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糖王”郭鹤年   马来西亚糖业巨子郭鹤年的祖籍在中国福建省福州市。他的父亲郭钦鉴于1909 年出洋谋生,来到马来西亚。他先是当店员,后来又自己开了家咖啡馆,并在那里 成了家。郭钦鉴的哥哥郭钦暖也在南洋,兄弟俩经过数年努力,共同创办了以经营 大米、大豆和糖为主的东升有限公司,家境日臻富裕。   郭鹤年是郭钦鉴的幼子,1924年生于柔佛州新山市家中。郭鹤年上面还有2个哥 哥,他们的童年是幸福的,家境优裕,严父慈母,弟兄3个在新山市一家英文学校读 书。郭鹤年自幼聪明过人,而且非常好学。从英文学校毕业以后,他考入新加坡莱 佛士学院。在求学期间,他刻苦发奋,博览群书,学习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   1945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入侵东南亚。马来西亚也被日军占领,并实行军 管。郭钦鉴公司的大米生意被迫停止。祸不单行,不久,与郭钦鉴共同管理公司的 侄儿郭鹤青又被日本宪兵扣押。公司只好关门,郭鹤年也被迫中途辍学。   二战结束后,郭钦鉴重整河山,再次开张。东升有限公司不仅恢复了生意,而 且,由于他们的精心经营,市场不断扩大,发展得很快。然而,好景不长,郭钦鉴 本来身体就欠佳,因多年创业操劳过度,终于一病不起,于1948年病故。   在父亲去世前不久,郭鹤年在新加坡独自创办了从事航运业的利克务公司。由 于父亲的病故,他只好又回到马来西亚。   郭鹤年的母亲是个识大体也很有眼光的聪慧女性,她不希望由于丈夫的死,郭 氏家族的事业便分崩离析。她建议郭鹤年与他的哥哥以及堂兄弟们互相帮助,大家 拧成一股绳,联手重新创业。   郭氏兄弟遵照母亲的意见,集中了各自所得的遗产,并约请堂兄弟们来共同商 量,各人入股,组建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郭鹤年当时虽然才25岁,但他精明强干, 博学多才,众兄弟一致推举他为公司的董事长。这样,年纪轻轻的他便挑起了重担, 继承父辈开创的业务,仍旧经营大米、面粉、豆类和糖。   与此同时,郭鹤年在新加坡创办的利克务公司的业务也正常进行,而且也越做 越好,日渐红火。1955年,郭鹤年将该公司改成郭氏(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他 同时兼管。   身居要职的郭鹤年深知自己的担子重,也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要进一步发展 事业,还必须拓宽眼界。为此,他专程去英国做市场调查,并学习商务知识。   在伦敦,他留心商业交易的工作方法,对英国人优秀的经营管理方式产生了浓 厚的兴趣。通过认真的学习和调查研究,他发现了糖业的潜在魅力。于是,他把精 力集中起来,专门全面地对糖业的经营做了深入的调查,对糖业的贸易状况也有了 明确的认识。当时马来西亚人食用糖大部分是从国外进口,本国制糖业极为落后。 郭鹤年决心抓住这个机会大刀阔斧地干一番。   欧洲之行不仅大大地丰富了郭鹤年的商业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了他一个清醒的 提示。1955年回国后,除了经营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和郭氏(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外,他又在新山市创办了明因私人有限公司,经营各种商品和进出口贸易。从50年 代后半期开始,郭鹤年着手致力于糖业经营。   他首先在靠近槟榔屿的北海创办了第一家制糖公司,开办了糖厂。糖厂的原料 主要是从泰国购进粗糖,再进行加工精炼。产品不仅运销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 同时也通过香港的万通有限公司销往中国。   除了加工糖,他还从古巴购进蔗糖,直接转卖给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生产和经 营的规模越来越大,他自然从中取得了巨额利润。到1962年,人们就开始称他为马 来西亚的“糖王”了。   1968年,郭鹤年又筹建了玻璃市种植机构,进一步扩大马来西亚制糖业。他的 运气不错,很顺利地向联邦土地发展局租借到1.45万英亩土地,他把这些土地开垦 成甘蔗种植园。在种植园附近是他与联邦土地局联合建立的玻璃市综合糖厂有限公 司。这家公司就近炼制种植园生产的甘蔗。 mpanel(1);   最初几年,种植园收成并不好,但是几年以后,情况就不同了,产量迅速提高, 糖厂的产量也跟着提高。从1973年起,马来西亚基本实现了砂糖自给。   郭鹤年的眼睛虽然盯着糖业的生产,耳朵却一直在关注销售市场。他通过信息 反馈,确认国际市场糖价将会上涨。于是,他赶在这之前,购买了大批原糖,并投 资糖期货贸易。果然不出他所料,糖价不断看涨,这一次就使他获得了丰厚利润, 为他以后扩大糖业经营提供了大量资金。   1976年,郭鹤年收购了马来西亚糖厂93.3%的股份,他的股资总额达7400万马 元,从而接收了这家糖厂。这段时间,他一向重视的糖业贸易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据报刊报道,当时,郭氏企业集团已经在国际市场每年上市的1600万吨糖中,控制 了150万吨。占国际糖业市场的10%左右。在马来西亚糖业市场,则占了80%。   从60年代开始,郭鹤年就冲出了单一的经营范围,开始创办了航运业。70年代 初,他发展了房地产业。时至今日,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已经成为除经营糖和大米, 还经营工业、种植业、航运业、矿产业、房地产业、国际贸易、酒店、保险、证券、 建筑等多元化的企业集团。仅在吉隆坡就有郭氏公司的23家公司总部。郭鹤年可谓 “富甲一方”了。   粮食业是郭氏家族发达的基础事业。自1962年创办联邦面粉厂以来,郭鹤年后 来又在巴生投建了面粉厂,并先后在巴生和新山合营4家面粉厂,独资创办了巴生古 当食油有限公司。