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十六章 豫东之战 一九四八年六七月间,遵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的战略决策,我华东野战 军外线兵团( 注) 和中原野战军一部,在河南省东部地区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 次重要的战役决战,即豫东战役,也叫开封、睢杞战役。这次战役,是一次包括 攻坚战和运动战在内的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大兵团作战,也是我亲身经历 的最复杂、最剧烈、最艰苦的战役之一。 在这次战役中,敌我双方都投入了较大的兵力。除了战略上配合作战的部队 外,我军直接参战的有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的七个纵队和一个特种兵纵队,中原 野战军两个纵队,已经冀鲁豫军区和豫皖苏军区的部分兵力,共约二十万人;敌 军直接参战的十二个整编师,三个快速纵队,以及特种兵部队和保安部队等,共 约二十五万人。经过开封、睢杞两个阶段共二十个昼夜的连续作战,我军全歼敌 人一个兵团部、两个整编师部、四个正规旅、两个保安旅、一个正规团和三个保 安团,并歼灭其他援敌一部,共九万余人。这是华东野战军主力转入外线作战后 进行的第一个大歼灭战,也是在解放战争开始以后的整整两年中华东野战军进行 的一次最大的歼灭战。在这次战役中,我军广大指战员不畏艰险,不怕困难,顽 强奋战,表现了无比的勇敢和伟大的牺牲精神。我写这篇回忆录,首先是为了纪 念在这次战役中英勇献身的烈士们;同时,也期望能为研究我军灵活机动的战略 战术和大兵团作战的指挥问题提供一些情况,和同志们共同探讨。 注:华野外线兵团包括第一、第三、第四、第六、第八、第十纵队和两广纵 队、特种兵纵队。一九四八年三月,华野奉中央命令,将所属野战部队编组为四 个兵团,即以外线兵团的第一、第四和第六纵队组成第一兵团( 亦称粟裕兵团) , 粟裕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叶飞任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第三、第八和第 十纵队组成第三兵团( 亦称陈唐兵团) ,陈士架兼司令员,唐亮兼政治委员;以 内线兵团的第七、第九和第十三纵队组成第二兵团( 亦称山东兵团) ,许世友任 司令员,谭震林兼政治委员;第二纵队及华中第十一和第十二纵队组成第四兵团 ( 亦称苏北兵团) ,韦国清任司令员,陈丕显任政治委员。 集中兵力,大战中原 一九四七年六月底和七月,晋冀鲁豫野战军( 即后来的中原野战军) 强渡黄 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了我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我军在全国各战场逐 步展开战赂进攻。到一九四七年底,解放战争的整个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中国人民 而不利于国民党反动派的重大变化。国民党军队在战略上已失去主动,“全面进 攻”、“重点进攻”和“全面防御”均遭失败,而我军则在全国各战场进一步对 敌人展开了进攻。 在这期间,在南线的中原战场,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到大别山地区, 初步站稳了脚跟;太岳兵团在豫西和豫陕边境辗转破敌,开辟了豫陕鄂边区;华 东野战军举行外线出击,挺进到豫皖苏地区。三路大军犹如三把钢刀插入敌人的 腹部,乘胜完成战略展开,相互策应,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了大量敌 人,打败了敌人三十三个旅对大别山区的全面围攻,击破了敌人在中原战场的全 面防御体系,调动和吸引了国民党南线兵力一百六十个旅中约九十个旅在自己的 周围。这些行动,对于迫使国民党军队在战略上陷入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作 用。 mpanel(1); 蒋介石为了改变其战略上的被动地位,一九四八年初,采取了尽可能坚守东 北,力争华北,集中力量加强中原防御的战略部署,改“全面防御”为“分区防 御”。