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五部 肯尼迪总统和世界 第 18 章 柏林危机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第十八章 柏林危机 候选人肯尼迪于1959年接见记者时曾预言柏林肯定总有一天会成为一个严峻地 “考验胆量和意志”的场所。但当时他不可能意料到,在那座被围的城市的问题上, 他自己的胆量和意志那么快就受到一场极其严峻的考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快结束时所缔结的军事和外交协定,没有对西方进入柏林的通 道作出明确的保证,只对该市本身规定由四国共管,并把柏林留在远离(西德)一 百英里的苏军控制的东德境内。1948年,苏联的一系列行动使这个城市分裂为苏联 占领的东柏林和西方占领的西柏林。在其后十年中,东柏林和东德与西德的相对应 的部分日益隔绝。后来,在1958年,赫鲁晓夫要求签订对德和约,使分裂永远合法 化,并结束盟国在东德境内的所有占领权。这项要求以及1960年巴黎首脑会议的破 裂显然表明,柏林和德国将是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同艾森豪威尔的继任者的议程中最 重要的问题。 肯尼迪本人在当参议员时,对外交政策的兴趣主要集中于亚洲、防务和东欧。 为了作好新的准备和取得新的看法,他于1961年初责成前国务卿迪安・艾奇逊写一 个有关柏林的特别报告,在4月份提出的一份中期报告中,艾奇逊警告说,危机很可 能在1961年发生,而盟国之间意见不一,中立国又帮不了忙,西方尚未准备好有效 地对抗苏联切断通道的任何行动。他说,西柏林的重要性可能需要我们竭尽全力维 持美国的三个基本目标:(1)西柏林人民选择他们自己制度的自由。(2)只要西 柏林人民有要求和希望,西方军队就应留驻下来。(3)从西方经由东德的高速公路、 空中航线和运河通往该市的通道应不受阻碍。 赫鲁晓夫有一次曾谈起1961年4月是他解决柏林问题的最后限期,而他于1月6日 曾发誓“要从欧洲心脏拔掉这根刺”。可是6月份在维也纳同肯尼迪会晤的决定,把 一切行动全推迟到这个时间以后。总统在维也纳会晤之前所作的研究中,以及在华 盛顿同阿登纳的会谈和在巴黎同戴高乐的会谈中,愈益明确地认识到,西柏林是美 国的荣誉和决心的试金石,赫鲁晓夫必然会用它来考验盟国的团结和抵抗力。 由于艾奇逊指出的美国的所有三个基本目标是温和的(即使是令人不安的)维 持现状的一部分,而且维也纳会晤也不是一次谈判的会议,所以肯尼迪不打算在维 也纳会晤时对柏林问题提出新的建议。但当第一天会谈结束,赫鲁晓夫好象随便地 提到有必要于第二天讨论柏林问题的时候,肯尼迪并不感到惊奇。赫鲁晓夫说,主 要问题是和约。如果美国拒绝签订和约,苏联还是照样干,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 它的签订。在讲了这刺耳的话后,他们就去用晚餐了。第二天,赫鲁晓夫还是用这 刺耳的声调提出这一问题。他说,正式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工作早该实行了。只 能共同或分别签订承认两个德国永远存在的条约。由于意识到西德人和任何一个西 方盟国都不可能签订这样一个和约,他说,如果美国人和侵略成性、复仇心重的西 德人都表示冷淡,苏联人将单独同东德签订和约。然后就会结束战争状态,由德国 投降而产生的所有义务均告无效,其中包括占领权、柏林通道和走廊。西柏林将作 为他所称的“自由城市”维持下去,可是它同外界的联系将转交给“拥有主权的” 东德人。 肯尼迪回答说,他对赫鲁晓夫如此的坦率表示欣赏。柏林不是老挝。它是美国 至为关切的一个问题。这牵涉到我们国家的安全。如果我们甘愿丧失我们在柏林的 权利,那么,谁也不再会信任我们所承担的义务和诺言。我们抛弃了西柏林,结果 会使美国变得孤立。这意味着抛弃西柏林人和一切统上德国的希望,背弃美国的义 务和美国的盟国。我们承担的义务就会被认为只不过是一堆废纸。 mpanel(1); 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答复,因为它显示肯尼迪决心不仅把这个问题看作是有关 西柏林权利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美、英、法和西德的政策并不是经常协调一 致的――而且是有关苏美在改变力量对比上的直接对峙的问题。然而,赫鲁晓夫的 态度也同样地强硬。他说,他很抱歉,可是他不得不使肯尼迪确信,世界上没有一 种力量可以阻止苏联在年底签订和约。继续拖延下去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德意志 民主共和国(东德)的主权应当受到尊重。对其主权的任何侵犯,苏联都认为是对 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公开侵略的行动,而要对方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如果东 德的边界――陆地、空中或海上的边界线――遭到侵犯的话,就得加以保卫。如果 美国要在德国问题上挑起一场战争,那就让它这样干吧。也许苏联应当立刻签订和 约,并把这问题给解决掉,这正是五角大楼所一直希望的。