1985年扩大经营后的联邦面粉厂有限公司资本增至8500万马元。   60年代末,旅游业开始兴隆,郭鹤年便着眼于豪华酒店的建造,先后在新加坡、 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泰国曼谷、斐济和香港等地投资建造了香格里拉酒店。其中 以投资额达1.63亿港元的九龙海滨香格里拉酒店最为出名,它拥有世界一流的超豪 华设备,有742间客房。香格里拉酒店集团形成了亚太地区最大的酒店集团之一。   日益雄厚的资本为郭鹤年经营房地产业提供了可靠的基础。1972年,成立了专 门经营房地产业的彩虹有限公司,他在新山市购买了大片土地,建筑了彩虹花园等 住宅区。其中柏龄花园拥有1.1万间房舍,占地面积达到903英亩。到1984年,这家 公司积极着手继续扩大房地产经营的后备工作,再一次大量征用土地,购买了新山 市郊的1025英亩地皮。   事业的蓬勃发展,并没有使郭鹤年陶醉,他又将眼光瞄准了矿产开发。不久之 后,他的玻璃市种植机构便买下了拉曼锡矿41.37%的股权,将这处矿产纳人郭氏兄 弟有限公司。   随着郭鹤年在国内外贸易和工业中所占地位日渐显要,他的企业已不再只限于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了。70年代到80年代以来,他积极向外发展,香港已成为他 企业经营的另一个中心。《南洋商报》曾评论郭鹤年是一位“名重国际、富甲一方” 的企业家。他名下的玻璃市种植机构、拉曼锡矿、联邦面粉厂、彩虹有限公司、新 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等6家公司的股票已在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的股票交易所公开挂牌 交易。总资产约14亿马元。1984年净利润约1亿马元左右。   1985年,亚洲管理学院及马来西亚银行公会主持的“十大企业家”评选活动机 构,将代表企业界最高荣誉的“金字塔奖”颁与郭鹤年。在马来西亚,这个奖意味 着非凡与惊人,他在公众的心目中的确是一位取得了杰出成就的国际性企业家。   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如果不能良好地服务于社会,那么他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会 挣钱的商人。郭鹤年不是那样的人,他的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是这个国家民 众所公认的。   在郭氏家族集团内部,郭鹤年的地位举足轻重,公司每一次发展扩大,他都是 核心策划者和决策者。他曾经受过良好的教育,好学聪慧又使他具有领袖的素质。 他高瞻远瞩地关注事业,对人却礼貌谦和。在关键时刻,他自有一种“绿杉野屋” 般的沉静,更有洞察细微的练达。加上他果敢精明,注重实效,郭氏家族成员无不 敬重他。   郭鹤年是一个不慕虚名的人,他讲话言简意赅,做事向来踏踏实实,不像某些 企业家那样喜欢炫耀,爱当明星。他务实,不喜欢参与政治。虽然他与马、新两国 许多要人有着深厚的私人交情,但他除了曾担任马来西亚驻美国大使和马来西亚旅 游局主席等职外,极少出入政界。   1985年,马华控股有限公司向新加坡20家银行借款2000万美元,按照契约规定 应在1987年1月偿还。但由于公司领导经营不善,到期竟无法偿还。这就意味着马华 控股有限公司将面临着被有关方面接管的厄运。这个公司是马华公会于1975年组建 的,主要经营种植业、金融业、制造业、保险业、船运以及贸易等。马华合作社握 有马华控股公司的22000多万股股票,占缴足资本的30%。如果马华控股有限公司被 接管,马华合作社便有灭顶之灾。同时,这也直接影响到马华公会的前途。   生死存亡之际,马华公会领导经多次协商,最后决定进行全面改组,原有的10 名董事统统辞职。马华公会总主席林良实亲自出马,邀请“糖王”郭鹤年,“橡胶 大王”李华生,著名律师曾华英以及玻璃市种植机构董事胡本金,由他们4个组成新 董事部,郭鹤年任董事部主席,主持和领导新的马华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   经过协商,4人董事部立刻筹款偿还了2000万美元的债务,马华控股有限公司得 以存活。而他们4人中,没有一个人进行新的个人投资人股或进行股权转让。此举纯 粹是为了公众,为广大华商服务的。林良实曾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他们为华商 社会服务的志愿值得赞扬,同时,应该受到每一位有关人士的全力支持。”又说, “马华领导层非常感激4位新董事挺身而出,为马华集团服务。”   郭鹤年等人这种不计私利,力挽狂澜的举动博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与支持。 《南洋商报》发表专论,对他们的义举给予赞扬。郭鹤年一直与马华公会的领袖们 保持着良好的关系。1985年,马华公会总主席、马来西亚国会议员陈群川因不慎卷 入与新加坡有关的经济案,被新加坡法院以唆使他人失信等15条罪状扣押候审。郭 鹤年在了解真情后,独自负担巨额保释金,将陈群川保释出狱。这一举动又一次震 动了当地社会,引起了广泛注目。   郭鹤年在马来西亚,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是举国瞩目的人物,他参 与的这两件事都与马华公会有关。这使得他在该国广大的华人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 的地位。   1985年11月,郭鹤年以私人企业家贸易代表团成员身份,随马哈迪尔首相访问 了中国。不久之后,他在北京投资合作兴建耗资3亿美元的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他永 远忘不了自己是华人,随着中国大陆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郭鹤年有可能把这里作为 他投资的主要目标。                (孙石夫) 小草扫校||中国读书网独家推出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