当时,在中原战场,国民党军队仍占有一定的优势,计有二十四个整编师, 共七十九个旅,除以相当兵力配属给各绥靖区( 国民党在中原地区划分了八个绥 靖区) ,担任重要点线的防御外,还能集中较大的机动兵力,在各要点之间往返 驰援,并对我进行战役性进攻。其战略部署的重点仍放在大别山区,企图不让我 军在此建立根据地;同时,加强其长江防线,防止我军南渡长江或西进,以确保 南京和武汉的安全。大别山区横跨鄂豫皖三省,南濒长江,北有淮河,东临巢湖、 合肥水网地带,西为平汉路,战略地位很重要,但不便于大兵团作战。在这个地 区活动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但因长期在无后方依托 的条件连续行军作战,处境相当困难。华东野战军及太岳兵团向外线出击后,同 敌人形成拉锯状态,处境也较困难。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军应当采取何种战略行动来改变中原战局,继续发展战 略进攻呢?这是当时战略指导上急待解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九四八年一月二十七日,中央军委给我发来电示,主要内容是:为迫使敌 人改变战略部署,吸引敌人二十至三十个旅回防江南,确定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 的第一、第四和第六纵队( 这三个纵队随即组成第一兵团) ,由我率领渡长江南 进,在南方数省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计划在湖北的宜昌至监利之间的几个地 段渡江进入湘西,或从洪湖、沔阳( 今沔城) 地区渡江进入鄂南,先在湖南和江 西两省周旋半年至一年,沿途兜圈子,以跃进方式分几个阶段到达闽浙赣边,使 敌人防不胜防,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渡江时间,可在二月,或五月,或秋 季。中央并要我“熟筹见复”。 我看了这个指示,立即意识到,中央军委采取这一重大的战略决策,显然是 为了进一步把战争引向敌人的深远后方,以配合正面战场,主要是配合中原战场 我军作战,发展战略进攻。这一战略行动能否达到预期目的,不仅对中原战场和 华东战场,而且对解放战争的全局都会有重大影响。为了更好地执行中央军委赋 予的这一新的战略任务,经中央军委批准,我们带领三个纵队北渡黄河,于三月 十六日全部到达濮阳地区休整。在此期间,遵照中央军委指示,我们一方面抓紧 整训部队,厉兵秣马,同时以多种手段对敌人进行侦察,向长江沿岸地区派出先 遣小分队,积极作渡江的准备工作。一方面集中精力,进一步分析当时敌我双方 的情况,认真研究如何贯彻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主要是权衡分兵渡江作战有利, 还是集中兵力在中原作战有利。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思考,我对这个问题逐步形 成了一线看法。 我觉得,从全局来看,为了改变中原战局,进而协同全国企图各战场彻底打 败蒋介石,中原和华东我军势必还要同国民党军进行几次大的较量,打几个大歼 灭战,尽可能多地把敌人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从当时的情况看,要打大歼灭战, 从三个纵队渡江南进是做不到的。在山东战场,由于敌人坚固设防地域较多,我 作战地区比较狭窄,暂时也难以打大的歼灭战。而在中原黄淮地区,我军打大歼 灭战的条件却正在成熟。这是因为:第一,中原地区广阔,有三条铁路干线和一 些大中成熟,敌人都需要防守,包袱背德很多很重。敌人虽然在这个地区集结了 重兵,但需要较多的兵力担负防守任务,因而机动兵力就相对地少了。如果我军 在这一地区积极行动,必能调动敌人,为我军歼敌于运动之中创造战机。第二, 中原黄淮地区地势平坦,交通发达,固然便于敌人互相支援,但也有利于我军实 施广泛的机动作战,尤其是在铁路和公路被我破坏的情况下,敌人重装备的机动 将受到很大限制。我军则可以充分发挥徒步行军能力强的长处,迅速集中兵力, 从四面八方分进合击敌人,实现战役上的速战速决。第三,中原黄淮地区虽属外 线,但背靠山东和晋冀鲁豫老解放区,可以及时得到大批人力物力的支援,特别 是可以较好地保障伤病员的安置和治疗。