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六章 布奇兵巧周旋 黄桥大决战 苏北,人口稠密,物产富饶,河网交叉,公路纵横。 在抗日战争中,苏北具有特定的战略地位。它不仅是盛产粮、棉、盐等战略物 资的重要基地,而且是控制日寇沿江进出的重要地区,也是新四军与八路军联系的 重要纽带。 苏北抗日局面一旦打开,向南可以与江南抗日根据地相呼应,扼制长江下游, 直接威胁设在南京的日本侵略军总部和汪精卫伪政府;向北向西发展,可以与山东、 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连接,直通华北和中原。因此,苏北,是日、顽、我必争之 地。 新四军向苏北发展,是党中央早就确定了的方针。1938 年春,毛泽东对江南 新四军的发展方向有过明确的指示:“目前最有利的发展地区是茅山山脉。”5 月 4 日又指示:“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应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 淞三角地区,再分一部分渡江,进入江北地区。”这个任务的提出,是对蒋介石的 险恶意图作了充分的估计。自主力红军长征,蒋介石便想彻底消灭我南方的红军游 击队,但是未能得逞;抗日战争开始,蒋介石迫于形势,不得不同意将我坚持在南 方八省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编成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但却将新四军主要力 量限制在面临长江天险和日寇侵华心脏的南京附近,企图借日寇之手消灭新四军于 这一狭窄地区。1939 年,蒋介石在庐山训练团说:“我让新四军到那里去,是为 了让日本人消灭它!”然而,事情的发展恰恰与蒋介石的险恶居心相反。党中央、 毛泽东采取了将计就计的方针,要求各部迅速深入敌后。新四军一开到敌后,便深 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如鱼得水,不但没有被消灭,而且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了燎原 之势。 时任东南局书记、新四军军分会书记的项英,由于受右倾机会主义影响,以 “江南的特殊性”为理由,没有积极贯彻执行党中央要求新四军“东进苏南,直逼 京沪,渡江北上,联接华北”的战略方针,而困守皖南,把已经东迸苏南的主力一 团、三团先后调回皖南,致使前线的力量大为削弱,因而使新四军的发展受到严重 影响。 1939 年2 月下旬,周恩来亲自到皖南做项英的工作,提出新四军发展华中的 三条原则,即:哪个地方空虚,我们就向那个地方发展;哪个地方危险,我们就到 那个地方去创造新的活动地区;哪个地方有敌人伪军,友党友军较不注意且没有去 活动,我们就向那里发展。依据这些原则,周恩来同项英商定了新四军“向南巩固、 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意见。但此后,项英却迟迟不见行动,拒不执行这些合理 的方针。 当时,蒋介石、顾祝同划定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的防区非常狭窄。粟裕率领 的第二支队的防区,被划在南京、天云寺、秣陵关三角地带,最长距离不过三十公 里。为了发动群众,抗击日寇,粟裕不断冲破蒋介石的所谓的“界限”,打到防区 以外去。向南打到高淳、郎溪,向西南打到芜湖,向东北打到镇江、金坛一带。每 次打击日寇的行动,不但得不到国民党军队的支持配合,反而遭到顾祝同的追查、 警告。项英不仅没有理直气状地予以反击,反而责难粟裕“破坏统一战线”。 