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十星连珠   飞船抵达土卫六玛雅星人宇航中继通讯站,我们的飞船再次对接,然后利用这 里的大功率发射器,向玛雅星发射更清晰和更完整的观察和计算资料。   两人很快再次见面,而我竟然有隔世重逢的感觉!面对可爱、姣美的娜多,我 很想再次将她拥抱入怀,但两个胳膊均不自觉地动了动,身体也情不自禁地向前倾 了一小下,却终于没敢再像上次那样造次。   刚走进舱门的娜多有些异样地看了我一眼,看上去似乎还有点在等待我做点什 么。然而,我那欲前又止的微妙举动,到底也终止了她急匆匆前进的脚步。她停了 停,缓缓地走到了我的控制台前,面向我露出了一个比阳光还灿烂的笑容。   旅途中,娜多尽可能地给我介绍了玛雅星的风土人情,作为回报,我自然也给 她讲述了很多地球上的文明发展历史。虽然对她而言,那将是6500万年后极其极其 遥远的未来。   娜多的那一双翦如秋水的大眼睛此时此刻就近在我的眼前,充满了奇异而迷惑 的光芒。我知道她并不完全相信我所讲述的这一切,事实上不光是她,连现在正说 话着的我,也同样充满了异样和不可思议的感觉。天,一个后后后……后了不知道 多少多少代的人,竟然在一个极其巧合的环境里,给他的上古祖先和创造自己这一 方文明的“神祗”,讲述那不知道是过去还是未来的“历史”!   这一笔时空上的糊涂帐,真不知道该如何算了。   短短时间的交往,我和娜多早已建立了充分的信任。只是事关太过重大,娜多 那犹疑的眼神还是多次暴露了她内心的挣扎和置疑。在我默默的注视下,她轻轻低 下螓首,白玉般晶莹的脖颈间弯出了一条极美妙的弧线,“星缘,末日之说在我们 星球上由来已久,各种神话、传说、预言、谎言等等,花样繁多,不一而足,有的 甚至千奇百怪,荒唐绝伦,虽然也颇能盅惑一些普通世人,但严肃的学者对之都是 嗤之以鼻,根本不屑一顾的。没想到……唉,真的没想到,竟然会在我们的时代, 以这种方式遭遇……”   我伸出手去,轻轻地在娜多的香肩上拍了拍,娜多搭拉在肩上的黑瀑般的秀发 触手极为顺滑,柔亮如丝。我坚定地说:“娜多,你真的得毫无保留地相信我,我 不可能这样编出一个既合情合理、又完善严谨的谎言,来骗我心中……的你。”   我差一点儿说走嘴,暴露了内心隐藏甚深的、连自己也是初次惊觉的秘密,我 的黑脸上微微一红,赶紧决定再一次给娜多系统、周密地讲述一次这突如其来危机 的可能性,以转移她的注意力和增强她对我坚定不移的信心。于是,我立即开始给 娜多详细讲解曾经在介绍雅雯时和她提到过的、地球天文史上著名的“提丢斯―― 波得定则”。   一口气讲了半个多小时,我停了停,然后略有几分自嘲地说:“真是做梦也没 有想到,跑了六千五百万年,我倒意外验证了它无比的正确性!唉,提丢斯也好, 波得也好,你们若地下有知,当含笑九泉了。”   阿城对我的说话进行了准确的同步翻译,并适时地在显示屏上显示出了此时此 刻太阳系内十大行星的定则数据与实际情况的对比。和六千五百万年后不同的是, 占据2.8天文单位的自然不再是拥挤不堪的小行星带,而是比地球体积还庞大的 玛雅星;冥王星降格成了海王星的卫星,海王星则“雀占鸠巢”地占据了冥王星的 轨道;在海王星辽阔的外围空间,则隐居着即将“同室操戈”、在小型黑洞的牵引 下露出狰狞面目杀将而来的“地狱使者”――魔星。   六千五百万年前的太阳系十大行星定则数据和实距示意图   名称定则给的数据各行星到太阳的实距(天文单位)   水星0.4(0.387)   金星0.7 (0.723)   地球1.0(1.000)   火星1.6(1.524)   玛雅星2.8(2 . 7 7 8)   木星5.2(5.203)   土星10.0(9.554)   天王星 19 .2 (19.6 )   海王星 38 .8 (39.4 )   魔星 77 .2 (77.8 )   很显然,这十组数据极其吻合,“提丢斯――波得定则”到底经受住了时间的 考验!它以一目了然的直观性和无可挑剔的准确性,宣告了它毋庸置疑的真实和蕴 涵着的让人欲辩无力、无以驳斥的真理。   然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在这意外之得的同时,我却要面临星球相撞这一惊 世劫难并感同身受!而不自量力的我,竟然还试图改变这铁一般的、业已发生了六 千五百万年的事实!   我是那试图用手臂挡车的螳螂吗?   