同时,我军挺进外线作战已有数月,已 经渡过最困难的时期,并已逐渐适应和掌握了外线作战的规律。第四,经过我三 路大军挺进中原后的艰苦斗争,新解放区党的工作和政权工作已有初步基础,军 民关系逐渐密切,已有一定的支援战争的力量。所有这些,都是我军在中原黄淮 地区打大歼灭战的有利条件。 至于我三个纵队渡江南进,到敌人战略后方进行宽大机动作战,这无疑会给 敌人以相当的震惊、成胁和牵制。但是,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不利因素。 第一,我三个纵队,加上地方干部,约近十万人,渡江后要在敌占区转战数 省,行程几千里甚至上万里,敌人必然会利用其大后方的各种有利条件,对我军 实施围追堵截。而我军则远离解放区,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连续作战,兵员的 补充,粮弹和其它物资的供应,伤病员的安置和治疗,都将遇到很大的困难。渡 江后,将不得不在沿途的湘西( 或鄂南) 、湘南、湘赣边、赣南和赣东北等地区, 依次留下一些部队,建立小的游击区,以收容伤病员和处理多余的武器。在这种 情况下,我军不仅无力攻占大中城市,即使出现有利战机和可能打胜的仗,有时 也不敢下决心打。对此,我是有过亲身体验的。一九三四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 队从瑞金出发,向敌人统治区挺进,行程二千五百多公里,沿途还有几个小的游 击区,但由于长途跋涉,一路上要同敌人的围追堵截作斗争,战斗十分频繁,加 以兵员补充、物资供应尤其是伤病员的安置和治疗非常困难,部队到达皖南时巳 减员二分之一。这次从中原出发向闽浙赣边挺进,虽然形势与当年大不相同,但 要转战数省,路程比抗日先遣队走的远一倍,估计减员也不会少于二分之一。剩 下的部队就难以对敌人形成大的威胁。 第二,我三个纵队渡江南进后,可以调动江北部分敌军回防江南,但估计调 动不了敌人在中原战场上的四个主力军( 师) 。整编第五军( 注) 和整编第十一 师,都是蒋介石的嫡系主力,是半机械化部队,又是敌军在中原战场上的骨干, 敌人是不会把它们调到江南跟我们打游击的。桂系的第七军( 相当整编师) 和整 编第四十八师,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蒋介石担心纵虎归山,当时也不会把它们调 到江南。如果我军不能把敌人在中原战场的这几个主力军( 师) 调到江南,就达 不到顶期的行动目的。此外,我渡江南进的部队将再次面临一次大的思想转弯。 这几个部队从苏中北撤到山东和由内线转到外线,有过两次大的思想转弯, 都是经过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和作战胜利的鼓舞才逐渐解决的。如渡江南进,思 想转弯也势必需要一个过程。由于存在这些不利因素,我三个纵队渡江南进,估 计难以实现预定的战略意图。 注:敌整编第五军的番号在我解放战争时期曾几经变动。解放战争开始时称 第五军,辖三个师( 第四十五、第九十六和第二○○师) ,每师辖三个团;一九 四七年改称整编第五师,原各师改称旅,每旅辖三个团;一九四八年春又以整编 第五师为基础扩编成整编第五军,下辖整编第五师( 辖第四十五旅和第二○○旅 ) 和整编第七十师( 辖第九十六旅和第一三九旅) ,军长为邱清泉。在豫东战役 中,整编第七十五师和第八十三师,先后归该军指挥过,故亦称邱清泉兵团。 再从战略角度来看兵力的运用问题。要在广阔的中原战场打大规模的歼灭战, 我必须组成强大的野战兵团,在一个战役中,既要有足够数量的兵力担负突击任 务,各个歼灭敌人,又要有相当数量的兵力担负阻援和牵制敌人的任务。当时, 在中原战场上,中原野战军有四个主力纵队,华东野战军有六个主力纵队,共十 个主力纵队,再加上两广纵队及地方武装,是有力量打大规模歼灭战的。如果我 三个纵队渡江南进,而又调不走敌人在中原的四个主力军( 师) ,则势将分散我 军兵力,增加我军在中原战场打大歼灭战的困难。这样,就难以在短期内改变敌 我兵力对比,打掉敌人的优势,进一步改善中原战局;而我进入江南的部队,由 于作战环境的关系,也发挥不了他们善打野战的长处。再则,我三个纵队在渡江 后转战过程中,预计会有约五万人的减员,如果留在中原地区作战,以同样的代 价可以歼敌三至五个整编师。两者对比,我三个纵队还是留在中原作战更为有利。 