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东方战线(3) 三国政府被迫让步后,苏联政府责成杰卡诺佐夫、日丹诺夫、维辛斯基以特使 身份赴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谈判新政府的组成问题。三国总统迫于苏方压 力,完全接受了苏方指定的候选人组成亲苏政府。帕列茨基斯为立陶宛总理,基尔 亨廷为拉脱维亚总理,瓦列斯为爱沙尼亚总理。苏军相继进驻立陶宛、拉脱维亚、 爱沙尼亚。新政府的成立和苏军相继进驻各国,实际上使三国完全丧失了独立性。 他们在实行任何一项重要措施时都得秉承莫斯科的指示或莫斯科代表的旨意行事。 当三国政府请求苏联政府给予内部自治权时,莫洛托夫 回答说:“这是已决定 了的事。”7 月14日,三国同时进行议会选举,宣布成立苏维埃政权。1940年8 月 初,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七次会议决定吸收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为苏联第十 四、第十五、第十六个加盟共和国。波罗的海三国正式为苏联兼并。结果,苏联增 加了1704万平方公里土地和586 万人口。 由于战端已开,各大国都有各自的打算,因此,苏联兼并波罗的海三国在国际 上倒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此时,德国正忙于西线作战,无暇东顾,而且也不愿 过早地与苏联割断联系。当波罗的海三国请求德国居中调解时,德国的态度是“这 纯粹是苏联和波罗的海国家的事”,“德国无意干预波罗的海国家的政治事务。” 英、法两国的态度也是消极的。在两次大战之间,他们曾把波罗的海三国视为“欧 洲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前哨”,苏联如果想兼并,必然遭到西方国家的反对。但是, 此时英法军队在与德军作战中屡战屡败,既无力也无暇顾及远在东欧的波罗的海三 国,对苏联在波罗的海三国的行动也只能听之任之了。 1940年6 月23日,也就是法国投降的第二天,苏联通知德国将解决比萨拉比亚 问题,并要求扩大到整个布科维纳。德国认为,布科维纳从来不是俄国的版图,苏 德秘密协定也没提及,因此不同意将整个北科维纳纳入苏联版图。 6 月26日,苏联照会罗马尼亚,指责“罗马尼亚统治集团的政策严重威胁西南 边界的安全”。同时宣称:“罗马尼亚于1918年利用俄国战后虚弱,将苏维埃联邦 (俄国)领土的一部分――即比萨拉比亚强行夺去……苏联对比萨拉比亚被强行夺去 的事实,永远不能容忍,苏联政府对此已不止一次地公开地向全世界表示过。”照 会接着威胁说:“现在苏联的战后虚弱已成过去,业已形成的国际局势要求迅速解 决过去遗留下来的悬而未决的问题。”苏联政府要求将比萨拉比亚归还苏联,并把 北布科维纳移交给苏联,“作为罗马尼亚对它在比萨拉比亚22年统治期间带给苏联 和比萨拉比亚居民的巨大损失的赔偿”。 6 月27日,罗马尼亚政府在复照中表示,“在准备在最广义范围内对于苏联政 府所提出的一切建议,相互同意的情况下,立即进行友好商讨”。但没有明确表示 归还比萨拉比亚和“移交”北布科维纳。苏联政府对罗马尼亚的模糊态度极为不满, 接到复文的当天,即向罗马尼亚发出最后通牒,限定自6 月28日起四天时间内,罗 马尼亚军队从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撤出,而由苏军占领;同时还要求罗马尼亚 政府对所撤地区的铁路、工厂等设施负责保护,不得有短少和损坏。 在苏联的强大压力下,罗马尼亚政府被迫作出让步。6 月28日复照表示接受苏 联的条件。6 月30日,苏军占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其面积为5 ?1 万平方 公里,人口400 万。8 月2 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将比萨拉比亚并入摩尔 达维亚加盟共和国,北布科维纳并入乌克兰加盟共和国。 建立“东方战线”,是苏联对欧战的发展所作出的最重大的反应。它包含着苏 联决策者对国家安全问题的忧虑,即希望利用德国集中全力对付西方民主国家之机, 扩大自然疆界来加强自身的战略地位与扩大自身的安全系数。这一认识对某些中小 国家来说也许具有重大意义,对苏联这样一个拥有广阔领土的国家来说却价值不大。 在面临战争威胁时,苏联领导人考虑的首先不应是领土纵深,而应是如何利用自身 的领土纵深粉碎侵略者的企图,特别是苏联边界西移并不能改变其西部边境缺乏抵 御侵略的自然屏障这一不足。其实际效果已经证明了,“东方战线”在加强苏联的 安全地位方面作用甚微。相反,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 ――泉石小说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