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三部 清宫外史上 第057章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五七 福禄诺是在四月下旬离开天津的,临走之前,表示法军将派军队巡视边境,驱逐刘永福 的黑旗军,同时声明将在西历的六月五日及七月一号,分别进驻谅山及保胜,要求中国军队 先期撤退。李鸿章对这个要求,率直拒绝,但对法军巡边,不置可否,亦未奏报。在他看 来,中国军队驻守边界,只求敌人不来侵犯,至于在界外巡边,自是视若无睹,彼此不生影 响,那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听其自然,最为上策。 那知到了闰五月初一,西历的六月二十三,法国军队九百人,由德森上校开到谅山之南 的观音桥,准备来接收谅山了。 观音桥是个要隘,桥南桥北都是高山,桥南有四千人驻扎,由淮军将领万重暄率领,桥 北则由广东陆路提督杨玉科,领兵三营防守。桥南万重暄的部下,因为德森出语骄横无礼, 首先开火,火器不及法军精良,为敌压制,退守桥北。德森挥军追击,想乘胜占领北山高 地,居高临下,胁迫谅山。 其时右营由诱捕党敏宣的宁裕明管带,见此光景,虽忧亦喜,急急分军三队,两队埋伏 左右山麓,一队曳炮上山,抄出万重暄之后,发炮下击,法军攻势受挫。于是左右翼伏兵齐 出,德森大惊,九百人溃退不成队形。各军一直追到郎甲。中国方面说“歼其锐卒数百 人”,法国方面发布的战报说死二十二人,伤六十八人,双方的数字,大不相同,但法军大 败,则毫无可疑。 广西巡抚潘鼎新原已认定粤军无用,不给军饷,预备裁撤,有此一战,刮目相看,准发 军饷,而前方所需要的军火,则始终不给。 潘鼎新与李鸿章关系极深,对李鸿章性情、作风,知之亦极深,当然要为他“保全和 局”作有力的桴鼓之应,因此他在广西根本就不主张备战。即令并无“保全和局”的顾虑, 他亦不愿打仗,因为今昔异势,打洋人对自己的功名有害无利。 多少年来的积习:讳败为胜,如为小胜,必成大胜,战报中夸夸其词,甚至于渲染得匪 夷所思,亦不足为奇。那种仗是可以打的,如今有电报、有新闻纸,往往夸张战功的奏折, 还在仔细推敲之中,而报上已经源源本本揭露了实况。朝廷就常引报上的消息,有所诘责, 这样子毫无假借,仗就不能打了。 而现在居然打胜了一仗,潘鼎新虽不能不发粤军的粮饷,亦不能不电奏报捷,但却不敢 夸张,甚至还有意冲淡些,词气之间,仿佛表示,这是兵家常事,无足言功。这样做的作用 有二,第一是不得罪李鸿章,“保全”他主持的和局;第二是不致于使朝廷太兴奋,不然就 是助长了虚骄之气,降旨如何如何,必都是不易办到的难题,岂不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但是,打了胜仗,尤其是打了洋人的胜仗。败军之将贵如巡抚提督,革职的革职,查办 的查办,正法的正法,既然功过如此分明,那么获胜的官兵,当然应该报奖。潘鼎新带兵多 年,知道这一层是无论如何压不下去的,不然影响士气,会发生绝大的麻烦,所以不得不报。 这一来要想冲淡其事就不容易了。同时潘鼎新远在龙州也不知道李鸿章在天津跟福禄诺 交涉的经过,将法军自道依约巡边,要接收谅山的话,都叙了进去。醇王一看,大为诧异, 五款简约,记载得明明白白,何尝有这些巡边跟接收的话?事有蹊跷,非问李鸿章去不能得 其原委。 李鸿章当然不承认有条约以外的承诺,只承认福禄诺曾经提出节略,打算在什么时候接 收谅山,什么时候接收保胜,当经严词拒绝,由福禄诺将节略上的这一项要求,用铅笔划 去,并有“签字为凭”。 这个解释自是片面之词,退一步而言,既然交涉中间,有此一节,不论怎么样都应该奏 报朝廷,好了解法国的用心。隐瞒不报,难辞含混之咎。 就在这时候,巴黎方面已提出抗议,认为中国违约,要求赔偿巨额兵费,并且指出,五 款简约的中文本与法文本,在内容上不同。依照外交惯例,条约都以法文为准,而况是法国 本身与他国订立的条约,当然更加坚持,一切都以法文本为证据。 事态演变至此,慈禧太后深为恼怒,一面降旨责李鸿章办理交涉不善,一面对法持强硬 的态度,分饬有关各省督抚、将军、统兵大员,严密防范。当然张之洞和张佩纶也接到了这 道密旨。 mpanel(1); 这时的两张,正由李鸿章伴同,由天津大沽口出海在巡阅北洋水师。 其时刘铭传亦正奉召进京,路过天津,自然是北洋衙门的上宾,宿将新贵,意气轩昂。 李鸿章不论为了保持他个人重臣的地位,还是实现他创办海军的雄心,都须眼前这班“红 人”作他的羽翼,因而刻意笼络,除去大张盛宴以外,亲自陪着两张一吴――他的会办大臣 吴大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