可是,赫鲁晓夫说,任 何一个要想发动战争的疯子都应当被捆起来。 这样的和约是否会妨碍柏林通道?总统要问问清楚。回答是会的。可是,总统 再次强调说,美国不会放弃它的权利。赫鲁晓夫先生应考虑到他们两个人所负的责 任。 赫鲁晓夫问道,美国为什么要呆在那里?艾森豪威尔总统曾同意过,德国的局 势是不正常的,可是他希望拖下去,因为这牵涉到美国的威望。现在,肯尼迪希望 成为这一立场的坚决维护者。 肯尼迪回答说,不,我们不是在谈论由我国前往莫斯科或由苏联来到纽约的问 题。我们是在谈论美国呆在柏林的问题,美国在那里已经呆了十五年。他坚定地说, 他就任总统不是来接受完全违背美国利益的安排的。 在午餐后增加的一次私下会谈中,仅留译员在场,他们两个人的语言越来越尖 锐。赫鲁晓夫坚持说,他也不能回避他作为部长会议主席的责任,美国的立场不是 建立在合法权利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希望使苏联丢脸的基础上――这一点,他是 不能接受的。 总统说,苏联人只签订和约或是把西方权利转交给东德人,由他们废除掉,这 两者之间是有差别的。否定西方按条约取得的权利就是一种交战行动。赫鲁晓夫回 答说,可以达成一项保全面子的临时协议来度过今后六个月,可是苏联不能再拖延 下去了。在签订和约结束战争状态后,西方继续留驻在东德领土上就是非法的、羞 辱性的,是对东德边界的侵犯――而这些边界将得到保卫。我们要用武力来对付武 力。美国应为此作好准备,苏联也将同样作好准备。如果美国希望战争,那是它的 问题。苏联除了接受挑战外,别无他法。战争的灾难是共同分担的。在12月份签订 和约的决定是坚定不移的(除非有一个六个月的临时协议)。 总统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将是一个严寒的冬季。”可是,当时却是个 更为炎热的夏季。会谈结束后交给总统的一份苏联官方的备忘录,以比较正式的、 不太好战的语言重申了同样的论据和建议,可是它把期限问题弄得混乱起来。备忘 录只提到两个德国可以讨论分歧的时间为六个月,却不提赫鲁晓夫所提出的“年底” 的限期。可是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在他就维也纳会晤发表的第一次演说中再次强调他 打算在“今年”使西柏林“摆脱占领制度……”的意图。东德首脑乌布利希宣布, 和约很快就使他能够关闭西柏林难民中心、广播电台以及股拍尔霍夫飞机场。铁幕 的两边都普遍地预言,赫鲁晓夫要在10月份共产党代表大会闭幕后召开一次对德和 会。这样留给肯尼迪和西方就没有多少时间了。 总统第一个最重要的决定是:维持西方在西柏林的权利是美国不惜任何代价 (包括冒核战争的危险在内)所要达到的一个目的。据某些人报道,总统由于担心 他也许会使本国陷于半毁灭状态而深为烦恼。事实上,他镇静地确信,为西柏林的 自由而采取坚定的立场,归根到底会减少发生一场核战争的可能性,而在西柏林问 题上屈服只会削弱未来我们防务的可靠性。7月间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人问起一篇 这样的报道:苏联大使在离开华盛顿去就任新的职务时曾嘲笑说,“到危急关头, 美国不会为柏林而战斗的。”肯尼迪只是干巴巴地回答:“我们打算履行我们的义 务。” 他的第二个重要决定是对这次行动负起了全部责任。有几个月,他一直埋头研 究这个问题。他研究和修订应急的军事计划、常规力量的集结、外交和宣传活动的 开展、预算的变动以及经济战的计划。他考虑到每一行动可能对柏林的士气、盟国 的团结、苏联的不妥协以及他自己的立法和对外援助计划的影响。他同盟国领导人、 葛罗米柯以及德国人谈话,随时关心着所有的电报,阅读了所有会议记录的副本。 他抱怨国务院的工作进度(但收效不大),抱怨盟国传阅文件时把机密泄漏出去, 抱怨缺乏新的外交建议。 最使他失望的经历――同时这种经历使他看到了在国务院内部必须有效率更高 的管理,以及寻求盟国立场一致的困难和进展的迟缓――是他要给苏联备忘录一个 迅速的明确的答复,这一复文应是他就职以来西方关于西柏林立场的第一个正式官 方声明。他等待国务院的复文稿本。一个又一个星期过去了,对苏联同时递送来的 关于核试验的备忘录也答复了,可是美国官方对西柏林问题仍然保持沉默。最后, 过了一个月,总统要求将最近提出的复文稿本拿来,以便于美国独立纪念日在海恩 尼斯港度周末假期时审阅。使他感到惊愕的是,他看到的不是所有美国人、德国人 和俄国人都可以理解的、条理清楚、简明扼要的答复,而是将一些陈词滥调和消极 词句汇集在一起,其中没有一点新东西。整个文件本来只要花现有稿本四分之一的 时间和十分之一的篇幅就可以写出来了。他要我在当天下午提出一个比较简短的文 本。后来他才知道,如果不在盟国之间以及各部之间再次传阅通过,这一改写的文 章就不能代替正式照会。可是,不管怎样,他还是用它作为总统对于正式文本的一 个“说明”。甚至到那时候,正式照会还是要到7月18日才能准备好,这样两星期又 过去了。 到了7月18日,就美国所应作出的全面答复,他已考虑好了一些更为具体的决定。 赫鲁晓夫在维也纳曾一再强调,如果为柏林问题采取军事行动,那必然是美国发动 的。他显然不相信肯尼迪会为了高速公路的交通管制问题发动一场核战争。因为完 全被东德领土所包围的西柏林特别容易为共产党军队所攻占或困死。