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八章 苏中抗日斗争 苏中人民的抗日斗争是值得一写的。这里只记述一九四一年二月――一九四 四年十二月有关军事斗争的战略策略和作战指导方面的若干问题。全面地写,题 目太大了。武装斗争的胜利,是根据地和人民群众力量的集中体现。在复杂、尖 锐、艰苦的斗争中,苏中得以建设成为华中基本抗日根据地之一,武装斗争的胜 利是决定性的因素。 苏中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任务 一九四○年七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挺进苏北,与先期过江的部队汇合,经 过严重的反磨擦斗争,在同年十月取得了黄桥决战胜利。苏中抗日斗争的局面才 真正打开了。这时全国的抗日形势早已进入相持阶段。这是苏中抗日斗争形势的 一个特点。当时形势是非常严峻的:顽方韩德勤主力即将对我大举进攻,而黄克 诚同志率领的八路军南下部队距黄桥地区尚远,没有条件进行战役配合。陈毅同 志经过审慎研究,为了赢得时间,决心以劣势兵力,同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决 战。陈毅同志下这个决心,是承担重大责任的,以后他不止―次地对我说过当时 的这种紧张心情。 黄桥决战胜利,新四军与八路军南下部队会师,我方的军事实力已超过国民 党军,仅弱于日伪军,在苏北战场居第二位,并且控制了黄桥以北经海安到盐城 数百里范围内的几乎全部城镇,随即又打开了( 南) 通如( 皋) 海( 门) 启( 东 ) 的局面。以城镇为立足点,开始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党、政、军民各项工作 迅速展开。这一时期的工作是在陈毅同志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工作有声有色,卓 有成效。 皖南事变发生后,一九四一年一月二十日,奉中央、中央军委之命,重建新 四军军部,陈毅同志为代军长,刘少奇同志为政治委员。一月二十五日,新四军 新的军部在盐城成立,全军整编为七个师,第一师由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编成, 我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一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刘炎任一师政委、苏中军区政委, 钟期光任政治部主任。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叶飞任一师副师长。一九四一年三月, 组成苏中区党委和苏中行政委员会,刘炎、陈丕显分任苏中区党委正、副书记, 管文蔚任苏中行政公署主任。后刘炎同志因病不在位,他的职务由我兼任。这是 一个生死与共、团结合作的领导班子。 原苏北指挥部所属三个纵队,即改为第一师的第一、第二、第三旅。第一旅 旅长兼政委叶飞;第二旅旅长王必成、政委刘培善;第三旅旅长陶勇、政委刘先 胜( 后为吉洛,即姬鹏飞) 。 为迅速建成新四军新的领导机关,原苏北指挥部即作为新四军军部的部分基 础。苏北指挥部是由江南指挥部改建的,经过一定的战争锻炼,精干、灵活、有 效率。当时留给一师师部的,连我在内官兵共二十四人。我是一九四一年一月十 七日由盐城返回东台二里桥组建第一师师部的。在我起程的前两天,陈毅同志特 地来到我的住房,关切地问我:“怎么样,人太少了吧?”我立即爽快地回答: “好男不吃分家饭嘛!军长放心,哪里有群众、有敌人,那里就有我们的发展。” 军长听了很高兴,连声说:“好!好!”并且说他很快就去看我们。军长的关切, 使我受到很大鼓舞。在此以前,我是副手,在他直接领导下工作,大树底下好乘 凉,现在我要单独去苏中,深深地感到肩上担子的份量很重。 