尽管如此,粟裕仍坚持执行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制订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和“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不断挫败顽固派的反共阴谋。 寒暑交替,冬去春来。 1940 年春天,抗战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正面战场上,日军停止了对国民党 的进攻,采取了诱降政策。在南京,汪精卫成立了伪政府,大叫“蒋汪合作”、 “和平反共”。蒋介石的假抗日真面目也日益暴露了,他主张什么“曲线救国”, 同时暗地里偷偷下发了《限制异党活动办法》,以主要力量对付抗战的八路军、新 四军。 国民党顽固派将磨擦中心由华北移向华中,准备对华中各根据地发动三路进攻 :冷欣进攻苏南,韩德勤进攻皖东,李品仙进攻皖中。 mpanel(1); 党中央、毛泽东同志鉴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血的教训,及时地要求全党同志 提高警惕,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力巩固我们的党,巩固党领导的军队和政 权,以准备对付可能发生的突然事变,并作出了大力发展华中的战略部署。党中央 明确提出:鉴于日寇大量增兵,华北敌占区日益扩大,我方斗争日益艰苦,以及国 民党可能的公开反共和投降,全国性突然事变可能到来,我军决不能限死在黄河以 北不入中原,故“华中是我最重要的生命线”。“整个苏北、皖东、淮北为我必争 之地。凡扬子江以北,淮南路以东,淮河以北,开封以东,陇海路以南,大海以西, 统须在一年以内造成民主的抗日根据地。”根据这一战略方针,党中央令八路军主 力两万余人由冀鲁豫分路南下,会同新四军第四、第五、第六支队以及江南指挥部 已到达苏北的挺进纵队和苏皖支队共同完成发展华中的任务。 1940 年3 月,顾祝同调集五个师、一个旅,连同地方保安团约十八个团的兵 力,主要部署在贵池、青阳、绩溪、宁国、宣城、繁昌、南陵、泾县一带,还加强 了溧水、高淳、郎溪、广德、宣城之线,企图切断新四军皖南,苏南之联系,造成 围歼皖南、威逼苏南之势。同时,在大兵压境的态势下,勒令新四军将江北第四、 第五支队和叶、陶部南调。 皖南地处敌后,在国民党三战区包围圈中。苏南是新四军对日作战和向东向北 发展的基地。以当时新四军的兵力来看,暂难在皖南、苏南两处作战。 为此,陈毅、粟裕建议皖南军部应向苏南靠拢。 4 月26 日,中央复电陈、粟,同意他们的建议,指示“皖南军部速移苏南为 宜。”但项英又动摇起来,以种种借口拒绝北移,反而再三要求中央批准将叶、陶 部调回皖南。 党中央断然拒绝了项英的要求,于1940 年5 月4 日发出《放手发展抗日力量, 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的重要指示(简称“五四”指示)。“五四”指示强调指 出:在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坚决地执行其防共、限共、反共政策,并以此为投降作准 备的时候,我们应强调斗争,不应该强调统一。如果不斗争,就将再犯1927 年的 错误。中央还就我在敌后地区的发展方针着重指出: “不应强调华中特殊而坐失发展时机,在江苏境内,应不顾顾祝同、冷欣、韩 德勤等反共分子的批评、限制和压迫,西起南京,东至海边,南至杭州,北至徐州, 尽可能迅速地、有步骤有计划地将一切可能控制的区域控制在我们手中,独立自主 地扩大军队,建立政权。”陈毅、粟裕当即召集干部会议,传达“五四”指示精神。 项英却向中央撂了挑子,认为中央的“五四”指示表明:新四军的领导已在思想上 犯了路线错误,在行动上存有拒不执行中央方针的行为。