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53节:漫步台湾文学馆(2)   第一位引起我注意的是台湾旅美作家王蓝。当我看到熟悉的《蓝与黑》一书, 尽管封面上没有标明作者的名字,我马上记起了王蓝。   那是在1993年,正在美国洛杉矶的我,前去看望台湾老作家王蓝先生。   王蓝住在一幢花园洋房里。他年已古稀,穿一件花格子衬衫,显得颇帅。他 是天津人,但讲一口纯正的北京话,出语幽默。他很细心地亲自冲洗着茶具,为 我沏茶。   王蓝在台湾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蓝与黑》,完成于 1954年,出版后,在台湾文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舞台 剧。他赠我《蓝与黑》。我注意到,版权页上写明此书首印于1958年,到1993年 已经是第三十四次印刷了。他说,内地一家出版社表示愿意出版《蓝与黑》,但 要作一些删节。对于此事他是否同意,尚在考虑之中……   客厅之侧,挂着台湾作家张佛千赠他的对联,内中有一句:" 又写又唱又画。 " 王蓝不仅是作家,而且擅长唱京戏、绘画。他赠我《王蓝水彩画》( 共三集) , 上面的作者简介印着他如下" 头衔" :" 台湾水彩画会会长;中华学术院哲士; 国际笔会台湾笔会副会长……"   我发觉长方桌上,凌乱地放着许多画页,上面斜放着一个红木镜框,一看, 那是" 加州华人写作协会顾问" 聘书。他见我不解,说道:" 这镜框的边很直, 红木又硬,我用它作为裁画纸时的尺子!" 说罢,朗朗大笑起来。   他说,这几年,他和中国内地文艺界的交往日渐增多。他拿出一本签名簿给 我看,上面有许多中国内地文艺界人士的签名,内中不少是京剧界人士。   他酷爱京剧。他的水彩画除了画风景之外,便是画京剧人物。他的画,使我 想起中国内地画家关良的京剧画。他俩同是海峡两岸画京剧人物的高手。   我问起他在美国的生活状况。他说,虽然他的《蓝与黑》在台湾进入畅销书 之列,重印了那么多次,但是靠写书很难在美国维持生活。他的生活来源是卖画。 他的水彩画颇有名气,一幅画可以卖六七千美元。我后来注意到,在洛杉矶的很 多华人家庭中,所挂的挂历,便是印着王蓝的画。   台湾文学馆不仅展出《蓝与黑》的台湾版,还同时展出英文版与韩文版。   另一位引起我注意的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台湾文学馆展出了她的照片与生 平介绍。她的代表作《城南旧事》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给我留下深刻的 印象。林海音被誉为台湾女性文学的开山人。   2007年12月,就在我来台湾之前,在美国旧金山丽思卡尔顿(Ritz-Carlton) 酒店的一次聚会上,遇见林海音的儿子夏祖焯教授,他的父亲是台湾资深评论家 何凡(夏承楹)。夏祖焯教授出身工科,是工程博士,却任教于台湾新竹清华大 学及台北世新大学,教授近代欧美文学、近代日本文学、近代中文小说及散文、 科技与人文、文学与电影等课程。1992年夏祖焯出版长篇小说《夏猎》,并于1994 年获得了台湾的" 国家文艺奖" 。   出身工科的他,如此酷爱文学,夏祖焯教授说,那是受母亲林海音的熏陶。   夏祖焯教授说,林海音除了在文学创作上的巨大贡献之外,还有" 台湾文学 的保姆" 的美誉,因为林海音非常热情地帮助培养文学青年,台湾作家黄春明、 王拓、七等生、张系国、钟理和、钟肇正等,都曾经得到她的诸多帮助而走上文 学之路。   第三位引起我注意的是台湾作家梁实秋先生。因为我曾经多次访问他的夫人 韩菁清女士,所以非常熟悉他的生平和著作。   梁实秋,宽广的前额,深色边框眼镜,白发稀疏,总是笑盈盈的。一个脾气 耿直而性格爽朗的人。在中国文坛上,他是一棵根深叶茂的老树。梁实秋出生于 北京,原本是北京作家,而他的生命后期将近四十年的时光是在彼岸台湾度过, 以至人们习惯地称他为台湾作家。   我敬佩梁实秋先生,是在于他" 生前著作无虚日,死后文章惠人间" 。   梁实秋先生一生的文学丰碑,是花费三十七年光阴,独力译出全部莎士比亚 剧作――三十七出莎剧,加上莎诗三卷,煌煌四百余万字。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