在和约签订后, 如果西方通道为东德的一个警卫班、一个中队、一个营或更多的部队所封锁,多年 来过分依赖大规模核报复的西方,就不能以其非核力量对抗共产党部队。那就没有 什么其他可供选择的办法,要么打一场核战争,要么就根本不采取什么行动――正 如总统所指出的,“不是大规模破坏,就是忍受耻辱”。 肯尼迪从维也纳回国后,立即专心地研究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美国联合参谋 部所制订的柏林军事应急计划。按照这些计划,如果发生封锁通道的情况,在高速 公路上将进行一系列军事“试探”。可是由于西方没有在地面进行一场常规战争的 打算和能力,这些小规模试探不足以表明一种认真的意图,而且必然迅速受到苏联 人的,甚至东德人单独的遏制。随后这些计划就提出需要使用核武器。总统说,总 之,“我们从较小规模的军事行动立即进入相互使用核武器的行动,这当然就意味 着……我们也在毁灭本国。”这样,每一方都没有什么时间或机会可以犹豫一下, 进行商谈,重新考虑或者判断对方的意图。一份柏林计划的文件指出,如果我们不 能挪掉使全球毁灭的核弹的火线,至少我们可以把火线拉长一点。 肯尼迪把当时制定的战略看成是一种软弱的、危险的主张。双方在该地区能够 迅速部署的地面部队是那么的不平衡,这对赫鲁晓夫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诱惑,促使 他逐步地切断去西柏林的通道,使我们无法用核打击来报复。他说:“如果赫鲁晓 夫先生相信我们只有原子弹,他就会以为我们……不大可能会使用它。” 因此总统为了弥补这一缺陷,采取了在中欧迅速集结战斗部队的办法――使集 结起的部队大到足以使赫鲁晓夫相信,我们的切身利益已深深地卷了进去,以致我 们不惜使用一切手段来防止这些部队被击败或者被俘虏。这就需要调集大量兵力足 以使东德警卫队不能单独地轻易夺取这一城市以免削弱我们的谈判力量――并且要 使兵力大到足以在选择核战争还是退却之前不是有一个小时而是有一个月的真正的 “踌躇时间”,还要有足够时间调动后备部队,显示我们的决心,作出深思熟虑的 决定,并在使用“最后的”武器之前,双方的最高一级能够先联系一下。 肯尼迪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功使赫鲁晓夫不逐步封锁西柏林。此外,这样承 担的义务也会支撑西方的意志,即暗示美国人将呆在那里。他争辩说,如果赫鲁晓 夫指望盟国在核威胁面前不团结和胆怯,那末其他西方各国也增加地面部队(它们 并不都听得进他这一意见),就可以使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核力量的可靠性有所增长。 下一章里我们将讨论这种集结的确切性质和人数。除了军队和文职人员之间在 作出任何重要的军事反应之前,就是否应先采取经济和政治行动的问题上有所争论, 以及空军人员对由他们担任非核性任务有些怨言外,在1961年夏天,政府内部对这 一做法的必要性很少有不一致的看法。至于对还要采取一些步骤来改善那僵硬到危 险地步的军事应急计划,使用储备物资和进行空运准备工作以加强西柏林的战备, 以及在通道被切断的情况下对东德实施经济制裁等问题,在内部也是意见一致的。 可是政府内部也有尖锐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两个相互有关的问题上:(1)总统是否 要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2)在军事集结的同时,是否需要立即建议举行谈判。 迪安・艾奇逊在最后的报告中对第一个问题作了肯定的答复,而对第二个问题则作 了否定的答复。他的看法最初在国防部和国务院占优势。 艾奇逊争辩说,只要赫鲁晓夫相信美国是相当认真的要为柏林而进行一场核战 争,他就会被吓住―――而现在他不相信这一点。常规力量的集结,虽然似非而可 能是地会造成那种印象,但我们不能冒风险去使赫鲁晓夫只相信我们限于打常规战 争。宣布全国处干紧急状态能便总统召集一百万预备役部队,处长服役期限,把妇 孺等从欧洲撤退回国,并使我们的盟国、我们的公民,尤其是使赫鲁晓夫先生对我 们看待这种局势的认真态度获得深刻的印象。兰尼兹尔将军还说,单靠增加征兵, 我们不可能在年底以前就拥有足够的训练好的人员。 肯尼迪说,可是在猪湾事件后,为了在盟国之间重新树立他的领导威信,他经 不起作出过分的反应。全国紧急状态的宣布是向全国发出警报和承担义务的最后武 器。他理解到这种宣布是不能经常搞的,或者轻易解除的。在不低估柏林威胁的严 重性的情况下,也许最好等苏联真的签订和约或对通道采取行动时再说。他说,赫 鲁晓夫能够在柏林和其他六、七处地方放松压力或施加压力,这就需要美国准备作 出长期的全球性的努力,而不是为了可能只是“一个虚假的高峰”的事态――如他 所说的――经常制订“应急计划”。为宣布全国紧急状态而设想扩大新预算和税收, 将危及长期需要的对外援助、空间研究工作和国内各项措施。 此外,他喜欢我国驻莫斯科大使馆来电中的意见:不使我们盟国感到惊慌失措 的那些实质性的、但却是静悄悄的行动,更可能影响苏联的意向。其他苏联专家也 劝告说,更能对苏联人施加影响的不是戏剧性的姿态,而是我们的备战工作中的长 期性的军事集结。这是和肯尼迪本人的哲学相一致的:如果有坚持到底的决心,就 不怕调子放得低一些,因为这种决心是名符其实的,而那些大喊大叫的人是很少能 吓倒别人的。他的情报顾问们补充说,在早期阶段就大吹大擂,将迫使苏联人用强 硬的公开姿态和自己的军事措施来回答,并使他们的谈判立场更为僵硬。 