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无可奈何花落去 张爱玲在50年代初离开了上海, 先到香港后去美国。她原以为她可以用英文写 作, 可以用稿费来生活, 但事实是她的基本读者在中国, 华人文学那时在欧美并不 像现在这样已形成了气候。张爱玲向往西方式的生活, 但西方起码在那时还不喜欢 她。张爱玲后来的生活只有短暂的愉快, 大多数时间活得很无奈。 她到美国的时候, 其实李家已有不少人早于她先到了美国, 处境比较好的是李 鸿章的孙子李国超( 李经迈的独养儿子)。李经迈在上海经商非常成功, 据李家老 人讲他从未失败过, 华山路上高耸的枕流公寓就是他的杰作, 李家的亲戚孙氏家族 在华山路建房子, 也是向他买的地皮。所以李国超去美国时手里有的是钱。估计是 张爱玲跟他没有联系, 抑或她没有找人帮忙的习惯, 这样她就很艰难了。 她在纽约最初住在救世军女子宿舍, 那是收留各种无家可归的女子的地方, 其 中有年老的老太太, 还有酒鬼等各式人等, 鱼龙混杂, 她那时的身份是难民。这样 的生活和地位与在国内红作家的地位简直如同霄壤, 她的失望是可想而知的。她不 得不前去麦克道威尔文艺营, 那是个由热心文艺事业的实业家或成名了的艺术家们 创办的组织, 目的是为一些食宿无着的作家、艺术家提供创作的环境, 营内食宿全 部免费, 但有一定时间限制, 可能只是几个月到半年的时间。 不知是幸运还是不 幸, 她在文艺营中碰到了她选为做她第二任丈夫的美国左翼作家赖雅先生。这一年 是1956年, 张爱玲三十六岁, 而赖雅六十五岁, 几乎大她三十岁。赖雅写过不少电 影剧本, 有出色的编剧才华, 在好莱坞受过30年代左翼思潮的影响, 成为马克思主 义的信奉者, 对苏联和中国都抱有好感。 可是张爱玲是讨厌红色中国的, 她的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的倾向是反 共的。他们政治倾向是如此的不同, 年龄又是如此的悬殊, 但是他们很快就情投意 合了, 认识不到半年时间, 他们就结婚了。 起初, 赖雅对于困境中的张爱玲无疑 是天降福星, 他在美国文艺界朋友极多, 可以加速美国文化圈对张爱玲的认同, 他 又为人热情, 知识渊博, 给予张爱玲的帮助是极大的, 使她在美国安了一个家。但 是赖雅很快就病倒了, 在他们结婚的当年就连续两次中风, 此后就无法完成他的写 作任务, 只有一些社会福利金和版税收入, 挣钱养家的任务就只能落在张爱玲的肩 膀上。但她用英文写的小说在出版商那里总是碰壁, 数年得不到认同, 只好再回过 头来朝东方走, 为香港的公司写电影剧本《红楼梦》, 又为香港美新处做翻译…… 而赖雅的病始终没见大好, 她就必须为生活而到处奔波, 带着病中的赖雅去俄亥俄 州, 去康桥……最后赖雅瘫痪了, 大小便也失禁, 他们请不起保姆, 日夜都需张爱 玲照顾。 mpanel(1); 张爱玲在离开她父亲的家之前一直是由保姆照顾她的, 想不到到了晚年, 她自 己也充当了一部分保姆的角色。 1967 年10月, 赖雅走完了人生之路, 张爱玲总算 得到解脱。这一次十一年的婚姻生活, 使她切身体味到了生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她后来的生活越来越离群索居, 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到了晚年, 她出版的最后 一本书是《对照记》, 薄薄一册, 全是家里人的老照片。这时候, 面对家人的照片 ,想必是源自万里之外的亲情,唤起了她那沉睡了多年的乡情, 这时似乎什么怨恨都 不存在了, 她深情地呼唤―――我爱他们! 现在他们正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 到 我死的时候, 再死一次。 1995 年9 月, 张爱玲真的去了。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