mpanel(1); 苏中位于长江以北、京杭大运河以东,北起斗龙港,东临黄海,面积约二万 五干多平方公里,人口八百多万。这里临近南京、上海,扼制着长江下游北侧航 运通道;盛产粮食、棉花、食油、海盐等重要战略物资,沿江城镇有纺织、加工 等现代轻工业,商业兴盛,财源丰足;境内系平原水网,河流纵横,公路交错, 交通便捷,历来是官僚资本江浙财团的重要原料基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沦陷后 成为日本侵略军的重要后方和人力、物力、资源的供应基地。 苏中是我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中南部的一个前哨阵地,又 是向苏浙皖边、闽浙赣边发展以及反攻阶段收复南京、上海的一个重要基地和出 发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上海是个国际都市。苏中临近上海,可以成为 我党、我军连接国内外反法西斯力量的桥梁;我抗日斗争的胜利和根据地各项民 主政策的成果,能通过苏中,再由上海迅速向国内外传播,以扩大我党、我军的 影响。同时,我方在苏中所能控制的人力、财力,在华中各战略区中占首位。所 以,苏中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战略作用,成为日本侵略军、国民党 蒋介石和我党我军三方必争之地,并决定了斗争的极端尖锐和复杂。这是苏中抗 日斗争的又一个特点。 中央、中央军委赋予苏中的战略任务是随形势的发展而逐渐具体化的。一九 三八年,党中央、毛泽东同志在给新四军的第一个“五四”指示中指出:“在茅 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应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淑三角地区去,再 分一部分渡江,进入江北地区”。中央把江北作为江南新四军的一个发展方向, 这算得是一个规划性的指示。一九三九年底和一九四○年初,中央作出了大力发 展华中的战略部署,指出整个苏北、皖东、淮北为我必争之地,凡扬子江以北, 淮南路以东,淮河以北,开封以东,陇海路以南,大海以西,统须在一年以内造 成民主的抗日根据地。于是,开辟苏北、苏中便成为关系全局的现实任务了。到 一九四一年二月,华中抗战新局面已经打开,中央进而指示,苏鲁战区是华中的 一个基本根据地,应把这个地方看作是向西、向南,出鄂豫陕边和向闽浙赣边发 展的策源地,“好象汉高祖的关中”。苏鲁战区自然包括苏中在内。这是我们的 光荣战略任务。 我认真地研究中央的这些指示,并把它们同中央关于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结 合起来思考。我理解中央制定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的战略方针,既是从日军 强大及占地甚广但兵力不足和我军的弱小这一实际状况出发,又关照到抗战胜利 后的斗争。游击战,在一般的作战原则中是战术性的。中央、毛泽东同志把游击 战提到了战略的地位;是要通过抗日游击战争积聚起雄厚的革命力量,既为抗日 反攻作准备,也为抗战胜利以后打败反动武装的进攻、实现民主革命的总任务作 准备。因此,我们在抗战时期一刻也不能忘记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总任务,我 们的军事斗争策略要处理好进与退、进攻与防御、大打与小打等方面的关系,把 现阶段的抗战任务和将来的实现民主革命总任务联系起来。有了这些思考,我对 苏中抗日斗争的战略任务便有了比较清醒而深刻的认识。苏中的抗日斗争,不仅 应求得军事斗争的胜利,而且应把苏中建成基本报据地( 不是游击根据地或游击 区) 。军事斗争应成为根据地建设的支柱,并且应为下―步夺取整个民主革命的 胜利,作好必要的准备。这个认识成为我领导苏中抗日斗争全过程的指导思想。 工作重心由城镇到乡村的转变 我军进入苏北以前,日寇同顽固派出于各自的利害,相互默契,相互利用。 