总统逐步地说服麦克纳马拉、腊斯克以及其他人同意他的看法。国防部长同意 通过一项迅速而不十分显眼的国会决议案,可以更为逐步而有秩序地集结起军事力 量来。7月19日星期三下午三点钟,总统在官邸二楼起居室同我们一小批人会晤,对 他的计划作最后润饰。经过六个星期深入细致的会议,总统以坚定、明确的语调阐 述了每一项决定。要求追加的军事预算总共是三十二亿,而不是四十三亿。要求国 会给予准备动员预备役的权限,而不是立即进行动员。动员征兵数将增至原来的三 倍以上,西柏林应作好准备,盟国对经济制裁应取得一致的意见,并将要求增加临 时税收(正如前面所指出的,这一决定后来被撤销了),以及不宣布全国处于紧急 状态。 总统和这些顾问随后于下午四时在内阁会议室举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正式会议, 同更多的人一起会商。对刚才达成的一些决定就“落实下来”,写进正式记录。艾 奇逊挖苦地质问对他建议所作的修改,而使总统感到高兴的是――他就喜欢口头上 的交锋――那位只在前一天才最后转向支持这些改变的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用同 样的激情为这些改变作了辩护。 同艾奇逊文件以及总统顾问中最初占优势的观点相反,总统还是决定西方应当 在谈判问题上“向前看”。在这方面,一些研究克里姆林宫的专家又起了作用。他 们建议说,能够对苏联人施加影响的是我们在谈判立场上的坚定而不是采取拒绝一 切谈判的做法。艾奇逊劝告说,赫鲁晓夫不会接受什么合理的东西,而会把所有建 议看成是软弱的表现。总统回答说,对于苏联倡议的和会,我们不能失去外交上的 主动权。他后来说:“我们不想让宣传的讲台和讨论的方式听任别人来挑选和垄断。” 如果只有苏联人提出“和平的”解决方案,他对世界规模的宣传运动――关于西柏 林“自决”和两个德国的对比――所抱的希望必然会化为泡影。他不想诱使西方相 信,谈判桌上的会晤会缩小整个危险。但是他希望说服赫鲁晓夫,在尚在积极探索 可供选择的办法之时,推迟签订和约。 然而,在向赫鲁晓夫提出达成协议的任何新意见之前,西方必须提出一些互相 取得一致的新意见――可是,到7月中旬还是什么也没有出现。实际上,寻求能使有 关各方都接受的新意见的这种困难,在整个肯尼迪任期内将继续存在,法国人反对 进行任何谈判,英国人反对不谈判就去日战争的危险,而德国人的秋季选举正在迫 近,他们对这两种立场都反对,似乎也不赞同其他一切立场。因此,7月25日总统电 视演说中最软弱的部分是有关外交途径的段落,它只是笼统地提了一下。尽管如此, 他强调我们愿意“同任何或所有愿意理智地谈判和倾听意见的国家”进行会谈―― 我们愿意“消除西柏林任何真正刺激对方的事物,尽管这个城市的自由问题是不容 谈判的”――我们愿意把我们权利的合法性提交“国际仲裁”,并把我们留驻在西 柏林的问题提交其居民自由表决。这样做,他至少在很短时间里提出了比他曾在七 个星期中从美国和盟国外交家那里所能得到的更为积极的意见。然而,这些意见还 是比较缺乏首创精神。 然而,这不是一篇软弱无力的演说。演说发表时,受到办公室内人员过于拥挤 和情绪过于激动的妨碍。演说中对国内经济的提法是不妥当的。对民防的看法也不 准确。可是演说的基本要旨是坚定的、紧迫的,并没有诉诸威胁或表现出恐惧。我 在周末就完成了初稿。星期一和星期二全天总统和他的顾问审查和修改了其后的几 稿。泰勒将军建议加入下面一段: 我听到有人说过,西柏林在军事上是守不住的。巴斯东[注] 当时也是如此。事实上斯大林格勒也是如此。如果人们―― 勇敢的人们――要守住它的话,任何难守的地点都是守得住 的。 默罗建议加上这么一句:“有些人说,‘我的是我的,你的是可以谈判的。’ 我们不能同这样的人谈判。”邦迪建议增加下面的段落:承认“苏联在历史上对它 在中欧和东欧的安全感到关心”以及“俄国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勇敢地承 受的重大损失。”记者马克斯・弗列德曼为一个雄辩的结束语提供了根据。我加上 了总统在7月19日会议上讲过的一句话:“我们不希望军事的考虑支配东方或西方的 想法。”国务院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加了一段提示:“我们每一个人在和平时期对 西柏林提出的庄严保证,在危险的时刻是不会违反的。如果我们不履行我们对西柏 林的义务,以后我们将何以自处呢?” 最后,我按照总统的指示调整和完成了演说稿的全部修改、润色工作,在八点 左右拿着他下午十时的演说稿本到总统官邸去。我发现总统坐在床上,背靠在温暖 的垫子上,正在写个人的体会作为结束部分: 在我竞选美国总统的时候,我知道我们国家面临着严重 的挑战,但当时我不能体会,而且任何一个没有承担过这一重 任的人都不能体会,这些担子会多么沉重,多么持久。……在 这些日子里,我要求获得你们的帮助和忠告。当你们认为我 们能把工作做得更好一点,我要求你们提出建议。我知道,我 们大家都爱我们的国家,我们大家都将竭尽全力为祖国服务。 在今后的几个月,在我履行总统职责的时候,我需要你们的善 意、你们的支持,尤其是你们的析祷。 这是一篇优郁的演说的忧郁结尾――事实上,比美国人民惯于接受的演说更为 忧郁,比相互拥有核能力时代的任何一个前任总统的演说更为忧郁。