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13 事实上,希特勒没有理由像他想像中的那么乐观。虽然,德军可以继续征募新 兵,但这些人不可能形成有战斗力的部队。征募的年龄被提高至60岁;那些曾因身 体原因而不适合服役的人也被允许加入到部队中来;后备役人员实际上是由那些曾 在部队服役,后来因残疾而退出现役的人组成。另外,前线来自海军和空军的士兵 越来越多,他们都是被临时重新组合起来的,这说明,前线部队上虽然有着许多训 练有素、经验丰富的战士,但他们对地面战知之甚少。 失败的德国空军 从表面上看,英美联军的空中进攻有减弱之势,但这只是一个误导而已。第三 帝国的防空需求使其将飞机制造的重点严重偏向战斗机。虽然轰炸机仍在生产,但 德国空军的力量构成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缺少支援地面部队作战的空中打击力量。 种种迹象表明,在盟军的空袭行动对地面作战的支援力度不断增强的条件下,德军 地面部队的作战由于缺少空中支援而变得更加艰难。虽然分散的军工企业状况良好, 但是,由于盟军对交通设施的轰炸,大件的军品很难运抵计划中的使用部队。就作 战飞机而言,数量固然越来越多,但是德国空军缺少驾驶它们的飞行员。虽然德军 可以招募志愿者来接替那些死去的飞行员,但是那些新来的飞行员缺少经验,许多 人还没完成飞行任务就被敌人战机逐出天空。希特勒对喷气/火箭动力飞机,特别 是262 飞机充满了希望,但令他遗憾的是,这种飞机的服役时间被不断拖延。没有 人敢告诉希特勒,他将262 建造成为战斗轰炸机而不是单纯的战斗机的做法直接导 致了服役期的拖延;也没有人敢告诉希特勒,与历经测试的活塞式发动机战斗机相 比,使用最新技术建造的喷气式飞机的性能很不可靠。 希特勒拒绝接受全部的现实,因为他认为德国面临的问题是缺少时间:德国需 要喷气式飞机投入现役的时间;需要大批武器装备前线部队的时间;需要后备役部 队投入现役的时间。对于德军而言,西线战场的时间更为紧迫。因为,在东线战场 的巨大投入使得苏联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对德国境内任何一个地方构成威胁,这样一 来,德军就可以积蓄力量,卷土重来。远在500 公里以外的苏联红军很难对德国造 成致命性的打击,并且,苏联最后一次攻势也有所减弱。希特勒认为,他在东线有 的是时间。然而,西线的情况却大不相同。 在西线,盟军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对鲁尔区构成威胁。希特勒痛苦地意识到,失 去鲁尔区将对德国造成致命性打击,因为需要在此重新创造一个奇迹。但是,对于 盟军而言,夺取鲁尔区绝非易事。登陆日后的第一个月,德军就开始封锁法国和比 利时的港口,对于从诺曼底继续向前推进的盟军制造巨大的后勤保障压力。当希特 勒最初谋划进攻时,离安特卫普港重新开放还有3 个多月。另外,他知道盟军必须 突破“西墙”。对于盟军而言,“西墙”防线虽然并非坚不可摧,但其间布满了水 泥掩体和铁丝网,地形也非常复杂,十分不利于作战。这也使得希特勒更有理由认 为,赢得时间是有可能的。但是,困难在于时间本身并不能作为赢得战争的手段。 希特勒可能已经陷入种种错觉之中,他并没有意识到,盟军不会让德军有任何喘息 的机会,他们压倒性的人力优势和卓有成效的作战能力使他们能够一步一步地消灭 纳粹德军。希特勒意识到,要想赢得时间,就必须主动发起一场进攻。他认为,这 场进攻必须能对盟军造成致命一击;必须能够在形势对德军不利的条件下彻底扭转 战局,为德国带来和平,从而确保一个具有千年生命力的第三帝国不至于在成立十 几年后就走向灭亡。在希特勒看来,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重新发起攻势作战,尽 管他的将军们不愿看到这一切的发生。 mpanel(1); 致命一击 要对盟军发起一次致命性打击,西线战场是惟一可能的选择,因为如果要在东 线战场发动这样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进攻,则需要许多大规模的作战行动。在希 特勒眼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使他认为西线战场将为德军带来惊人的胜利。他发现 当前与他抗衡的联盟是历史上最不寻常的一个联盟:首先,这个联盟由两个资本主 义国家和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主宰,而双方存在着直接的矛盾和冲突;其次,美国和 英国之间也是矛盾重重,前者希望看到大英帝国彻底衰落,而英国则在想方设法保 住其帝国主义大国的地位;再次,苏联希望看到资本主义尽快灭亡,因此将英美两 国看做比德国更为明确的敌人。希特勒声称,他所面对的联盟只是一个纸老虎,在 西线只需要通过一次致命性打击就完全可以将其撕碎。他认为,西方盟国将会明哲保 身,确保自己的和平,从而使德国能够将所有的精力用于消灭社会主义苏联,这种 结果肯定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欢迎。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