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三十九章 回到过去 ●埃及基沙。1993年3 月16日,下午3 点半。 我动身离开大金字塔时已是下午。顺着昨夜到此地的来时路,我和桑莎回头从 北面朝东,然后沿着东面朝南,经过一些瓦砾和零散的古坟,终于来到基沙高地上 一块朝东南倾斜、被砂岩覆盖的石灰岩台地。 这斜坡缓和的台地的最下端,也就是离开大金字塔约莫半公里的台地西南角, 便坐落着由岩石削成的狮身人面像。狮身66英尺高、240 英尺长,而人面则有13英 尺8 英寸宽的这个大雕像,为世界上最大,也可能是最有名的石像。 人面狮身,仰望天际,无情如日①。 我从西北方朝着狮身人面像的方向走去,必须经过第二金字塔与被称为卡夫拉 河岸神殿(Valley Temple of Khafre)之间的一条古道,顺道进入神殿一游。 河岸神殿坐落在离大狮身人面像以南仅50英尺,也就是在基沙古迹群的东端,是一 栋极不寻常的建筑。 按照一般的说法,河岸神殿其实建筑在卡夫拉王即位前许久。19世纪的学者一 致认为,神殿在有文字历史以前便已存在,与埃及王朝并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后来 这种说法又被全盘推翻,因为后人在神殿的附近发现了好几座卡夫拉的雕像,虽然 大部分都被严重破坏,但仍然有一座相当完好,头下脚上地被埋在前堂下深层处。 从这座坚硬如宝石般的闪绿石为材料的雕像,我们仿佛看到第四王朝的法老卡夫拉 坐在王位上,沉稳地凝视无限的未来。 发现新雕像后,古埃及学者又提出了一套理论,发表后立刻锐不可当,令人无 言以对。他们声称由于河岸神殿中挖掘出卡夫拉的雕像,因此神殿必为卡夫拉所建。 连向来明理的弗林德・培崔斯比也表示:“由于在神殿中惟一能找到显示年代的文 物为卡夫拉的石像,使我们不能不认定此建筑物是在卡夫拉王时代建筑而成的,而 无法想象它是由更古老时代的人建造完成后遭卡夫拉占为己有。” 何以无法想象? 在整个埃及的王朝历史中,有太多法老占用先人的建筑。有的时候,连原始建 筑者的记号都被抹去,而换上占用者的记号。我们没有理由假设卡夫拉故意想与河 岸神殿维持距离,不将自己的名字与神殿相连,尤其如果这座神殿与过去的统治者 没有关系,却与将古埃及文明带至尼罗河低地的远古神话,和神话中主管“万物之 神”的神明相连的话,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卡夫拉王愿意创造自己与神殿之间的关联 性②。与古代的神力没有特别关系的卡夫拉王,必定觉得将自己美丽的等身大石像 永远地保存在这神殿中,也能为他带来永恒的益处。神殿中,以河岸神殿与复活之 神欧西里斯(每个法老都以死后能追随他为目标)的关系最深③,因此如果我们将 卡夫拉把自己的石像放在神殿中,为的是象征性地加强他与欧西里斯的关系,便更 容易让人理解了。 巨人的神殿 通过古道后,我选择了一条要经过玛斯塔巴(Mastaba )古坟群的碎石路,往 河岸神殿的方向走去。玛斯塔巴是一块似板凳的石台,为第四王朝的低位贵族及神 职人员专属的墓地(现代阿拉伯语中,玛斯塔巴即“板凳”之意,而这坟墓群也因 此而得名)。我沿着神殿的南墙曲行,不禁联想起神殿和大金字塔一样,也是坐北 朝南(误差仅圆弧的12分)。 mpanel(1); 神殿的基座为正方形,每边长均为147 英尺,但由于它建筑在一个西高东低的 斜坡高台上,所以虽然西南的墙壁高仅20英尺多一点,但东面墙壁的高度却超过40 英尺。 