他“当然不能继续领导而 且也无法领导”新四军的工作。 6 月,蒋介石部署的由顾祝同、冷欣、韩德勤、李品仙从南、北、西三方面向 新四军围攻的阵势已经形成,至此我皖南、苏南部队已无法集中;江北几支部队协 力发展华中的计划进展也十分艰难,新四军现有的力量已不可能求得在大江南北同 时对付顽固派的进攻。形势的发展,已经到了最后抉择的关键时刻。 6 月15 日,陈毅同粟裕相商后,当机立断,急电中央:决心将部队移往苏北, “再不决定”,必致苏北、苏南两方受损。”美丽的苏北,垂柳环绕,池塘如镜, 河里白帆点点,远山在雾中飘浮,就像一幅绚丽的油画。 就在这风光旖旎的苏北,又一次,反共高潮已经形成。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 此时出任江苏省政府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 韩德勤本来就是一个反共专家。抗战之前他曾率兵去江西苏区“剿共”,与工 农红军多次交锋。他的部队被打跨,自己也被活捉,由于红军政策宽大才得以释放。 粟裕对韩德勤也并不陌生。第五次反“围剿”时,粟裕率部从高兴圩撤向富田南边 白云村,途中碰到韩的一个师,粟裕率士兵们一个冲锋,像吃豆腐一样,一下子就 把它消灭了,缴获颇丰。现在的韩德勤,粟裕经过进一步调查了解到,他在蒋介石 的支持下,依靠嫡系主力第八十九军和独立第六旅等武装,实行苛捐重赋,鱼肉人 民。当地老百姓流传着一首歌谣: 天上有颗扫帚星,地上有个韩德勤,手下白养几万兵,专门欺压老百姓。 韩德勤不仅不抗日,而且极力镇压爱国运动,摧残抗日力量。1939 年春,韩 部突然围攻东海县抗日武装――八路军独立第三团,杀伤该团团长以下数百人。同 年夏,又围攻活动于高邮湖以北闵家桥地区的抗日游击队,惨杀该游击队领导人陶 容以下数百人,其中大部是共产党员。类似的大小血案,遍及苏北各地,时有所闻。 苏北国民党部队内部爱国官兵的抗日要求,也受到韩德勤的压抑。日寇在其兵力不 足的困境下,乐于利用韩德勤作为镇压苏北抗日军民的力量。日、顽双方信使往来, 狼狈为奸,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韩德勤已成了苏北抗战的主要障碍,解决苏北问题,应先向韩下手。 当时,苏北地区由韩德勤指挥的国民党军总兵力共有十六万人,其中韩德勤系 统八万人,号称十万。但派系繁多,矛盾重重。驻在泰州附近地区的鲁苏皖边游击 总指挥部李明扬、李长江及曲塘一带税警总团陈太运等部,都是深受韩德勤排挤和 歧视的中间势力。他们的处境和具体情况与韩德勤的嫡系部队和保安旅有所不同, 因而政治态度也有差异。李明扬是老同盟会员,资历比韩德勤老,他和李长江原是 国民党江苏省保安处的正副处长,自从顾祝同、韩德勤包揽江苏军政大权以后,保 安处长由第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取代,二李的地位一落千丈,后来得到桂系的扶助, 才维持了当时的地位。他们有一定的民族意识,企图借助于我新四军的抗战声威, 以抵制韩德勤的压迫与兼并。而贵州籍的苗族人陈太运,属于宋子文系统,是以同 乡关系得到何应钦的支持而维持了今天的地位。他也有一定的抗日意识。1939 年, 他曾一度被韩德勤软禁于兴化,与韩也是面和心不和。 粟裕从以上情况分析,认为,李、陈等地方实力派与韩德勤之间的矛盾,虽有 其自身的利害关系,但也包含有坚持抗战和破坏抗战的矛盾。在苏北顽、我之间, 李、陈等地方实力派处于重要的地位。如果他们能中立,就可以全力对付韩德勤。 因此,粟裕与众多领导人认为,要解决苏北问题,必团结李、陈全力除韩。 于是,江南新四军积极主动与李明扬、李长江联系,陈毅亲自与二李会面,并 从新四军的战利品中特地选了一匹好马,佩上新鞍鞯,送给李长江;同时向李明扬 赠送了日军的指挥刀。