他说,西柏林 现已成为: 考验西方勇气和意志的伟大场所,已成为一个焦点,在那里我 们所承担的庄严的义务一目前正同苏联的野心处于根本对 立的状态。 我们不能,也决不会允许共产党人逐步地或者用武力把 我们赶出柏林。因为履行我们对这个城市所作的保证,对两 德的士气和安全,对西欧的团结,以及对整个自由世界的信心 来说,都是必要的。……这个城市的安全程度……同我们的一 样,因为我们不能把它的安全同我们自己的安全分开。……我 们将随时准备谈判,如果谈判会有帮助的话。但是我们还必 须准备用武力进行抵抗,如果有人对我们使用武力的话。只作 一手准备是会失败的。有两手准备就能有助于自由与和平的 事业。 总起来说,我们谋求和平,可是我们不会投降。这就是这 场危机的中心含义,也是你们政府政策的意图。在你们和其他 自由的人们的帮助下,这场危机是能够克服的。自由能取胜, 和平能持久。 赫鲁晓夫后来函告肯尼迪,他认为这篇演说是好战的。在这以前,他已追加了 苏联的军事预算,穿上了他的老军服,喧嚷着要毁灭侵略者。然而他在一次同约翰 ・麦克洛伊的私人谈话以及后来同肯尼迪的通信中表示,他对美国追加军事预算和 向西柏林派遣增援部队极为恼火。他把这些行动称为军事上的歇斯底里。他也许暗 自为肯尼迪没有让步,为西方也和他自己一样没有提出任何新的谈判建议而感到十 分愤怒。他自己的威信也在很大程度上卷了进去,受到了这样一些压力――东德和 其他东欧政权要求稳定德国边界,并要除去柏林的“刺”的压力;在共产党阵营内 部那种要他遵守诺言,“击退”东德主权的破坏者那种更为好战的呼声的压力。 为了想利用西方的分歧,赫鲁晓夫那年夏季交替使用合理的姿态和威胁的姿态, 他某一天恐吓地谈到为柏林的一场核战争给西欧留下的“一堆废墟”;下一天又亲 切地建议,美国和俄国的象征性部队可以按联合国的一项解决办法留在西柏林;另 一天又警告说,如果西方强行发动一场战争,那么,意大利的橙树丛、希腊的橄揽 园和古卫城[注]都将遭到毁灭。 8月中旬,危机中的一场危机愈来愈危险地迫近爆发点。好些年来,共产党人不 顾西方的抗议,在东西柏林之间逐步地增加法律上的――在某些情况下是物质上的 ――障碍,其中包括临时关闭大多数通道口,需要特种通行和入境许可证,以及禁 止西柏林人在东柏林工作。东德人和东柏林人感觉到他们已被逐步关闭起来,就越 来越多地越过铁幕的主要孔隙,即东西柏林之间的分界线逃跑。到1961年夏季,约 有三百五十万人离开他们的家庭和工作岗位去西柏林的难民中心和飞机场,使已经 衰退的东德经济濒于绝境,并使全世界都注目于他们选择自由胜于选择共产主义的 态度。8月份,由于对战争的恐惧或受到更多的约束,难民外流从每天几百人增加到 几千人。赫鲁晓夫8月13日的反应――也许部分由于肯尼迪的演说以及戴高乐反对四 国谈判,而主要是由于东德人力的外流――是筑墙。 柏林墙――以高高的、可惜的带刺铁丝网和混凝土的障碍物封锁了这两个城市 的边界,它使家庭朋友分离,把东德人禁锢在内,自由德国人排除在外,使西方在 更加有限的基础上进出东柏林――使自由世界感到震惊。肯尼迪立即要求他的助手 和盟国提出意见,但在这种形势下,他们所讲的没有多大用处。 大家一致认为,东德政权早就有关闭边界通道的力量,它迟早必然会这样做的, 至少,在西方未能被指责是挑起这件事之前,它就做出来了。大家也同意,墙―― 建在东德领土上,是在苏联管辖区内十三年之久的、一系列类似行动中最近的、最 恶劣的行动――是非法的、不道德的和不近人情的,但它不是进行一场战争的理由。 它结束了西柏林对东方作为橱窗和逃生之路的作用,可是不妨碍西方长期强调的三 个基本目标:我们留驻在西柏林,我们去西柏林的通道和西柏林人选择他们自己制 度的自由。没有一个负责的官员――、在我国的、在西柏林、西德或西欧的――建 议盟国军队应向东德领土推进并把墙拆毁。因为正如卢修斯・克莱特军后来指出的 那样,共产党人可以后退十码、二十码或五百码建立另一堵墙。如果再拆,就又再 建另一堵,除非西方准备把它的生死攸关的利益范围扩大到东柏林境内而发动一场 战争。任何一个盟国或顾问也都不希望西方作出一个刺激性的反应,从而可能在绝 望的东柏林人中间引起一场暴动――这只能造成另一次布达佩斯式的大屠杀。 然而,总统确信需要作出某种反应――不是去威胁共产党人,要他们公开承认 失败,而是使感到震惊和懊丧的西柏林人恢复士气。我们的应急计划是为出现干扰 我们的西柏林通道而准备的,不是为来自东方的移民而准备的。我们的情报判断, 尽管认识到共产党人必定要控制他们人力的损失,但对这一特殊行动没有预先提出 警告。因而,肯尼迪不得不靠自己临时去想出办法,而在此期间,关键性的时刻― ―太多的时间――已过去了。 最后,为了考验共产党人的意图和显示我们自己的决心,总统增派一千五百名 美国部队,乘装甲车沿高速公路通过东德检查站,开到西柏林。他说,将驻军增加 一千五百人显然并不能在苏联的直接进攻中守住这个城市,可是“西柏林人现在将 从(我们)一次承担义务的提示中受益”,而苏联人将认为这批军队是“我们为了 那种意图而交出的人质”。这是他在旷日持久的柏林危机中最焦虑的时刻使美国军 队同苏联军队进入潜在的对峙状态的第一项命令。他推迟了在周末去海恩尼斯港白 宫换换环境的惯例,要他的军事助理同这支部队的司令官不断保持接触。当第一分 队的六十辆装甲车通行无阻地进入西柏林时,他感到危机的转折点已经到来了。 同时,他派副总统约翰逊去向西柏林居民发表讲话,鼓舞他们的希望和意志, 并以我们最庄严的(得到总统个人赞同的)誓言,“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财产、我 们的神圣荣誉”,去重申我们国家所承担的义务。 