从南面望去,神殿呈楔型结构,强而有力地蹲踞在一块高地上,但是走近仔细 观察后,它映在现代人眼中的,却是一些奇异、无法解释的特征,想必在古埃及人 眼中,它也应该同样地奇异、无法解释。首先,不论内外,神殿中没有任何碑文或 装饰。关于这一点,河岸神殿可以和基沙高地上其他几个同样无法辨识年代的重要 建筑物,如几个大金字塔(以及阿比多斯地方的神秘建筑物欧希里恩[Osireion], 本书下一章中将有更详细的解说)相提并论,但是除此之外,它与所有典型的、知 名的古埃及艺术和建筑,都迥然不同。所有古埃及建筑中,都有丰富的装饰以及大 量的碑文。 河岸神殿另外一个重要的特征在于,整个建筑物都是用异常巨大的石灰岩石块 堆积而成的。大部分的石块的长、宽、高约为18×10×8 英尺,但是有的却大到30 ×12×10英尺。每个石块的重量都超过200 吨,相当于一个现代柴油火车头的重量, 而一座建筑物所用的石块何止数百④。 这种现象岂非不可思议? 但是古埃及学者似乎并不觉得有任何不可思议之处。几乎没有人对石块之大, 或古埃及人如何将这些巨石堆积起来,提出深入的评论。在前面章节中我们也提过, 大金字塔王殿所用的石块,每块的重量达70吨,相当于100 部家庭用汽车堆在一起。 古埃及学者对这一点根本见怪不怪。因此,河岸神殿内的巨石未能引起他们的好奇, 或许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那些石块之大,的确非比寻常,反映出不仅是另外一 个时代,而且另外一种价值观,一种生于现代的我们无法理解的审美观、对结构的 关切,以及对事物规模的感觉。例如,现代人绝对无法理解,当时的人为什么会坚 持用这些重达200 吨的粗壮石块来建造神殿,而不在堆积前,先将石块切割成10、 20、40,甚至80块比较小而且比较容易处理的小石块?为什么,在用其他比较简单 的方法也可以达到同样视觉效果时,他们却坚持以最困难的方法建造? 而且,古代建筑者是以什么方法,将巨石举离地40英尺之上的? 目前世界上仅有两部地上用大型吊车(crane ),可以吊起河岸神殿巨石般的 重物。即使在营造科技发达的今天,这两部巨大产业机械的吊车臂长达220 英尺, 机身上更需压上160 吨的相对重量,以防止吊车将巨石吊起后往前翻倒。而且,启 动吊车吊起巨石前,必须先召集20名专业技术工人,并施以6 星期的训练,才能上 阵操作吊车⑤。 换句话说,即使在所有现代科技与工程知识的辅助下,人类今天仍几乎无法将 一个200 吨重的物品吊上空中。但是,基沙高地的建造者们,却如家常便饭一般, 轻易地将巨石作为建筑材料,盖起一座大神殿来。他们是如何办到的⑥? 我往河岸神殿下方的南墙走去,意外地发现巨大的石灰岩石块不仅大得不可言 喻,而且以各种角度排列在墙壁上,形成一个拼图般的图案,而且图案本身,与秘 鲁萨克华曼城堡以及马丘比丘古城(请参照本书第2 部)的建盖手法十分相似。 另外我还注意到,河岸神殿外侧的墙壁似乎是经过两阶段完成的。墙壁的壁身 是用200 吨的石灰岩石块堆砌而成的,石块至今仍残存(但腐蚀耗损的情形严重), 不过它们的外表,另外以打磨过的花岗岩将石灰岩从里外两面覆盖住。从建筑物的 内部,至今仍然可以看到非常完整的花岗岩石片,但户外的覆面石已被天候严重腐 蚀。不过,有少数残留的花岗岩虽然已与石灰岩石块剥离,但仍然附着在它上面。 仔细观察下,我非常惊异地发现,花岗岩石板块的里侧,似乎有依照石灰岩被天候 腐蚀的凹凸形状而修整的痕迹。也就是说,墙壁中央的石灰岩石块可能单独存在了 相当一段时间,经过风雨摧残后,发生腐蚀,然后才被人在它上面以花岗岩的石板 覆盖住的。 