二李对新四军到苏北抗日表示谅解,并将韩德勤的反共密令 告诉了陈毅、粟裕。 可是,对二李的统战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事实表明,由于二李在抗日反韩 这一根本立场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摇摆性,因此对他们的争取要作“和”与“打”两 手准备,“和”是为了争取,“打”也是为了争取。 当陈、粟积极争取二李时,韩德勤利用二李对蒋顽压力的畏惧,以及对我挺进 纵队在江北发展的疑惧心理,又打又拉,表示要与二李“捐弃前嫌,重修旧好,共 同反共”,使二李动摇而倒向反我。 1940 年5 月17 日,挺进纵队为粉碎敌伪“扫荡”,移往江都郭村休整。 二李在韩德勤的挑唆下,说是占了他的地盘,竟向新四军下最后通碟,限三天 退出郭村。在顽军保安第三旅的配合下,调动其第一、第二、第四、第六纵队向郭 村进逼,总兵力达十三个团。其第二纵队踞于塘头、宜陵、丁沟一带,隔断郭村与 大桥地区和苏南我军之联系;第四纵队在泰州、刁家铺、口岸一带;保三旅则在郭 村以北之小岐一带,妄想一举围歼我挺进纵队于郭村、大桥地区。 此时,一方面新四军挺纵兵力单薄,顽、我兵力对比悬殊,如作战不利,将失 去大江南北交通的枢纽地带,势必严重影响新四军主力北上。另一方面,即使打败 了二李,但如果处置失当,二李倒向韩德勤一边,造成韩、李反共大联合,对新四 军发展苏北也极为不利。在此关键时刻,陈毅与粟裕相商,决定穿便衣,带少数警 卫人员和电台北上渡江,赶赴郭村,亲临决策,并要粟裕率江南指挥部机关渡江随 即北上。 6 月30 日,新四军挺纵第一团两个营于夜间隐蔽出击,突然袭击李军后方重 镇宜陵,消灭其一个营和一个团部,李军大恐。此时,共产党员陈玉生率领了一个 团,在新四军第四团接应下立即起义,进一步改变了战场形势。 新四军反守为攻,对李军实行内外夹击,歼其三个团,迫使李军全线溃退。 7 月3 日,陈毅到达郭村时,郭村周围的战斗已结束。陈毅称赞挺纵和苏皖支 队打了胜仗,同时又指出:李明扬部队是中间势力,这次他们受了韩德勤的唆使进 攻我们,吃了亏,我们还是要争取他们站到我们一边来,至少使他们保持中立,才 能孤立反动的韩德勤。现在怎样争取他们呢?陈毅认为: 一不做,二不休,再打他们一下,把东进的要道口塘头镇打下来,一直打到泰 州城下,但不能打进泰州。打了他们,再给他们和谈的机会,才能使他们接受教训, 知道利害得失。 挺进纵队立即按陈毅的指示迅速行动。部队分路追击,除原有的一个多团外, 还有陶勇的苏皖支队配合作故。一举夺取了塘头镇,俘虏李部官兵近两千。李部兵 败如山倒,仓皇奔逃。转眼之间,挺纵直指泰州城下,先头部队并已占领泰州城外 的碾米厂。城内一片混乱。泰州城唾手可得。这时,传来了陈毅的命令:“任何人 不得攻城!”就在泰州城惊慌混乱得好似失了火的时候,陈毅派朱克靖进城谈判, 并直接与二李通了电话,希望重修旧好,协力抗战。同时新四军又把李部“青年大 队”大队长余福基、五支队长陈东生等被俘人员全部释放。兵败城危,李长江不得 不悬崖勒马,把新四军代表陈玉生放出来,李明扬也从兴化回来收拾残局,再三谢 罪。 陈毅亲自来到泰州城,李长江极为尴尬。陈毅宽宏大量地说:“我们都是抗日 的部队,你们不应该打我们,这是不利抗战而有利敌寇的。如今事情已经过去,就 别提了,兄弟俩有时还免不了吵嘴打架呢,吵过就算了。只要我们今后重新和好, 共同抗日,我们还是好朋友。”陈毅还答应归还李部一部分枪械,但要他们借路让 新四军东进;并且说明,如果韩德勤来进攻时,他们要保持中立。李明扬感激不尽, 完全接受。 郭村战斗是巩固苏北桥头阵地的一仗,也是同韩德勤争夺二李的关键一仗。 陈毅奔赴郭村后,粟裕便率江南指挥部机关向长江边移动,准备渡江北上。国 民党第三战区顾祝同、冷欣为阻止江南新四军渡江北上,派出四个团的兵力尾追于 后。日、顽相互默契,日军由丹阳等地出动“扫荡”,企图对粟裕部形成夹击围歼 之势。