陪同约翰逊的是西柏林人心目中的英雄、退休的卢修斯・克莱将军,他在此后 不久作为肯尼迪私人代表重返西柏林,在那儿呆了较长的时期。在1948年,当苏联 对西柏林实行陆上封锁、需要西方进行大规模空运时,克莱是负责指挥的。作为对 盟国努力的不断鞭策,作为西柏林人所热爱的象征,克莱的出场得到总统的高度评 价,尽管克莱的私人电报似乎有些危言耸听,有时还暗示除非同意他的要求,不然 他可能要辞职。总统说,“他是一个保守的共和党人,把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做好, 并且一直公开地忠于民主党政府。”虽然总统对克莱不能把我们在西柏林的“极为 重要的权利”同我们对东柏林的不满加以区别并不总是感到愉快的,但是他完全谅 解将军的脾气――有时没有等待来自华盛顿、诺斯塔德将军以及在柏林的盟国代表 的指示取得一致就采取了行动。 武装部队、约翰逊以及克莱的任务,其基本目标都在于重新燃起西柏林的希望。 西柏林的精神已为柏林墙所损害,它的作用改变了,它最终作为重新统一的德国首 都的前景变得暗淡了。赫鲁晓夫预言,西柏林很快会成为一个奄奄一息的、凋敝的 城市。许多西方人也看不到有什么希望来诱使新的工业和劳动力到这里来,或者甚 至没有什么希望劝诱现有的城市居民留下来。有些人主张将这一城市完全并入西德, 可是肯尼迪认为这就会失掉使这个城市重新统一的一切希望,只会引起苏联人进一 步采取行动,而西方实际上一无所得。取代的办法是从上述三项任务出发,在沃尔 特・罗斯托[注]领导下,作了一次重大的努力,以维持和增强西柏林的活力――提 高它的经济、教育和文化的作用――吸引年轻的家庭、新的投资以及争取世界的同 情。这种努力是成功的,在随后的一些年里,西柏林不仅能生存下去,而且繁荣起 来。 然而,这堵墙继续存在,它是紧张局势的可憎根源。在一个阶段,西方和苏联 的坦克和军队在防栅两边互相对峙,直到苏联人向后撤退。美国为表明我们有权进 入东柏林所作的试探――不顾红军关于西方人在西柏林应离开墙一百米以外的警告 ――都是成功的。可是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由于一方相信对方会让步,而促成一 种双方都无法让步的局面。苏联在9月份恢复核试验,加强了交战的气氛。 总统迅速地建立起西方地面部队的实力(尽管始终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因为 我们的盟国没有按比例增加它们的部队),大幅度地修改对柏林的应急计划,以便 在需要作出反应时有更广泛的选择。他推测那一重大的对峙将在何时出现苏德和约 将在何时签订,而切断通道的行动将在何时采取。可是这种对峙始终没有发生。19 61年12月的限期过去了,并没有签订任何条约。危机的势头慢慢地、不知不觉地低 落了下去。但时而由于在柏林墙或通道上发生了一件意外事件,危机又会突然加剧。 最严重的一次是在1962年头几个月内,苏联对于从西德到西柏林的空中走廊蓄意进 行的试探。苏联飞机投下金属反射体来干扰我们的雷达,飞近我们的飞机进行骚扰, 苏联人看来似乎在尽一切可能来同西方联盟捣乱,使之分裂和失败。可是按修订过 的应急计划以及诺斯塔德将军沉着的领导下,所有的飞行继续进行,增加了战斗机, 并且警告了共产党集团各国,阻碍空运将使它们的飞机不能进入北约组织国家。干 扰终于结束了,危机的势头再次低落下去。 我们必然假定,危机趋势的消退,部分是由于赫鲁晓夫更清楚地认识到,把通 道交给东德人是极其危险的冒险行动,部分是由于东德人口迁徙的终上,从而减轻 了要他立即采取行动的压力。可是,危机趋势的消退也由于肯尼迪终于成功地使得 他那一方既准备好谈判又准备好战斗,并把东西方的武装对峙转变为口头交锋。总 统说,“温斯顿・丘吉尔说过,最好是争论下去,争论下去,而不是战争,战争。 我们将继续争论下去,争论下去,看看我们是否能产生有效的成果。……这就(是) 目的……征召十六万人(以及)使我们的国防预算追加数十亿美元……而不是进行 一场核战争。” 然而,为了要争论下去,争论下去,肯尼迪必须克服他自己政府内部以及西方 联盟内部的激烈的反对,可以说,他从没有在任何一方取得完全的成功。我们外交 姿态的改进比我们军事态势的改进要慢得多。国务院中一些“德国通”不仅是―― 正如某些人所谴责的――忠于杜勒斯-阿登勒的老路线,而且与一些苏联事务专家相 反――这些专家认为赫鲁晓夫的主要目的之一至少是东欧的安全,并且认为西方应 当提出一些新的建议――他们基本上相信,在这种局势下苏联的真正目的是破坏西 方联盟,而除了提出一些显然完全不能达到目的的建议外,对进行任何其他谈判的 愿望都是软弱的表现。他们认为这里没有什么可谈判的,因为苏联人在中欧没有我 们可以退让的合法利益,并且西方也不希望作出苏联人可以接受的变动;对被一再 拒绝的原有的“西方和平计划”的任何修改将被西德人看成是出卖。因此,国务院 对总统所提新建议的要求作出反应很慢,并且在同盟国对等人物会谈时也很慢表示 看法。 在西德,普遍存在两种忧虑:既担心盟国立场不坚定,又担心它们立场坚定。 我们驻波恩的大使馆指出,当西德人受到战争威胁时,他们欢迎作出让步,可是随 后又抱怨说西方本来可以干得更好一些。阿登纳政府――一位钦佩这个政府的美国 人把它说成是“极为神经过敏的”,是怀疑新的应急计划会削弱使用核武器的决心 的。――没有使德国人民去正视现实的抉择。