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 12 章 诏还京都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十二、诏还京都 乾隆皇帝做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位"圣明君主",尤其懂得思想统治的重要。 早在继位之初,就开博学鸿词科,扩充科举取录名额,搜罗天下人才,为他的统 治效劳。同时开馆修书,先后完成《皇朝文献考》、《续文献通考》等一大批史 籍的编纂。到了他继位30年以后,更要宣扬起封建统治的文治武功,进一步笼 络天下的文人学子,他下决心要编纂一部囊括中国古今图书典籍的大丛书。在规 模上,不但要超过康熙、雍正时编辑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而且 要超过明代的《永乐大典》(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录六十卷),创 中国亘古未有之伟业。 可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代书籍浩如烟海,若想成此大业,非有 学识渊通、博闻强记而且年富力强的奇才,才有可能担此重任。乾隆思来想去, 将朝野的文人学士,一个个地排队,确信东阁大学士刘统勋能担总裁之任,并由 其他大学士以及各部尚书协理,头脑中形成了总裁、副总裁一班人马的考虑,但 总纂一职却无人能够胜任。 这天,乾隆皇上又把内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刘统勋召进宫来,廷议由谁担任 总纂一职,皇上叹道:"古来兵家常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编纂四库全书一 事,乃千秋伟业,比疆场征战更难啊!朕沉思已久,难道以中国之大,竟无一人 堪当此任吗?"刘统勋早就有心,想在皇帝面前举荐纪晓岚,但这位东阁大学士, 久在朝中为官,当然是老于世故,思虑极其周密,他想到纪晓岚是带罪发配之人, 掌握不好时机,反倒事与愿违,于事无补。如今见皇上思贤若渴,正是为纪晓岚 奏请开释的好时机,便慢吞吞地说道:"圣上乃真龙天子,当朝以后,天下太平, 四夷臣服,可谓国泰民安,万民乐业,为旷古未有之盛世,文治武功,皆胜于往 昔,今圣上创千秋之伟业,成万世之宏章,地辅天助,定早已降下堪当此任的辅 臣。只是老臣愚钝不慧,不敢贸然荐举。"乾隆从刘统勋的话中,听出刘统勋已物 色了人才,便催促说道:"看来你心中已有人选,何不从快奏来?"刘统勋看皇上 急切地催促,便用了欲擒故纵的手段,更是不肯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向皇上笑着 说道:"哪个朝代都有杰出的人才,但往昔各代,皆不可与国朝相比。依老臣看来, 堪当此任者,已侍奉圣上多年,也深得圣上垂爱,只是这位才子远离圣上几年, 圣上一时想不起来罢了。"说到这里,刘统勋又故意十分惋惜地叹了一口气。 乾隆看刘统勋胸有成竹,而又有意绕弯子,便又催促道:"老爱卿,此人是谁? 你快快为朕奏来!"“圣上操劳国事,日理万机,此人又久居边塞,所以圣上一时 想不起来啊!这人就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当过侍读学士的纪晓岚啊!"乾隆听 刘统勋说完,若有所思地沉默片刻,然后问道:"老爱卿,难道你是有意为他说情 来啦?"刘统勋连忙下跪说:"圣上明鉴,臣蒙圣上恩宠,处以高位,自当鞠躬尽 瘁,报效万岁隆恩。几十年来,臣以国事为重,忠心耿耿,今万岁爷求贤若渴, 臣若知而不言,埋没了人才,岂非罪在不赦。臣尝思古人尚能'内举不避亲,外举 不避仇',今吾皇万岁乃贤明圣主,广开言路,故而老臣敢直言以陈。纪昀虽是臣 的门生,但他更是圣上的宠臣。丁卯顺天乡试,臣蒙圣恩主其事,为国选优拔萃, 不敢稍有懈怠,看到纪昀的才华出众,列榜首之人,非他莫属。中进士而后,他 恭敬侍上,深得圣上嘉许。戊子年坐'泄盐'案发戍乌鲁木齐,乃圣上英明,爱惜 英才,免其死罪,宽大至极。他在西域军中,也勤奋不已,并深为泄盐事愧悔, 一旦赦免回京,定能不负圣上隆恩!"刘统勋侃侃奏来,入情入理,乾隆听着不由 得频频点头。 这三年的功夫,内廷没有纪晓岚走动,乾隆总感觉缺点什么,遇有许多事情 时常想,要是纪晓岚在朝中就好了,尤其在诗、联属和之时,更感到如此。但皇 上也有他难言的苦衷,不好将纪晓岚马上召回京城。自从动了纂修四库全书的想 法之后,皇上也在想着,由纪晓岚主持总纂,恐怕是最为合适的人选了。现在刘 统勋奏请,正合本意。乾隆也正好顺水推舟,堵住和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