粟裕随时注视着日、顽行动情况,不急不躁、沉着冷静、机智灵活地率机关 部队与敌周旋。1940 年6 月下旬,冷欣部两个团在西塔山地区轻举冒进。粟裕抓 住时机,不动声色地吃掉这两个团后,迅速从中间撤离。日、顽双方蒙在鼓里,都 以为粟裕部仍在延陵以南地区,于是轻重武器一齐开火,猛烈地对打起来。双方对 战数小时,直到上午十时,日军发起声势浩大的总攻,打垮顽军,才发现打的不是 新四军。 这一仗使日、顽双方都损失惨重。冷欣气急败坏地对顾祝同说:“粟裕真厉害, 打仗真有一套,使我们上了当,吃了大亏!”正在日、顽分别懊丧之时,粟裕己带 领机关部队,机智地通过层层封锁线,胜利地渡过了长江,在郭村地区和挺进纵队 以及苏皖支队会师了。 会师后,部队整编成三个纵队,每纵队各辖三个团。经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批准, 渡江北上的江南指挥部改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这一 年,粟裕三十三岁。苏北指挥部成立后,便面临着以何处为中心建设根据地的问题。 当时有三种意见:一是扼守扬(州)泰(州)地区,二是北进兴化,三是进取黄桥。 粟裕主张东进黄桥。他认为:第一,黄桥处于靖江、如皋、海安、泰县、泰兴 等县的中心,以黄桥为中心建立根据地,便于向(南)通、如(皋)、海(门)、 启(东)发展。而只有控制通、如、海、启才能与我江南部队相呼应,控制长江通 道,威胁日寇和切断韩顽与江南冷欣的联系。第二,吴家桥、郭村一带,原为二李 范围,地区比较狭小,如果向外发展,势必将与二李发生矛盾,影响全力对韩,与 我统战方针相背。水城兴化,是韩德勤盘踞的中心,周围全是水网,对我进出不利, 且地域偏西,对日寇威胁不大。第三,盘踞黄桥一带的保安第四旅何克谦部,一贯 勾结敌伪,积极反共,敲诈勒索,久失人心,而且战斗力较弱,易于歼灭。第四, 黄桥地区有我党的工作和影响,群众基础好。我军东进抗日,能获得地方党的配合 和广大人民的热烈拥护。 经过反复磋商,最后陈毅决定:东进黄桥! 7 月底,新圆军向黄桥方向开进。 一路上,河川交流,水网如织,太阳像一团烈火似的晒得人口干舌焦,满身大 汗,但战士们情绪高涨,草帽戴在头上,枪管上的红布片儿迎风飘动,不时唱出嘹 亮的抗日歌声……一天一百多里地向前进军! 韩德勤反共之心不死,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一面通过其所属保安旅派代表到 南京与日伪勾通,一面又命令八十九军及李长江各部:“迅速将江都两泰各县境及 运河东西并洪泽湖南北各地匪军分别包围之,歼灭之。”因此,当新四军越过从口 岸镇到泰州城一带的二李防区寺港口、缪湾等处时,都佯作夺路而过,二李部队则 如约让路,朝天鸣枪……以便瞒过韩德勤的耳目,好交差。 韩德勤得知新四军过了泰州防线东进的消息,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在黄桥的保 安四旅何克谦部从黄桥及其以南的新镇市、毗庐市、虾蟆街、广陵镇、季军市等处 向北攻击,同时命令在运河沿线的陈太运部,由黄桥北的曲塘镇南下北新街一带, 实行两面夹攻,企图歼灭新四军于运动途中。 韩德勤的这一行动,早在陈毅、粟裕的预料之中。陈毅对粟裕说:“陈太运与 韩矛盾大,属中间派;何克谦作恶多端,被称为杀人魔王。我们对陈、何应区别对 待,采取不同态度。你具体指挥反击。”粟裕马上部署战斗。他亲率一纵在北新街 以南,突然调头向北,击溃陈太运两个团,歼其一个多营。当陈太运碰得头破血流 时,粟裕如数遣返了俘虏,还主动地送还部分枪支,劝其不要受韩顽利用,制造反 共磨擦,而应该团结抗日。 在对付陈太运的同时,又兵分两路:一路由王必成带领二纵占领蒋垛、古溪、 营溪;由叶飞带领一纵占领搬经,截断何克谦的退路。另一路由陶勇带领三纵攻占 黄桥及其以南地区。