罗斯陶的统治者 我沿着神殿的外墙,一路来到河岸神殿的入口处。神殿的入口坐落于高达43英 尺的东墙北端。这附近的花岗岩覆面石仍保存得很好,大致保持着原来的状态,每 块的重量在七八十吨之间,就好像武士的盔甲一般,不分昼夜,忠实地保护着里面 的石灰岩柱。从晦暗但堂皇的大门,我踏入了一条高挑、狭窄、没有屋顶的回廊, 先由东往西行,不多远处经过一个直角转弯,方向转南,最后到达一间宽敞的前堂。 卡夫拉等身大小的石像就是在这房间中被发现的。以闪绿石雕成的卡夫拉石像显然 在某种宗教仪式下,头下脚上地被埋藏在房间内极深的穴洞中。 前堂中惟一的装饰,便是墙壁上以花岗岩石板拼成的图案(整个建筑中到处是 这种拼图一般的图案)。图案本身极为复杂,石板在与其他石板相接之处,还削成 各种角度,互相拼凑,构成了与印加帝国中一些怪异而巨大的建筑物中非常相似的 图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很多石板在角落与收尾的地方,与其他石板接合得非 常紧密,值得注意。 从前堂我经过一条风格优雅的西向回廊,来到一个宽敞的T 型大厅。站在T 字 的顶端往西看去,石柱林立,每根的高度都近15英尺,长、宽则均为41英寸。石柱 所支撑的花岗岩横梁,也正好呈41英寸长、宽的正方形状。T 型的南北向平面上也 有6 根大柱,上面同样支撑着一根横梁。整体而言,大厅的造形简洁、庄严而洗练。 为什么要建盖这个大厅?为什么要建盖河岸神殿?按照认定这是卡夫拉王神殿 的古埃及学者的说法,理由很简单:法老身后需要一间便于举行净身、转世等仪式 的神殿。但是古埃及的文献中,并没有任何碑文支持这种说法。反而,我们从现有 惟一的文字证据中,可以肯定,河岸神殿不可能(至少在一开始时)和卡夫拉有任 何关系。理由也很简单:神殿建造于卡夫拉统治埃及前很久。这里所指的惟一文字 证据,就是“库存表石碑”(请参照本书第35章)。根据这份碑文,不论大狮身人 面像,或大金字塔,都是在更古早的年代便已完成。 从“库存表石碑”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河岸神殿在卡夫拉王以前的胡夫王 时代便已存在。而且当时此神殿便已被视为从太古遗留下的旧建筑。不过再仔细研 读碑文的话,其实不难发现河岸神殿并不是太古时代的法老所遗留下来,而是“最 早”前来尼罗河平原居住的“诸神”所建造而成的。碑文将河岸神殿称为“罗斯陶 (Rostau)统治者,欧西里斯之家”。(罗斯陶为基沙都会的古名)⑥。 正如本书第七部中所详述,欧西里斯从很多方面而言,与将文明带至中美洲和 安第斯山的半人半神的神抵维拉科查和奎扎特尔非常相似,不但是贤明的导师,更 是法律的制订者。因此,他在大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所在的基沙地方,建立起“家 园”(也可以称为圣地、神殿),似乎并无不可思议之处。 未知的远古 遵循“库存表石碑”碑文的指示――狮身人面像应在欧西里斯之家的西北方― ―我沿着河岸神殿T 型大厅的西墙向北行,经过了石灰岩的出口和一条漫长的坡道 (同为西北方向),终于到达可直达第二金字塔的古道下方。 从古道入口的这一端,我可以完整地看到坐落于正北方的狮身人面像全貌。这 个石雕像大约有一条街的厚度,和6 层楼的高度,面向正东,每年在春分与秋分这 两天,可从正面看着太阳升起。石像蹲踞的姿态,就好像它在沉睡好几千年以后, 终于决定要提起脚步向前的样子。在地点的选择上,想必当时人曾做过非常仔细的 考查测量,才决定了在这个俯视尼罗河谷的位置,就地取材,取比附近的山丘要高 上30英尺的石灰岩山头之石,雕成了狮身人面像的头和颈部分。