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86 甲午平壤之战 甲午战争时中日两国在朝鲜的正面交锋 19世纪9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争夺殖 民地和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为了推行称霸 世界的既定国策,把侵略矛头对准了邻近的朝鲜和中国,在1894年发动了侵略朝鲜和中 国的战争,史称甲午战争。平壤之战就是战争初期中日两国之间在朝鲜平壤地区进行的 一次重要战斗。 日本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野心由来已久。从1868年明治维新后,就把朝鲜和中国东 北作为扩张的首要目标。1882年,日本攫取了在朝鲜的驻兵权。1885年又胁迫清政府签 订《天津会议专条》,规定朝鲜如有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有同等派兵权,为后来大规模 进兵朝鲜、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依据。此后,日本加紧进行侵华准备。1887年,参谋本 部拟定《征讨清国策》。1893年决定成立战时大本营,完成了侵略中、朝的战争准备。 1894年1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朝派兵帮助镇压。1894年6月 4日,中国决定派兵入朝。日本认为发动侵略战争时机已到,于6月5日正式成立大本营, 并派兵进入朝鲜。6月9日至12日,清军2000余人在聂士成、叶志超率领下进驻离汉城70 多公里的牙山地区,而日军早在10日就已强行进驻汉城。到6月16日,进入朝鲜的日军 已达5000人。中日两国军队形成对峙,形势一触即发。 但是,清政府内部以慈禧太后、李鸿章为代表的当权派,面对日本的侵略、挑衅, 一味避战求和,希望通过列强调停,和日本达成妥协。日本则利用清政府的求和方针与 列强的“调停”,从容地作好了军事部署。7月23日,日军占领朝鲜王宫,组织傀儡政 权,迫使朝鲜傀儡政权向中国宣战。7月25日,日本军舰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突然袭 击中国护航舰只和运兵船,挑起了中日战争。7月29日,日军进犯牙山、成欢,叶志超 弃守牙山,逃奔平壤,聂士成部也因众寡悬殊,败退公州,和叶志超合军撤至平壤。 8月1日,中日双方互相宣战。但是,清政府并没有坚决抗击的决心,采取的是消极 抵抗的方针。掌握实权的李鸿章命令陆军可守则守,不可则退;命令海军保船制敌, “不得出大洋浪战”。正是在这一消极应战的方针影响下,增援朝鲜战场的四路清军直 至8月上旬才到达平壤。叶志超部8月下旬也到达平壤。此时驻扎平壤的各路清军共2万 余人,逃将叶志超被任命为各路清军的总指挥,组织防御。 平壤是朝鲜旧都,山环水抱,城墙高大坚固。共有城门六座:南为朱雀门,西南为 静海门,西北为七星门,北为玄武门,东为长庆门,东南为大同门。玄武门跨牡丹台山 修筑。 由于牡丹台紧靠城墙,因而成了守卫平壤的关键。 清军的部署是:城北由左宝贵所部奉军、丰升阿所部盛军防守;城西由叶志超所部 牙山军防守;城南由卫汝贵所部盛军及马玉

Search


Share