何部西面是二李防区,东、南、北三面均被新四军包围,成了 瓮中之鳖。激战一夜,于7 月29 日凌晨,解放了黄桥,歼何顽主力近二千人。 接着,陈、粟又派部队攻下了黄桥周围孤山、西来镇等敌伪据点。日伪军两次 报复性进攻,也被击退。黄桥周围东西百余里、南北七八十里内所有敌、伪、顽被 一扫而光。以黄桥为中心的根据地初具规模。 反动透顶、至死不悟的韩德勤,还是继续对我军制造“磨擦”战争。 9 月初,他又派了他的主力一一七师、保安一旅等部,协同税警总团由海安、 曲塘等地出发,分三路向黄桥扑来。 粟裕闻讯后,遂决定趁其在运动途中,将其歼灭。当顽军到达营溪时,新四军 一举歼灭了保安一旅两个团,毙俘千余人,一一七师等部连忙缩回曲塘、海安去了。 继后,韩德勤又命令保安九旅张少华部向新四军进攻,并在新四军驻地北边筑 起碉堡,层层设防,隔断黄桥交通,禁止粮食、食盐等物品运进来,想以严密的经 济封锁扼杀新四军,把新四军压缩到江边。 为突破姜堰顽军张少华部的封锁,打开局面,粟裕本着自主原则,决定进取姜 堰。 姜堰镇地处水网地带,与新四军对峙的南面又正好是宽阔的运盐河。顽军张少 华部构筑了以三十六个碉堡为核心的强固工事,并加设了电网。大规模的营建工事, 加上自然条件优越,张少华十分骄狂,以为姜堰稳如泰山。 面对这一切,粟裕对王必成、陶勇说:“叫化子打狗,背靠墙。打狗还讲战术, 打仗更要讲战术。这次我们来一个出其不意!”9 月13 日,按照粟裕的部署,王 必成第二纵队、陶勇第三纵队攻坚,叶飞第一纵队在白米、马沟一带打援。 围攻前,攻击部队挑选优秀战士组成了两个排的“勇敢队”,战斗中,“勇敢 队”自镇东北突入,并用橡皮裹着马刀把子,奋力砍开铁丝网,从碉垒的夹缝中猛 插进去,以“孙行者”钻进“铁扇公主”肚皮里的战术,先打掉张少华的司令部, 再由里向外打,内外夹攻,经一昼夜激战,攻克了姜堰,歼灭守敌千余人,缴获了 大量武器和军用物资。 为继续保持政治上的主动与优势,在占领姜堰,打开粮源之后,粟裕决定,再 次表明我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初衷,只求“救国有份,抗战有地”,陈毅、粟裕派 朱克靖等同志四处奔走,联络各界绅、民代表继续呼吁,要求韩德勤重开谈判,力 求合理解决。 10 月2 日,各方代表云集姜堰共商苏北团结抗战大事,韩国钧拍来电报,上 写“……韩主席(韩德勤)认为只要新四军退出姜堰,万事皆休,一切均可商议, 否则无谈判之余地!”由此看来,和解是可能的。 不过,这又是韩德勤的一大阴谋。 姜堰镇与曲塘、海安都是运河沿线的重镇,有名的粮食集散地,运盐河以南, 黄桥一带的粮食都依靠这些市镇供应。当地人都称:“金姜堰,银曲塘”。韩德勤 提出要新四军退出姜堰,无非是认为新四军不肯放弃姜堰,他可以此作为借口,向 新四军进攻! 这时,各方代表都认为,韩德勤的要求无理,部队很多同志也认为,不能白白 退出用鲜血换来的地盘。 但是,陈毅胸有成竹,早已洞察韩德勤这一阴谋。他与粟裕相商后,立即复电 韩国钧,同意退出姜堰,并且邀集各方代表和姜堰商民开会,慷慨陈词,声色俱厉 地呼吁:“我军为达到苏北抗战合作的目的,愿意退出姜堰。 只要有利于抗战,有利于人民,我军虽血涂四野,万死不辞,但求对方诚心履 行诺言,不再逼人太甚,不逼我们退到黄河以北,不逼我们抗日无地到长江喝水的 地步,我军还可容忍退让。现在我军既被逼于江南,又被胁于江北,竟不许中国的 抗日人民军队在祖国土地上有抗战自由的权利,那是不行的,不能容忍的。即令我 军可以牺牲,而中华民族的利益是不可牺牲的!如韩德勤必欲置我党我军于死地, 只有出于自卫一途,即是说我军退到黄桥,决不再退!”当时与会人员都觉得义正 词严,朱履先老先生说:“如果退出姜堰,韩德勤再向你们进攻,则是欺人太甚, 万分无理,不但欺骗了你们,也欺骗了我们,必然遭苏北人民共弃!”9 月30 日, 新四军履行诺言,撤出姜堰。为争取中间势力,通知李明扬、陈太运来接防。