报载:2003年10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麦克・布朗教授领导的团队观测到了一 颗位于太阳系外围柯伊伯带的天体。2005年1 月,经过再次分析,布朗判断该天体 的体积比冥王星还大。 mpanel(1);   布朗原本决定直到精确地计算出它的尺寸和轨道后再将发现“第十大行星”的 消息告知于大众。但2005年7 月28日,另一个西班牙天文学家小组宣布在柯伊伯带 发现了高亮度的星体,同时布朗的小组发现保存研究资料的网站被黑客侵入。   迫于无奈,布朗不得不在7 月29日仓促发布消息。他在电话里向新闻界宣布: “拿起你们的笔,从今天开始改写教科书。”   至此,全世界才认识了这颗被暂时命名为2003-UB313的新星―――它与太阳的 最远距离是冥王星的3 倍,颜色灰暗,表面寒冷,轨道呈椭圆形,个头却比冥王星 还大。   天文学家是通过2003-UB313的亮度,也就是它反射太阳光的多少,来判断其尺 寸的。天体的反射率除了与体积有关,还受星球的表面材质影响。因此在确定其真 实材质之前,科学家根据不同的反射率对该天体的大小进行了推算,结论是,它必 定比冥王星大。从地球上观测,这颗新星是柯伊伯带中亮度第三的星体。如果按照 100%反射光线,它的直径也有2210公里。如果反射率为90% ,直径就达到2330公里, 同直径约为2400公里的冥王星相当。如果反射率为60% ,直径则为2860公里。若反 射率与冥卫一类似(38% ),直径就为3550公里,是冥王星大小的1 。5 倍。   此外,2003-UB313的椭圆轨道也比冥王星更“扁”:其公转周期长达560 年, 远日点离太阳97天文单位(1 天文单位约为1 。5 亿公里,相当于太阳到地球的距 离);近日点却只有38天文单位。轨道平面与地球等行星轨道平面的夹角达到近45 度之大(冥王星与地球等八大行星的夹角为17度)。科学家猜测,有可能是它屡次 靠近海王星,运行轨道受到影响,以至于成了明显的椭圆形。布朗说,正因为这些 特性才导致2003-UB313时至今日才被人发现。   同冥王星一样,2003-UB313也位于遥远的柯伊伯带(Kuiper Belt )。1951年, 天文学家柯伊伯提出,在太阳系外围可能有一大群小天体绕太阳运行。1992年,天 文学家在海王星以外发现了一个直径200 公里左右的暗淡天体,编号为1992-QB1, 为柯伊伯的上述观点提供了直接证据,“柯伊伯带”从此不再只是假设,它位于海 王星轨道以外,拥有几万个或可能更多天体,由冰和岩石组成。科学家相信,这些 天体是早期太阳系中物质凝聚成各大行星的过程中剩下来的残渣。   人们曾经认为,柯伊伯带只有小行星和彗星出没,但是被发现的大型柯伊伯带 天体(KBO )越来越多,体积的记录也迅速被刷新。而布朗等人组成的研究小组就 曾发现比冥卫一更大的“夸欧尔”(Quaoar),以及尺寸更大、曾被疑为第十行星 的“塞德娜”(Sedna )。   现在他们终于发现了体积超过冥王星,可能成为太阳系第十大行星的2003-UB313。 改写教科书?   对于2003-UB313的行星身份,布朗信心十足,他说:“我们有百分之百的信心 确认,它是太阳系外围发现的第一个比冥王星大的天体。如果冥王星能被接受为一 颗行星,那么2003-UB313更有资格。”而反对的声音也在同一时间出现,有天文学 家称,如果2003- UB313 算行星的话,那么其他和它差不多大小的天体都应该被称 做行星,根据该逻辑,2003-UB313要排在一系列以前发现的“行星”――包括“塞 德娜”之后,而不能称为“第10大行星”。   美国卡耐基学院行星组成理论家阿兰・波斯称,2003-UB313的发现是天文界的 一大盛事,但他同样认为不应该将它称为一颗行星。波斯称,海王星轨道之外的天 体,包括冥王星都应该被称“柯伊伯带行星”。波斯对记者表示:“将它们称做行 星的话,对太阳系中的其他大家伙来说,显然太不公平了。”   反对者还提出,2003-UB313轨道平面与即黄道面相交成45度角,其轨道为椭圆 形,不符合太阳系共面性和近圆性的普遍规律。而且,布朗等人根据亮度估大小, 再据大小估质量。但是真正要确定一个天体,要有精确的质量,才能算准轨道。   对于新星的身份,资助布朗研究的美国宇航局也在其网站上称“第十颗行星被 发现”。