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李昭庆最小却“走”得最早 李昭庆(1835 ―1873) 又名章昭, 字子明, 号幼荃, 是李家六兄弟中最小的一 个, 也是安徽老乡们最寄予同情的一个。他原本也是李家将中的一个, 是淮军里领 兵打仗的一员猛将, 可是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只活了三十九岁, 而且是死在他二哥 李鸿章天津的衙门里。 老百姓总是容易同情弱者的, 爱为弱者打抱不平―――为什么李昭庆年龄最小 却死得最早? 为什么死在李鸿章的衙门里? 为什么李鸿章不按常规过继他大哥或者 三弟的儿子, 而要过继老六李昭庆的儿子呢? 他总有对不住老弟的地方吧? 心虚了 吧? …… 安徽老乡们找出了很多“疑点”, 来说明李昭庆的死因大有问题, 其结 论大致是说―――李昭庆的死肯定与李鸿章有关。还有的“揭露”就更具体了, 说 是昭庆长得身高马大, 一表人才, 非常英俊, 战后赴京进宫获慈禧召见时, 被留在 宫中宴游数日, 引起满朝文武背后议论纷纷。 事情被曾国藩知道了, 跑去质问李鸿章, 李鸿章为了保自己的乌纱帽而令其弟 自杀( 据丁德照、陈素珍《李鸿章家族》) 。 这种传言在安徽乡下流传很广, 无 非是为弱者打抱不平。其实只要查一查时间表, 就会发现对不上号了。曾国藩在1872 年3 月就已在南京去世了, 而李昭庆进京是在1872年5 月的事, 曾国藩怎么会知道 他死以后的事情呢? 而且, 李经方被过继给李鸿章是在1862年, 是李鸿章率淮军在 上海打了虹桥、北新泾等胜仗以后, 荣升江苏巡抚的时候, 也就是李鸿章感叹自己 功名已就, 而年已四十岁还膝下无子的时候, 这时距李昭庆之死还有十一年光景。 况且, 儿子能过继给当了高官的哥哥, 该是说明了兄弟俩之间的亲情要超过其他兄 弟吧。 《庐州府志》上对李昭庆很有夸奖: “少通经史, 博学能文, 持躬端正, 文章 得雄直气。”年纪轻轻就获得了监生的功名。其父李文安曾写诗夸他: “小时诚了 了, 长大岂不佳? ”对他寄予厚望。可是人的命运并不是一人能控制的, 他后来的 命运的确不佳, 仗打了不少, 苦吃了不少, 但官没当上( 有名义而没有实授),最后 命也丢了。 其父去世的时候他刚二十岁, 天下正大乱, 他的大哥、二哥、三哥或 办团练, 或在外当官, 他就在家侍奉老母。不久庐州府被太平军荡平, 他的家乡被 洗劫, 他们兄弟只好陪着老母逃往江西, 投靠在曾国藩幕府中的大哥李瀚章, 从此 兄弟几个都先后聚集在老曾的麾下。 1862 年夏天, 李瀚章奉命去广东办理厘金的 时候, 也正是李鸿章率领淮军初抵上海, 实施“以沪平吴”战略的时候。李瀚章原 计划是带李昭庆一同前往广东的, 他们先一起到了上海, 准备从上海乘船去广州。 这时他们三兄弟在上海碰了头。如果这时李昭庆按原计划继续跟大哥往南走, 一辈子就当个后勤粮草官的话, 也许就没有后来的戎马倥偬、积劳成疾的事了。然 而二哥李鸿章正是重任在肩, 手下缺人的时候, 就把他留下了。这么一来, 他就跟 李鹤章一样, 在二哥手下听命, 成了淮军将官中的一员。 他曾奉命回安徽招募勇 丁; 在湘军大军围困天京的时候, 他负责专防无为州城; 后来在与江浙一带的太平 军交战中, 守常熟, 打嘉兴, 他都参与了前线的指挥作战; 战事稍停, 他自然也跟 李鹤章一样, 得不到特别的奖赏。李鸿章为了避嫌, 不便为自己的弟弟请赏, 宁可 奖励别人。这样, 李昭庆劳而无功, 力气都白费了, 自也是对二哥一肚子气。 然而仗还是没尽头地打, 打完太平军后又要去剿捻。曾国藩还特别属意于他, 已奏派他去训练马队, 以期能在苦战中得到历练, 建立功勋, 而不必借诸兄之门荫 以成名。那时李鸿章还有些不舍得呢, 他明白小弟有多少能耐, 故曾国藩来信时, 他的回信中只提李鹤章而不提李昭庆。但是曾国藩是一定要带他去剿捻的, 因为曾 的湘军暮气已深, 打了十几年仗, 无法再战, 已基本遣散了, 而要带淮军去剿捻, 不带上个李家将怎么能行? 淮军毕竟是支地域性极强的、以李鸿章个人为中心的子 弟兵, 带上李昭庆, 就更便于跟各路淮军将领联络( 据马昌华《淮系人物列传》) 。 李昭庆招募了二千人的马队, 另有亲军泉字营和忠扑营近千人, 原本也想在曾 帅的带领下建功立业的, 可是剿捻不同于打太平军, 捻军的特点是机动性特别强, 马队强悍, 整天狂奔来去转眼无影无踪。李昭庆以淮军统领员外郎的名义, 率数千 兵马千里追逐, 日久劳而无功, 就渐渐自觉无味了。这期间曾国藩还写信给他, 希 望他能独当一面, 务必要择劳苦之事而任之, 帮助二哥御此大敌, 并且语重心长地 说: “吾两家门第太盛, 人忌鬼瞰, 处处皆是危机, 时时皆伏祸胎。除却耐劳尽忠 四字, 别无报国之道, 也别无保家之法。”可是李昭庆毕竟年轻, “视事太易”, 难耐艰苦, 况且脾气也不是太好, 与诸位将领未能协调好。1866年底, 连曾国藩都 感到剿捻无功, 需要“曾瓜李代”了, 而李昭庆又何功之有呢? 所以才有曾国藩回 任两江总督, 任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 专办剿捻事宜, 曾与李掉换个位子, 由李鸿 章带队继续打! 李鸿章的淮军用曾国藩的话来说, 就是“总是喜欢在李鸿章脚下盘 桓”, 大概李比曾更重哥儿们的义气, 更舍得重奖。由李鸿章再次出掌淮军剿捻, 又值淮军蓬勃向上时期, 自是别具一番气象。 未出一年, 就大败东捻于山东境内, 东捻首领赖文光和任柱先后死于刀下。 这期间, 李昭庆已有了独立编制的武毅军和马队共万把人, 整天奔驰在湖北、安徽、 山东、河南广大的区域内, 与捻军往返周旋, 不得休息。每次鏖战, 李昭庆“匹马 斫阵, 所向无前, 虽盛暑寒冬, 与士卒同劳苦”, 也许就在那时已落下了病根。很 不巧的是, 那捻首赖文光原先已是李昭庆的瓮中之鳖, 可是在追赶了数百里后, 赖 文光跑到了扬州, 却被留守扬州的吴毓兰部活捉了, 功劳就是人家的了, 到头来仍 是“事不奏功”。年年辛苦不少, 战后论功, 只得了一个记名盐运使, 而且并无实 授, 只是个空衔而已。李昭庆当然闷闷不乐, 向二哥坚决要求回家去, 弄得二哥毫 无办法。弟弟毕竟年轻, 随他去吧。 时在1868年春节( 据《淮系人物列传》) 。 几年后(1872), 李昭庆到京师办 事( 由前署督臣何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