日寇占据沿江、沿大运河的重要城镇,其余广大地区由国民党统治。我们的军事 实力跃居第二位以后,日顽相互依存和共处的格局被打破了。我军是真正抗日的 力量,日寇同我军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国民党顽固派利用这个矛盾,一方面借日 寇这把刀来杀我们,另一方面为尔后抢夺抗日战争胜利果实作准备。苏中抗日斗 争由此进入新阶段。 日军在苏中的部队原是第十七师团的一个联队,分布于沿江和沿通扬运河的 南通、如皋、靖江、泰兴、扬州,并沿大运河北伸至邵伯、高邮一线。伪军仅有 南京“维新政府”所辖之伪绥靖军第三、第六两个师,分驻于扬州、南通。一九 四一年春,日军从江南调来独立第十二混成旅团接替第十七师团一个联队在苏中 的防务,以加强对我进攻的力量。这个旅团的旅团长是南浦襄吉少将。旅团直辖 五个步兵大队和一个特种兵大队,共五千六百余人,武器装备好,战斗力比同等 的日军部队强些,有单独执行战略任务的能力。但它所要占领的区域是整个苏中, 兵力显然过于单薄,为弥补兵力不足,便对国民党军队施行诱降、压降政策,拉 拢国民党武装当伪军,以达到战略上控制苏中的目的。国民党顽固派也推行“曲 线救国”的反动政策,依附敌人,继续反共。于是国民党武装进一步分化,除小 部尚保留国民党旗帜外,大部与汪伪合流,叛国投敌。从一九四○年底到一九四 一年三月,启东地区的国民党游击第六纵队司令徐承德,泰州地区的国民党鲁苏 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李长江,以及苏北的国民党省保安第八旅旅长杨仲 华等,先后率部投敌,被编为伪第一、第二两个集团军,使苏北伪军迅增到十三 个师、三个旅、四十二个正规团和十一股杂牌部队,共达三万七千余人。 日寇为了全面占领苏北、苏中,乘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和新四军在苏北、苏 中立足未稳之际,企图首先摧毁我新四军首脑机关,然后寻歼我主力部队。一九 四一年一月十一日下午,日寇以飞机十七架空袭我盐城华中总指挥部。同日上午 九时,日军三千人占领我黄桥,开始了对我苏中区的“扫荡”。二月,我们获悉 李长江即将率部投敌,估计日寇占领我黄桥后,将续占曲塘、海安、东台等主要 城镇和交通干线,然后日伪配合,李长江由泰州经兴化向东北,日军由东台向北, 合击盐城。 这时苏中的工作还处于开辟阶段,党政军系统在思想上、组织上、作战方法 上、工作作风上与即将到来的严重斗争形势还不相适应。部队的许多干部特别是 团以上干部,虽曾经历过三年游击战争的锻炼,但挺进苏北以后,在反摩擦作战 中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对于游击战反而生疏了。许多新参加部队的问志, 更缺乏打游击的锻炼。地方工作的重心还在城镇,还没有来得及深入农村,工作 方法习惯于大刀阔斧,工作对象主要是社会上层。随着反顽斗争的胜利,部队逐 渐庞杂。同时,相当多的同志盲目乐观,对今后日益艰巨的斗争形势缺乏足够的 认识;还有一部分同志有一种模糊观念,认为我们不去刺激敌人,就可以避免敌 人的“扫荡”;个别人面临国民党军纷纷投敌和日伪军大举进攻的紧张形势,希 望离开斗争第一线,到安定的地区去。 在这样的形势下,全区人心比较动荡。社会上层爱国人土和广大工农基本群 众为我军能否生存、能否坚持苏中抗日斗争而担忧;有些地主、商贾和游民表现 动摇、观望、变态。人民群众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新四军打国民党顽固 派能行,现在日本人来了,你打不打?能不能打胜? 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要以积极的作战行动打击、顿挫敌伪的进攻,抑制 其嚣张气焰,坚定干部、群众的抗日信心;同时要预计到今后斗争形势将日益尖 锐,转好思想弯子,不失时机地将工作重心由城镇转向农村。