但是宇航局的官员说,决定2003-UB313是不是太阳系“第十大行星”不是 美国宇航局的工作,这该是国际天文联盟的责任。   那么,“太阳系有九大行星”的说法是否真的会被重写?全世界教科书上的内 容需要更改吗?至少,我们必须对太阳系结构以及行星的概念进行重新研究。   事实上,布朗和他领导的小组已经不是第一次对天文界提出难题了。2003年底, 他的小组在距地球129 亿公里外,找到一颗红色小行星2003-VB12 。最初,布朗也 一度提出它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并依照因纽特神话传说中海洋女神的名字,给 它起名为“塞德娜”。不过当确定其体积比冥王星小时,“塞德娜”加入太阳系行 星家族的希望也破灭了。“塞德娜”的主要成分是冰和岩石,其体积大小约为冥王 星的四分之三。“塞德娜”也创造了整个太阳系的最冷纪录:估计其温度为零下240 ℃,同2003-UB313不相上下。它以一个较大的椭圆形轨道围绕太阳运行,距离太阳 最远的距离超过135 亿公里。   有天文学家认为,“塞德娜”很可能是冥王星的同类,属于起于海王星外、终 结于冥王星外的冰石碎块集中的柯伊伯带。柯伊伯带被认为是在太阳系诞生时遗留 下来的,从1992年来人类已经发现了大约800 个柯伊伯带天体,其中有些天体的可 预测轨道可以把它们带到距太阳1500亿公里处,这远远超过了“塞德娜”的轨道。   由于其体积比冥王星小,“塞德娜”最终被正式归类为“小行星”。在2003-UB313 被发现之前,“塞德娜”一直是自1930年发现冥王星之后所发现的围绕太阳运行的 最大天体,比2002年发现的“夸瓦尔”(Quaoar)小行星还要大一些。布朗称: “我们认为这只是太阳系最原始的天体之一。”他表示因为行星应当比同一区域内 的其他天体体积更大,因此无法将“塞德娜”归于行星一类,不过他坚信会在“塞 德娜”附近发现更大的天体。   果然,比冥王星更大的柯伊伯带天体2003-UB313的发现印证了他的预测。   在因纽特人传说中,“塞德娜”是创造北极海洋生物的造物女神,生活在海底 冰窟里面,这与2003- VB12寒冷的表面很搭配。布朗说,他也已经为2003-UB313拟 好了名字,正等待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但是拒绝向公众透露。按照国际惯例, 如果2003-UB313真能算作“第十大行星”的话,它将被赋予西方神话中诸神之一的 名字。外界猜测,古希腊神话中冥王的妻子珀尔塞福涅的名字应该是首选,珀尔塞 福涅一年只有六个月陪着冥王,另外半年留在人间;而2003-UB313在一个公转周期 内只有一半时间在冥王星附近,另一半时间很远。   当太阳系第十大行星难以出炉之时,冥王星占据“第九大行星”的宝座也一直 遭人诟病,还曾一度出现过让大众难以接受的传言―――天文界准备“废黜”冥王 星作为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的地位。   20世纪初,在美国天文学家洛韦尔、汤姆勃等人的长期观测下,人们终于在1930 年1 月21日找到了冥王星。冥王星的直径、质量是行星中最小的,密度为每立方厘 米1.8 ~2.1 克,反射率为50% ~60% ,这同太阳系外部行星的几颗大卫星很相似。   从冥王星作为第9 大行星被发现开始,天文学界就一直存在着一个相当大规模 的群体,拒绝承认冥王星的“第九大行星”身份。和其他行星相比,冥王星更小, 运行轨迹是椭圆而不是圆形,它轨道平面的角度也比其他行星的偏离了17度。因此, 有天文学家认为,冥王星是天文观测史上的一个意外事件,它不应该称为行星。国 际天文联盟行星系统科学部主管威廉姆斯指出:“当年给冥王星确定行星地位,是 因为据测算它的直径接近15000 公里,比地球还大12% ,如果按照这一数据考虑, 它是太阳系的第五大行星,而不是第九大行星。”   1997年,冥王星的发现者汤姆勃去世后,一些天文学家建议国际天文联盟“降 级”冥王星地位的呼声此起彼伏。1999年,冥王星将被剥夺行星地位的流言更是广 泛流传。此消息一出,引起了天文爱好者的强烈反对,他们纷纷发表檄文,对这一 说法表示不赞成。威廉姆斯说:“冥王星是否是一颗真正的行星这一细节问题本来 就不是问题,只有我们规范了行星的定义,这样才能确定它的地位。