这个政府是谣言的温床,没有一个谣 言是真实的:例如说什么西方早就知道要筑墙,或者说什么西方已签订一个牺牲德 国的秘密协定。 在法国,戴高乐将军在这个问题上是支持阿登纳的,但想法有所不同。同德国 总理不同的是,他看不到会谈两个德国重新统一问题,或从波兰手里收回奥得―― 尼斯线以东有争议的领土有什么实际意义。可是他确信,赫鲁晓夫在虚张声势,看 来不存在真正的危机,早一些摊牌就能证明是这么一回事,常规部队是不必要的, 而政治上的主动的表示则会有害处。由于西柏林是三国负责的,肯尼迪曾建议,等 葛罗米何在1961年9月来纽约出席联大会议时举行四国部长级会谈。戴高乐反对在西 方采取新的立场以前举行任何类似的会谈――他也反对采取任何新的立场。另一方 面,在军事准备上与法国人一样地采取不合作态度的英国人(但是有不同的原因), 则表示只渴望在协商方面作出重大的让步――而在肯尼迪看来,这只能鼓励赫鲁晓 夫更加强硬起来。 因此,总统决定,美国作为联盟自封的代理人,将独自地争论下去,争论下去。 从理论上说,我们不是进行“谈判”,而是进行“探索性磋商,看看能否着手开始 认真的谈判”。戴高乐甚至反对这一决定,并促成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公报在历史 上第一次出现分裂(十四票对一票)。阿登纳被肯尼迪说服,勉强同意,可是德国 外交部继续走漏并且诽谤所提出的每项新建议。总统常常指出,无论是西德,还是 任何其他盟国,对这场危机的反应都没有使它们增加同我们相对称的军事和财政负 担,而他还得约束自己对这些国家的公开评论:“这些国家现在讲得(那么)振振 有词。说一句‘噢,好了,你们不应做这件事或那件事’这是不难的……可是,是 我们承担了主要的军事重担啊。”他又指出,阿登纳对“过分乐观”而产生的各种 危险表示了关切,而这是一个未必会发生的危险。 肯尼迪认识到,如果联盟出现严重的分裂,就会助长赫鲁晓夫的野心,并且, 他不能拟定西德人认为是出卖他们的任何解决办法。可是他也相信,外交战线的失 败就意味着回到军事战线上去。一年多来,他进退两难,有点动摇不定地继续干着。 他在记者招待会上坦率地说,“这是不容易的。” 美国试图继续为几个国家去进行谈判。所有这些国家对 于应如何行动都有不同的看法,而我们必须……提出一种有 希望解决的立场。……这就要每天磋商……可是……这就需 要个长时间。……必须对这些问题公开辩论……甚至在它们 成为我们的正式立场之前……这就使我们很难同苏联进行任 何谈判。 然而,会谈继续进行着――在纽约、莫斯科、日内瓦和华盛顿,在腊斯克和葛 罗米柯之间、汤普逊和葛罗米柯之间、腊斯克和多勃雷宁之间以及肯尼迪和葛罗米 柯之间进行着。在肯尼迪同赫鲁晓夫的来往信件中和肯尼迪同阿朱别依的会见中, 也讨论了一些建议。可是没有真正的进展。随着所有重叠的美国和盟国机构陷入分 歧和枝节问题的讨论,就很少出现新的倡议。多数倡议来自白宫或诸如艾奇逊这样 的一些外界的顾问――总统认为,甚至这些倡议,在官僚主义的和盟国的机构中间 转圈时,也被废弃或被忽视了。提异议、修正、拖延或把这些倡议提交到这个或那 个讨论小组,这一切都似乎阻碍了每一项已提出的计划,也妨碍了几乎每一次的苏 美会晤。如果白宫和国务院同意,一个或更多的盟国却不同意;如果大家都同意, 苏联人却又不同意。的确,在整个事件中,对肯尼迪最有益的教训之一是:强使德 国人和其他盟国接受怎么也不会是真正可以谈判的解决方案,是愚蠢的做法。 不过,会谈达到了更清楚地表明美国立场的这一目的,讲清楚了我们会为了什 么和不为什么而战斗,或我们要为什么和不为什么而谈判。肯尼迪说,经过慎重考 虑之后,他使他的目标具有一定的限度,但是他强调,他捍卫这些目标的义务则是 无限的。他指出我们真正关切的是我们的通道和其他权利的持续,而不是苏联人是 否同他们自己建立的政权签订和约或俄国还是东德哨兵在高速公路上为西方通行文 件盖印,甚至也不管是否东德有代表出席会议或参加国际通道机构――这使得阿登 纳和那些持“强硬路线”的外交家很不快。他也不是看不见将会使德国继续分裂若 干年的活生生的事实,以及乌布利希政权在东部的控制,目前东部边界的永久化和 东欧对德国军事能力特别是核武器的畏惧等情况。他情愿减少美国在西柏林某些实 际上不必要的“刺激”活动。他愿意承认东欧国家在防止未来的德国侵略问题上所 具有的历史性合法权益。他问道,是否能在这一范围内对东欧国家有所迁就,以换 取有关西柏林境内的自由和进入西柏林的自由的一项详尽的书面保证,从而改善我 们的地位呢?“我们不受任何刻板的方案约束……我们看不到完美的解决办法。” 腊斯克由于职务关系而偏向于开四国部长级会议,他最初打不定主意是否就这 一问题同苏联人单独会晤。可是一旦他开始了这项工作,他就不懈地和巧妙地表明, 利用长时间的讨论来避免僵局和防止灾难是有价值的。1961年秋,他同葛罗米何在 纽约举行的三次会谈中,都强调指出,西方不会签订一项作出让步的协议,以换取 目前的不很明确的权利。他说,“那就是用两倍的代价买同一匹马。”肯尼迪在随 后同葛罗米柯的会谈中又增加了自己的一个比喻:“你们是在拿一个苹果向我们掉 换一个果园,我们美国不会这样干的。”在打比方方面不落人后的赫鲁晓夫后来在 信中抱怨说,西柏林对他来说不是果园,而是带刺的杂草。 柏林是肯尼迪和赫鲁晓夫来往信件的主要话题。1961年9月首次通信就有助于使 这场危机冷却下来,虽然赫鲁晓夫随后在关于这个题目的一些信件里语气忽而严厉 忽而和缓,总统总是设法提出他所赞同的信中的某一段落以使部长会议主席仍抱有 希望。