作战对象由顽军转 向日军,作战方法出运动战转向游击战,并以游击战为中心,实行组织形式、领 导方法、工作作风等各方面的转变。这―转变就苏中来说是战略性的,不转变, 肯定要吃大亏,转变得不适时,转变得不好,也要吃亏。在作战指导上,必需从 华中全局出发,把苏中当面的反“扫荡”斗争同看好华中局、新四军军部的南大 门紧密结合起来,要敢于刺激敌人,敢于威胁敌人,以主力部队为骨干,开展广 泛的游击战争,粉碎敌人的“扫荡”,并求得最大限度地把敌人吸引在苏中地区, 以保障华中局、新四军军部的相对安定。 苏中区的转变是同对敌作战结合进行的。我们获悉李长江准备投敌的情报后, 将主力部队隐蔽集结于海安至曲塘之线的区域内,加强侦察、监视,进行讨逆准 备。与此同时,我党政机关也在群众中进行反“扫荡”的动员布置,一切公开的 力量准备适时撤出城镇,转入农村。二月上旬,军部来电指示:“李长江在泰州 公开投敌,通电就任伪军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阴谋很大,海安、东台及兴化均在 其计划之内。此贼不除,后患甚多,望集全力解决之。”二月十八日,陈毅代军 长、刘少奇政委颁布讨逆令,命我为讨逆军总指挥,叶飞为副总指挥,刘炎为政 治委员,“速率所部歼灭李逆”。陈代军长还亲临我指挥部坐镇,对部队作战斗 动员。讨逆战役于当天( 十八日) 发起,我军分三路出击,十九日即连克姜堰、 石家坚、苏陈庄,二十日攻克泰州城。李长江猝不及防,士无斗志,兵败城破, 扔下佩剑,翻墙脱逃。我军乘胜追至界沟、塘头。三天作战,歼灭伪军三千余人, 并接受两团伪军反正。 与李长江投敌相呼应,日军亦于二月十八日由扬州、黄桥、如皋等地出兵, 对我苏中进行第一次大“扫荡”。日军企图进占海安、东台及兴化,并夹击我军 主力。我军于讨李战役后,立即撤出战场,按预定计划,第一、第二、第三旅各 参战部队,以团为单位,分别撤向第三、第二、第四分区农村,进行反“扫荡”, 并以主力一部转移至东台以北,打击北犯日军。日军虽先后占领了我海安、东台、 泰州三城及其沿线许多集镇,也占领了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统治的兴化等地, 但日军伙同李长江合击盐城的计划被打破了。 讨李战役和反“扫荡”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叛国投敌的民族败类和日本侵略 者,警告了投降派、亲日派;国民党投降政策也被暴露在广大人民面前。苏中抗 战军民受到胜利的鼓舞,为深入农村开展根据地建设创造了很有利的条件。 四月中旬,我们为了掩护苏中根据地建设,策应北线新四军第三师收复被韩 德勤侵占的蒋营的作战行动,发动了对日军的攻势作战。首先在第三分区向泰州、 靖江地区之日伪据点发起攻击,连克古溪、蒋垛、苏陈庄、大泅庄、孤山、老庄 头、姚家堡等据点。在姚家垡战斗中,击毙日军泰兴城防司令以下二十余人,生 俘日军两名。在兴化梓辛河伏击战中,击沉日军汽艇一艘,歼敌一个小队,生俘 日军两名。 在此期间,我利用日伪在占领主要城镇后忙于修筑据点,我军已顺利转入农 村修整的短暂间隙,于四月十日在角斜旧场召开了干部大会,作了由正规战向游 击战转变问题的讲话,动员苏中全党全军转变思想、组织、工作、战术提出一切 工作深入农村,一切工作扎根基层,一切工作适应游击战争,一切工作为战争胜 利服务。坚决粉碎日伪的“扫荡”,反对游而不击,反对“跑扫荡”、“躲扫荡”, 做到游而必击、扰而必乱。加强地方武装建设,各县普遍建立县独立团或县大队, 以带领民兵、自卫队就地坚持,开展游击战争,并配合主力部队作战。结合实际, 对党政军机关分别提出了具体要求:军队要短小精干,裁汰老弱,紧缩机关,减 少非战斗人员,充实连队,变“大后方”为分散的“小后方”。党政机关要军事 化、游击化,提倡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反对大呼隆、一般化。群众组织要把公 开工作与秘密工作严格分开,以便在敌伪侵占时仍能坚持隐蔽斗争。