李明 扬喜出望外,单独接管了姜堰。新四军又主动送给陈太运一百多条枪。韩德勤一无 所获,与李、陈之间的矛盾越发加深。 陈、粟向姜堰各界人士告别,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深切同情。韩德勤彻底陷入孤 立的境地。 新四军江南部队为了粉碎韩德勤的进攻,为了抗日大计和政治影响,凛然从姜 堰撤退了。可是蒋介石并不以此罢休。他命令安徽李品仙的军队从速东开,配合韩 德勤行动,命令江南冷欣积极予以策应。 韩德勤在营溪、姜堰作了两次试探性的进攻后,未大伤元气。现在,正如恶风 煽着邪火,他一心一意要把新四军从苏北“肃清”,以讨好主子,争功邀宠。 韩德勤命令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为前线总指挥,率八十九军、独立六旅为中央 纵队,由海安出动,经营溪、古溪分三路进攻黄桥以东和以北地区。 命令十个保安旅为左翼纵队,由郭心冬指挥,进攻黄桥以东地区;命令二李部 队和税警总团为右翼纵队,由李长江指挥,进攻黄桥以西地区。动员总兵力达十万 余人。韩德勤得意忘形地叫嚣:“把苏北新四军赶到长江去喝水!”前线总指挥李 守维也大放厥词:“我十万之众进击,压也把陈毅、粟裕压扁了!”“山雨欲来风 满楼”,黄桥决战迫在眉睫。 陈、粟马上将此情况如实上报中央。中央复电:已令黄克诚部兼程南下,并急 电重庆周恩来要求何应钦制止韩的进攻,明确告以我军的方针是“韩不攻陈(毅), 黄(克诚)不攻韩;韩若攻陈,黄必攻韩”。但你们必须在战役上独立自主地解决 问题,因黄部路途遥远,一时不易赶到,只能作战略上的配合。 黄桥新四军兵力总共才七千余人,其中战斗人员仅五千余人。在顽敌数倍于我 的情况,这个仗该怎么打呢? 粟裕彻夜不眠,在地图前踱来踱去。他双眉紧锁,凝神细思,一会儿盯着地图 目不转睛,一会儿拿着铅笔在地图上勾勾划划,各种设想,各种可能像沸腾的铁水 在他的脑海中搅动。 他在想,大敌压境,顽军多我数倍,能不能打歼灭战呢?从发展苏北的任务来 看,我们必须打歼灭战。如果只把韩德勤击溃,没有歼灭他的有生力量,他还会卷 土重来,对我开辟苏北、发展华中很不利。 粟裕的眉头锁得更深了。他想起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们与敌人作战,在战 略上是以少胜多,在战役上、战斗上是以多胜少,这是一个原则。但当前的形势却 要求我们不仅在战略上,而且在战役、战斗上也要以少胜多。要想克敌制胜,必须 一反常规,灵活机动。 经过一天一夜的紧张思考,粟裕有了成熟的腹案,紧锁着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东方刚发白,粟裕便走出屋子,他的头发有些凌乱,眼睛里布满血丝,但由于 胸有成竹,仍很兴奋。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清凉的空气,抻了抻衣服,便大步走到陈 毅的住地,参加陈毅主持召开的作战会议。 会议开始以后,陈毅首先指出目前统战工作进展十分顺利,群众已经被发动起 来,争取李、陈中立也已获得成功。说到这里,他把目光转移到粟裕身上,说: “现在一切条件都已成熟,就看你们指挥员的了。这一仗打得好,就能打开苏 北的局面;打败了,就得重回江南,弄不好长江也过不去,只好像韩德勤说的: “到长江里去喝水喽!下面请粟副司令员具体部署作战任务。”粟裕不慌不忙走到 地图前,沉稳地说: “几天来,韩顽已兵分三路向我扑来。中路军由其嫡系第八十九军和独立六旅 组成,这是顽军进攻的主力。右路军由二李和税警总团组成,左路军由十个保安旅 组成,掩护其主力两翼。韩顽的目的是占领黄桥!消灭我军主力。”对于对手,粟 裕太了解了,这些敌人,早在他脑海中不知想过多少遍。 