虽然我有以上这些考虑,但要不要向中央提出建议,开始我是有顾虑的。主 要是担心自己看问题有局限性,对中央如此重大的战略决策提出不同看法,会不 会干扰统帅部的决心。但又想,作为一个战役指挥员,在即将执行上级赋予的作 战任务时,应当结合战争的全局进行思考,从全局上考虑得失利弊,把局部和全 局很好地联系起来。全局是由许多局部组成的,从局部看到的问题,也许会对中 央观察全局、作出决策有参考价值。想到这些,我终于消除了顾虑,于四月十八 日把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报告了中央。 在这个报告中,主要是根据上述看法,建议第一、第四和第六纵队暂不过江, 集中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主力,争取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 同时还建议向淮河以南和长江以北派出几个以旅或团为单位的游击部队,配 合正面战场作战;向长江以南敌人深远后方派出多路游击队,每路五六百人,消 灭敌人的地方武装,摧毁其基层反动政权,破坏敌人的兵源、粮源和其它战争资 源,宣传发动群众,以策应我军在中原地区的行动。 在这个建议上报中央时,陈毅同志已由河北省平山县的西柏坡来濮阳,对部 队进行渡江南进的动员。中央在接到我的建议报告后,立即来电要陈毅同志和我 一起到中央去当面汇报。我们到达西柏坡以后,随即前往阜平县的城南庄,毛泽 东同志在那里召开会议听取我们的意见。我着重汇报了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 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大员歼敌的方案,详细说明了提出这个方案的根据。毛 泽东同志、刘少奇同志、周恩来同志、朱德同志、任弼时同志和其他领导同志听 了之后,当即进行研究,并同意了这个方案。党中央领导同志这种处处从实际情 况出发,十分重视前线指挥员意见的领导作风,使我深受教育和感动。 就在这次会议结束时,毛泽东同志对我说,陈毅同志不回华野去了,今后华 野就由你来搞。这个消息对我真是大意外了,我非常着急,当即再三要求让陈毅 同志仍回华野。毛泽东同志又说,中央已经决定了,陈毅同志和邓子恢同志到中 原军区、中原局工作。最后我又提出,陈毅同志在华野的司令员兼政委的职务耍 继续保留。毛泽东同志沉思了一下,然后说:那好吧,陈毅同志仍任华野司令兼 政委,但是那边工作很需要他,现在必须马上去。这时我想,陈毅同志去中原局 和中原军区工作,责任重大。为了服从全局利益,我不能也不好再坚持自己的要 求了。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采纳了关于第一兵团暂缓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中原打 大仗的建议,陈毅同志又要暂时离开华野,我深感自己的担子沉重,觉得这次是 向中央立下了“军令状”,一定要把仗打好,以战场上的胜利来回答党中央和毛 泽东同志的殷切期望。 审时度势创战机 中央军委在作出华野三个纵队留在中原作战的决策后,五月五日下达了中原 战场我军近期的作战任务,要求华野第一、第三、第四、第六和第八纵队及中原 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共六个纵队,全部集结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仗,在陇海路开封 至徐州段及其南北地区,以寻歼敌整编第五军等部为作战的主要目标,力争在四 至八个月内歼敌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旅。同时指示华野第二兵团向津浦路一线行动, 相机歼灭并箝制敌整编第十二师和第七十二师等部;第四兵团在苏北发起进攻战 役,以策应中原战场我军作战。 作战任务明确之后,朱德同志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亲临濮阳视察和动员。 陈毅同志和我也随同朱德同志回到濮阳。在朱德同志和陈毅同志的直接指导 下,我们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和当时敌我情况,着手制定作战计划,并筹划第一兵 团渡黄河南下。