传达贯彻。首先选中的一 篇就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1962年夏的一天,邓力群同志拿着康生写的条子到我们家来,将这篇文稿报 送少奇同志审改。《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是少奇同志1939年在延安马列学院 的讲演,经过了20多年,有些提法需要订正,还要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少奇同志 向编辑小组谈了修改意见,口授了一些内容,还亲自动手写了一些章节。 在编辑小组初步整理的基础上,他又对全文作了三次修改。少奇同志定稿后, 正式将文章报送中央书记处审查。最后经书记处审定,《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于 1962年8 月1 日在《红旗》杂志、《人民日报》同时发表。  --------   虹桥书吧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