多年来,这也是他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他接着说: “韩军部队由于长期没有作战,加之在城市中生活腐化,以致削弱了战斗力。 士兵与很多下级军官还是爱国的,还是主张抗日,不愿打内战的。敌人官兵不平等, 士官有矛盾,部队之间矛盾也很多,他们都希望别人被打跨,将来自己成为老大。 正因为这些,他们在战斗中难以协同配合,所以尽管敌人人数很多,但战斗力并不 强,因此我们不用怕。但韩军也有他们的优势。 他们兵力的总数要超过我们七八倍,尤其这次进攻的部队差不多完全是生力军, 没有作过战,部队不疲劳。他们的补充也比我们好,武器比我们精良,弹药比我们 充足。姜堰战斗时,他们从江南运来了二十四万发子弹。他们有优良的通信、交通 工具,对他们特别有利的是,还控制着一些重要的战略要地,如海安、曲塘、东台 等城镇,有纵深较大的后方,部队调动回旋比较自如。而我们目前则没有什么后方, 作战行动受到不少的限制。鉴于以上这种情况,这次作战的方法,我考虑要用些反 常规的方法,提出来大家加以讨论。”粟裕喝了一口茶,继续讲道: “首先,我认为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军事上考虑,黄桥都不能放弃。 我们依托黄桥作战完全是自卫,政治上有充分的理由,各方人士都会同情、赞 助我们,就是顽军的部分官兵也会对他们的进攻表示不满。从军事上讲,以黄桥为 中心进行攻势防御,军事上的主动权仍然操在我们手里,我们可以利用轴心向左向 右自由转动,用兵依然很自如。”忽然,一位性急的支队领导插嘴道: “粟副司令员,我认为,以我们现有的火器,不利于采取防御战,因为防御战 是消耗战,就我们的弹药数量,每支步枪打快放,五分钟,子弹就打光了,机关枪 消耗更快,没有补充,我们能守住黄桥吗?”粟裕微笑地望着那位指挥员,不紧不 慢地说: “你讲的很有道理。的确我们弹药不够,但我们可以少放枪,多用手榴弹和拼 刺刀。这里河流多,地形对我们有利,我们把船只封锁起来,把桥梁拆了,等敌人 靠拢时,用‘老虎钳子’把他钳住,使他动弹不得。考虑到你说的这一点,我们不 能集中兵力,坚守黄桥,而要以黄桥为轴心,诱敌深入,各个击破。”那位指挥员 听粟裕讲得有道理,便点了点头。 粟裕转身面向地图,开始部署兵力: “第一纵队叶飞和第二纵队王必成这次战役担任突击任务,把部队隐蔽集结于 黄桥西北之顾高庄、严徐庄、横港桥地区待机出击;陶勇带领第三纵队坚守黄桥。” “我们先打谁?”没等粟裕话音落下,一纵队司令叶飞便问道。 “先打独立六旅!”粟裕掷地有声。 会场上一下喧闹起来。 这个独立六旅是韩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装备非常好,外号“梅兰芳部 队”,一色崭新的七九式步枪和捷克式轻机枪,枪上的火漆还一点没褪。旅长翁达 还是个中将。 一纵的一个营长汤万益说:“独立六旅?半年前韩德勤包围津浦路东我根据地 半塔集时,我们一纵队增援,打的就是独立六旅!上次我带着一个连追击他一个团, 追得他丢盔弃甲,七零八落,这次一定不让他逃出我们的手心。!”叶飞马上接着 讲:“汤万益,这次让独立六旅逃掉一个兵我就找你!”“不是讲歼敌先歼弱吗? 这次为什么先歼强敌呢?”也有人有些迷惑不解。 “为什么要先歼强敌呢?”粟裕不慌不忙地解释道,“第一,这是一着奇兵, 可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第二,二李和陈太运虽然已表示中立,但在韩德勤大军 向我进逼的形势下,他们能否保持中立,目前还很难下结论,如果我们首战歼灭了 翁旅,对于拉开二李、陈太运同韩德勤的距离,稳定李、陈的立场将起重要作用。 这样就使韩德勤的右翼失去了掩护;第三,翁旅是韩德勤中路右翼,把它消灭了, 就把韩德勤的中路军打开了缺口,我军可以实现对韩军主力的包围与迂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