山丘下侧的长方形 石灰岩则被雕成身体,并为和周围的环境做成区隔,以凸显雕刻物,当时的建造者 还特别在雕像的周遭挖了一条18英尺宽、25英尺深的鸿沟,使得狮身人面像能够傲 然独立,自成一格。 狮身人面像给人的第一个、也是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它真的非常、非常的古老, 不止如一般相信的和第四王朝的法老王那般有个几千年历史的古老,而是那种真正 的、非常遥远的、无法探知的古老。在各个历史阶段中的古埃及人,都是如此看待 狮身人面像。他们相信狮身人面像会守护“肇始世界开始的吉祥地”(The  Beginning  of all  Time),并认定它有“能够遍及全域的神力”,而对它加以崇拜⑦。 正如前面所述,其实这就是“库存表石碑”碑文想传达的讯息。更精确地说, 这也就是公元前1400年左右,第十八王朝的法老图特摩斯四世(Thutmosis  Ⅳ) 立起“库存表石碑”时,想要传达的讯息。至今仍然静静地站在狮身人面像的双爪 之间的花岗岩制“库存表石碑”上记录道:在图特摩斯四世统治前,狮身人面像除 了头以外,全部被埋没在沙土中。图特摩斯四世将沙土清除以后,便建立起这块石 碑,以兹纪念。 在过去5000年来,基沙高地上的风沙气候并没有重大的改变,也就是说,这些 年来,狮身人面像和它的周围受到的风沙之害,应该不比图特摩斯四世的时代所遭 受的更大。的确,从近代的历史中,我们不难看见,狮身人面像只要稍有疏忽,便 可能被砂土埋没。1818年,卡维格里亚上尉(Captain  Cav iglia ),为了他个 人的挖掘计划,曾清除过一次狮身人面像上的沙土。到了1886年,玛斯佩罗(Gaston  Maspero )为了挖掘遗迹,不得不再度清除。但是经过了39年后的1925年时,沙 土再度将狮身人面像从颈部以下全部封住,迫使埃及考古厅出面,清除沙土,使它 恢复原貌。 然而,我们是否可以推论,建造狮身人面像的年代,与今天的埃及气候大不相 同?如果即使建造成这么大的雕像,但过不多久就会被完全埋没于撒哈拉沙漠的沙 土中的话,何必还要建造呢?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撒哈拉沙漠在地理上是个非常 年轻的沙漠,基沙地域在11000 到15000 年前,土壤还相当肥沃。我们是否应该完 全推翻以前的假说,从完全不同的角度重新思考?有没有可能,狮身人面像在基沙 一带仍然油绿葱葱的古老时代,便已雕刻完成?有没有可能,现在风沙满天的沙漠 地带,也曾有过遍地草木、土质安定的好日子,就好像今天的肯尼亚、坦桑尼亚一 带一样? 假设当时的环境如上面所述的青葱快意的话,那么在那样的风沙上建造成一个 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的石雕像,就不违背思考常识了。或许当时建造狮身人面 像的人,并没有预料到基沙高地会日渐干燥,而有转化为沙漠地带的一天。 然而,狮身人面像如果真的建造在一片青葱之上的话,那该是多么、多么久远 前的事!我们能够想象得出来吗? 在后文中我们也将陆续看到,现代的古埃及研究学者,对这种想法憎恶有加。 不过,连他们也必须承认:“没有任何直接的方法,了解狮身人面像建造的日期, 因为它们是从天然石中雕刻而成的。”(基沙地图化计划主持人马克・列那博士[ Dr.Mark Lehner]之言)。