他给赫鲁晓夫写道,由于东德和约会使西德人民确信重新和平统一已不可能, 这可能会恰恰引起赫鲁晓夫所最为担心的那种民族主义和紧张局势。他指出赫鲁晓 夫不愿使局势恶化的说法同乌布利希的粗暴的恐吓是不一致的。他要求苏联部长会 议主席在承认西方继续留在西柏林方面更为现实一些,正如赫鲁晓夫希望他承认整 个柏林或整个德国问题的解决不是立即可能实现的一样。 在1961―1962年期间,总统亲自关心着各种谈判建议:1959年“西方和平计划” 的最新改写本、国际法庭仲裁、整个柏林成为自由城、西方和共产党人举行平行的 和平会议、五到十年的暂时解决办法、将柏林用作联合国总部、中欧安全计划、国 际通道机构和十点共同声明等等。但大多数建议都经不起盟国的仔细研究,以及法 国和德国的蓄意泄露而失败了。正如麦克米伦首相同他议论时所说的,其结果使他 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可向俄国人提出,“几乎连汤都没有,更没有鱼这道菜”。在 戴高乐的刺激之下,德国人在1962年春天再次大为恼火,他们不公正地指责美国人 没有把所有的建议告诉他们,还抱怨那些已告诉他们的建议。肯尼迪后来承认,我 们的错误是力图使德国人接受赫鲁晓夫无论如何也不会感兴趣的一些打算。 然而,接触和交换意见在继续进行。肯尼迪常常把这个问题同奥地利问题相比 拟。奥地利问题经过好几年的毫无结果的讨价还价,到赫鲁晓夫执政后突然产生了 一个苏联一西方协议。可是甚至在1963年,在古巴导弹危机和禁止核试验条约有助 于改变讨价还价的气氛以后,还没有达成或将要达成一项协议。不过,赫鲁晓夫取 消了他的压力并终止了他的威胁,而总统相信,我们表明谈判的意愿――通过坚持 合理解决的可能性,通过把苏联作为一个大国看待以及使全世界知道不是我们不愿 妥协――已为和平保卫西柏林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为了争论下去而“争论下去,争 论下去”是有益的和有效的,而既然压力已不存在了,肯尼迪也没有努力提出任何 新的解决办法。 在1963年,墙依然矗立在那里,可是东德人为打开贸易往来而开始提出一些建 议。西柏林仍然是一个处于危险中的城市,一个深深地座落在被禁闭的东德之内的 自由和繁荣的孤岛。意外事件仍然时有发生――包括1963年秋天的不体面的争吵: 西方军队在高速公路检查站是否需要下车或把卡车尾板放低以便计数。可是西柏林 的通道仍然畅通无阻――西柏林仍然是自由的――并且一度担心的毁灭性的核战争、 西方联盟的垮台以及单方面的和约都没有发生。肯尼迪总统说过:“我想(共产党 人)认识到,西柏林对我们来说是关系重大的……我们将要留在那儿。” 西柏林人也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在1963年6月26日给予约翰・肯尼迪的欢迎是他 一生中所遇到的最热烈的一次。欢迎队伍的规模,他们的欢呼声以及从他们眼中所 流露出来的希望和感激的心情,使我们一行中的一些人感动得流泪――甚至在我们 视察柏林墙以前就这样。总统――他后来说,他的旅行使他更为深刻地理解到德国 最终重新统一的必要性――感动得即席发表雄辩的演说。他在一次工会会议上讲: “当我今晚离开时,美国仍留在这儿。”他对驻扎在这个城市的美国军队说:“你 们现在是他们的人质。你们是……箭头。”在柏林市政厅勃兰特市长举行的午餐会 上,他提议为“柏林墙两边的德国人民(和)墙两边的自由事业”干杯。 在市政厅外的平台上――从那里就我视线所及,只看到颂扬着“肯尼一迪”、 “肯尼一边”的一片人海――他发表了一篇最为激动和鼓舞人心的讲话: 两千年以前,最令人骄傲的豪言壮语是:“我是罗马公民。” 今天,在自由世界,最令人骄傲的豪言壮语是:“我是柏林人。” 世界上有许多人真正不理解――或者口头上说不理解 ――自由世界和共产主义世界之间的重大争端是什么。让他 们到柏林来吧。有些人说,共产主义是未来的浪潮。让他们到 柏林来吧!……甚至也有少数人说,共产主义确实是一种不 好的制度,但是它使我们能够取得经济进展。“让他们到柏林 来吧!” 自由遇到许多困难,民主也还不完善,但是我们绝不需要 筑起一堵墙来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 我们……期望有一天在一个和平而有希望的地球上,这 个城市――以及这个国家,以及这个伟大的欧洲大陆――将 合成一个整体。当这一天最后到来时――这一天是会到来的 ――西柏林人民可以对这一事实感到合乎情理的满意:他们 一直在第一线战斗了将近二十年。 一切自由的人――不管他们居住在那里――都是柏林的 公民,因此,作为一个自由的人,我以能说“我是柏林人”这句 话而感到自豪。 在我们当晚启程越过东德上空飞往爱尔兰时,总统还为他所受到的接待而兴高 采烈。他说,这将使所有美国人都认识到,他们的努力和所冒的风险已赢得了感谢。 他要给他的继任者留下一纸便条,“在有些泄气的时候打开它,”上面他将写下几 个字:“到德国去。” 我觉得当他进入“空军一号”座机机舱时,他的神态比那天人们对他歌颂时更 自豪,更愉快。这种自豪和愉快的神态,反映了他对自己不怕危险和诋毁,为使西 柏林保持自由做了必须做的事而感到满意。当他疲倦而愉快地在我对面坐下时,他 说,“在我们活着的时候,将永远不会再有象这样的一天了。”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