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二十八章   赫贲逃出淮南国,一路上马不停蹄,人不下鞍,没多久便到了京都长安。他想 自己虽然暂时躲过了一劫,但已与淮南王结下了很深的梁子。淮南王乃大汉的开国 功臣,一方诸侯,官高势大,非自己所能敌。自己不仅永远回不了淮南,就是在京 都,也只能东躲西藏,过着逃亡者那种不见天日的日子。   赫贲想,要想彻底改变目前这种局面,只有等淮南王失势的那一天。但像淮南 王这样的开国功臣,又怎么可能失势呢?何况自己已经五十岁了,而淮南王才三十 出头,自己也等不起呀!眼下,唯一的转机就是这个人如果要是像淮阴侯、梁王那 样谋反叛乱的话,皇上便会出来找他算帐。那样一来,自己就可以扬眉吐气,高枕 无忧了。可是一个诸侯王谋反叛乱,得有人出面向皇上指控才行。但指控一个大臣 谋反叛乱可不是件小事。你得拿出证据。要是没有证据的话那就是诬告。按大汉律, 诬告朝廷大臣是要反坐的。其实在淮南时,他已听说了淮南王布置兵力、调动军队 的事,但具体详情并不清楚。这种重大的高风险的决策,当然只有极少数心腹亲信 才会掌握内情。   就目前的局势来说,对自己极为不利。淮南王的问题不解决,自己迟早会成为 人家的刀下之鬼。与其这样东躲西藏,过着担惊受怕、人不人鬼不鬼的日子,还不 如豁出去放手一搏,与他公开“亮剑”。从淮阴侯和梁王被杀的情况来看,朝廷对 打击和镇压谋叛者的态度是坚决而强硬的。淮阴侯和梁王能倒台,他淮南王也未必 就不能倒台。就算一时扳不倒他,也会对他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自己就算死了, 也死得壮烈,死得其所,说不定还会青史留名哩!   主意拿定,赫贲找来一些竹简,将自己所听到的关于淮南王有叛乱谋反迹象的 情况添油加醋地写成奏章,托一位在朝中为官的朋友递了上去。   刘邦接到赫贲递上来的举报信,心便往下一沉。他想他担心的事终于还是发生 了。   他觉得此事非同小可,便立即召来相国萧何研究对策。   刘邦说:“有人递来一封举报信,举报淮南王有谋反叛乱迹象,你先看看吧。”   萧何接过竹简,仔仔细细地认真读了几遍。   “这件事你怎么看?”刘邦问道。   萧何叹了口气,道:“从这封信上看,目前还没有关于淮南王谋反的任何证据。 单凭举报者的猜测,是定不了一个诸侯王的罪的。再说,就我个人的感觉来说,我 以为淮南王是不会反叛的。”   “哦,你这么想?有什么根据么?”   “根据倒是说不上,我只是觉得淮南王这个人打仗确是一把好手,但他对政治 缺乏研究。就他目前的地位来说,已经位极人臣了。该有的他都有了,他还要谋反 干嘛?除非是为了篡夺皇位。而天子的产生和更替都是由天命所定的,不是谁想当 就能当的。而像淮南王这样一个对政治根本就不大懂的人怎么会有想篡位的念头? 他就算坐上了皇位,也会坐不稳的。”   “你讲的有些道理,但种种迹象表明,淮南王在梁王死后的一段时间里,确有 违规的异动情况。对这种事,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枉勿纵。有时候要是 非得等证据确凿了再去处理,往往已经来不及了。你以为呢?”   萧何笑笑道:“陛下说的精辟。但目前天下诸侯王中,异姓的仅剩下英布一人 了。要是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给他定了罪,恐怕会让天下人对陛下产生误会,认为 陛下是在卸磨杀驴,过河拆桥,是在有意地诛杀功臣。这样的误解于陛下的名声是 大有损害的。再说现在的形势跟开春时大不一样了。那时候韩、彭俱有反状,情况 危急。若不及时采取果断措施,一旦他们联起手来,天下就会大乱,后果则不堪设 想。而现在就不同了。现在韩信、彭越都不在了,英布就算起兵谋反,也是势单力 薄,孤掌难鸣,短时间内成不了气候。因此,我们处理这件事大可以从容慎重一些 是不是?请陛下三思。”   刘邦想了想,点点头道:“言之有理。那依你之见,这件事就这么算了?”   萧何摇摇头,道:“当然不能就这么算了。我们可以外松内紧。先把赫贲扣押 起来。这么做有两大好处:一是对被举报者的一种抚慰。我们可以对淮南王说:朝 廷是信任你的,你看,我们把举报你的人都抓起来了。二是是对举报者的一种保护。 如果被举报者确是有问题,他一定会做贼心虚,赶紧派人来杀人灭口。我们把举报 者关在朝廷的大牢里,是再安全不过的了。人关了以后,朝廷可以再派几个人到淮 南暗暗查访。有道是只怕人不做,不怕人不知。我相信如果淮南王真地有谋反叛乱 迹象的话,绝不会一点证据也找不到。如果淮南王是清白的,那便可以处死赫贲, 还淮南王一个清白。这样一来,淮南王也会对陛下感恩戴德,今后会对您誓死效忠 ;如果淮南王果真有问题,只要我们掌握了证据,那时候再对他依法严惩,天下人 也就口服心服,无话可说了。”   刘邦笑了,道:“相国之言老成谋国,佩服佩服!”   萧何道:“哪里哪里,若不是陛下从善如流,像这种大事老朽又岂敢妄言!”  --------   虹桥书吧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