五月十四日,朱德同志向团以上干部讲话,分析了战争形势,对 部队的任务和建设作了重要指示,并且动员大家努力学习战术,用“钓大鱼”的 办法,寻机歼灭敌整编第五军等部。随后又向营以下干部和战土代表讲了话。朱 总司令在华野广大指战员心中有崇高的威望,他老人家亲临视察和给予指示,对 提高广大指战员的思想,鼓舞斗志,增强战斗力,起了极大的作用。不久,朱德 同志和陈毅同志先后离开濮阳。 歼灭整编第五军,正是当时华野全体指战员的强烈愿望。因为自蒋介石发动 内战以来,该军常在进攻华东解放区和在中原战场作战中打头阵,既骄横,又狡 猾,与我军多次交手,虽未赚到便宜,但也未受过严重打击。气焰十分嚣张。我 军指战员对它恨得咬牙切齿。因此,当领导上提出要打整编第五军时,部队群情 振奋,摩拳擦掌,大有“灭此朝食”之概。的确,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把敌人 这个“王牌”军消灭了,就等于砍掉蒋介石伸向中原和华东战场的一只臂膀,形 势对我军无疑将更加有利。 为了实现中央军委赋予的作战任务,我们必须全面掌握敌我情况,不断分析 战场形势,在此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创造和捕捉战机。 当时已是一九四八年五月中旬,敌我双方处于以下态势: 敌人在中原战场上除保安部队外,有正规军二十五个整编师( 五十七个旅) 。 其中十三个整编师( 三十个旅) 担任重要点线的守备;另外十二个整编师( 二十七个旅) 和四个快速纵队编成四个兵团,执行机动作战任务。其意图是控制 陇海路东段、津浦路和平汉路南段的交通线,以郑州、信阳、蚌埠、开封、商丘 和徐州等城市为据点,乘我华野部队整训分离之际,集中一切可能使用的机动兵 力,寻我主力兵团决战,同时监视和堵击我在濮阳地区进行整训的华野第一兵团 渡河南下。 我军方面,中原野战军主力及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在取得宛( 即南阳) 西 战役胜利后,正向南阳、确山之间转移;华东野战军第三和第八纵队在完成宛西 战役阻击任务后,于五月十日由象河关、春水地区北上,十四日袭占许昌,全歼 敌独立第二十一旅,尔后即在许昌、襄城地区转入休整;华东野战军第一、第四 和第六纵队以及两广纵队、特种兵纵队,在濮阳地区进行新式整军运动后,根据 打整编第五军的作战要求开展军事训练;中原野战军第九纵队位于郑州西南地区 ;中原野战军第十一纵队位于豫皖苏地区。 五月二十三日,我们作出了在鲁西南歼敌整编第五军的作战部署。即先以第 三和第八纵队由许昌地区向淮阳方向转移,吸引邱清泉兵团南下;然后以第一、 第四、第六纵队和两广纵队、特种兵纵队乘机由张秋镇、范县( 今旧范县) 之间 南渡黄河,进抵定陶、城武地区,力求歼灭鲁西南守敌一部,开辟战场,吸引邱 兵团回转北上。在邱兵团向北转移时,立即以第三纵队、第八纵队和中野第十一 纵队尾敌北进,协同我南渡黄河的各纵队夹击该敌于鲁西南地区。 在进行上述部署的同时,我反复考虑到,寻歼敌整编第五军虽具有一定的条 件,但不利因素较多,主要是我军主力尚未集中,打援兵力不足,地形对我不利。 整编第五军是蒋介石在关内剩下的两大主力之一,辖两个整编师四个旅,并 指挥一个快速纵队和一个骑兵旅,其战斗素质虽不如整编第七十四师和整编第十 一师,但装备并不差,人数也比该两师多,炮兵火力的运用和步炮协同动作较好, 又经常猬集一团,不贸然行动。我如打它,蒋介石必极力救援。那时,华野在外 线作战的六个主力纵队,三个远在河南的许昌、南阳、确山之间,短时间难以集 中,即使把其中的第三和第八纵队调过来,再加上中野第十一纵队和华野的两广 纵队,我们手中掌握的全部兵力也不足六个纵队( 因当时有些部队不满员) 。而 要歼灭整编第五军,突击集团至少需要用四至五个纵队。这样,就只剩下一两个 纵队担任阻援。在平原地区无险可守的情况下,用一两个纵队是难以阻止敌人大 量增援的。如果我突击集团三五天内解决不了战斗,敌人援兵赶到,我军就可能 陷于被动。同时,鲁西南地区的主要点线在敌人控制之下,我作战地域比较狭窄, 不便于大兵团机动作战,而且战场距黄河较近,我军处于背水作战的不利态势。 基于上述考虑,我觉得在当时情况下寻歼整编第五军,并不是很有把握的。搞得 不好,还会给我们自己造成不利局面。 当时,我还想到,中央军委作出三个纵队暂不渡江、集中力量在中原黄推地 区大量歼敌的决策,我第一个战役必须旗开得胜,只能打好,不能打坏。