关于作战方 法,以团为单位的战斗和行动将大为减少,代之以营连为单位的、有计划有目的 的、经常而有效的游击战,积小胜为大胜。我结合苏中实际,介绍了三年游击战 争时期的若干游击战术。 同时,我们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采取了一项重要的组织措施。我们活动 的地区,多数商品经济发达,文化水平较高。随着抗日浪潮的高涨,我党我军影 响的扩大,大批知识青年参加了我们的部队。当此形势转变之时,我们把大部分 知识青年派到部队当政治指导员、营教导员,有的先当一段文化教员再当政工干 部,使他们在基层、在战火中锻炼并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据一九四一年十月统 计,营以下干部中百分之六十、连队指导员中百分之七十( 以后占到百分之八九 十) ,都是青年知识分子。部队注进了新的血液,政治工作生动活泼,朗气蓬勃, 成为第一师的一个特色。第一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十分活跃而有成效,值得专门一 写,我在这里只是点到而已。 六月下旬,苏德战争爆发。德军战争初期的胜利,大大刺激了日寇的野心。 于是日军在华中调集第十五、第十七师团和第十一旅团之各一部,接替第十二混 成旅团在长江北岸及运河沿线各据点的防务,集中第十二混成旅团之全部及李长 江伪军共一万七千余人,于七月二十日由东台、兴化、射阳、陈家洋四路合击盐 城,再次妄图摧毁我新四军军部。 华中局和军部提出了“保卫盐城”的政治号召。苏中军民全力以赴,协助第 三师、盐阜区进行反“扫荡”。遵照军部的统一部署,我第一、第三旅在第三、 第四分区选择敌伪的要害狠打。第一旅围攻泰兴、姜堰,攻克古溪、黄桥、季家 市、蒋垛等据点,毙伤大量敌伪军,并突然以主力回攻泰州,予敌十二旅团部以 强烈震撼。第三旅袭击林梓、余西、金沙、北刘桥敌伪据点,一个月作战十余次。 第二旅在盐城以南,对自东台北犯盐城之敌节节抗击,予以杀伤和歼灭;敌占盐 城后,第二旅又转到其侧后,破坏盐城至东台敌交通线,打击其来往部队,阻止 敌伪在盐城、东台间建立联络点,并在伍佑、刘庄、白驹、西团、小海作战,以 连为单位层层阻拦进攻之敌,击沉敌汽艇二十余艘,后又乘敌占领盐城后仓促回 兵之际,攻克裕华镇,活捉日军七名,全歼泰南仓据点之伪军。 苏中区凌厉的攻势作战,策应了第三师和盐阜区的反“扫荡”,防卫了华中 局、军部的南大门。日寇痛感苏中区抗日军民的威胁,不得不暂时放弃摧毁我新 四军军部的企图,转而南下寻歼我苏中主力部队,企图首先控制苏中。自此以后, 苏中区一直成为华中日寇进攻的一个重点。苏中地区的斗争形势迅速尖锐化了。 在军事斗争胜利的鼓舞下,以军事斗争为掩护,苏中各级抗日民主政权相继 建立,开始了在农村建党和开展“二五”减租运动,农抗会等各种群众组织陆续 建起来了。组建了地方武装,到四月底建成东台、泰东、兴化、靖江、如西、泰 兴、泰县、南通、如皋、启诲十个地方团,共计六千二百余人,有长短枪三千八 百多条。六月底,脱离生产的民兵自卫队发展到近万人,不脱离生产的民兵发展 到十六万人。 回顾这一段历程,在华中局、新四军军部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在形势急剧变 化的情况下,比较主动、适时地完成了工作重心的转变,并且在农付中站住了脚, 为对付以后日军更频繁、残酷的“扫荡”作好了准备。 根据地基本区的争夺 苏中军区是一九四一年四月二十日正式成立的。根据华中局、军部指示,全 区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划分为四个分区( 地区) 和兴( 化) 东( 台) 泰( 州) 特区。由第一、第二、第三旅分别经营第三、第二、第四分区。各分区( 地区) 成立中共地委、行政专员公署和军分区。第一分区包括江都、高邮、宝应三县( 机构后建立) ;第二分区包括兴化、东台、台北、泰东四县;第三分区包括泰兴、 泰州、如西、靖江四县;第四分区包括如东、如中、通中、通西、通海及海启六 县。