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大西洋海战(3) 甚至威胁说,如果不去卡萨布兰卡,英国就主张“由别人接替他那设在伦敦的 法国解放委员会的职位”。 但戴高乐在卡萨布兰卡会议开始后,仍不动身。 罗斯福急电催促艾登:“新郎已到,新娘何在? ” 在三请四催之下,戴高乐终于在1943年1 月22日飞到卡萨布兰卡。 戴高乐来到卡萨布兰卡,住在与吉罗相邻的别墅里,却拒绝与吉罗相晤。 吉罗将军对戴高乐更是不屑一顾。 丘吉尔、罗斯福二人为此伤透了脑筋,软硬兼施,想逼二人“成婚”。 功夫不负有心人,英美两国首脑最终迫使戴、吉两人同意会见、握手。 1943年1 月24日下午,这两位法国将军终于在罗斯福别墅的花园里同时亮相, 在罗斯福面前做了“一次短短的、甚至是勉强的握手”。 当丘吉尔进来时,戴高乐对他说:“我们两人已经同意…… 我们将尽我们的力量来草拟一个圆满的计划,一起行动。” 1 月26日,两人发表了联合公报:“我们会见了,交谈了,确定了所要达到的 目标。 这个目标就是彻底打败敌人,以获得法国的解放和全人类自由的胜利。 “如果在战争中能把全体与盟国并肩作战的法国入团结起来,我们相信,这个 目标一定能达到。” 丘吉尔写道:“在举行这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告成功的强迫婚姻或‘持枪通 婚’之后,总统便对记者发表了演说,我支持他们意见。” 罗斯福、丘吉尔举行了记者招待会。 罗斯福在招待会上爆炸了一颗“大炸弹”。 由于会议一直严格保密,记者们见二位首脑一起出现,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 睛。 罗斯福总统的一席话更使他们目瞪口呆:“……只有完全摧毁德国和日本的战 争威力,世界和平才能到来…… 摧毁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战争威力,就是要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无条件投降 …… 这并不是说要消灭德国、意大利或日本的人民,而只是说要消灭这些国家的以 征服和镇压他国人民为基础的哲学。” 罗斯福和丘吉尔的“无条件投降”,在当时和战后一直受到许多政治家、军事 将领、评论家和历史学家们的批评。 这些人,其中包括许多德国反纳粹的高级将领抱怨说,“无条件投降”其实帮 了希特勒和日本军阀的忙,为他们煽动狂热的民族主义,加强对社会的控制,提供 了根据;给那些想推翻纳粹政权的人造成极大的困难,致使战争一直打到希特勒自 杀身亡方告结束。 战后英国工党政府外交大臣贝文在1949年7 月21日向英国下院报告说:由于 “无条件投降”的政策,他在战后德国重建问题上遇到极大的困难,并说当时没有 人就此政策同他或战时内阁商量过。 丘吉尔当场起身辩驳说:他自己也是在这个记者招待会上第一次听到这个词的。 mpanel(1); 罗斯福总统事后似乎有点后悔。 他对自己的顾问霍普金斯这样说:“我们为了使这两位法国将领在一起费了那 么大的劲,让我感到就像让格兰特和李美国内战(1861―1865年)时的两位将军, 格兰特是北方资本主义各州军队的司令,李是南方奴隶制各州军队的司令。 内战结果南方失败,李向格兰特投降了。 ――作者注。 言归于好一样困难――后来,就突然举行了记者招待会,温斯顿和我都没有时 间准备。 我突然想起人们把格兰特叫做‘老牌无条件投降’,于是我就知道我说过这句 话。” 罗斯福似乎事先没有与丘吉尔商量,脑子一热,信口说出这么个词。 但事后人们发现罗斯福手里有一大叠发言稿,事先也同丘吉尔协商过。 丘吉尔在1 月20日也将“无条件投降”的政策报回英国战时内阁,征求意见。 在记者招待会的前一天中午( 即1 月23日) 的午餐上,罗斯福又说出这个词。 霍普金斯立刻点头叫绝,丘吉尔一面慢慢嚼着东西,想了一下,皱了皱眉,又 想了一下,脸上泛出微笑,道:“真是个十全十美的词! 我现在就可以看到戈培尔 和他的党羽们听到这个词后会怎么样狂叫起来。” 显然,这不是罗斯福头脑一热说出的话。 罗斯福究竟如何想的,人们不得而知。 但从他与儿子伊利奥在记者招待会后的一席话中,可以窥见到他的心境。 他这样对儿子说:“你知道,多少世纪以来,英国人始终在历史上重复着同一 勾当。 他们总是非常聪明、正确地选择盟国。 他们经历过很多次战争,可在他们所参加的每一次战争中,他们都有办法胜利 地爬起来,继续把握住世界人民与世界市场。 “这一次,我们是英国的盟国。 我相信我们应做它的盟国…… 我极力想使丘吉尔和其他人明白,我们虽然是他们的盟国,准备同他们并肩取 得胜利,但他们绝不能以为我们与之结盟,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们维护其古老、中世 纪的帝国观念。 “我希望他们能够觉悟到他们并不是这个同盟的主宰;他们应该明白在胜利后, 我们决不会坐在一旁,听任他们的反动制度压制亚洲国家和欧洲国家的成长和发展 ……” ――泉石小说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