但是,从历史 和文化的角度而言,大家还是希望冥王星仍然还是太阳系行星大家庭中的一员。”   不论是冥王星是否该“降级”,还是“塞德娜”和2003-UB313的身份争议,全 球天文界争论的焦点都是围绕着“行星”的定义。国际天文联盟负责给地球之外的 所有天体命名,但是对于行星的定义,该组织一直没有定论。天文联盟成员表示, 该协会可能在短时间内拿出一份提议,平息关于行星定义之争,但是,在协会内部 目前也存在着分歧。乐观的看法是,一个统一的定义会很快达成,但是大多数科学 家认为,这远没有想象的简单。   在行星的基本定义上,科学家们大致上认同这样的说法:直接围绕恒星运行的 天体,由于自身重力作用具有球状外形,但是也不能大到足够让其内部发生核子融 合。但是实际上,最终的定义会比这复杂得多,有的天文学家倾向于把太阳系外围 较小的天体称作“矮行星”,而另外一些人则愿意把它们叫做“小行星”,或者 “柯伊伯带行星”,还有一些人则根本不想用到行星这个词。   如果2003-UB313被定义为一颗行星,那么在其之前被发现的柯伊伯带的其他星 体也必须被认定为行星。这样一来,按照排序,它就不是太阳系第十大行星,而是 排得更靠后。国际天文联盟小行星中心的主管布赖恩・马斯登认为,简单的定义在 理论上行得通,如果被采用,太阳系将拥有至少23颗行星。但是在实际操作上,他 还是倾向于冥王星发现之前的八大行星称法,只有当发现比火星或地球更大的太阳 系天体时才称其为行星。   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大学的吉博・巴斯利教授曾经提出过一个按照较小的直径 底限来定义行星的简单定义,他认为,所有围绕太阳旋转,且直径大于700 公里的 物体都是行星。因为只有在700 公里以上的物体才能通过重力将自身发展形成为一 个球体。而小于这一数字的物体,如小行星和彗星,都是如马铃薯形状的不规则物 体。   但是,即使按照巴斯利的这一定义,就我们目前发现的天体而言,太阳系还是 会有超过12个行星存在,原本失去机会的“塞德娜”也将入围。   面临着天文学界的众说纷纭,发现新天体2003-UB313的布朗则试图把“行星” 的定义引向文化上的泛意所指,而不是一个科技词汇。布朗认为,冥王星在当今文 化上的作用难以取代。对于普通大众,冥王星早已被视作行星,从小学课本到纪念 邮票甚至到占星术,冥王星已经被公众理所当然地接受。布朗承认,一些科学家为 了保住冥王星的行星地位,千方百计地编造出各种理由,但是没有一个能站得住脚。 但他说:“当人们正等着迎接第十大行星时,天文学家突然宣布,太阳系有23颗行 星。可能人们也难以接受。”   在研究小组的网站上,布朗说:“我们宣布新发现的比冥王星更大的天体,确 实是颗行星―――文化意义上的行星,历史意义上的行星。我不会去争论它是否在 科学理论上是行星,因为现在还没有适合太阳系和我们文化的科学定义,所以我决 定让文化意义胜出。”   不过更多的人还在等待国际天文联盟的裁定。一年后,全体大会于2006年8 月 在葡萄牙举行。可以预见的是,届时关于行星的定义、冥王星的地位等一系列长期 困扰天文学界的难题将再次浮出水面,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关于行星的定义可能 将在该协会的全体大会上投票决定。但即使到那时,这一问题也不可能得到彻底的 解决。不过,大多数天文学家都认同国际天文联盟所做的努力。   国际天文联盟小行星中心的主管马斯登认为,2003- UB313 的发现“提供了解 决行星之争的最好机会”,人们会更进一步了解我们所处的星系,而对于天体的定 义,或许科学、文化和历史最终会找到一个折衷方案。   最终,冥王星失去行星资格,但大部分民众和相当多的天文学家均不接受,争 议还将继续……   太阳系内的类地行星   在太阳系小行星带的内侧,是四颗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它们由固态的岩石和金属构成,体积较小,密度较高,自转较慢,表面呈固态,没 有光环,卫星较少。   水星:最靠近太阳,也是永久受害者,无法产生保护性的大气层。因经常受到 来自宇宙的撞击,其表面日益坎坷不平。由于缺乏绝缘物,水星温差极大,向阳面 炽热,背阳面寒冷。   金星:金星的活火山具有补偿大气层的作用,然而在高温下,水分蒸发殆尽。 没有水,金星就无法实现使碳回归地壳的循环。