既然寻 歼整编第五军不能稳操胜券,作为战役指挥员,就应当在部署寻歼整编第五军的 同时,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考虑其他更有把据取胜的作战方案。为此,我设想 了一个“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作战腹案。 设想“先打开封,后歼援敌”这个腹案的主要依据是:第一,开封是当时国 民党的河南省会,是中原重镇,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我军如攻克 开封,对中原和全国都将产生重大影响。蒋介石绝不会置开封于不顾,势必调兵 增援。这样,就能打乱敌人企图在鲁西南与我决战的部署,为我军在运动中歼灭 援敌创造战机。第二,开封守敌处境孤立,敌可能用于增援开封的主力集团当时 都在一百公里以外,而我外线部队与中野一部相对靠拢,有强大的兵力和充裕的 时间阻击援敌。第三,开封守敌虽有三万余人,但战斗部队中只有一个被歼后重 建的正规旅,其余都是地方部队和特种兵部队,指挥不统一,或有矛盾,总的说 来战斗力不强。我使用两个主力纵队近六万人攻城,在兵力数量上虽然优势不大, 但论战斗力则占很大优势。第四,攻打开封这样一个有四十万人口,并经过日伪 军和蒋军长期设防的城市,在华野来说虽是首次,但我军在两年来的解放战争中, 曾先后攻克过敌重兵守备的枣庄、峄县( 今峄城) 、泰安、莱阳、许昌、洛阳、 潍县( 今潍坊市) 等城市,积累了较丰富的中小城市攻坚战的经验,攻坚能力有 了很大提高。部队熟练地掌握了炸药爆破技术。炮兵建设有了相当规模,华野有 一个特种兵纵队,每个主力纵队有炮兵一个营至一个团,每个师有炮兵一个连至 一个营,每团有一个炮兵连。炮兵的射击技能也有提高,不仅能进行抵近射击和 直接瞄准射击,而且学会了间接瞄准射击。部以增挥员也初步懂得了炮兵运用的 一些基本原则,能根据炮兵的特点赋予任务,发挥炮兵支援步兵作战的作用。同 时,第三和第八纵队长于城市攻坚战。因此,攻克开封还是有把握的。 当时我虽未将这一作战腹案上报下达,但在作战部署上却是有准备的,即力 求能适用于打整编第五军和打开封两个作战方案,而且侧重于后一个方案。这样 做的好处是:第一,可以用寻歼整编第五军来激励我军士气,一旦寻歼整编第五 军不成,就用打整编第五军的精神准备和物质准备去打比整编第五军弱的敌人, 把握就更大。第二,能够造成敌人以为我军要在鲁西南地区同它决战的错觉,把 敌人的注意力吸引到鲁西南,这样,我军就能给开封守敌以出其不意的攻击。第 三,如果打整编第五军的条件成熟了,由于我们已经作了打它的准备,也不会丧 失战机。 五月二十四日,我第三和第八纵队按野战军计划向淮阳方向前进。敌邱兵团 果然被我军吸引南下。五月三十日、三十一日,黄河以北我各纵队南渡黄河。我 军的这一突然行动,使敌人大为震惊。敌急令邱兵团主力和整编第七十五师北返, 迎击我渡河部队。同时,又向鲁西南增调整编第八十三师、第二十五师、第七十 二师和第六十三师一个旅,企图与我渡河部队决战。这样,敌集中在鲁西南战场 的兵力将达到九至十一个整编师,且队形密集,不易分割,我难以达到各个歼敌 的目的。这时,我第三和第八纵队已到达通许、睢县、杞县之间,距开封只有一 日行程,如就势转用于突然攻取开封,可打敌措手不及。战场情况的变化表明, 打整编第五军的条件尚未具备,而实现先攻开封后歼援敌腹案的条件却已成熟。 于是,我们当机立断,改变在鲁西南作战的计划,并于六月十五日定下了转 向豫东作战的决心。即首先以主力一部从敌侧后开刀,夺取敌守备兵力比较薄弱 而又处于敌人防御要害部位的开封,待围歼开封守敌后,再集中兵力于运动中寻 歼来援之敌的一路。 由于对这一作战方案预有准备,所以在定下决心的当天就能上报中央军委并 报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同时给部队下达了作战命令,区分了战役第一阶段各 部队的任务。以第三和第八纵队组成攻城集团,由陈士榘、唐亮同志指挥,先采 取奔袭手段夺占城关,尔后依托城关迅速攻城。为确保攻城作战的胜利,另用近 三倍于攻城部队的兵力,由野战军直接指挥,担任阻援和牵制敌人的任务。其中 以中野第九纵队插入郑州、开封之间,阻击郑州可能来援之敌;以中野第十一纵 队并指挥冀鲁豫军区独立第一旅位于巨野地区,由北向南从侧后牵制邱兵团;以 第一、第四和第六纵队迅速楔入定陶、曹县、民权、考城( 今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