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战时经济统制(1) 政府对经济的干涉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史上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在殖民地 下的台湾,殖民统治当局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亦十分重要,不论是经济政策的制定、 对日资大资本家企业(如新式糖厂)的扶植还是大型公共项目(如水利设施)的建 设,都少不了殖民统治当局的强力干预。战争状态下的经济不同于平时,一切均围 绕着战争的需求而运转,因此,殖民统治当局对经济的干涉就更加直接且明显。台 湾的战时经济统制正是这一状况的具体体现。 统制是战时经济的特点,但统制又不仅仅只是战争年代的唯一现象,在特殊需 要的时候,殖民统治当局在平时也往往会运用统制制度。台湾的统制经济肇始于对 米谷的农业统制。19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到日本国内经济出现大的衰退,尤 其是米谷大量过剩,于是1933年起日本政府开始采取系列的米谷控制措施,11月颁 布《米谷统制法》,对台湾、朝鲜和日本国内实行米谷管制,同时为了保护日本国 内农民的利益,限制台米的对日输出。这一政策对台湾农民及以本地资本为主的 “土垄间”等米谷中间商是个沉重的打击,也引起了台湾人的民族反抗浪潮,林献 堂等人就发起了台湾米移入限制反对运动,并赴日请愿。 1935 年台湾热带产业调 查会召开后,“保持台湾与南支南洋地方更密切的经济关系”成为台湾经济的一个 重要发展方向,台湾原本以米糖为主的农业经济如何整合到配合日本的战争需求上 来,成为第二阶段农业经济统制的内容,几十年来以稻谷和甘蔗为主的单一作物种 植体制开始有所转变。这一时期农业经济统制的特点是台湾拓殖株式会社和农业组 合等组织在执行统制措施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水利统制、米谷统制也更为强 化了。参阅林继文《日本据台末期(1930~1945)战争动员体系之研究》,稻乡出 版社,台北,1996,第114 ~123 页。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国内由军部和日本内阁共同制订了生产 力扩充计划,着重要求确保必要的军需物质和民生必需品的供给,开发国内及殖民 地的资源潜力,保障重要物质自给率,奖励使用国内及殖民地资源,减少对外依赖 性。1939年1 月,随着生产力扩充计划要纲的推出,经济统制体制进一步确立,重 要物质价格被严格管制,11月,执行米谷配给统制令。作为殖民地台湾也在“七七 事变”后不久进入了战争体制,依据《国家总动员法》对社会经济生活加大了干预 措施以适应战争状态,经济统制急速推向前进,举凡工业、农业、交通、贸易、金 融、劳务及物质等等各个方面都纳入了政府的统一管理和制约当中。1938年在警务 局警务课下设经济保安挂,1940年更是创设了经济警察,负责取缔违反经济统制法 令的行为,监督民众,对人民生活的干预十分细密,从购物到物质配给等,都在其 职责范围内。对不服从经济统制的言行,扣以“非国民”的大帽子,不经司法程序 就可径直处分民众。据统计,仅 1944 年经济警察所检举的经济犯罪就达40691 人, 34991 件。林继文:《日本据台末期(1930~1945)战争动员体系之研究》,稻乡 出版社,台北,1996,第183 页。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总督府更是强化了经济统制 体系,设立了“名誉警察制度”和“义勇警察队”,动员民间“协力者”加入监视 机关为其统治服务。在殖民当局的机构调整上,为配合经济统制的需要, 1940 年 在各州设产业部、厅郡设劝业课,1941年扩大总督府企划部,形成自上而下的经济 统制指挥体系。陈慈玉:《战时经济统制下的台湾煤矿业(1937~1945)》,《中 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 期。与此同时,总督府还积极动员民间力量推进经济统 制的落实,各类组合(如水利组合、金融组合等)均受到当局的人事、财政控制, 1939年,各生产、配给、价格和贸易统制组合达1572个。林继文:《日本据台末期 (1930~1945)战争动员体系之研究》,稻乡出版社,台北,1996,第171 页。在 社会团体方面,还在皇民奉公会系统内组织了各类产业奉公班,遍及农、工、商等 各个行业,将广大民众纳入经济统制的轨道上来。以下就各个领域的经济统制状况 略做概述。 mpanel(1); 物质统制物质统制是日本战争状态下统制经济的核心,1938年日本政府制定了 物质动员计划。随着战事的发展,美国对日实施禁运,钢材等重要战略物资日形紧 张。1941年8 月日本内阁通过的年度物质动员基本计划强调:“一、急速增强军备 ;二、确立在东亚共荣圈内重要物质的自给体制,特别是确保钢铁、煤炭的生产; 三、确保国民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四、物质动员计划与海上运输计划的严密吻 合。”总的目标是在尽可能的压缩一般民生需求基础上加强物质的管制以保证战争 机器的运转。台湾经济年报刊行会编《台湾经济年报》,国际日本协会,东京,昭 和17,第172 页。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