成立联合抗日司令部,简称“联抗”,活动于顽友我结合部的兴东泰地区。 中共第一地委书记兼第一专署专员惠浴字,第一分区司令刘先胜;中共第二地委 书记章蕴,第二专署专员刘季平,第二分区司令管文蔚( 兼) ,政委钟明;中共 第三地委书记韦一平,第三专署专员朱克靖,第三分区司令陈玉生,政委叶飞( 兼) ;中共第四地委书记向明,第四专署专员季强成,第四分区司令季方,政委 向明( 兼) ;“联抗”司令黄逸峰( 以上均为第一届任职) 。 在苏中成为日寇超重点进攻目标后,我们不能没想全区都保持相对稳定的局 面,但必须保持有一定范阔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 任何严重形势下对全区实施不间断的指挥,使得各地区、各部队之间互相配合和 协同;才能有较巩固的后方,办学校训练干部,办医院收治伤病员,进行兵工、 职需生产,以支持长期战争和积蓄力量;才能相对地集结和训练主力兵团,形成 拳头,以保持主动权,在需要时刻,在主要方向,实施有力的突击。在敌情严重 的游击战争环境中,实现主力地方化,分效活动,化整为零,相对地说比较容易 办到,而要经常集中一定数量的主力部队在手,保持强有力的拳头,则比较困难, 可以说没有一块回旋余地较大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区是办不到的。上述几方面如果 都办不到,那就实际上称不上是基本根据地了。 为此,我在苏中本区作了有纵深、有层次的战略布局。从几个分区的形势看, 第三、第四分区位于沿江,人口稠密,物阜民丰。敌人为保障长江航运安全和掠 夺人力、物资,势必加强控制,当时已遍设据点,以后斗争形势将更趋紧张,我 军回旋余地将更加缩小。第一分区江都也在沿江地区,高邮和宝应在京杭大运河 东岸,顽固派势力较强,工作尚待开辟。第二分区北靠盐阜区,东临大海,西接 水网,南有第三、第四分区为屏障。境内东台以东直至黄海,有以三仓镇为中心 的东西南北各约十五公里的沙荒滩涂地带,辽阔贫瘠,人烟稀少,交通闭塞,不 便于敌人活动。却有利干我们回旋,还可以成为我们向海上发展的依托。因此, 我把基本区择定在第二分区滨海滩涂地域。我估计,只要我们加紧争夺并讲求斗 争策略,求得基本区域相对稳定是可能的。于是我作这样的部署:以第二旅夹( 南) 通( 赣) 榆路成品字形布阵,该旅第四团坚守盐城以南的刘庄、伍佑地区, 看守军部南大门;第六团在东台以西、兴化以东地区,创造向西开辟第一分区的 有利形势;第五团在东台以东和东南,防卫滨海地区并与第三、第四分区相呼应。 第一旅坚持活动于第三分区。第三旅坚持活动于第四分区。苏中党政军机关主要 活动于第二分区,并适时向第四分区机动,因为第三分区除日寇外还有国民党武 装,已相当拥挤;而第四分区对敌人长江航运威胁最大,势将成为全区斗争最尖 锐地区,须加强指导。 我确定这一时期的对敌斗争方针是:对于敌人将要占领而我不能长久保持的 一切集镇,应以游击战尽量迟滞敌伪的进攻行动,推迟其占领时间,以掩护我根 据地工作;对于我之基本区域和重要基点,则应采取各种有效战法,坚决与敌人 争夺,使其久占企图不能得逞,以改善我军态势,保障基本区的相对稳定。 既是游击战又进行要点争夺,是否矛盾?不,游击战的特点在于秘密而周到 的准备,迅速而突然的动作,主动而灵活的指挥,我们要保持的是这些特点,至 于游击战的战术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应该依据敌我力量的变化,创造更多的战法。 敌我双方的剧烈争夺,从一九四一年日寇“八一三”大“扫荡”起一直持续 到一九四二年春。一九四一年八月十三日,日寇集中敌伪一万余人,由南通、如 皋、海安、东台等据点出发,对我苏中进行第二次大“扫荡”。全区军民已预有 准备,广泛开展了反“扫荡”,与各路敌人纠缠、游击。这次反“扫荡”,我军 连续作战四十二昼夜,战斗一百三十余次,毙伤敌伪军一千三百余人,活捉日军 十四名,伪军八百名,毁敌汽艇三十余艘。敌人占领了我李堡、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