在无法做进一步客观调查下,列那博士指出,现代考 古学家只能从各种蛛丝马迹的前后对证(context )来判断年代,而既然狮身人面 像位于基沙古迹群(necropolis),也就是最有名的第四王朝所在之地,因此一般 学者便一口认定,狮身人面像属于第四王朝。 但是对这样的推理,至少19世纪的一些著名古埃及学者并不以为然。他们曾有 一度提出,狮身人面像为第四王朝出现很久很久以前便已建造完成的理论。 谁造的狮身人面像 法国著名的古埃及学者玛斯佩罗,在他1900年出版的《遥远的帝国》(Passing  of Empires )中,特别研究了图特摩斯四世立的狮身人面像石碑,并写道: 狮身人面像石碑的第13行空栏中,冒出来一个卡夫拉王的徽纹记号……显示了 卡夫拉曾经主持过一次清除狮身人面像沙土的复原工作。因此,我们可以推断,狮 身人面像至少在胡夫王,或他以前的王朝所建,然后被埋在沙土中…… 另外一位著名的古埃及学者玛利艾特(Auguste  Mari ette )也同意这个说 法。玛利艾特为最早发现“库存表石碑”(如前面所述,碑文中清楚地记载道,狮 身人面像早在胡夫王以前,便存在于基沙高地)的探险家,他认为狮身人面像早已 存在于基沙高地,并不令人感到意外⑧。 另外,布鲁格施(Brugsch ,著有《法老下的埃及》[Egypt under  the   Pharaohs],伦敦,1891年出版)弗林德・培崔、赛伊斯(Sayce )等多位学者也 都持相同的看法。另外一方面,一些旅行作家,如约翰・华德(John Ward),也 相继认定“狮身人面像必定比金字塔要老上不知道多少年”⑨。而且一直到1904年, 大英博物馆的古代埃及遗迹管理室长,极受圈内人士尊敬的学者华理士・布奇爵士 也毫不迟疑地支持这种说法: 世界上最古老而精美的狮身人面像,应该就是基沙高地上的那一座了。它在卡 夫拉建造第二金字塔以前,不但早已存在,而且极有可能在当时便被视为古物…… 一般认为,它与外国人或王朝存在前的宗教,有某种程度的关联。 但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的不到100 年间,古埃及学家对狮身人面像的看法, 有了极大的转变。现代的正统派古埃及学者中,没有一个再愿意认真地考虑、讨论 狮身人面像的年代,而它在卡夫拉统治埃及的数千年前便已存在的说法,在19世纪 末,还被视为常识,但是到了今天,却成了大胆妄言。 例如,埃及考古厅负责基沙及沙卡拉地区的扎希・哈瓦斯(Zahi Hawass)博 士便认为,许多过去的理论都已“随风而逝”,因为“我们掌握了非常坚实的证据, 可以证明狮身人面像其实是属于卡夫拉时代的产物”。 同样地,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考古学家卡洛・雷蒙(Carol  Redmont )表 示,狮身人面像的年代比卡夫拉久远的这种说法“简直令人无法置信”。她认为: “狮身人面像没有任何可能比卡夫拉久远,因为基沙地域在卡夫拉王统治前的几千 年,不但没有那种工艺水准,更没有必备的管理组织,和建造起那种规模的建筑物 时所需要的意志力。” 当我刚开始着手研究这个题目时,也和扎希・哈瓦斯一样,相信一定会有新证 据出现,解开谁才是狮身人面像建造者的谜。但是事实不然。当我们前后仔细对证 后,发现现代学者其实只有三个间接的理由,支持大狮身人面像是由卡夫拉王所建 的说法:理由①因为图特摩斯四世所建的狮身人面像的石碑,第13行的空栏中,冒 出卡夫拉王的徽纹记号。玛斯佩罗对卡夫拉王的徽纹记号,提出了一个完美的解释: 图特摩斯四世将狮身人面像复原后,便立了一个石碑,以对曾做过同样行动的先人 表示敬意,而他表示敬意的对象,就是第四王朝的卡夫拉王。