二氧化碳浓度无休止地上升,导致 了不可抑止的温室效应。金星的温度高得可将铁熔化,无法孕育任何生物。   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适中,既可使水以液态存在,又能接受太阳温暖的照射, 因此具备生命存活所必须的平衡状态。火山运动再造了大气层,而水循环又使二氧 化碳浓度得到控制。生物在消耗二氧化碳的同时也产生臭氧层来过滤太阳辐射。   火星:试图演变成一个包容生命的好客之家。最初取得了部分成功,表面有了 海洋与河流,不幸的是由于质量太小,没有足够的引力固定大气层。   太阳系内的类木行星   火星之外是四个气浪翻涌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们最 显著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体积都非常大。这几个星球的基本元素有氢和氦,是太阳 系中天气最恶劣的星球。   木星:体积相当于1400个地球,质量超过太阳系其他8 大行星质量的总和。木 星有浓密的大气,而且层层压缩,中心部位的气体已被压缩呈液态,其质量为地球 的20多倍。   土星:尽管土星是太阳系中第二大行星,重量却是最轻的。它几乎全部由氢气 构成。土星表面看似平静,实际上在大气层上部氢雾笼罩下的阵风以骇人的速度运 动着。土星上的风力可达每小时1800公里。   天王星:天王星的自转远远偏离了轴线,看起来似乎是绕着边缘在旋转。最奇 怪的是,它的南北磁极与地理上的南北极完全不同。天王星早期曾受到天体的撞击, 造成了行星的逆向自转。   海王星:海王星的内核比其他气态星球含有更多的岩石,如果距太阳再近一些, 它很可能会演变成类地行星。如木星一样,海王星有一个和地球一般大小的风暴中 心。海王星上大黑洞形成的风是太阳系中最猛烈的。   太阳系外延   在4 个类地行星和4 个类木行星之外,是太阳系的第9 个行星―――冥王星, 以及“塞德娜”、“夸瓦尔”等柯伊伯带天体。关于这些星体的定义之争一直存在 至今。   太阳系之外的行星冥王星等   冥王星:九大行星中最小的一员,其运行轨道的偏心率却是九大行星里最大的。 冥王星绕日公转时有一段轨道甚至位于海王星轨道以内。冥王星的体积小于地球和 月亮,质量不足地球的千分之三。   “塞德娜”:体积约为冥王星的四分之三,表面温度为零下240 ℃。它以一个 较大的椭圆形轨道围绕太阳运行,距离太阳最远的距离超过135 亿公里。   柯伊伯带:起于海王星外、终结于冥王星外的冰石碎块集中带,被认为是在太 阳系诞生时遗留下来的。从1992年至今,人类已经发现了大约800 个柯伊伯带天体。   “X 行星”:一些天文学家一直坚信第10颗大行星的存在,因为这颗被称为 “X 行星”的天体可用来解释天王星和海王星绕日公转轨道不规则的现象。   通过电脑模拟,科学家们计算出“X 行星”的质量可能是地球的2 至5 倍,它 的轨道可能比冥王星的更倾斜,公转一周将耗时一千多年……   …………   我用手指轻轻点了点显示屏,苦笑着说:“这曾经是我们地球上的一段旷日持 久、争议不休的著名公案,到我此番登临太空前也没有个服众的定论。现在我身处 这里,全部的谜底却都已揭晓,全部的疑问也都迎刃而解――毫无疑问,X 行星就 是魔星,塞德娜、夸欧尔、2003-UB313、冥王星、查龙,都是海王星或魔星的卫星。 魔星回归后将首先切入海王星轨道,两者针锋相对,剧烈反应,塞德娜、2003-UB313、 冥王星、查龙等难兄难弟,都将在这场惊天动地的大冲撞中被主人抛弃,或离家出 走,在太阳系外延流浪天涯,如塞德娜、夸欧尔、2003-UB313;或相互依靠,自成 一家,如冥王星和冥卫查龙。”   另外,我也彻底明白了:为什么地球上的玛雅人会知道天王星、海王星?而玛 雅人在已知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前提下,却为什么又不知道离海王星并不遥远的冥王 星?答案是:在玛雅星时代,冥王星只是海王星的一颗卫星,并不像六千五百万年 后那样独立、显赫,自成一家。玛雅星人遗留下来的天文卷宗中,自然不会特别提 到了。   --------   红袖添香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