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17节:风雨沧桑景福门(2)   直到光绪五年(1879 年) ,台湾知府陈星聚决定把府治迁移到台北。台北无 城。陈星聚决定兴建台北府城。   光绪八年(1882 年) ,台北府城动工修建。城墙高约五米,厚四米,周长五 公里。在城墙上面,可供两辆马车并行。   光绪十年(1884 年) ,一座长方形的、拥有五座城门的台北城池,终于建成。 在台湾,像这样有着完整的城墙、城门的城市,只有台北而已。   清政府鼓励居民在城内建房。台北日见繁华。大批汉人从福建泉州、漳州移 民台北。   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建省。   光绪二十年(1894年),台湾巡抚邵友濂将省会移设台北,从此确立了台北 在台湾的首府地位。   1895年4 月17日,对于台湾人民来说,是一个永远难忘的耻辱的日子:清政 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败北,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 列岛割让给日本。从此,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从" 清治时期" 进入" 日治时期 " 。   日军和日本人拥入台湾。从1900年起,日本人对台北进行大规模的改建。他 们认为城墙妨碍交通,有碍于建造铁路和公路,着意于清除" 清朝遗风" ,陆续 拆除了中国人不久前辛辛苦苦建成的城墙,只剩下五座城门。   1911年夏,台湾北部遭受大台风侵袭,台北城内房屋倒塌无数。在这次风灾 之后,台北有了" 从头开拓" 的建设契机,兴建了许多现代化建筑:总督府、总 督官邸、台北医院、台北邮局、高等法院、监察院、烟酒公卖局、合作金库、土 地银行、台湾银行、省立博物馆……这些建筑至今依然保存良好。   台北的人口迅速增长。1920年,台北正式设市,当时人口数为十七万六千多。 到了1932年,台北人口增加到二十八万一千八百多。   在" 日治时期" ,台北的" 城里" 与" 城外" ,如同两个世界:日本人以及 富人在城里,而城外则是中国穷人的聚居地。   当时一位美国记者戴威生曾经这样描述:" 台北' 城内' 变化之大,是令人 惊奇的。' 城内' 由原来的汉人天下,成为日本人聚集的日本式都市,比当时任 何一座日本帝国的都市都好,全台湾没有一个地方,有这样大的变化。"   当时的《台湾民报》则报道:" 人口占多数的' 城外' 地区仍然是' 天雨泥 泞,天晴灰尘' ;' 供电、电设施不良,时常停电' ……' 城内' 、' 城外' 是 两个世界,有着天壤之别。"   日本统治台湾整整半个世纪,直至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在" 日 治时期" ,台北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   光复之后,台湾处于" 中华民国政府" ――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之下。   1949年,蒋介石从中国内地败退台湾,台北成为" 中华民国临时首都" ,大 批国民党政府人员、国民党军队以及家属,迁入台湾,迁入台北,使台北市人口 激增到四十八万。   此后,台北又进一步发展。到了1963年,台北市人口突破一百万。   如今,台湾总人口从1949年的六百多万增长到两千三百多万,台北市人口也 已经达到二百六十三万。   如果说,在" 清治时期" 创建了台北城,那么在" 日治时期" 台北成为现代 化城市,而现在则成为一座国际性大都市。   台北城的五座城门,如今只剩四座,淹没在现代化高楼的海洋之中。   对于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台北市来说,景福门是难得的残存的古迹:   景福门见证了清朝对于台湾的主权;   景福门见证了日本对于台湾的统治;   景福门也见证了台北在光复之后的飞快发展……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