这个解释强烈暗示狮 身人面像在卡夫拉时代即已非常古老。然而,现代的古埃及学者并不接受这说法。 现代的古埃及学者似乎头脑都一样地食古不化,众口一致地认定,图特摩斯四世在 石碑上放上的那个徽纹记号,是为了要纪念原始狮身人面像的建造者(而非复原者)。 由于石碑上残留下来的只有那个惟一的徽纹记号,其他前后文均已流失,学者 竟然能够如此铁口直断,一口认定狮身人面像非为第四王朝时代的作品不可,这种 结论难道不会太不成熟吗?只因为一个第四王朝法老的徽纹(石碑本身还是第十八 王朝的法老王所建的),便认定整个雕刻为当时的作品,这算是哪一门子的“科学”? 而且时至今日,连那个徽纹都已开始剥落模糊…… 理由②因为邻接的河岸神殿,也是卡夫拉王所建的。这种说法的证据相当薄弱 (因为河岸神殿为卡夫拉王所建的说法,建立在神殿中有卡夫拉王的雕像之上。然 而,雕像很可能是后来的人将它放进去,而非原始便在那儿的)。但是,古埃及学 者却对这种说法拥护有加。他们不但认定河岸神殿是卡夫拉王所建,顺便也把狮身 人面像的建造,算在卡夫拉的头上(因为两者之间显然有一些关联)。 理由③因为很多人认为,狮身人面像的面相,与河岸神殿的洞穴中发现的卡夫 拉雕像,非常相似。这显然是个人见解的问题。我个人便从来不觉得两者之间有任 何相似之处。而纽约警察局专门制作蒙太奇像片的专家,最近用电脑比较后,也认 为两者并无相似之处(本书第7 部中将另有详述)。 无论如何,1993年3 月16日,日近黄昏时,我远眺着狮身人面像,心里暗自想 着:最终学术“判决”还没有出来。“陪审团”至今还在思考,谁才是这个巨大雕 刻的建造者。会是卡夫拉王吗?还是史前一些拥有高度文明,却尚不为人知的建筑 家们?不论在这个月(或这世纪)学者们决定他们比较喜欢哪一种说法,两者都仍 有可能。在缺乏完整的、坚实的、毫无质疑余地的证据下,没有人知道真实是属于 哪一边。 注释①叶慈,《第二次的到来》。W.B.Yeats ,The  Second Coming. ②见本书第7 部,有关“开天辟地”的讨论全文。 ③见本书第7 部分的讨论,以及第3 部有关欧西里斯重生的宗教及古墨西哥宗 派的比较。 ④有关石块重量,见《埃及金字塔》,215 页;《天空之蛇》,242 页;《古 埃及旅行之钥》,144 页;《金字塔:揭开谜题》,51页;《大狮身人面像之神秘 》(Mystery  of the  Sphinx),美国国家电视网(NBC )节目,1993.John  Anthony  West,Serpent  in the  Sky ,Harper & Row ,New  York, 1979. ⑤与魏斯特个人通信。同时见《狮身人面像之神秘》,美国国家电视网。 ⑥见利其海姆《古埃及文学》,第2 册,85~86页。Miriam Lichtheim ,Ancient  Egyptian Literatur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6,Vol ume  Ⅱ,P.85~6. ⑦《埃及历史》,第4 卷,80页。A.History  of Egypt ,1902.Volume   4,p.80ff ,Stela  of the  Sphinx. ⑧见本书第35章。 ⑨有关整体性观察,见华德《金字塔及进程》,38~42页。John Ward,Pyramids  and  Progress,1900,p.38~42.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